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考申論熱點分析對策
申論要結合時事要點,小編整理提供的關于申論的熱點材料范文內容,快來閱讀看看吧。
2017年國考申論熱點:“互聯網+打拐”需公眾助力
背景鏈接
一個手機應用、5000余名打拐民警、1小時內信息實時推送100公里……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開發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正式上線。作為全國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官方渠道,該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發動群眾搜集拐賣犯罪線索,成為“互聯網+”時代打擊拐賣犯罪的“新式武器”。
2016年5月13日下午,一名兩歲的彝族女孩在河北衡水火車站突然失蹤。接到報案的警方調取了火車站周邊的監控錄像,同時,警方在還處于試運營階段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上,發布了緊急尋人信息。經過32小時緊急追蹤,警方一舉將犯罪嫌疑人抓獲,被拐女童安全獲救。
綜合分析
事實上,在公安部的官方平臺上線之前,“互聯網+”也曾被各類民間組織和社會力量應用于打擊拐賣犯罪當中。如2011年在微博興起的“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活動就曾廣泛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這類民間自發在互聯網進行的打拐行動,普遍存在信息權威性不足,警方介入難度大等問題,甚至還引發了侵犯隱私等爭議,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上線,則在一定程度上既發揮了互聯網時代群防群治、全民反拐的優勢,又保證了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上線,是“互聯網+”在社會公益領域發揮作用的一次積極嘗試。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商業、生產等領域,而將互聯網技術與社會公益相結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例如在慈善募捐領域,一些正規慈善機構的眾籌平臺,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能籌集到高于預期的善款,表現出互聯網驚人的影響力。
“互聯網+”在公益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推動社會核心價值的形成。相對于技術因素,網民對打拐行動的參與度被視為打拐平臺能否發揮其預期作用關鍵指標。正如互聯網應用通常起步于用戶習慣的培養,“互聯網+打拐”對于培育公民參與公益的習慣,實現全民打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互聯網+打拐”這個系統工程的逐步完善,打拐系統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的全面鋪開,則將進一步推動更多公民參與到打擊犯罪中來,同時也有效引領著未來互聯網在其他社會公益領域的應用。
[參考對策]
技術的進步、機制的理順只是“天時地利”,關鍵還是要“人和”,要充分發動社會力量的參與,才能讓這一線上平臺真正助力線下的解救行動。教育總結如下對策:
一方面,是要盡可能多地覆蓋更多信息發布渠道。當前,我國的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主要以手機應用為依托,也有官方微博等新媒體渠道,但在應用更加普遍的手機短信、微信朋友圈等領域還要盡快打通端口。此外,戶外顯示屏、公交地鐵電視、商場廣播等,都可用來發布相關失蹤信息。
另一方面,是要對公眾參與打拐進行更為深入的常識普及和教育。隨著這一平臺的上線,告訴公眾應當如何參與、接到信息后如何排查、發現可疑情況應如何處理等知識,才能使這一系統真正發揮作用。尤其是一些關鍵崗位上的人員,比如出租車司機、列車乘務員、酒店工作人員等,更要成為這一平臺最為敏銳的“神經末梢
2017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JQK現象
【背景鏈接】
2016年,國務院9個督查組首次對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開展專項督查。在督察組赴黑龍江開展專項督查時發現,盡管黑龍江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量仍然偏小、質量不高、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還存在民營企業負擔重、人才缺乏、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政府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一些企業家反映,招商引資時被奉為座上賓,項目投產后,地方政府就出現了不兌現承諾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企業家形象地稱之為“JQK”現象。
企業家口中的JQK即先把你勾引過來,然后圈塊地給你們,最后再尅你們。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一是發展方式仍很粗放,單純靠用地這類吸引力來招商,缺少穩定釋放的投資潛力;
二是地方政府仍比較“任性”,黨政主官對待投資者的態度陰晴不定;
三是缺少對民企的制度性保障,令投資者在政府的強勢和任性前束手無策。
[影響分析]
在黑龍江省明確“非禁即入、平等待遇”原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未明確禁止的一切產業和領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現了對民營投資“JQK”的現象,這無疑削弱了當地政府的善政和努力,是一個危險信號。從“JQK”現象從本質上而言,屬于為官不為和為官亂為。“新官不理舊政”、承諾條件不兌現屬于為官不為,“尅我們”則屬于為官亂作為。
在一些地方、部門,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政策難以真正落地,一些企業不同程度遭遇“玻璃門”阻隔,“政策看得見,落地隔座山,審批延緩拖”。還有一些民營資本獲準投資后,出現了事前熱捧、事后冷遇現象。這些都影響了民營資本的投資熱情,甚至促使一些企業“正門不走走偏門”,催生官商勾結等不正之風,有可能形成遵規守矩的企業辦事難、違法違規的企業“路路通”的惡性循環,惡化了投資環境。
為了招商引資,引進前熱情高漲,開出種種優惠條件,引進后前恭后倨,答應好的優惠落不了地,甚至出現“拔毛”現象。不難想象,這種“JQK”做法的結果只能是,即使引進了投資也留不住,最終“雙贏”變成了“雙輸”。
當前,一些省份產業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當地經濟發展缺乏支撐,亟待引進新的資本、新的項目改善當地的經濟生態和企業業態。在國家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加速推進的背景下,“JQK”現象不僅不利于該戰略的實施,而且會成為制約因素。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野蠻對待投資者的行為,對投資者不公,對政府形象更是極大的損害。
[參考對策]
教育專家總結,要解除“JQK”現象,當從政府信用體系建設入手。政府信用評價體系能夠糾正扭曲的政績觀,破除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的心態,同時,還能倒逼政府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用在服務工作上,對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質量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解決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根本還在于深化改革,提高市場化程度和開放程度。圍繞減輕企業負擔、加大人才吸引和培養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和改善金融服務等關鍵問題,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營造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