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關于他的思維方式的理論你了解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馬克思的思維方式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馬克思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思考和認識問題的根本方式,是由人本思維、實踐思維、批判思維、歷史思維、全球思維等一系列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根本思維方法構成的統一整體,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品格和思想高度,是馬克思主義最深層、最穩定、最本質、最重要的內容。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課題是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堅持和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認識新的問題,推進理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并圍繞如何堅守和實現這一最高價值來觀察世界、認識社會、思考問題。馬克思主義人本思維是對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繼承與超越。其超越突出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是從“三個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從而克服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思維的思想局限,形成了一種關于人的學說的新的思維取向。 一是從“應然性”和“必然性”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深刻闡明了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所講的那樣是人應有的一種存在狀態,又是人類發展必然要達到的一種存在狀態,是“應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二是從關心關懷人的未來命運和關心關懷人的現實命運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這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的話,那么,馬克思恩格斯重點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問題,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存在現狀及其解放問題,則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當下關懷。這兩種關懷相互銜接、相互支撐、高度統一,從不同層次和方面詮釋了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維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蘊。三是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高度來認識人的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是社會的產物,不能離開社會發展來抽象地談論人的發展。人類社會必然要走向共產主義,只有在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這里,共產主義社會不僅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社會形態,而且是實現最高價值的必要社會條件。共產主義這一崇高而遠大的社會價值目標,與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本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從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實踐出發來分析回答各種問題。1845年以前,青年馬克思先后運用基督神學、費希特自我哲學、黑格爾辯證的絕對理念論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等四種具有世界觀意義的認識方法,先后把神的旨意、理性、抽象的人等實體性因素作為認識基點,來分析和回答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問題和人的解放及其發展問題,雖然在博士論文以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但沒有從根本上回答解決所研究的時代問題。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提出了實踐這一基本概念,并提出了從實踐出發、以實踐為基點來認識人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思路。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因為在此之前,哲學界思想界倡導并運用的認識基點無外是兩大類別:一是精神或精神的各種形式,一是物或物的存在形式。前者是主觀唯心論或客觀唯心論倡導并運用的認識基點,突出強調了人的精神能動性;后者是樸素唯物論或機械唯物論倡導并運用的認識基點,突出強調了物的客觀性。兩者始終無法獲得統一,因而都存在著自身的思想局限。而實踐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社會活動,實現了物的客觀性和人的精神能動性的高度統一。另外,以前的認識基點,不管是上帝或理性也好,還是某種實物或物體形式也罷,都是一種實體,體現的是一種實體思維。而實踐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體現的是一種關系思維。從實體思維轉向關系思維,是從傳統哲學思維轉向現代哲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此而言,馬克思是現代哲學思維的重要開創者。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入分析了實踐的豐富內涵,提出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物質生產實踐。以實踐為認識基點,最根本的就是以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為認識基點,來認識社會和人的本質及其發展,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哲學歷史觀的變革和突破。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立足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這一認識基點,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過程及其共產主義發展趨勢,深刻闡述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途徑和方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此后的理論活動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從實踐出發,立足實踐的發展變化來分析回答各種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學說。完全可以說,離開了實踐觀點和實踐思維,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豐富和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實踐思維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基點及其思想邏輯的展開方式。
馬克思主義批判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反思客觀存在、揭示矛盾問題、提出思想思路、引領實踐發展作為認識和思考的重點和主線。批判思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新思維、變革思維。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哲學家們對自己學說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認識和解釋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既強調認識和解釋世界,更強調改造和變革世界,要求保持獨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與勇氣,以質疑、反思、變革的態度和思維,即以批判思維對待現存一切。正因如此,馬克思的許多著作都是以批判冠名的,如早期有1843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期有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晚期有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當然,馬克思恩格斯也有許多著作沒有冠以批判的名號,但其中都貫穿著豐富的批判內容。批判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品格和以變革世界為己任的理論立場與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歷史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把認識對象作為自然歷史過程加以思考和分析,并從中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馬克思強調,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非常推崇,在哲學界思想界集中批判黑格爾哲學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卻公開承認是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學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格爾哲學是以巨大的歷史感為基礎的。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是把它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看待的。既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又看到了它的現實反動性;當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分析社會發展時,也是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看待的,既看到了社會變革的必然性,提出了社會形態由低向高發展的“自然演進序列”,同時又看到了這一過程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分析共產主義社會時,同樣也是把它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看待的,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理論。還想強調一點的是,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歷史觀點和歷史分析,所以他們在看待以往歷史時,既以批判的又以充滿敬意的審慎態度來對待,并盡可能多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這一點,正如后來許多思想家們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而產生的空泛的學說,而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思想精華和歷史智慧的百科全書。歷史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特性和厚重底色。
馬克思主義全球思維的突出標志是,始終堅持立足世界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來思考、分析和回答各種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世界市場、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和世界歷史等重要思想。他們指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從而開拓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建立和擴張,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活動,“世界文學”即世界文化開始形成,歷史已逐漸成為“世界歷史”。可見,馬克思主義自從它創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從全球視野,即從世界各個區域、民族和國家的相互聯系中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在此后的理論思考和思想創造中,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保持這樣的態度,堅持運用這種方法。比如,馬克思恩格斯把英國、法國、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看作是一個體系,并由此提出了“共同勝利”的理論;馬克思把東方社會和西方社會看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綜合體,提出了東方社會的革命是西方社會革命的火藥桶的思想,提出了在西方社會影響下,東方社會可以打破自然發展進程,跨越“卡夫丁峽谷”進入社會主義的思想。全球思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特性和寬廣視野。
總之,人本思維、實踐思維、批判思維、歷史思維和全球思維,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的五個基本方面,它們分別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思考和認識問題的價值維度、實踐維度、創新維度和時空維度。堅持、運用和發展這一思維方式,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是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是理論工作者的重大責任和神圣使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式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誕生到現在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日益成為指導人類解放的強大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具有一種超越于其他學說和思想的強大解釋力。一種哲學只有在自身的演進和發展中,及時地對這種變化予以關注和把握才能保證自己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面對對象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給出了一種具有真理性的解釋,而這種解釋與它在哲學史上實現的革命性變革密切相關。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實現的革命性變革,集中體現在它變革了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力圖通過思想的活動介入到人的現實的社會生活,進入到對世界的改造,使哲學的著眼點從一般的哲學問題,轉向與人類改造世界休戚相關的具體問題。用馬克思的話來講,就是哲學的問題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從《博士論文》時期提出哲學與世界的相互關系開始,就一直致力于探尋哲學借以對現實世界發生作用的“橋梁”。一方面,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重建了哲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感性的人置于哲學的中心;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馬克思深入研究了政治經濟學,通過對現實的異化勞動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無產階級的現實處境,進而實現了主體和勞動這兩個范疇的重要聯結。
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傳統哲學的界限:第一,對人不再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是將人與其感性的活動、實踐聯系起來理解;第二,對對象、現實和感性也不再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由此,實踐作為標志主體與客體本質關系的范疇,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基礎。這種全新的哲學實現了對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相互關系的科學把握,完成了哲學理論的變革與創新。
我們可以透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主體問題的科學闡釋來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一變革與創新。主體問題一直是哲學的經典命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主體的探討集中體現為要么研究“抽象的人”,要么“抽象地”研究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突破了傳統哲學的研究和闡釋框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創生了一種全新的社會主體。
從理論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主體理解的創新,體現在它將關于主體的思想與現實統一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本質與社會本質的內在統一性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把人視為抽象的、完全脫離于生活的、純粹符號化的概念性存在,也不只是將其視為生理學上描述的對象,而是把他視為一種感性的存在,特別關注人的現實性和活動性,認為人的本質是在實踐中獲得和改變的。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勞動中利用各種不同的生產手段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形成社會存在。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是通過工業過程和利用技術來滿足人的需求。因此,他強調必須把人的問題和生產勞動的問題關聯在一起思考,在資本主義社會,尤其要同工業生產關聯在一起思考。正如他所指出的:“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
現代各種技術的發展每天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改變可能不會引起人種的改變,但是我們作為人的存在來說卻徹底地改變了。不斷創造出來的這個新的主體對哲學的意義,就在于它不斷地改變著哲學本身對主體是什么的理解。哲學只有在關于主體的研究中才能得到不斷發展、深化和創新,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的辯證理解,是一次哲學上的偉大革命。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僅僅關注現實的人本身,而是在這樣一種現實的關注中,著眼未來社會中人的存在,把現實的人作為一個條件而關注未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關于人類的哲學,蘊含著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
從實踐層面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聚焦“生產方式”這個概念的解釋功能和實際作用,并把它運用于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實際解釋中,運用于變革世界的現實活動中。不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基于現實的、具體的生產方式來分析“具體的”社會主體的不同表現,明確不同階層在變革社會和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列寧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基于對19世紀80年代俄國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實證分析,批判了民粹派把農民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力量的錯誤觀點,通過揭示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找到了變革這一社會的真正的主體力量,即無產階級,并針對如何培育和引導這一主體力量及其農民同盟軍進行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最終依靠這種主體力量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中國的國情,看到并充分肯定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明確指出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要依靠的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被轉化成為特定民族、特定社會的思想意識形式,這意味著這種思想具有巨大的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是由這種思想內在的真理性來保證的。
看過“馬克思的思維方式”的人還看了:
6.理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