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
河南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
衛生服務作為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城市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河南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河南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篇一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 建設服務型政府
摘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十七大提出的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標。服務型政府是針對計劃體制下的管制型政府和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重經濟輕服務的政府管理在新行政環境下做出的調整,強調從群眾需求出發,以公共服務職能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本文從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共產品性質和社會需求角度,闡述我國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政府工作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政府角色一定要強化。
關鍵詞:公共服務;服務型政府;公共衛生;政府責任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02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有根據社會的公共需求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職能。建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服務型政府不可或缺的責任。本文僅就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從政府責任的視角進行分析。
一、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一)服務型政府的定義
關于服務型政府,有人認為是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風的變革,從強調統治到重視服務;還有人認為是政府職能重心的轉換,從全能到有限,從重視經濟建設到重視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筆者認為服務型政府是以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為出發點,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在政府職能方面強調以公共服務為工作重心,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好的履行服務職能,滿足人民需要的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從國際大背景上說是一種大趨勢;從國內實際情況看,是從計劃經濟、從轉型期政府重經濟建設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為重心的必然選擇。
(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是政府管理發生變化的經濟背景,而這期間逐漸成長的公民社會,是政府管理必須做出調整的社會背景。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政府管理的思維是政府無所不包,是全能政府,一切政治、經濟、社會均在政府管理和服務范圍之內,重計劃和管制、輕市場和服務。隨著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政府的職能定位逐漸清晰,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政府職能最后聚焦“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是我們歷經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過了錯誤與波折,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探索,適應國內情況變化,國際社會大環境的變遷做出的調整。
我們現在要建設的服務型政府是針對過去政府管理中,政治控制型的管理理念、計劃管理方式、無所不包的政府職能做出的調整,也是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中,對過去偏重經濟建設、忽視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的糾正。胡錦濤在政治局學習時指出,建設服務型政府,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關鍵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按照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二、公共衛生是服務型政府的題中之義
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以公共服務為工作重心。公共衛生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責任。
(一)從公共衛生的公共品特性看政府責任
說到公共衛生,人們會想到環境衛生、疾病的預防等。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衛生概念對公共衛生的理解有些偏頗,關于公共衛生,世界衛生組織采用了美國溫斯洛的公共衛生定義“通過有組織的社區努力來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健康和效益的科學和藝術。”這里強調公共衛生的目的是采取措施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實現與生俱來的健康權利。
從近幾年人們攜手抗擊SARS、瘋牛病、禽流感的戰斗歷程足以說明公共衛生不僅是衛生部門、患者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行動。僅SARS就影響中國經濟2100億元,危機波及全世界,由此可見,公共衛生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做的好受益于全體人民,而這正是公共產品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由于這種特性的存在,公共衛生作為公共產品是不能通過市場機制來進行供給,而現實中又存在消費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對這一領域進行干預,通過政府提供此類公共服務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公共衛生是純粹的公共產品,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題中之義。
(二)從國際社會人權的角度看公共衛生的政府責任
如果說醫療保健是特權還是權利,在國際社會還存在爭論,政府干預的程度還不統一,那么公共衛生毫無疑問應該是公民的權利。它是保障人類幸福的基本需求,作為基本社會權利之一,人人都有權獲得,無論他的生活狀況和經濟地位如何。從國際法的角度,一國政府向自己的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是不可逃避的義務。1978年通過的《阿拉木圖宣言》是國際衛生發展史上一份標志性文件,其核心目標要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衛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決議”,贊同《阿拉木圖宣言》。這一目標提出后,世界衛生組織當時的185個會員國中,幾乎所有的國家政府首腦都對該目標的實現做出了政治承諾。公共衛生作為人權的重要部分,保障獲得公共衛生服務是政府的職責。
(三)從構建和諧社會看公共衛生的政府責任
十六大以來,我們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大量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民轉為市民,人口密集、人員的流動都是空前的。這期間,衛生防疫工作、傳染病的控制等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性凸顯。此外,科技發展的負面作用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藥物的濫用造成大量病菌產生抗藥性或變異,人類在面對這樣的災難時,應該做好早期預防、控制工作。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地球成為一個村落,疾病的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是我們不能想象與控制的。2004年的禽流感,全世界對其做出不同尋常的反應足以說明公共衛生小題大做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公共衛生工作就應該成為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
三、從我國公共衛生投入情況看存在的問題
(一)從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足看政府服務意識需強化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衛生總費用絕對數呈現直線上揚的趨勢,占GDP的百分比也是逐年增加,其中2010年國家財政支出用于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是4804.18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5.3%,體現了國家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對衛生投入的增加。但是從衛生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百分比看卻是先升后降,1978年衛生事業費21.77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94%,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逐年下降,從歷史最高點1982年的2.96%降到2002年的1.73%,2003年以后有所回升,為1.92%,以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為5.3%。然而,距中國自己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衛生事業費用占財政支出比例不低于8%,這一目標還有差距。
從衛生費用支出構成上看,政府與社會的支出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政府支出比重從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6年的18.1%,最低是2002年15.2%;而公民個人支出比重則不斷上升,從1980年占21.2%到2001年的最高值60%,2006年占49.3%。2007年開始下降,為45.16%,但是還沒有改變我國衛生費用支出中個人占比高的現狀。從國際上看,2003年,美國衛生支出16790億美元,其中公共部門投入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投入的經費占46%,另有36%是由私人保險部門投入的,個人直接支付只占16%。這些數字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走過了責任意識的弱化,然后逐步回歸的過程,但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還不夠,公民自身公共衛生負擔的沉重與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是相悖的。
(二)按服務功能分配費用情況看對公共衛生預防與服務的忽視
政府的衛生事業費用投入,從服務功能分類看,衛生事業費向醫療衛生機構傾斜,而對公共衛生預防和服務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本該由政府承擔的、純粹的公共產品如疾病控制、婦幼保健等項目長期經費短缺,有的部門為了籌集經費,依賴“以藥養醫”違背公共產品服務的宗旨。
從衛生服務功能看,中國衛生總費用主要用于醫療服務和藥品。1990年-2002年,治療保健服務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呈上升趨勢,從39.89%增加到50.70%,預防和公共衛生服務比重略有增加,但變化趨勢不明顯,1990年為7.97%,2002年達到10.89%。這種投入分配比例,造成衛生服務中重醫療服務、輕預防保健和衛生監督的局面,不能做到管理在先、預防為主,出現問題及時治理的政府良性循環管理模式。衛生部一位官員曾這樣比喻:如果河邊有不少人總掉在河里,與其不斷消耗人力,將這些人救上來,不如建設一個圍欄,防止人掉下河。雖說后者一次性投入較多,但總體比較而言,費用肯定是低的。從我國衛生總費用按照衛生服務功能分配費用的情況看,輕預防、監管,重治療的情況,使政府的公共衛生職責履行不到位。
(三)從衛生事業費用城鄉投入差距看公共衛生資源城鄉配置不合理
我國13億人口,8億在農村是基本國情,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造成城市與農村衛生資源配置上存在明顯差距。以2008年衛生總費用中的城鄉構成為例,全年的衛生總費用投入是14535.4億元,其中投向城市的11255億元,占77.4%;投向農村的3280.4億元,占比例是22.6%,這種人口與資源投入的倒掛,公共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導致社會分享公共服務不均衡,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民平等享受公共衛生服務的權利。
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缺乏,從SARS的爆發已經暴露出這一弊端,原本被世界衛生組織所高度贊譽的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上解決了當時中國經濟水平較低情況下的農村公共衛生需要。隨著農村原有經濟體制的解體,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處于國家投入不足,職能履行困難的現狀,凸顯政府公共服務的薄弱環節。投資發展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是政府的責任。做好農村公共衛生工作,不僅受益的是廣大農民,而且是全國的衛生事業,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民族和諧有重要意義。
四、增強政府公共衛生履職能力的對策
(一)強化公共衛生的公民權利意識和政府的責任意識
公共衛生作為公民應該享有的健康權利之一,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和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我們應該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的服務意識,嚴格區分醫療保健的特權與公共衛生的公民權,通過政府的干預給于每一個公民享受權利的機會。
(二)增加公共衛生費用的財政投入,增強政府的履職能力
公共衛生作為純粹的公共產品,它是政府的責任毫無疑問。這就要求政府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在經費、制度、機構、人員等方面做好配備,強化服務意識,使之具備履行好職能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由醫療服務、預防保健和衛生監督組成的公共衛生體系,搭建為公民提供公平、優質、負擔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的平臺。建立衛生安全長效機制,完善公共衛生信息體系和醫療急救網絡,形成衛生安全設施布局合理、反應快捷、監督有力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
(三)衛生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實現人人享有均等的公共衛生服務
廣大農村的公共衛生狀況的改善,事關國家穩定、社會和諧。克服目前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增加對農村的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保證公共衛生職責的履行,讓廣大農民能夠平等、充分的享受公共衛生服務,共享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的成果,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追求所在。
參考文獻:
[1]黃建始.公共衛生的價值和功能[M].中國健康教育,2006,(1).
[2]William C.Cockerham.醫療保健是權利還是特權[M].醫學與哲學,2002,(11).
[3]王俊著.公共衛生——政府的角色與選擇[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29.
[4]田毅,季譚.中國衛生總費用流向扭曲:大多數流向大醫院,第一財經日報2007.(11)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河南衛生服務高級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