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際十大新聞及人物
2015年還有幾天即將結束,在這一年里有哪些焦點人物及轟動全球的新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5年國際十大新聞及人物,希望你喜歡。
2015年國際十大人物
普京: 捍衛大國地位的強人
霍金: 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達人
李光耀: 載入史冊的新加坡國父
樸槿惠: 外交自主的韓國首位女總統
默克爾: 引領歐盟的“鐵娘子”
昂山素季: 緬甸政壇的幕后操盤手
艾蘭: 讓全世界悲傷的小難民
布拉特: 晚節不保的國際足聯前掌門
宮崎駿: 反對安倍修憲的日本動畫大師
巴格達迪: 人神共憤的極端組織頭目
2015年國際十大新聞:
1 中國外交展現大國擔當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2015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發力,積極推進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席8次出訪,積極推進周 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鞏固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中國步入多邊外交舞臺的中心,主席先后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金磚國 家峰會、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等。中國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各國的政策對接和互利合作。
這一系列外交活動展現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與大國責任擔當。主席在出訪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中國外交的觀點、理念、主張,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贏得全世界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2 難民危機席卷歐洲 前因后果引發反思
自今年年初起,100多萬名西亞北非難民瘋狂涌入歐洲,數千難民在逃難途中不幸葬身地中海。這場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難民危機對歐洲形成嚴重沖擊,相關國家就難民安置問題爭執不下,相互推諉。難民潮正持續沖擊著歐洲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更拷問著“歐洲和歐盟精神”。
戰亂和貧困是導致此次難民潮的主要因素,是為人禍而非天災。美國和歐洲大國主導以武力推翻伊拉克、利比亞等地區國家原有政權,不斷策動敘利亞反 對派進行內戰,試圖改變相關國家的政權和政治社會制度,導致該地區既有秩序被打破,戰亂不斷、動蕩持續,再加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坐大肆虐,大批民眾被 迫逃難,深切體會到了“顏色革命”之惡、“普世價值”之偽、喪失主權之痛、戰爭動亂之害。
3 恐怖主義活動猖獗 國際社會合作反恐
1月7日,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遭恐襲。10月31日,俄羅斯一架客機在埃及遭恐襲墜毀,機上224人喪生。11月13日,巴黎發生系列恐襲事 件,造成至少130人死亡。11月20日,馬里首都巴馬科發生恐襲事件,造成包括3名中國公民在內20人死亡。“伊斯蘭國”(IS)聲稱對多起事件負責, 該組織不斷坐大引起全球關注。
恐怖襲擊頻發使國際安全局勢驟然緊張,各國加大反恐力度,謀求反恐合作。9月30日,應敘利亞總統巴沙爾請求,俄羅斯開始對敘境內的IS實施空 中打擊。巴黎系列恐襲事件后,法國、俄羅斯、美國、德國等謀求加強合作,發動密集軍事行動打擊IS。11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以最強烈言 辭譴責IS制造恐怖襲擊,呼吁國際社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擊恐怖主義。
4 亞投行人民幣廣獲認可 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進
6月29日,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簽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中國是現階段亞投行第一大股東和投票權占比最高的國家。11月30 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準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將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起構成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將 占10.92%的權重,排第三位。12月18日,美國國會批準IMF改革方案,中國在IMF的投票權占比將升至第3位,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份額都將躋身 前十行列,新興市場話語權大幅提升。
這表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更多參與全球金融體系改革和發展,有助于消除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為世界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5 伊核問題達成協議 政治解決可資借鑒
7月14日,伊朗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與伊朗達成全面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歷史性協議,為解決延續了12年的伊朗核 問題達成了政治共識。協議包括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設限等關鍵內容。10月18日,伊朗核問題協議 《共同全面行動計劃》生效,美歐開始解除相關對伊制裁。
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最重要的成果是維護了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伊朗方面作出不發展核武器的政治承諾,各方以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方式將這一承諾固定下 來,同時給予伊方和平利用核能的正當權利,伊與各方的關系也翻開新篇章,有助于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全面協議的重要啟示是堅持政治解決方向,為國際社會 提供了通過對話協商解決重大爭端的有益借鑒。作為伊核談判的堅定支持者和建設性參與方,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主張以及在關鍵時候展現的斡旋智慧,為協議的達 成作出了獨特貢獻。
6 安培欲改“和平憲法” 日本右傾值得警惕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所謂戰后70周年談話,僅以回顧歷屆內閣歷史認識立場的方式間接提及“殖民統治”“侵略”“反省”“道歉”, 并宣稱戰后出生的日本人不應背負“謝罪的宿命”。“安倍談話”缺乏誠意,與“村山談話”的精神漸行漸遠,將其修正史觀暴露無遺。
9月19日,日本執政聯盟控制的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不顧在野黨強烈反對及民眾大規模抗議,強行表決通過了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為主要內容的新安保法 案。這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安保政策的最重大轉折,實質性改變了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的“專守防衛”政策,意味著日本向“修改和平憲法”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國際社會認為,日本只有正視和深刻反省歷史,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避免歷史重演,才能真正走向未來。現今日本政府所做的一切與此背道而馳,國際社會不得不高度警惕。
7 火星發現液態水證據 地球生命或不再孤單
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強有力”證據,為在這個紅色星球上尋找生命提供了新線索。
自2006年以來,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多次在火星山丘斜坡上發現手指狀陰影條紋“季節性斜坡紋線”。它們在火星溫暖的季節里出現,并隨著溫 度上升而向下延伸,到了寒冷季節就消失。研究人員分析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獲取的火星表面4處地點“季節性斜坡紋線”的光譜數據,發現該數據與水流沉淀形 成的水合鹽礦物的光譜信號一致,而周圍地貌卻沒有鹽的光譜信號。據此認為,“季節性斜坡紋線”是現今火星水活動的結果,是火星表面有液態水的有力證據。
火星是太陽系中最像地球的行星,而液態水是支持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新發現無疑再次激起人們對火星生命的遐想。
8 俄戰機被土軍擊落 六國中東博弈加劇
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戰機執行反恐任務途中被土耳其軍機擊落。俄方稱土方是“背后捅刀”。由此,兩國關系驟然惡化,雙方針鋒相對、頻頻過招,局勢一時緊張。
土方擊落俄戰機事件為俄擴大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影響提供了機會。11月26日,法俄領導人表示要協調行動,在敘利亞有效打擊恐怖主義。美國 也轉而尋求與俄就反恐問題進行合作。12月15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美國及其盟友當前并不追求改變敘利亞政權,但巴沙爾阿薩德未來不應繼續執掌敘利 亞政權,必須努力推動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政治進程。12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一致通過決議,將力爭明年初啟動敘利亞各派正式和談。大 國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出現新局面。
9 氣變大會達成協定 自主貢獻全球協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11月30日至12月12日舉行,約150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開幕活動,中國國家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重要講 話,為巴黎協議談判提供了強大的政治驅動力。作為發展中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 與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12月12日,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 對氣候變化行動。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而努力。
10 世界經濟深度調整 全面復蘇仍需時日
今年,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究其根本,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 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這些因素導致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復 蘇仍需時日。
12月16日,美聯儲宣布9年多來的首次加息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到0.25%至0.5%的區間。此次加息對其他經濟體,尤其是對新興經濟體有何外溢效應,有待觀察。
在全球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雖面臨下行壓力,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