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職稱論文 > 畜牧業職稱論文

    畜牧業職稱論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畜牧業職稱論文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畜牧業總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畜牧業職稱論文,僅供參考!

      畜牧業職稱論文篇一

      畜牧多種經營與畜牧業經營創新

      摘要:畜牧業產業化來源于農業產業化(Aglibusiness)的概念。應對技術壁壘的難度加大中國加入WTO之前,關稅,數量限制等式影響我國畜牧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加入WTO后,許多國家復雜苛刻的技術法規,標準,名目繁多的商品包裝,檢驗,衛生,環境等要求,已經構成了更為隱蔽,更難應對的技術壁壘,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出口。為了應對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調整畜牧業的經營理念是我國當前畜牧業出口生產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畜牧產業化的實質內容和運作方式的創新都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關鍵詞:畜牧業多種經營;技術壁壘;WTO機遇;經營創新

      一、引言

      草原畜牧業是我國經濟體制中的傳統產業。在自然經濟時期,它向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燒等簡便易得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較少地依賴社會的其他產業而存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化、專業化、商品化這股強大洪流,沖擊著牧區自然經濟。因此,轉變指導思想,改變生產經營方式,促使畜牧業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加快畜牧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

      1.改革畜牧業經營方式

      只有改革落后的經營方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要進行內部挖潛,走內涵擴大再生產路子。牧民群眾由于長期受自然經濟思想的束縛,養畜不是面向市場而是自給自足,衡量家庭富裕程度主要看牲畜存欄數量的多少,這樣作的結果,只能使畜牧業長期維持簡單再生產,對畜牧業資源來講是一個很的大浪費。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增加飼草料入手,這樣,又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物力和勞力。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行季節性畜牧業,即利用夏秋牧草豐茂之機,多飼養并育肥羯羊及內畜,入冬之前,根據冬春草場的載畜能力,適時適量出欄牲畜,既加快了牲畜周轉,增加經濟收入,又減少了冬春草場的壓力,降低牲畜死亡。

      2.畜牧業向高層次發展

      畜牧業要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必須拓寬經營范圍,改善產品質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畜牧業經濟。它既包括畜牧業的內涵,又包括畜牧業的外延,使畜牧業生產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為達到此目的,就要創造條件,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群體,按照這種發展思路總攬全局,指導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畜牧業經濟穩步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家庭經營已成為畜牧業生產的經營基礎。

      3.發展牧區定居點建設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定居點建設和牧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它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標準,取決于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水平;而經濟的發展在某些部門和環節上受著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要加強規劃和建設,注意發揮其積極作用。定居點是牧民的宿營地和商品交換的集中帶,也是牧區繁榮的體現。牧民定居點建設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子,不能強求一律。既要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適合現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要順應牧民的生活習慣。

      4.改善牧民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在內的全部生活活動總和。過去牧民的生產力水平低,只能過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才達到絕大多數牧民定居,住進了封閉式的瓦房;放牧也逐步由徒步、騎馬轉向騎摩托或開汽車;太陽能輻射大部分牧區,部分牧民還擁有彩電、錄音機,大大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今后,還能達到 “吃的講營養,穿的講漂亮,住的講寬敞,用的講高檔”的生活水平。這些都說明了生產方式的轉變是生活方式轉變的根本。

      二、畜牧業產業化來源于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其基本特征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對畜牧業經濟的重點產品、主導產業按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的要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重組,形成各具特色的“龍”型產業實體,以達到產業區域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市場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其實質內容就是生產專業化。

      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包括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從宏觀上講,畜牧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地區專業化;二是由于畜牧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商品化,擴大了產前、產中、產后各產業部門專業化和農場專業化;三是從微觀來看,畜牧業部門和農場專業化的發展,又把一種產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藝階段分成若干專項生產,推動了畜牧業生產工藝專業化。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在這三個層次上的發展,使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方式的運用成為可能,從而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在此基礎上,產業化經營形式應運而生,出現了供產銷或牧工商等畜牧業經營的一體化。

      三、畜牧業經營中遇到的新矛盾

      1.應對技術壁壘的難度加大:加入WTO后,許多國家苛刻復雜的技術法規,名目繁多的商品包裝檢驗,衛生環保等要求,已構成了更多,更難應付的隱患和技術壁壘,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畜牧業的產品出口。

      2.增產增收統一的難度加大:從價格方面看,我國的畜牧產品價格大都低于國際市場價格。收價格因素的影響,畜牧業經營過程中的投入產出率偏低,甚至會出現產供量越大,價格水平越低的局面,最終導致畜牧業增產不增加,經濟效益下降。

      3.防御風險的難度加大:加入WTO后,畜牧業產品出口關稅大幅度下調,這很可能導致大量外國畜牧產品繼續進入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國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超小規模的農牧戶難以應對激烈的國內外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面對經營風險導致的利益損失,農牧民尚無自己的組織出面主持公道,這很可能加劇農牧民收入的惡化。近幾年來,國家雖對包括畜牧業相關的不符合WTO法規的幾千項法規進行了必要的修改,但一些更深層次,更為復雜的貿易爭端可能引起的新的法規糾紛難以作出全面估計,一旦在國際貿易方面真的產生意料以外的法律糾紛,可能會出現負面的對我國農牧民不利的后果。

      四、與時俱進樹立畜牧業的經營新理念

      1.實施國際化的經營戰略:面對挑戰,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首先是生產組織標準化問題。必須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以打破某些國家貿易保護中的“綠色壁壘”。其次是生產服務社會化問題。必須面對國際環境,本著社區性服務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事業性服務與實體性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逐步向規范化服務邁進。最后是經營保障法制化問題,調整畜牧業立法的基本目標,并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為畜牧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2.推進產業化經營機制的運行:為加快畜牧業產業化過程,首先是成產布局專業化問題,畜牧業生產者應利用資源優勢從事對自己最有利的生產,發揮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在資源配置方面實行規模化經營,為畜牧業產業化創造基礎條件。最后是要投入集約化問題,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實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集約經營,當前尤其是要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搞好畜產品深加工,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

      3.探討新的合作化經營體制:從當前情況看,應抓好經營聯合協會化,應在繼續組織好部分專業協會的基礎上,發展全國性的上下一盤棋的綜合性農牧民協會。產權制度的股份化,應考慮在不打亂原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下,有步驟,有重點,多樣性的建立股份制畜牧業經濟,以集中資本聯合經營,增加畜牧業的競爭力。管理方式企業化,對畜牧業實行企業化管理,首先是注意培養龍頭企業,并對其實行公司制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對尚未完全股份制的經營實體,要以市場為向導,借鑒工業企業成套的,完整的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采用合同契約制度,參股分紅制度,全面經濟核算制度,并對其整個經營過程中的營運成本,經濟效益實行企業化管理。

      五、小結

      產業化經營形式應運而生,出現了供產銷或牧工商等畜牧業經營的一體化。畜牧業是核心和基礎,但推動一體化發展的都是非畜牧經濟部門。實踐已經證明,這是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有效途徑,產業群體中各個環節的協調發展,畜牧業的多種經營與畜牧業的經營創新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農村養殖技術2007年第五期

      北方牧業2008年第十四期

      現代農業科技2009年第十八期

      中國畜牧雜志2010年第十期

      畜牧業職稱論文篇二

      論北魏的畜牧業

      [摘要]北魏的畜牧業特別是國營畜牧業,在我國畜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產技術水平相當之高,這在《齊民要術》中得到反映,其中又以《養羊篇》所載的成就為最高,給后世養羊業的 發展 帶來了深遠的 影響 。本文 分析 了北魏農牧結構的變動,農牧業的此消彼長的原因,并且還就這一時期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對諸如水土保持等有關生態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北魏 畜牧業 齊民要術 農牧結構

      北魏是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統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國 歷史 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由鮮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歷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截止,共經歷一百四十九年。其間通過不斷對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劉宋政權的掠奪進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從而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達到鼎盛時期。作為一個由游牧的鮮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北魏的畜牧業生產相當繁榮,在我國畜牧史占有顯著的地位。探討這一時期的畜牧業的發生發展、生產水平、結構變動及產生的影響,是一項頗有價值的 工作。本文將就此略作說明,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 北魏畜牧業的發展

      來自北方草原的鮮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還處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1]的原始游牧 社會 ,從事著單一的游牧 經濟 。掠奪和 自然 繁殖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產品以維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時加快了對周邊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討,并取得了節節勝利。戰爭掠奪已然成為獲取財富的重要手段。據初步 統計,從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統一這五、六十年間,共發生針對別的部族的掠奪戰爭不下十五起,而且規模是越來越大[2]。戰爭不但使得其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獲戎馬500萬匹,呈現出畜牧車廬,彌漫山谷的景象。這一時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奪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為了安置這些掠奪而來的馬牛羊等戰利品,同時也為了頻繁而又長期的統一戰爭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區一百多年來長期處于戰亂分裂的局面,人煙稀少,土地荒蕪,于是在北魏畜牧業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國營牧場便應運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國營牧場

      ————|建立年代|撤消年代|位置|牲畜頭數|牲畜來源|功能

      代郡牧場|公元399年|不祥,可能保留至北魏滅亡|南起臺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西至西山[3]|馬35萬余匹,牛羊160余萬頭|掠奪|供應戰馬皮毛等軍資,作為統一北方戰爭的需要

      漠南牧場|公元429年|公元433年|東至濡源,西暨陰山,東西三千里[4]|馬牛羊600余萬|掠奪|向政府交納貢賦

      河西牧場|公元439年|約公元529年|涼州到黃河河套地區[5]|馬200余萬匹,駱駝100余萬峯,牛羊無數|掠奪|畜牧業的產源地

      河陽牧場|公元494年|不祥,可能至北魏滅亡|以汲郡為中心,東至東郡的石濟,西至河內郡,南距黃河十里[6]|戎馬10萬匹,每年還從別處遷入|從代郡牧場和河西牧場遷入|京師警備及畜牧業的產銷地

      本表據朱大渭、張澤咸主編的《 中國 封建社會經濟史》(齊魯書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56-59頁資料制成。

      代郡牧場是北魏建立的第一個國營牧場,曾于泰常六年(421)進行擴建。北魏遷都以后,大多數牲口都移往了河陽牧場,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于此。后來北齊恒州的代郡牧場,便是沿襲北魏該地而來的。漠南牧場的經營方式與代郡牧場有所不同,它保留了被征服部族的原部落 組織,“使其耕牧,而收其貢賦”[7]。漠南牧場人畜眾多,畜牧業生產繁榮,以致于“歲至獻貢,由是國家馬及牛羊遂至于賤,毛皮委積”[8]。河西牧場的規模最為龐大,并且存在時間也最長,將近90年,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有顯著地位。河陽牧場距黃河僅10里,位于中原腹地,是遷都以后,鑒于代郡牧場和河西牧場距京都較遠,為滿足京師警備及畜產品消費而興建的。

      從以上對于四大國營牧場的介紹及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國營牧場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與北魏拓跋鮮卑的南下逐步統一整個黃河流域最終定都洛陽始終保持一致的,亦反映了北魏畜牧業在時空上的變化。即整個社會在向中原定居的農耕社會轉變,畜牧經濟的下降是必然的。這四大牧場前三個牧場的牲畜來源全靠戰爭掠奪而來的,而河陽牧場的牲畜則是從代郡和河西主要是河西牧場遷入的,說明在北魏中前期,掠奪在畜牧業經濟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也即河西牧場建立年間,大規模的掠奪已達到了頂點,國力亦達到最高峰,此后掠奪戰爭隨之減少,國勢也漸漸衰弱。值得注意的是,河西牧場的牲畜遷往河陽的過程中,“每歲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漸南轉,欲其習水土而無死傷也”[9],然后再轉牧于河陽,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北魏的畜牧業生產水平。從每個牧場牲畜驚人的數量可以看出北魏的畜牧業生產規模之大。唐代最大的國家牧場的牲畜總數,也僅為河西牧場的三分之一。可見,北魏的畜牧生產規模及水平,繁榮程度,不但超越了以前歷代,就連后來以馬政最為著名的唐代甚至也難與之相比。

      不但國營畜牧業如此,北魏的私營畜牧業也是比較繁榮的。那些受封牧地的世家大族像爾朱羽健、越豆眷、提雄杰等,他們的牧地面積多達上百里甚至幾百里,所養從事放牧的“牧子”就數以千計,而牲畜的數量更是難以估算。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年間,政府制定了征收牲畜稅的政策,規定:“調民二十戶,輸戎馬一匹”“六部民羊滿百口,輸戎馬一匹”[10],以馬作為征收對象,以羊的數量作為征稅標準,如果沒有發達的私營畜牧業是不可能的。孝明帝(515~528)時,恒州刺史“私家有馬千匹者,必取百匹,以此為恒”[11]。北魏《齊民要術》中提到養羊生產,羊的數量往往以“千口”計,“羊一千口者”“用二萬錢為羊本,必歲收千口”,想必當時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單個家庭飼養千口羊的規模也不罕見。值得一提的是,《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本人就曾養了200只羊。所有這些,都表明了當時私營畜牧業在北魏的畜牧業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 從《齊民要術》看北魏畜牧業生產水平

      《齊民要術》成書于北魏末年,是一部系統 總結 北魏及其以前的 農業生產 經驗,特別是北方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學著作,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齊民要術》第六卷專講畜牧, 內容 涉及馬、羊、牛等家畜,有關技術內容則遍及選種繁育、飼養 管理、疾病防治、畜產品的加工等諸多方面,其水平之高,充分反映了北魏畜牧業所取得的成就,對后世的畜牧生產具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這一部分只有一卷且僅占全書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國古代綜合性農書中都是空前的,也是絕后的”[12],由此可見其地位與重要性了。而這部分,據游修齡先生統計:敘述馬的字數占全部畜牧字數的45.45%,羊占25.75%,馬和羊合占71.20%,是絕對多數[13]。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厚的草原 文化的烙印,也充分說明了馬和羊在北魏畜牧業生產中的地位。

      馬對于來自北方草原的拓跋鮮卑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首位,主要是馬的軍事意義大于經濟意義,包括別的朝代也是如此,而且專辟馬政。這從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書中也可以看出,涉及到馬的書占了絕大部分,且大多是以專書的形式出現的。《齊民要術》中關于馬的飼養,認為飲食上應當遵循“三芻”即饑時喂粗料,飽時喂精料,引誘多吃和“三時” 即朝飲少量,晝飲酌量,暮飲足量;在繁育上,馬驢的雜交,需要父強母壯。另外,還提出了軍馬的臨時強健法等等。

      但是,《齊民要術》畜牧部分有關養馬的內容,繆啓愉先生認為“《要術》所載相馬內容,頗為繁瑣、零亂重復既多,也間有出入,與他篇大不相同”,“懷疑其中大部分是后人插進去的”[14],所以它并不能較為深刻系統地反映出當時畜牧業的技術水平。而真正能代表畜牧生產水平與成就并對后來產生很大影響的便是《齊民要術》中的養羊篇。

      作為北魏統治者拓跋鮮卑這樣的游牧民族,羊的皮毛、肉酪可以滿足他們的衣、食、住等方面需求,所以羊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拓跋魏的入主中原,“一向對于乳類沒有多大興趣的漢民族,似乎由于 學習 北方民族的風尚,大量養羊”[15],飲食方面漸為“胡化”,羊肉酪漿已然成為“中國之味”[16],并且做氈及制作酥酪等畜產品的加工已開始盛行,社會的需求儼然促進了養羊業的發展。所以《齊民要術》養羊篇反映的當時生產技術成就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

      表2:《齊民要術》養羊技術要點

      ————|技 術 要 點

      選種繁育|“常留臘月,正月生羔為種者,上;十一月、二月者,次之”這個留冬羔作種的原則至今仍在沿用

      飼養管理|“牧羊必須大老子、心性宛順者,起居以時,調其宜適。卜式云:牧民何異于是者”[17],這是對于牧羊人的選擇。“既至冬寒,多饒風霜;或春初雨落,青草未生時,則須飼,不宜出牧”,舍飼與放牧應結合起來

      飼草儲存|“積茭之法:于高燥之處,豎桑、棘木,作兩圓柵,各五六步許。積茭著柵中,高一丈,亦無嫌”,即保存過冬牧草的 方法

      制酪做氈|“于鐺斧中緩火煎之”,“四五沸便止”,“以張生絹袋子,濾熟乳著瓦瓶子中臥之”,制酪應慢火煎,瓦罐盛。做氈“秋毛緊強,春毛軟弱”應該混用,并且“不須厚大,唯緊薄均調乃佳耳”

      疾病 治療 |“羊有疥者,間別之”當時已經認識到通過隔離以防止疾病的傳染。“當欄前作瀆,深二尺,廣四尺,往還皆跳遇者,無病;不能過者,入瀆中行過,便別之”以此來檢驗羊的健康狀況

      《齊民要術》養羊篇所總結和反映的北魏畜牧業的生產技術成就,在中國的養羊史甚至于畜牧史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影響。它是“保存到現在的最古我國養羊技術資料”[18],并且“要了解古代養羊的實際方法,應以《齊民要術》的記載為最有價值”[19],這是對《齊民要術》養羊篇最好的評價。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養羊篇所載的方法內容,很有可能并不像別的卷篇那樣包含了對以前的技術經驗的總結,而是在北魏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自身在生產 實踐中總結提煉,并且借鑒北方畜牧生產的經驗方法的結果,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社會經濟文化上不斷交匯融合的產物。日本農史學家天野元之助在其《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研究 》一文中就曾指出“《要術》卷六畜牧加工部分是吸收了拓跋族的生產經驗。僅從其記敘字數就不難看出,有關羊的飼養比重已遠超出此前占優勢的豬。從而可見此一時期,華北農民對羊的飼養已處于優勢地位。羊的飼養跟農戶的活動有密切相關的諸多 問題 ,在《要術》養羊第五十七中,大體可以窺之,而體現這些經驗的記述,只能是依據直接經驗者,其中理應包括有些是從北方民族學來的”[20]。“要術最重要的優良作風之一是引書都注明出處”[21],而本篇標明出處的僅有一處,即引用《家政法》中的有關內容,“養羊法,當以瓦器盛一升鹽,懸養欄中,羊喜鹽,自數還啖之,不勞人收”等。由此看來,養羊篇所反映的成就可能是那一時期獨創的。

      中國古代農書中關于畜牧獸醫方面的,以馬、牛為最多,駝、豬次之,但有關養羊的專著,則幾乎就沒有。同時“屬于畜牧學性質的著作,除去相牛經、相馬經之類而外,專講育種、飼養的可說是寥若晨星。反之,獸醫書卻很不少。在這些著作中,關于家畜的飼養管理的知識淪為附庸”[22]。可見《齊民要術》養羊篇在養羊史上屬于一篇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并對后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國現存最早的元代官頒農書《農桑輯要》中涉及到養羊的部分幾乎全部引自《齊民要術》。另外一本元代三大農書之一的《王禎農書》中的羊養技術方法,一字不差全部抄自《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中除了馬、羊,對于其它家畜諸如牛、驢、騾、豬、雞等均有所論及。從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驢騾這兩種由北方傳入,中原地區以前沒有的動物,在那時已經成為很重要的役畜了。書中關于豬和雞的飼養管理,也都設立了單獨的篇章,材料很多,論述很有價值。三. 北魏農牧結構的變動

      當北魏的畜牧業 經濟 不斷 發展 壯大直至達到頂峰的時候,對于作為統治者的拓跋鮮卑來說, 農業,這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有著更為悠久 歷史 的經濟部門,也得到恢復進而不斷發展,最終取代了畜牧業經濟,在國家經濟中重又占據首要地位。

      來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鮮卑拓跋部,早期很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到了道武帝拓跋珪(386~408)時期,隨著與中原農耕民族不斷沖突交往過程中,統治者開始漸漸意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并開始采取相應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像“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23]、“給農器,記口受田”[24]等等。但是從建國至北方統一的這一個時期,在推行農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來自游牧貴族的阻力,加之采取的措施僅具有權宜應急性,所以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經濟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畜牧業經濟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水平上都遠遠超過農業經濟,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太武帝拓跋燾(424~452)完成統一北方大業以后,通過頒布政策措施,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加之隨后進行的戰爭越來越少,規模也越來越小,這使得以掠奪為主要來源的畜牧業的比重在有所下降,但比起種植業來還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此時北魏統治集團內部仍有人聲稱“國人本著皮套,何用棉帛”[25],可見農業經濟結構尚待全面進行調整。

      從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太和九年(485)實行均田制到北魏末年,迫于人口激增,對衣食需求的加大,從而進入了農牧并重平行發展并最終農業超過畜牧業的一個時期。特別是旨在“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26]的均田制的提出與大力推行,使得土地與勞動力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客觀上為北魏農業經濟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隨后產生的三長制,即設立鄰長、里長和黨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收繳賦稅、征發徭役以及督促生產,它使得農業成為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而在根本上實現了從畜牧業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如果說均田制的實行是北魏進入農耕 社會 的標志的話,那么三長制的創立則是北魏“漢化”深化的重要標志。農業經濟此時已占據了優勢地位,農業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方式,所以《齊民要術》出現在北魏的這個時期并不是偶然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畜牧業的比重在逐漸降低,但“如果說鮮卑拓跋部的游牧經濟已不復存在,那是錯誤的”[27]。河陽牧場的存在,至少是個例證。

      四、北魏畜牧業經濟的生態 影響

      北魏中前期畜牧業經濟占主導地位,以畜牧業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對于生態 環境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它的主要效益是減少了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從而減少了黃河決口泛濫所帶來的災害。這也是北魏統治者得以把河陽牧場修建在黃河邊上的原因。北魏最后一個大型國有牧場河陽牧場,靠近黃河北岸,距離黃河僅10里,沿黃河呈條狀分布。作為亦農亦牧的地區,在這之前畜牧業就已有之。《晉書·束皙傳》中記載,“州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羊馬牧,布其境內,宜悉破廢以供無業”,“故謂北土不宜畜牧,此誠不然”[28]。這里的“州司十郡”即包括黃河中游南北兩岸境。河陽牧場常備戎馬十萬匹,不但肩負著京師的警備要務,同時還要為京師提供肉酪等畜產品,可見其對于北魏統治者來說是何其重要了。

      從公元70年的東漢初期至九世紀末的唐朝時期,黃河出現了大約有八百年相對穩定的時期。據記載,整個魏晉南北朝一共只發生過六次河患,而北魏僅有兩次,且這兩次也都發生在道武帝統一北方之前,分別為“泰常三年(公元418年),八月河內(今豫北)大水(一作雁門河內大雨水);神麚四年(公元431年),魏南鄙大水,自山以東,遍遭水害,民多餓死”[29]。如果我們再把歷史推進到500年后的北宋,就會發現,雖然長期動亂分裂的局面結束了,但是黃河河患決口卻更甚從前,平均每1.5年便決溢一次[30]。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當黃河流域畜牧經濟占主導地位時,它對于生態破壞的程度遠遠小于農耕經濟。“歷史時期某一地區的植被破壞情況如何,又主要取決于生活在這地區內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即土地利用方式”[31]。農耕對于植被的破壞是相當大的,而畜牧經濟只要不過度放牧,草原植物基本上就不會受影響。而植被的破壞與否,特別是對于黃土高原來說,直接關系到水土流失的程度以至河道淤積,黃河泛濫。所以當畜牧經濟轉向更為“文明先進”的農耕經濟時,從整個黃河流域來看,會發現是得不償失的。比較北魏和北宋黃河決口的次數,當可說明這一點。即畜牧業處于主導地位時,黃河泛濫決口次數就少,當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時,黃河泛濫決口次數則偏多。正是由于北魏中前期畜牧業的發達,才使得黃河中游較大水患僅發生兩次,以致北魏出現了長達九十年的安定局面。譚其驤先生在《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中指出:“東漢以后,由于黃河中游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變成以畜牧業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減輕,這是下游之所以會出現長期安流局面的決定性因素”。

      參考 文獻 :

      1. 董愷忱、范楚玉主編:《 中國 科學 技術史·農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 韓國磐:《南北朝經濟史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3. 石聲漢:《中國農學遺產要略》,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4. 王毓瑚:《中國畜牧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5. 謝成俠:《中國養牛羊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6. 張仲葛、朱先煌主編:《中國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7. 中國農業遺產 研究 室編:《中國農學史》,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8. 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 教育 出版社,1997。

      9. 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云南社會科學》, 1983,1期。

      注釋:

      [1]《魏書》卷1《序記》。

      [2] 參見唐啟宇:《中國農史稿》,農業出版社,1985年,第399-400頁。

      [3] 《魏書》卷2《太祖紀》、卷103《高車傳》。

      [4] 《魏書》卷4《世祖紀》上、卷103《高車傳》。

      [5] 《魏書》卷110《食貨志》。

      [6] 《魏書》卷44《宇文福傳》。

      [7] 《魏書》卷103《高車傳》。

      [8] 《魏書》卷103《高車傳》。

      [9] 《魏書》卷110《食貨志》。

      [10] 《魏書》卷3《太祖紀》。

      [11] 《魏書》卷18《廣陽王元深傳》。

      [12] 李根蟠:《從〈齊民要術〉看少數民族對中國 科技 文化發展的貢獻》,《中國農史》2002年第2期。

      [13] 游修齡:《〈齊民要術〉成書背景小議》,《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4] 繆啓愉:《〈齊民要術〉校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387頁。

      [15] 石聲漢:《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59頁。

      [16]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3。

      [17] 卜氏語見《史記·平準書》,此處是賈氏意述,不是原文。原文為“非獨羊也,治民猶是也,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

      [18] 鄒介正:《我國養羊技術成就史略》,《農業考古》1982年第2期。

      [19] 謝成俠:《中國養牛羊史(附養鹿簡史)》,農業出版社,1985年,第156頁。

      [20] 天野元之助:《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研究》,山田慶兒編《中國的科學和科學者》,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8年,第548-550頁。

      [21] 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356頁。

      [22] 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64年,第346頁。

      [23] 《魏書》卷3《太祖紀》。

      [24] 《魏書》卷3《太宗紀》。

      [25] 《資治通鑒》卷125《宋紀》元嘉27年。

      [26] 《魏書》卷7上《高祖紀上》。

      [27] 張維訓:《論鮮卑拓跋族由游牧社會走向農業社會的歷史轉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8]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41頁。

      [29] 周魁一:《中國水利史稿》上冊,水利 電子 出版社,1979年,第250頁。

      [30] 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03頁。

      [31] 譚其驤:《長水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頁。

    21338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 中文在线√天堂| 日韩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 秋霞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四虎永久在线日韩精品观看|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男人的肌肌捅女人的肌肌| 另类孕交videosgratis| 贵妇的脚奴视频vk|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两部黑人mp4| 午夜视频免费看|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777成了人乱视频|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 日韩美女片视频|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免费a级毛片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韩国理论片久久电影网|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97视频久久久| 在线天堂bt种子|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yy6080理论影院旧里番|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