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何時不再困擾家長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面總是勞心勞神的。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了2019兩會教育聚焦:焦慮何時不再困擾家長,歡迎閱讀!
心理失衡導致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是社會焦慮在教育過程中的反映。心理失衡導致了焦慮,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動作變形,對孩子教育過度化和片面化傾向嚴重。”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李建華說。
有研究者認為,教育與個體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當教育意圖與預期結果產生嚴重偏差時,大眾對教育的焦慮感就會產生,尤其是家長。隨著社會發展與家庭教育功能的變化,曾被視作非制度化的父母個人事務,其社會屬性愈加凸顯。
“教育焦慮已然成為一種社會焦慮,是社會轉型期無法回避的社會心理問題。社會競爭所形成的壓力無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間接地傳導給了家長和孩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吳霓認為,家長的各種教育焦慮,一方面是源自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與公眾因優質教育資源競爭而產生的社會情緒相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認為,對于“學校減負,家長增負”的現實問題,真正給學生減輕壓力是一個社會生態環境問題,它涉及政策、環境和家長的教育觀念。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的特殊國情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但這是一個階段性問題,解決它不能完全靠學校,不能完全靠教育行政部門,也不能完全靠立法,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統籌,才能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圈。
綜合施策緩解教育焦慮
“針對家長的教育焦慮,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幫助家庭緩解教育焦慮情緒。”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提案中建議婦聯、關工委、宣傳等部門以及村(社區)等社會資源參與家庭教育政策的宣傳落實工作,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一方面,通過宣傳引導形成合理的社會評價,幫助家長切實轉變只有“上重點大學”才是教育成功的觀念,科學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標準;另一方面,鼓勵學校借助視頻音頻交流手段,通過“代理家長”“親子共讀”“書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幫助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家庭營造相對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解決當前家庭教育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聯黨組成員鄧麗表示,由一些家長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帶來的突出問題,亟須通過加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確家庭教育核心內容、擴大公共服務供給、規范家庭教育行為,從制度層面推進解決家庭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們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起跑線上應該有什么?應該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際關系,平和的心態,積極的人生態度。”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