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復旦大學錄取分數線(4)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位于上海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于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后,學校內遷重慶北碚,并于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復旦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并成新的復旦大學。
如今復旦大學擁有邯鄲、楓林、張江、江灣四大校區,中山、華山等11家附屬醫院以及復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屬學校。
復旦大學歷史沿革
1905-1911年
1905年,復旦大學創建,原名復旦公學,于公元1905年中秋節正式開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學校本土又為光復軍司令部占用,學校一度停辦。
1912年~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7年,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首任校長李登輝。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內遷重慶北碚,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的大學。還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復旦大學已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學府。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改為“國立復旦大學”。
1946年,學校遷回上海江灣原址。
1949年,學校設立文、 理、法、商、農五院20多個系(科)。魯迅、郭沫若、鄒韜奮、老舍、竺可楨、馬寅初等著名學者曾到校演講或任教。
1950年,復旦大學的海洋系并入山東大學,暨南大學的文、法、商三院,同濟大學的文、法兩院,以及浙江大學、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系科并入復旦大學。
1952年秋,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調出,分別成立了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和沈陽農學院(即沈陽農業大學);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高等專科學校、中國新聞高等專科學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并入復旦大學,在解放初期享有“東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后,復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以及管理科學在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1995年復旦大學90周年校慶,江澤民同志為復旦題詞:面向新世紀,把復旦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
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強強合并,進一步拓寬了復旦大學的學科結構,為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學的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5年百年校慶,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賀信中稱復旦大學是“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校慶大會并致詞。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復旦百年校慶紀念郵票,這是繼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后中國第二次為一所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2006年,“復旦”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2007年,“復旦”商標(包括“復旦”二字和圖形標識)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教育類),復旦因此成為繼清華之后,中國第二所獲此殊榮的高校。東京大學只接收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中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并由該大學校長推薦的學生到本校就讀大學院碩士課程及專業學位課程,給予ADK中國育英基金獎學金,主要目的在于協助培養中國各個領域的下一代領導人材。
2017年4月21日,復旦大學在“巍巍復旦·其風蔚然”第五屆復旦大學讀書節主題活動上宣布:復旦大學詩歌資料收藏中心正式成立,詩人肖水任執行主任。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