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思維對教師的作用
辯證思維對教師的作用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辯證思維對教師的作用,僅供參考!
運用辯證思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創新骨干培養機制,建立骨干教師承擔課堂教學示范、青年教師導師、校本課程開發、課題研究或案例研究的責任制度,讓他們在示范與指導中提高課堂教學與反思能力、通過課程開發提高課程執行與開發能力、通過課題研究和案例研究提高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參加國內外各級各類的培訓和進修,以落實、實現名師培養目標。一批骨干教師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他們帶領全體教師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活力和生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廈門市乃至福建省享有一定的聲譽。我校現有廈門市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指導組成員6人,市教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3人,廈門市名師講學團成員3人,省學科帶頭人3人,市學科帶頭人6人,還有一批在培的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學校獲得廈門市高中新課程實驗先進集體,5位老師被評為高中新課程實驗先進個人,語文組被評為先進教研組等等。
隨著高初中分設,二中的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近兩年一大批高校畢業生的加盟,給二中的教師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增強了教師隊伍的活力。為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學校修訂完善了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對新教師實行“雙師制”培養,即給每名新教師配備2名指導教師,1名學科教學指導教師和1名德育工作指導教師,幫助他們盡快適應角色,在教學、教育方面迅速提高,做合格教師。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力度,制定了《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新教師指導方案》,在專業思想教育,教育政策、法規教育,班主任工作,新課程專題,教學基本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培訓,讓新上崗的中、青年教師盡快熟悉教材、勝任新崗位的教育教學工作。組織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與競賽制度、加大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訓練的力度,提高其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縮短成長周期,加快成長步伐。定期進行新教師培養經驗交流會、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在青年教師中開展“教壇新秀”評選活動,交流學習,鼓勵、幫助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我校新教師成長迅速,在各類教育教學大賽中頻頻獲獎:在廈門市新課程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中,我校青年教師獲得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六個、三等獎八個;在廈門市德育論文評選中獲得一、二、三等獎共16項,在班會優質課評比、教學設計評比、實驗技能大賽等一系列比賽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發展創造條件。
對于學校來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過程;對教師來說,專業成長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鍛煉,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終身學習和實踐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分階段逐步實現。
按照學校五年規劃的要求,我們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的五年規劃,確定了五年教師專業成長要達到的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分步實施,確定每一年度要完成的任務、完成任務的措施與途徑以及檢查落實的具體辦法。不同年齡段的老師依據學校規劃和自身實際制定職業生涯的五年規劃、三年計劃和年度計劃,扎扎實實地積累、鍛煉、提高。比如,對于新教師,我們要求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的幫助,新教師見習一年期滿后,教育教學上要達到“入門”,教齡滿三年后,要達到“勝任”,教齡滿六年要達到“成熟”,在此基礎上,再向骨干教師、專家型教師方向努力。
事物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我們要尊重規律,求真務實。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我們正不斷探尋其中的規律,力求做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努力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科學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辨證思維,引導正面價值取向
辨證思維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當學生表達的觀點與正面的價值取向相悖時,教師該怎么辦?筆者認為,堅持辨證思維,不失為引導學生形成正面價值取向的基本方法。下面結合平時自己在國情國策教學中的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這些現象和問題,既要看到問題的一方面,又要注意問題的另一方面,才能防止以偏概全、片面看問題,從而形成正面的價值取向。
在學習魯人版初三教材第四課第二框《切好“蛋糕”共同富裕》的時候,有的同學就明確表示,目前我國的城鄉差距、區域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階層收入差距和行業之間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共同富裕只是一句空話。真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直接否定同學們的看法,沒有回避社會現實,一味唱高調,而是直接面對。我具體闡述:改革開放以來,確實收入分配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一是我們所實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然造成差距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拉大,為什么呢?一是因為人的勞動能力有大有小,占有的生產要素有多有少,生產經營能力有弱有強,必然出現收入的差距;二是地域差別、行業差別、城鄉差別的存在。三是由于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伴隨著科技競爭的加劇和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長,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收入勢必大幅度提高,從而與一般企業職工的收入拉開距離。四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還不夠完善。例如,一些行業的壟斷性經營導致超額利潤;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由于市場監管不力,一些企業和個人通過走私販私、制假造假等違規違法經營行為,牟取巨額利潤;稅收政策對高收入者的調控尚不完善、不到位等等。五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在建立過程中,社會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服務社會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社會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顯得十分突出。分析原因后,我話鋒一轉,引導同學們思考,如何避免這種收入差距的擴大?讓同學們獻計獻策。同學們七嘴八舌就說開了。有的說繼續搞好生產,大力發展生產力,把“蛋糕”做大;有的說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和完善分配體制,努力把“蛋糕”切好;有的說國家應為普通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分到“蛋糕”;還有的說應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困難群眾也有“蛋糕”吃。更多的學生提出來說我們國家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權力制約監督,堅決遏制腐敗現象的蔓延,防止少數人利用權力偷吃“蛋糕”。那么,我們黨和政府近幾兩年來為避免這種收入差距的擴大都做些什么呢?我結合學生們能體會到的百姓得到的實惠來印證黨和政府為縮小貧富差距作了大量工作。并祝愿學生們在一后人生道路上通過城實勞動、合法經營發家致富,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通過生動、真實、富有時代特色的事例和翔實有力的數據,防止了以偏概全、片面看問題錯誤認識,幫助學生看到黨和國家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出的艱苦努力,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增強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與決心。
二、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辨證法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沒有矛盾也就沒有發展。因此,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方法解決矛盾,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突發事件,我們告訴同學們必須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例如,正是由于校車安全事故的頻發,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校園安全問題寫進了2012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促使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出臺,從而有利于保障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可否認,當前道德失范行為頻頻發生。突出表現在見危不救、見惡不忿、見弱不幫、見苦不憫,特別是“小悅悅”事件,似乎顛覆了不少國人的道德觀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識的人,成為一些人心中糾結不清的問題。我們不能不看到,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遇到了新情況、新挑戰。但正是因為這些事件的發生,喚醒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和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考。使黨和政府認識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正在充分發揮政策和法律在道德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積極推動道德建設制度化、機制化、常態化,從而推動社會道德建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我們的社會不是一片靜土,同樣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追求理想。我們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現實這片土地,因而要我們要為改變社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現實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方面,會影響我們對一些觀點的認識和接受,但我們老師也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尊重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權利,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發表自我見解的機會,與民主平等和諧的心理氛圍,對學生離譜的問題積極引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辨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和周圍的事物有機地聯系著,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種聯系是具體的,都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不同;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就是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初三思想品課教學中,學習魯教版第二單元第三課《感受共和國巨變》這一課題時,談到百姓生活的變遷時,有個同學站起來提出這樣的疑問:社會主義制度這么優越,可還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英國在那里搞資本主義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國民黨在那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卻比中國大陸要富的多!這是為什么呢?
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是一個個有感情有思維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茫,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作為老師,必須直面學生的疑難問題。我告訴學生,社會主義中國今天的“窮”與香港、臺灣的“富”是有密切聯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上出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出于政治的考量,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圍攻、物資禁運、技術封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相反為韓國、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廣闊的市場。僅美國給臺灣的直接援助高達60億美元,加上其他形式的貸款、投資共150多億美元。國民黨1949年往在臺灣時,從大陸帶走大量財富,僅黃金達277萬兩,銀元1520萬元,總價值幾十億美元。解放戰爭期間,看到大勢已去,官僚資本通過向外轉移投資和貸款,轉移資金100多億美元。國民黨在逃離大陸時,還帶走了大批知識分子、技術工人、珍貴文物、各類資料,這對一個不足千萬人的小島來說是大量的輸血。何況他們的產品又可以在全世界銷售!何愁而不富呢?香港是鴉片戰爭后逐步論為英國殖民地的,真正繁榮是1949年大陸解放后開始的。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的封鎖,香港成了中國大陸對西方世界貿易的幾乎唯一通道。有這么大的中國大陸市場,香港只做轉口貿易就吃肥了,加上中國大陸糧食、水電、蔬菜、水果的平價穩定供應,香港很快成為金融、貿易中心,才使香港繁榮起來。
再說我們大陸,經過幾十年的戰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已是“一窮二白”,固定資產只有128億人民幣,近五億人口,鋼產量為58萬噸,按人頭算,一個人5兩多,是美國人均鋼產量的0.2%,日本人均鋼產量的5%。我們是一個連建筑用的鋼釘和點燈用的煤油都要從國外進口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的起點。正是依靠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近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由建國初期經濟的第13位上升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擠身于經濟大國的行列,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于未來,就按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們不懈怠、不折騰,到2050年左右,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變為現實!這樣運用聯系的觀點,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用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分析社會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如實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
辯證思維對教師的作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