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
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_預計5年內大概率打破高溫紀錄
最新消息!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具體怎么回事大家清楚嗎?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
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7月4日發布報告確認,熱帶太平洋地區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預計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在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達到98%。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更為復雜。從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現象已持續了近3年。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降低現象。一些氣象專家指出,從拉尼娜轉變到厄爾尼諾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醒,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美洲南部、非洲之角地區、中亞部分地區等降雨量增加,也會導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部分地區等出現嚴重干旱。
塔拉斯說,宣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應盡快動員并提前準備,降低這一現象對民眾健康、生態系統和各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介紹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海洋中的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的增溫現象。
由于熱帶海洋地區接收太陽輻射多,因此,海水溫度相應較高。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東信風牽引,赤道洋流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不斷在西太平洋堆積,成為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溫度達29℃以上,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卻較低,一般為23~24℃,由于海溫場這種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征,使熱帶西太平洋呈現氣流上升,氣壓偏低,熱帶東太平洋呈現氣流下沉,氣壓較高。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量極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里嚴重干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于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7年是強厄爾尼諾年,其強大的影響力一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國在98年遭遇的歷史旱見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由于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這種現象已成為當今氣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厄爾尼諾為什么導致氣候異常?
通常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海岸國家易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非洲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
1951年以來,共發生過3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其余兩次發生在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發生嚴重洪澇,東北出現低溫,黑龍江6月氣溫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低;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以及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根據中國氣象局分析,與1998年相比,今年中高緯的環流形勢明顯不同,冷空氣勢力明顯偏弱,因此,雖然今年我國夏季洪澇災害較常年明顯偏重,但其程度弱于1998年。
“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聯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丁一匯說,“可以確定的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并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北部等地帶來降雨。而厄爾尼諾卻“攪亂”風向與洋流,使赤道上空的東風顯著減弱甚至發生反向,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向西太平洋的運動隨之減弱。
這就導致原本較干旱地方降雨偏多,原本雨水充沛地區出現干旱。譬如,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巴西南部、巴拉圭等地出現洪澇災害,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容易出現嚴重干旱,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地區夏季出現高溫、干旱。
對我國來說,由于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高,沃克環流減弱,導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強、位置偏西偏南,同時東亞夏季風偏弱,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偏南,從而導致長江中下游多雨,華北和黃河一帶少雨。
值得一提的是,厄爾尼諾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的影響是深遠的。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表示,盡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已于5月結束,但大氣對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響應還會持續,這種響應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至7月的梅雨季會進一步顯現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