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是什么情況
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是什么情況
全球如果變暖,融化的兩極冰川將會使海平面上升,而失去陸地的人類,將會不復存在。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全球氣候變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氣候變暖的介紹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而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全球變暖會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1. 生態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后。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后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從而使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性政治問題。
3. 氣候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4. 海洋
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農作物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于種子生長。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氣候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產量。
6. 人體健康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全球氣候年度報告發布:變暖現象惡化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治理署(NOAA)每年會基于全球413名科學家收集的有關數據,發布年度環境報告。該報告一共288頁,下面這六點涵蓋了報告主要的內容,顯示了自2014年以來,地球環境發生的主要變化。
1、氣溫創下新高紀錄
我們的地球越來越熱。四份獨立數據組合表明,去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以來135年中最炎熱的一年。下圖顯示了去年氣溫與以往正常溫度之間的差距。從中可以看出,北美東部地區已經成為全球少數溫度較低的地方。
2、海平面升高再創新紀錄
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續升高。在最近二十年中,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2毫米的速度持續升高。全球衛星記錄早在1993年就開始包含海平面變化數據,不過,這種升高的趨勢非常明顯,而且一直在持續。日益升高的海潮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破壞結果之一。
全球10座最大的城市中,有8座城市瀕臨海岸線,與此同時,在美國,約占四成的居民都生活在海岸地區,因此,他們面臨洪災和被侵蝕的風險也在與日俱增。
3、冰川消融持續31年
根據三十多座冰川的數據監測顯示,2014年是全球持續冰川消融的第31個年頭。冰川消融是公認的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最明顯的信號。最令人震驚的是:冰川消融的速度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
4、極端天氣占比增加
氣候變化不僅導致了平均氣溫的升高,還加導致了極端天氣的加劇。下圖顯示出白天的最高氣溫超過90%的時段和夜晚的最低氣溫低于10%的時段。這些數據都在去年達到了接近全球紀錄的程度,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惡化。
5、創紀錄的溫室氣體排入大氣
由于燃燒石化燃料,人類已經將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40%以上。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之源。2013年5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創下歷史新高,首次達到400ppm(百萬分之四百)。自此之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就一直居高不下,很少低于400ppm的水平。
圖中顯示的數據來自于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管理局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觀測站。從1958年3月開始,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大衛·克林就開始收集這些數據,此圖往往就被人們稱為克林曲線。
6. 海洋吸收超大量的熱量
海洋大規模存儲并釋放熱量。數年至數十年的周期以來,海水溫度會跟著厄爾尼諾及太平洋十年際震蕩現象等波動。長期而言,海洋因全球變暖所吸收的熱量遠高于地球面,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珊瑚礁及魚類種群的死亡和減少。
2015年,太平洋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逐步向大氣層中釋放海洋所存儲的熱量,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此次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尚未達到最高值,不過,從某些指標來看,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氣候變化自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甚至可能超過去年的記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