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2030綱要怎么理解
健康中國2030綱要怎么理解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你是怎么理解健康中國2030呢?你知道健康中國2030是什么嗎?下面,學習啦小編來為你介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健康中國2030綱要怎么理解 什么是健康中國2030
根據《綱要》羅列的健康中國建設主要指標,2015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2020年為77.3歲,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換句話說,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增長接近3歲。
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
這是最新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出的。
10月25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綱要》。從目錄編排來看,《綱要》既包括總體的戰略部署,又包括更加細化、操作性更強的具體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被正式寫入《綱要》。同時,普及健康生活、加強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等篇目緊隨戰略目標,前置于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保障等過去主要由“新醫改”強調的內容。
可以看出,《綱要》呼應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的“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
人均預期壽命增長3歲
自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建設藍圖——《綱要》的發布就一直為外界關注。
而根據《綱要》羅列的健康中國建設主要指標,2015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2020年為77.3歲,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換句話說,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增長接近3歲。
與此同時,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目前的8.1‰、10.7‰和20.1/10萬,下降至2030年的5.0‰、6.0‰和12/10萬。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比2015年的19.1%下降30%。
此外,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3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從2014年的3.6億人上升至5.3億人。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015年的2.2人上升至3人。
要達到這些目標,除了過去強調的改善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綱要》更注重從健康角度予以引導。
根據《綱要》,全國將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健全覆蓋全國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
此外,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
10月25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表示,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現“井噴”態勢。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
“規劃綱要從健康生活入手,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對疾病挑戰最直接、最積極主動的應對。”劉遠立說。
發展多種形式補充保險
此外,《綱要》在完善健康保障一篇中提出,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到2030年,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10月25日,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通過新華社表示,我國通過職工醫療保險、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建立了一張覆蓋全國96.5%的醫療保障網。但我國保障總體水平仍然不高。
在廣受關注的多元辦醫方面,《綱要》在發展健康產業部分提出,要優化多元辦醫格局,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更值得注意的是,《綱要》提出鼓勵醫師利用業余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相關內容對醫生集團究竟有何影響,還需具體政策的落地。
另外,在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方面,《綱要》明確了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
《綱要》提出將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基于“互聯網+醫療”的市場前景,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解讀
《綱要》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健全、公平和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投入和醫療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難以發揮,人民群眾就難以從衛生與健康發展中受益。”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認為,要系統性整體推進健康中國進程,關鍵是加強基層服務能力建設,強化合作和聯動,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認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首先是健康管理體制的建設,即“健康入萬策”,需要跨部門、跨領域協調聯動,成立國家健康促進委員會,以健康中國統領協調各部門。在完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方面,學習國際上較為成功的做法。比如,一些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由醫生個體或者醫生聯合體組成,但由政府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付費。政府在“買單”的過程中考核這些私立醫療衛生機構。
《綱要》將“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為戰略主題,堅持政府主導,動員全社會參與,推動社會共建共享,實現全民健康。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提升國家健康能力,要深化健康體制改革,健全國民健康體系,提升健康服務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在提升健康保障能力方面,要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實現醫保基金可持續平衡,加快推進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實現跨省異地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在提高醫保保障能力的過程中,要把錢用在刀刃上。過去醫保支付方式是以項目為主的支付方式,從本質上講是鼓勵多花錢,多用醫療手段。改成以病種形式或復合型的支付方式,就要調動醫院自覺節約的內在動力。”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指出,盡管醫保覆蓋率達到95%以上,但我國保障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因此,醫保一定要變成一個節約型的醫保。
《綱要》提出,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促進資源下沉,實現可負擔、可持續的發展。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兩個層面采取措施,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加大慢性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力度,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現‘井噴’態勢。我國成年人中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每4人中有1人患有高血壓,有不少人帶病生存、生活質量不高。”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指出,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
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一是重“醫”輕“防”的思路需要轉變,二是慢性疾病需要得到有效治療。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宋海慶認為,應將預防關口前移,開展慢病防控全民健康教育活動,打一場“慢性病防治的人民戰爭”。醫務工作者應該發揮健康教育者排頭兵作用,引導公民做好慢性病的自我監測。同時,加強社會動員,編寫通俗易懂慢性病防治知識問答科普讀物,寓慢性病預防于日常生活之中,讓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等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
健康中國2030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