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做事不專心?如何培養孩子專心的習慣
不專心的問題是一個孩子身上的普遍現象,看到孩子做事心不在焉,家長又急又拿它沒轍。到底該怎么做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么做事不專心?
孩子做事不專心的原因
1、氣質個性。
每個孩子一出生,就帶有天生的氣質,有的好動、急躁,有的則安靜、穩重。相對而言,好動的孩子容易沒有耐心專注于一件事,不喜歡靜態的活動。
2、生活環境。
環境是影響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環境中的聲音、光線、擺設物及其放置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紊亂、嘈雜、過多的刺激物都會使孩子無法專心。假如孩子從小被允許隨意地在沙發上、床上、走廊上吃飯,也可以跑來跑去,學習與游戲沒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將會形成一個錯誤的概念,以為可以隨意地做事、玩耍和拖延時間。
3、成人的態度。
孩子的不專心和成人的縱容有關,缺乏合理規范的孩子做事有頭無尾、拖拖拉拉,長久下來,就不會形成紀律感和應有的專心態度。另外,成人本身可能做了不好的榜樣,如邊吃飯邊看電視,孩子模仿成人,也會養成不專心的習慣。有的父母喜歡隨意打斷或指使孩子,比如孩子正在專心看書,卻被指使做其他的事,孩子的不專心就在這種不確定的活動中形成。
4、做事時沒有得到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很多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對活動或學習不感興趣,經常做到一半不知怎樣進行下去,也不知如何向別人求助,因此產生挫折感而不愿再投入。孩子對一件事專心或投入,是因為他能夠從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因此,要養成孩子能夠專心、持久地完成一項活動,成人必須配合孩子的需求,在他感興趣的活動中指導他、幫助他。
如何讓孩子專心?
營造安靜、簡單的環境
孩子專注力差,容易因新刺激而轉移,這是學前期幼兒的普遍特點。因此,父母應根據這一特點,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為孩子創造安靜、簡樸的物質環境。
例如,孩子玩安靜游戲或看圖書的地方應遠離走道,避免他人的來回走動影響孩子的活動;墻面布置不應過于花哨;電視、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應擺放在較遠的位置。
父母還應注意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適時地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例如,當孩子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時,成人不應隨意地去打擾孩子。
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玩具,爸爸走過來問一問吃飽了嗎,一會兒,奶奶又走過來讓孩子去喝果汁,又一會兒,媽媽又叫他幫忙去拿樣東西。
孩子短短幾分鐘的活動被大人們打斷數次,時間一長,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
所以,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家長最好也坐下來做些安靜的活動,切忌在旁邊走來走去,打擾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當有新的刺激出現時,成人可以約束自己不去關注它,但孩子卻很難做到。因此,為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情境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
采用游戲的方式,將高度要求注意力變為游戲的行為規則。例如,與孩子一起玩“指揮交通”的游戲,讓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約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鐘的崗,時間到后才能換崗。
在游戲中,對注意力持續時間的要求可以循序漸進地提高。通過不同的游戲活動,幼兒可以慢慢地將外在的游戲規則內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 有意識地增加干擾因素來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家長可以偶爾在孩子做事時,假裝無意地把他感興趣的玩具、圖書或糖果等放在他旁邊。當孩子表現出要放棄當前的活動去選擇新的誘惑時,家長應及時地明確提出要求,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激發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與需要
興趣與需要是孩子活動的內在推動力,是直接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感官系統。為維持孩子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父母應當注意活動內容的難度要適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戰。如果活動內容與孩子的先前經驗無關,孩子沒有充分的經驗準備和能力準備,活動任務超出了其駕馭的范圍,即使形式再活潑有趣,也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如果任務難度過低,對孩子來說沒有一點挑戰,孩子也不會感興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
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他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把這種訓練一直堅持下去。
孩子不專心怎么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