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政工論文>

    中華文化政治論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發展趨勢,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規律。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中華文化政治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中華文化政治論文篇一

      保護文化遺產,傳播中華文化

      摘 要:在鄭州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有利于進行愛國主義、國情及精神文明教育,提高糧食行業從業者的文化修養,有效保護文化遺產,廣泛傳播農業文化。河南是中華文明及農業文化的發源地,鄭州是中部省會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交通及區位優勢突出、科研成果豐碩、政策支持有力,具有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的諸多優勢。

      關鍵詞:鄭州;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農業文化;重要性;優勢

      在農業大省河南省會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是河南農業史、河南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試論述在鄭州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的重要性、優勢如下。

      一、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生,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歷來受到高度關注與重視。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在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有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節糧意識。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問題,如糧食增產面臨諸多制約、糧食品種結構不平衡等。我國水資源和土地對農業發展的制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國家之一;耕地面積臨近18億畝的底線;人口總量仍保持上升趨勢。未來2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5億;氣候變化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等等,諸多制約因素影響中國的糧食再度增產。而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現象嚴重。因此,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可將中國糧食文化作為旅游景點展現在公眾面前,警惕人們關注糧食問題,提高節糧意識。

      二是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有助于提高各級糧食管理部門的政策水平。當前,我國在大力倡導建立節約型綠色環保型社會。糧食安全與糧食生產意義重大。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廣泛收集我國歷史上的糧食文化物品、文化遺存、文獻資料,并進行全面整理、保護、展示,這將為糧食政策的制定、實施、調整提供歷史借鑒,從而提高糧食管理部門的政策水平。

      三是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有助于提高糧食行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文化修養及其工作效率。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是加深農業知識學習的最好實物形式和載體。大量原汁原味的農業文化文物的系統展示,具有直觀性和可觀賞性,必將提高糧食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修養及其工作效率。

      四是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有助于保護文化遺產、傳播農業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留下大量精美、珍貴的文物、遺存。在農業大省河南省省會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有效保護糧食相關文化遺產,全面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也將有助于開發旅游資源,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的優勢

      為何在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原因在于鄭州具有全國獨特的文明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區位優勢突出、科研成果豐碩、政策支持有力等多種優勢。

      (一)糧食文化與文明起源地及農業大省優勢。一個國家、地區最終的力量表現在文化上。河南簡稱豫,位于中國中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古稱“中州”、“中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璀璨文化的搖籃、中國農業文明的發源地。鄭州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積淀深厚,其最大優勢是文化優勢。鄭州位處黃河中下游,保留大量珍貴的古代文化遺存,有著豐富的口頭傳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鄭州有悠久的糧食發展史。研究表明,史前時期黃河中下游先民已進入農業定居生活階段,糧食作物有粟(小米)、黍、大麥、小麥、高粱、大豆、稻等。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中國以自然經濟為主,中國糧食文化逐步發展。

      河南是農業大省。河南具有發展農業的良好自然條件。河南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74%,耕地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境內水資源豐富,有黃河、淮河、漢水、海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500多條,水資源總量年平均達430億立方米。充足的光、熱、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地,為河南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等曾來鄭州視察河南農業。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河南農業進入嶄新發展階段,糧食加工企業發展迅猛,形成眾多知名糧食品牌。河南農業的大發展再次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江澤民、朱�基等均來鄭州視察過河南農業。河南是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010年,河南全年糧食總產量為5437萬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連續十年居全國第一,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糧食文化與文明起源地及農業大省的現實省情,有利于形成合力,支持河南繼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傳承和創造新的農業文化。

      (二)優越的交通通訊與區位優勢。鄭州具有優越的交通條件和區位優勢:具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戰略作用;位居全國中原經濟區,是溝通、促進全國各經濟區交流、聯合的中樞之地;是我國公、鐵、航、信兼具的綜合性交通通訊樞紐。鄭州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京廣、隴海兩大干線在此交匯,形成三縱三橫干線框架,鄭州車站是全國三大客運站之一;鄭州是全國7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汽車站全國運量最大、線路最長;鄭州新鄭機場是全國五大航空門站之一。鄭州的交通和區位優勢,為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提供了優越的交通、地理、區位等支持。

      (三)豐厚的文物遺存優勢。鄭州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厚。轄區內發現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等多個文化遺址。夏鼎先生指出,距今約3350-3750年的鄭州二里崗遺址,已具有都市、文字與青銅器等文明三要素。史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有熊氏”生于軒轅之丘,學者認為軒轅之丘即指今鄭州新鄭市。3600年前,鄭州是商王朝重要都邑,青銅冶煉技術和陶瓷業已相當發達。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將其弟管叔封于此,稱管國。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后在新鄭建都,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后歷代先后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鄭州在隋、唐、五代、 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1913年鄭州改為鄭縣,經濟發展較快。1923年,鄭州爆發“二七大罷工”。“二七”紀念堂、“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征。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縣,設鄭州市。1954年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也保存大量的農業文化遺存、文物、文獻資料等,為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提供了堅實的文物基礎。

      (四)深厚的學術研究優勢。鄭州設立有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原鄭州糧食學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科學院等農業類科研院所,具有糧食與農業研究的專業優勢。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前身是1956年創建的中央糧食干部學校和北京糧食專科學校,1959組建為鄭州糧食學院。現已成為國家培養糧油食品專業高級人才的教育科研重要基地,建有國內最完整的糧油食品學科專業群,一直是全國承擔糧油及農產品加工國家級項目最多的單位。河南農業大學前身是1913年成立的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52年建成河南農學院,1957年遷至鄭州,1984年改為現名。學校下設農學院等19個學院,建有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8個國家和省部級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河南農業科學院前身可上溯至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的河南蠶桑局,1959年改為現名。設有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國家潮土監測基地和河南省農作物新品種重點實驗室,下設小麥等11個專業研究所。農業科研院所的存在及研究成果的涌現,有助于指導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在較高學術層面上進行全面建設和持續發展。

      (五)文化大省的政策優勢。2011年國慶前夕,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戰略定位包括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內容。河南省委、省政府通過《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化政策,加快了文化強省的建設步伐。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在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具有充分的政策支持、現實依據及社會需求。

      總之,鄭州具有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的各種有利因素。通過在農業大省、中華文明發源地河南省省會鄭州建立中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有利于中國農業文化的保存、傳播與創新,進一步鞏固河南糧食大省的地位,加強河南在全國農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為建立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夏鼎.《中國文明的起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王玉哲.《中華遠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6]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統計年鑒201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金小娟(1984―),女,河南洛陽人,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文學文獻學。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中華文化政治論文

    中華文化政治論文

    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發展趨勢,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規律。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中華文化政治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中華文化政治論文篇一 保護文化遺產,傳播中華文化 摘 要:在鄭州建立糧食文化博物館,將有利于進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26606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a级黄色毛片视频| 男人边吃奶边做弄进去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84e5566|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韩国三级在线视频| 日本videos18高清hd下| 国产aⅴ一区二区| 中文天堂在线www|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内射白嫩少妇超碰| japanese六十路| 波多野结衣www| 国产精品第7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一二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粉嫩小仙女扒开双腿自慰|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91福利视频一区| 果冻传媒李琼母亲| 国产在线19禁免费观看国产|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 | 精品影片在线观看的网站|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免费| 91看片淫黄大片.在线天堂| 棉袜足j吐奶视频|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欧美疯狂xxxx乱大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