立秋是收莊稼的季節嗎
立秋是收莊稼的季節嗎(速看)
立秋節氣標志著夏季即將結束,秋季即將到來,意味著天氣逐漸轉涼,農作物將進入成熟階段,同時也預示著人們要開始進行秋收和儲備食物以備冬季之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立秋是收莊稼的季節嗎,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立秋是收莊稼的季節嗎
立秋是收莊稼的季節。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由于立秋太陽光照強度比較強,隨著氣溫的升高,作物體內的水分會減少。而且作物體內的催熟活性激素合成逐漸增加,農作物產品開始快速成熟衰退,作物便進入成熟期,所以一定要及時采收。通常情況下會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實際上秋天也是播種的季節,秋忙不僅僅指收莊稼忙,還有種小麥的忙活。立秋以后趕緊先種大白菜和香菜,種晚了的話,白菜心不會很飽滿。
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
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區別是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與天氣冷熱的關系。于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時間上了。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
立秋吃什么傳統食物
立秋吃的傳統美食很多,有:秋桃、餃子、西瓜、茄子、肉、龍眼肉、清涼糕等。立秋時節有“咬秋”的風俗,雖然一般都是以咬玉米、西瓜等為主,但也有些地區吃茄子。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
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就是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立秋節氣的農諺有哪些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
立秋節氣的物候現象
我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實際上,我國多數地方立秋至處暑這時段還是很悶熱,并沒有“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后還有處暑節氣,“處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間尚未出暑。所謂“熱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