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政工論文 > 美國當代政治論文2000字范文

    美國當代政治論文2000字范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美國當代政治論文2000字范文

      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現在美國的政治情況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美國政治2000字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政治2000字論文篇一:《美國政治中的實用主義》

      【摘要】作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在美國政治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美國政治中的實用主義,善于妥協,靈活變通,謹慎明智,使得美國在政治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這種實用主義拋棄了明確的意識形態和倫理原則,考慮問題容易限于眼前利益,也存在明顯弊端。

      【關鍵詞】實用主義 美國 政治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實用主義,誕生在美國,成長在美國,滲透在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理論觀念和政治主張當中,甚至可以理解為使美國成為美國的獨特哲學。作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在美國政治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政治理論上,同時更為明顯地體現在政治實踐當中。實用主義在其他國家,如中國,亦有著一定的影響,但又與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有著很大的不同。

      實用主義是美國多元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曾經斷言,美國沒有哲學。實際上,這個國家確實缺少法國式的思辨,更注重行動和效用。讓托克維爾想不到的是,美國人就在這種行動和效用的基礎上創立一種哲學流派―實用主義(Pragmatism),其希臘文πραγμα原意就是行動。

      實用主義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其后逐漸在美國生根發芽。在美國社會發生劇烈轉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流派占據主流,成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從皮爾斯發展到杜威,完成經典實用主義的歷程。杜威之后,實用主義哲學大一統的局面走向完結,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除了蒯因、古特曼等人的“新實用主義”之外,亦形成了以胡克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別。在之后的語言學轉向當中,亦出現了奎因、普特南等一批思想大師,并在當代哲學界擁有羅蒂、羅爾斯等一批大師級的學者。

      查爾斯・皮爾斯(Charles Peirce)在實用主義哲學史上具有開創性地位。在1878年發表的《如何使我們的概念明晰》一文中,皮爾斯從概念出發,系統地論述了“唯有實物的效果導致信仰”等重要的實用主義原則。①皮爾斯的理論20多年無人問津,直到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哲學講演中重又提起,實用主義才開始迅速傳播,掀起了一場“實用主義運動”,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改革時代的思想觀念。

      實用主義發展到詹姆斯,更加同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改革精神聯系在一起。詹姆斯反對宿命論,號召人們進行改革以改變自己的命運。②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的一個特點是開始追求“調和”。詹姆斯從一只松鼠的爭論出發,認為“實用主義的方法主要是一個解決形而上學爭論的方法,否則爭論就無盡無休。”③在1907年寫的《實用主義》一書中,他將實用主義定義為“一個快樂的調和主義者”、一個“仲裁人”或“調解者”。④

      杜威是實用主義發展的一座里程碑,他本人也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將他對實用主義的理解應用于政治、教育、社會等方面,并奇跡般地在諸多領域取得極高的成就。杜威調和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創造”出一種新個人主義,取代早期的極端個人主義。在杜威那里,實用主義的政治意義更加突出,他將實用主義哲學視為一種民主哲學。他認為哲學應該成為實現民主的基礎,“為人類實現民主的理論所趨使”。⑤在杜威那里,實用主義哲學同民主政治更加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思想。

      悉德尼・胡克(Sidney Hook)的民主理論在哲學基礎上直接師承他的老師杜威。他將杜威奉為“最偉大的實驗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最偉大的民主哲學家”。胡克將實用主義的經驗主義看作是民主生活方式的基本價值,并且主張用“明智的方法,批判的科學研究的方法”來協調民主社會由于承認多樣性而產生的沖突。同時,胡克發展了實用主義,開創了實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杜威以后,實用主義逐漸轉向語言哲學,出現了奎因、普特南、古德曼這樣的一些思想大師。但是,這種語言哲學并沒有離開對政治與社會的關注,而是繼承了實用主義的一貫傳統。在當代美國政治哲學領域,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也仍然為實用主義保留著充足的空間。比如,從羅爾斯由《正義論》到《政治自由主義》的理論轉換,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式自由主義對形而上學的疏離和向實用主義的回歸。及至當代美國政治哲學的另一位巨擘―羅蒂,則更是通過對羅爾斯新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裁剪,用實用主義把后現代主義和現代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統一起來。有學者甚至明確指出,羅蒂的哲學是“實用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雜燴”。⑥

      實用主義在美國生根、發芽,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非偶然。早在美國初建時期,清教徒務實、奮斗、創新的精神就為實用主義種下了基因,而美國能夠最終崛起為超級大國,也與這種實用主義密切相關。更為真實的是,實用主義與美國社會的多元特征聯系在一起。詹姆斯就曾經明確指出,實用主義是一種“多元事實的哲學”,⑦這與美國社會的多元特征聯系在一起,更增強了實用主義的生命力。在多元競爭的文化傳統中,很難形成對理想化制度的認同,人們常常注重實際的效果,從此角度上看,注重實際效果的實用主義是美國多元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對美國政治理論的影響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實用主義對美國人政治觀念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作為美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在美國,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保守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實用主義的色彩。實用主義使得美國的政治學更注重實踐和實驗。時至今日,政治科學在美國如火如荼地展開,并且成為政治學研究的主流,也與美國實用主義的影響不無關系。

      作為一種學說,實用主義誕生于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改革時代”。⑧同建國初相比,改革時代美國的政治觀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已從探討國家‘應該是怎樣’(應然)轉變為說明現實政權‘是怎樣的’(實然)以及現政權應如何運作問題”。⑨實用主義正好契合了西方政治的這種“實然”特征,其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并長盛不衰,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實用主義代替了理性主義,成為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政治思想更加著眼于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一種哲學觀念興起以后,實用主義十分關注將哲學與政治和社會聯系起來,這不僅打破了形而上的桎梏,而且對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經典實用主義的代表杜威和普特南一致認為,研究的目的就是普特南所說的“人類的繁榮”,建立起自由、民主、寬容、崇尚平等的社會。⑩在杜威看來,個人態度、公共政策和文化適應策略的變化是逐步朝向更自由和更民主的社會群體發展的三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并促使人在這種社會群體中發展得更完美。

      正是因為實用主義的底色,美國的自由主義更少理性主義的色彩,更加務實,更少思辨性,不僅成功地實現了轉型,而且能夠深刻影響美國的政治實踐。運用實用主義,杜威成功地改造了美國的舊自由主義,全面提出了新自由主義的主張;而且,直到今天,包括羅蒂、羅爾斯等在內的一大批自由主義哲學家仍然透露出強烈的實用主義底色。

      在政治觀念的領域,實用主義直接影響了作為美國主流意識形態存在的自由主義,對傳統個人觀念、自由觀念、民主觀念改造的結果,使得美國產生了一種不同于西歐的“新自由主義”。這種自由主義,不但融合了“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界線,而且,在重視“消極自由”的同時,也包容了“積極自由”,并試圖將更保守的法治與積極的民主結合在一起,突破了傳統自由主義的桎梏。實用主義強調經驗,新自由主義對民主采取了一種更為友好的態度,并且在民主運作理論上主張演進主義。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務實、創新的實用主義,能夠不斷突破,以不斷的改革為動力,追求更切實際的目標。

      從這種實用主義出發,杜威徹底改造了傳統自由主義,使其成為一種更貼近現實,為政治實踐服務的意識形態。在杜威那里,個人已經不是那種“固定的、現成的、給予的”個人,而是依托于環境的個人,而新自由主義也“對于有益的法律、政治與經濟制度的正面建設抱有興趣”。經過改造的新自由主義信奉一種不斷的變革。這一變革既揚棄了絕對主義而信奉“歷史的相對性”,又主張“實驗過程”和實驗的方法,使觀念與政策同現實相符而不是相對。

      實用主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為民主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指導。美國政治思想史家梅里亞姆贊譽杜威和詹姆士“為民主倫理照亮道路的人”。實用主義對民主理論的影響可見一斑。

      在實用主義的影響下,美國民主觀念更加務實,也更加靈活。面對民主制度的危機,人們避免了極端化的傾向,更多考慮能夠解決危機的各種途徑,而不是死抱僵硬的教條。美國的民主在各種極端認識中間不斷地依據現實進行調整,不但實現了民主內部種種力量的均衡,而且推動了民主的動態發展。

      對美國政治實踐的影響

      作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對美國的政治、法律、社會、教育、宗教和藝術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實用主義對美國政治實踐的影響尤其明顯。在那本被美國人奉為經典的《美國的民主》一書當中,法國學者托克維爾指出,美國人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民族,不大善于思考。他們凡事考慮眼前的利益,而不大追求長遠的利益。他們所重視的,是夠得到、摸得著、切實存在并能用金錢估價的東西。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直接將實用主義視為“美國精神”,認為美國人的求真務實精神和開拓進取之心是實用主義培養起來的,美利堅民族是務實的民族,美國的領導者則是“官僚―實用主義型領導集團”。

      美國人一直講究實用。在獨立戰爭中,殖民地人民突破了傳統戰術的限制,采取了更加實用的戰術,使得英軍陷入狼狽的境地。華盛頓將軍本人就是一個很講究實用的人,很多政策都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同時,這種實用主義精神和當時殖民地的清教精神聯系在一起,雖然沒有發展出實用主義哲學,但是,卻為美國政治實踐中的實用主義奠定了基礎。

      在實用主義改革、創新思維方式的主導下,美國政治實踐特別強調了改革。美國歷史基本上以時間為斷限,被劃分為不同的時代,比如,鍍金時代、進步時代、改革時代等等,這跟這種改革思維是聯系在一起的。威爾遜曾以“新自由”作為他施政的一個綱領;羅斯福也以他的“四大自由”為進一步實施“新政”的旗幟。大到內戰期間對奴隸制的廢除,小到奧巴馬的競選綱領,在美國政治當中,那些注重實用、銳意改革的政治家常常會獲得民眾的支持,也更會在政治實踐中有所作為。

      羅斯福主導下的新政,可以說是實用主義在美國政治當中發揮作用的一個典型案例。對于這樣一場廣泛而深入的改革,作為總指揮的羅斯福總統卻“既沒有整頓經濟的靈丹妙藥,也沒有什么奇特的計劃”。那么,新政失敗,如何收拾這一爛攤子呢?對此,羅斯福甚至直接宣稱:“如果這種方法失敗了,那就坦白承認,并試行另一種”。其實用主義的指導思想,躍然紙上。新政引人注目的演進之路,亦是實用主義的一種體現。羅斯福曾經明確指出,我們說文明是一棵樹,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腐木和朽木。激進派說:“把它砍了”。保守派說:“別碰它”。自由妥協派說:“讓我們來修剪它,這樣就既不會損害老樹干,也不會損失新樹杈”。發動這次競選是為了讓全國按既定方向前進,走有序前進的演變之路,同時避免激進派的革命和保守派的革命。

      在法律領域,實用主義亦有著重要的影響,司法實用主義不僅自成體系,而且,成為美國司法實踐的一個描述。從龐德到波斯那,美國形成了獨特的實用主義法學流派。當代美國著名法學家、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波斯那認為,哲學實用主義給美國的法律帶來了一種“最有用的東西”,即一種“實用主義情緒”,也就是“日常實用主義”。法律實用主義的萌芽階段可以追溯到霍姆斯。這位大法學家通過自己多年的法律實踐總結認為,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在美國,司法機關雖然在三權分立的體系當中相對權力較小,但是,憑著實用主義的法學精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不斷地擴張司法權力,不僅在制憲會議之后將司法審查的權力握在自己手里,甚至在2000年大選中充當了美國大選的最終裁決人,對美國司法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外交領域,這種實用主義的影響就更大,“有用即真理”幾乎成為美國外交的行動指南。盡管我們看到,美國也常常會在外交領域強調意識形態,比如,在冷戰和后冷戰時代。然而,主導美國外交的還是實用主義。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可以迅速地調整自己的外交策略,從而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與中國建交、在朝鮮和越南的停戰,都體現了美國外交的實用主義。盡管共和黨會對意識形態偏重一些,但民主黨一貫奉行實用主義的外交策略,直到奧巴馬時代仍不例外,這說明了實用主義對美國政治的持久影響。

      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就曾明確指出,不要認為美國有一套系統的完整的戰略。在他看來,美國從來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更沒有一套完整的戰略思想。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外交目標的需要, 美國的決策者都提出不同的外交政策。如門羅主義、門戶開放政策、人權外交等等。這就讓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美國人容易在外交領域推行雙重標準。民主與人權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原則,然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卻發現,他們并沒有遵從一個一貫的標準。美國政府的智庫甚至直接聲稱:“我們的對外政策對現在稱作‘人權’問題的情況不僅有雙重標準,而且有三重或四重標準。事實上,隨著形勢的變化我們有許多標準―這似乎是應該的。”

      美國政治中的實用主義,善于妥協,靈活變通,謹慎明智,使得美國在政治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實用主義拋棄了明確的意識形態和倫理原則,考慮問題容易限于眼前利益,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

      結論與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盡管美國的實用主義興起較晚,并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各種挑戰,但是,實用主義不僅曾經深深地影響過美國的政治理論,而且,對美國的政治實踐亦有著重要的影響。

      這種影響,有的時候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出現的,有的時候更表現為意識形態,甚至是直接的政策主張。但作為美國半官方哲學的實用主義,已經滲透到美國政治文化的血液當中,有著持久而廣泛的生命力。

      在政治理論層面,實用主義更加貼近政治與社會現實,改造了傳統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使新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新民主主義匯聚在實用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大旗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在政治實踐方面,從建國初期的實用主義要素,到羅斯福的實用主義“新政”,直到當代美國奧巴馬的實用主義外交,實用主義滲透到了美國的立法、行政、司法、外交等各個領域,直接對美國的政治與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實用主義在世界政治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早期,實用主義也曾流傳到英國、意大利等其他西方國家,然而,這些國家出現的實用主義思潮并沒有形成較大的影響,甚至被視為簡單和粗陋的哲學。如今,在舊的意識形態下走投無路的歐洲,也開始逐漸放棄原有的意識形態,擁抱實用主義,尤其是第三條道路的實用主義傾向更是引人注目。

      英國前首相卡萊爾放棄意識形態的先決條件,認為“能夠實施的也就是行得通的”,德國的施羅德更是毫不掩飾地說:他“推崇實用主義政治,不管標榜什么,什么政策能產生最佳效果就采用什么政策”。在這種哲學的主導下,“第三條道路”在理論上主張“超越左與右”的兩分法,主張包容和彈性,采取更加靈活、實用的政策。比如,在布萊爾的領導下,英國工黨淡化了原來為公有制奮斗的目標,由工人黨向公民黨轉變,拋棄了原來的意識形態,一切為了爭取上臺執政,其實用主義的政治傾向更加明顯。

      在中國,實用主義的影響由杜威通過他的學生胡適形成較大的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主義也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

      事實上,在當代中國政治當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實用主義的影子。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摸著石頭過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用主義,而改革,正需要實用主義。政治體制改革需要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不再迷信抽象的政治理念,而是以實踐中是否有用來衡量。而且,把行政體制的改革放到了優先的位置上,在改革的過程中對急需、有用的改革給予優先性。

      實際上,實用主義的某些主張與當代中國改革的某些理念也有著似是而非的聯系,比如,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容易被理解為實驗主義,鄧小平同志的“貓論”也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有用即真理”,實用主義的改革傾向也與當代中國的改革有著相似之處。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實用主義的改革為的是有用,根據是經驗,而當下中國的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不僅僅是有用,同時,更有公平的訴求;而且,改革的根據,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有用公度一切”、“有用即真理”,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而實用主義亦與實事求是相距甚遠,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看到的。

      【注釋】

      ①Charles Peirce,How to Make Our Ideas Clear, Morton White,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72.P.312.

      ②③William James,The Will to Believe and Other Essays in Popular Philosophy The Dilemma of Determinism .see Morton White,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y,pp.340-350,pp.25-26.

      ④Richard H. Pells,Radical Visions and American Dreams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Inc.,1973,p.355,p.366.

      ⑤[美]杜威:《新舊個人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頁,第48頁。

      ⑥陳志福:“羅蒂政治哲學:自由主義向實用主義妥協”,《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⑦[美]威廉・詹姆士:《徹底的經驗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頁。

      ⑧語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霍夫施塔特,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一段時間。

      ⑨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頁。

      ⑩[美]羅蒂:“實用主義―過去與現在”,《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美國政治2000字論文篇二:《美國的美國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對美國的美國研究的范疇、理論方法、美國研究專業在美國大學里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梳理。作者認為,美國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和一個專業的最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跨學科性。這種跨學科性表現在美國研究領域的美國學者不囿于傳統的學科門戶界限,積極借鑒或引進對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創造性地開辟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新領域,使美國的美國研究始終保持勃勃生機。本文認為,中國的美國研究沒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國的美國研究,但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與資源共享的專業建制這兩點上,中國的美國研究可以從美國的美國研究中獲得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美國文化與社會美國研究美國

      中國的美國學界了解美國的美國學界如何進行美國研究,其意義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美國學術界如何界定美國研究?美國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在美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美國學者采用什么樣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美國研究?美國研究作為一個專業在美國大學里處于何種地位,有何特點?美國的美國研究對中國的美國研究有何借鑒意義?這些中國的美國學界思考的問題正是本文的關注點。

      一 美國研究的界定

      根據美國的美國研究協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執行主任斯蒂芬斯的定義,美國研究是“旨在促進從寬廣的人文意義上理解美國文化的過去與現在的一個獨特的跨學科領域”。依此定義,美國研究的對象可以理解為美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即“美國的歷程”。這事實上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領域,不僅涵蓋了傳統的美國歷史研究,而且包括對美國當代社會與文化現象的考察。

      那么,美國學者從事美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用斯蒂芬斯的話說,就是“理解我們自己”。事實上,每一個國家都有理解自己的歷史和傳統的必要,但美國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民族與文化大觀園,似乎比任何國家都有更強烈的緊迫感要理解自己。斯蒂芬斯說,“為了使我們的民主社會得以運行,公民們必須能夠在復雜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其實這與民主社會并無太大關系,美國特有的復雜的移民文化背景與民族關系極其相伴隨的文化共識的欠缺天然地要求美國人:時不同民族、種族群體的歷史與文化差異保持敏感,并在差異中尋求統一國家賴以維系的文化共識。從這一角度不難理解為什么斯蒂芬斯認為,美國研究試圖理解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加勒比海、中東及拉美地區的移民,以及被征服的美洲土著民所構成的文化多樣性及其相互間的碰撞與沖突,同時認識美國人也擁有一個更大的文化遺產――一套給美國生活提供意義的共享的信仰、行為與符號系統。說到底,美國研究不僅探討美國文化內部的差異,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發現和促進共識,其根本目的是要給一個多元民族/種族、多元文化乃至多元性別的大國培養具有基本價值共識和文化認同的合格公民。

      關于這一點,美國研究的開山鼻祖帕靈頓在其被公認為美國研究奠基之作的《美國思想的主流》一書中說得明白:“我試圖描述在美國文化中某些被認為是美國傳統所特有的根本性觀念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它們是怎樣在這里誕生的,它們是怎樣受到反對的,它們對決定我們特有的理想與制度的形式和范圍起到了什么樣的影響。”后來的美國研究超越了對美國觀念的剖析,但對美國理想與美國制度內涵的探究卻始終是它的根本追求。

      另一個理解美國的美國研究的重要問題是:作為一個學科,美國的美國研究有何獨特性?可以說,美國的美國研究選擇了其開山鼻祖帕靈頓所開辟的“寬廣的道路”(broad path),也就是不局限于傳統的學科分界,而是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多維視野來考察美國,試圖提供對美國經歷的全方位的(更多是人文角度的)解釋。這一特點在美國最重要的美國學研究組織美國研究協會的會員構成上反映得十分明顯。該協會的成員主要來自文學、史學和哲學領域,另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宗教研究、藝術研究、傳媒研究、女性學研究、民族/種族問題研究等幾乎所有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美國大學里的美國研究系或中心常常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擁有獨立的固定師資的一個教學科研單位,而更像是一個協調機構,其主要功能就是把全校的人文、社科人才與物資資源組合起來為美國研究與教學服務。可以說,跨學科研究與多學科交融構成了美國的美國研究的獨特風景線。

      二 美國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及其演變

      美國學術界的美國研究始于20世紀20、30年代,40年代奠定基礎,50、60年代迅猛發展,進入本世紀已牢牢確立其學術地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傳統,積累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論與方法。

      美國研究學術史上的第一個流派一般追溯到所謂“神話與象征”派。該理論基于這樣一個假設,這就是,在美國文化紛繁復雜的表象之下存在著某種根本的特質,即在美國文化史上反復出現的某些“神話”(myth)、“象征”(symb01)與“母題”(motif)。為了把握美國文化的精髓,該派學者主張深入解讀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經典著作。該流派曾推出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如劉易斯(R.W.n.Lewis)的《美國亞當》、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的《處女地》、利奧•馬克思(Leo Marx)的《花園里的機器》,等等。

      受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影響,美國的美國研究進入70年代經歷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大轉型。首先,研究者不再把“文化”這一概念狹義地理解為某種“高雅”的東西,而是在人類學意義上把整個“生活方式”統統納入“文化”這一大范疇之內。這樣,美國研究的視野為之大大開闊,美國社會與文化史的方方面面成為美國研究學者的合法領地。其次,受現象學及其相關思潮的影響,美國的美國學研究逐漸放棄了尋求對社會與文化現象進行純粹科學、客觀描述的努力,轉而視研究者的主觀闡釋和自我反思為一切社會分析的固有特性。最后,符號學理論在這一時期被引進美國研究。符號學探究意義如何通過符號在一個更大的系統內得到傳播和理解。美國學研究者們將這一基本方法用于闡釋幾乎任何――種文化作品,如時尚、建筑、食物、電視以及各種語言、圖像和聲音等藝術形式。近年來,人類學的影響又有回歸之勢,由此興起了所謂闡釋民族學(hermeneutic ethnography)、文本民族學(textual ethnography)和社會人類學(socio―anthropology)等三大流派。所有這些流派都不再追求經典人類學的純粹客觀描述,而是致力于富有啟發性的闡釋。

      新馬克思主義是美國研究領域另一具有重要影響的流派。該派學者拋棄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或階級決定論,相信文化至少是一個具有半獨立性的領域,值得深入研究。他們還認為,大多數經驗主義的社會科學、歷史學和文學分析都是在資本主義的范疇內打轉,只有從跨學科的角度對整個政治一經濟一文化系統進行批判,才能揭示社會與文化現象的本質。新馬克思主義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當屬所謂

      法蘭克福學派的一批赫赫有名的學者: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阿多諾(Theodor Adorno)、洛文塔爾(Leo Lowenthal)、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與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其他可歸人新馬克思主義旗下的思潮還有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主義(cultural materialism)、詹姆森(Fredric Jameson)和巴克汀(Mikhail Bakhtin)的符號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或唯物主義的女性主義、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等等。

      20世紀80年代,美國研究受到來自法國的后結構主義的強勁影響。美國學術界耳熟能詳的后結構主義者包括: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拉康(Jacques Lacan)、克里絲蒂娃(Julia Kristeva)與巴特(Roland Barthes)。顧名思義,后結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超越。如果說結構主義關注的是語言的邏輯,那么,后結構主義則是要顛覆這一習以為常的邏輯。自稱為后結構主義者的學者彼此常常互不認同,但在否定二元對立論這一結構主義乃至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的根本思維范式上表現出高度一致,最終都走向了某種形式的相對主義和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認為一切觀察均取決于視角)。80年代以來在美國研究領域與后結構主義彼此呼應的另一個不無爭議的學者群就是所謂后現代派了。這一派的理論來源是法國的后現代主義者們:德勒茲(Gilles Deleuze)、瓜塔里(FelixGuattari)、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后現代派的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反對由傳統宗教、哲學、資本主義、性別等界定的“元敘述”(metanarratives)或普世故事與范式,轉而尋求“地方的”、“亞文化的”的意識形態、神話與故事,認為沒有一種話語可以評判和取代所有其他話語。在美國研究領域打出后現代主義旗幟的重要學者包括斯皮瓦克(Gatyatri Spivak)、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哈拉維(Donna HarawaY)。

      90年代的美國研究界興起了對性別/性(gender/sexuality)及種族/民族(race/ethnicity)研究的熱潮。其源頭可追溯到60年代在美國風起云涌的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和反戰運動。這些運動動搖了美國文化傳統的根基,挑戰了長期支配美國意識形態的美國“例外論”,打破了美國“主流文化”的一統天下。美國文化的“中心”與“邊緣”的界線開始模糊了。過去被忽略或壓制的問題如今成了學界審視的焦點,如同性戀問題、性怪癖問題、性角色問題、性別歧視問題、墮胎問題、種族歧視問題、與種族/民族相關的性別歧視問題、印帝安文化的地位問題,等等。在這一方興未艾的性別/性以及種族/民族研究的熱潮中,美國歷史的每一時期或每一方面似乎都在被改寫。

      在傳統的美國史研究領域里誕生的最引人注目的流派當屬“新社會史研究”和“新文化史”研究。新社會史研究把社會學、人類學和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引入美國史的研究,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豐富了傳統史學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對象上,新社會史從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開始倡導書寫“從下向上看的歷史”,致力于“恢復”或“創造”美國少數群體――女性、同性戀者、工人和其他被邊緣化的人群――的歷史。新社會史的重要史學家包括吉諾維斯(Eugene Genovese)、格特曼(Herben Gut―man)及女性主義史學家羅森堡(Carol Smith―Rosenberg)和司科特(JoanScott)。與新社會史研究相關聯的新文化史研究強調史學作品的文學特性,否定史學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的傳統界線,試圖把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文本闡釋方法與社會史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不過,這一流派在理論上的影響遠遠大于其在史學實踐上的貢獻。其代表性的學者包括特拉亨伯格(Alan Trachtenberg)、薩斯曼(Warren Susman)、利爾斯(T.J.JacksonLears)、懷特(HaydenWhite)和拉卡普拉(DominickLaCapra)。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成為美國研究領域里的一個熱點。文化研究旨在綜合運用社會學、文學理論、影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來考察工業社會的文化現象,試圖揭示特定的文化現象與意識形態、種族、階級與性別等之間的關系,進而對現實社會與政治現象提出批判。文化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書面語言、電影、電視、圖片等大眾文化的“文本”,同時也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文化研究的開拓者一般公認為是英國的伯明翰學派,包括霍爾(Stuart Hall)、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赫布戴吉(Dick Hehdige)以及麥克羅比(Angela McRobbie)等知名學者。在美國,文化研究的重鎮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Santa Cruz分校)的意識史(history。fconsciousness)研究、斯坦福大學的現代思想研究和威斯康星大學(Milwau―kee分校)的20世紀文化研究。

      90年代在文學研究領域興起的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eism)對美國研究也產生了影響。作為文學批評理論,新歷史主義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重視歷史背景的文學批評方法。為了全面把握某一文學文本的意義,新歷史主義批評家重視考察與該文學文本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其他文學文本、非文學文本(特別是原作者接觸到的文本)乃至相關的政治與社會經濟背景。該派學者還關注文學文本中的“權力斗爭”,試圖從字早行間捕捉有關權力掌控者如何支配邊緣群體的信息。顯然,新歷史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密切的關系;不過,它試圖超越后者的經濟與階級決定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所渭“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后殖民研究興起于70年代,以薩伊德的《東方主義》一書的出版為標志。它所關注的是前殖民統治者歐洲國家與獨立后的前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殖民帝國的形成、殖民統治對后殖民社會的歷史、經濟、科學與文化的影響、殖民地的文化產品、女性主義與后殖民主義、后殖民社會在當代經濟與文化背景下的狀況,等等。運用后殖民主義理論,一些美國研究領域的學者開始探討美國的歷史擴張、美國文化產品的全球傳播以及美國帝國主義的內涵。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文研究中心的部分師生近年來組織了一個十分活躍的“美國研究與后殖民主義理論讀書會”。

      三 美國研究專業在美國大學里的發展

      美國的美國研究最早由一些大學歷史系和英語系的學者發起,可追溯到上世紀20~30年代。這些學者不滿于美國大學課程對歐洲歷史與文化

      的偏愛,決心要探索“美國的獨特經歷”。1933年,耶魯大學授予了第一個美國文明史方向的博士學位。40年代初,一批著名大學著手組建美國研究專業,開始講授相關課程,這些大學主要包括喬治・華盛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

      50年代,美國研究專業在美國的大學里確立了正式地位,越來越多的系開設了美國研究課程。到1958年,全美國高校已經建立了100個美國研究專業。60年代的一系列社會運動為美國研究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系列新的專業分支加入進來,如黑人問題研究、婦女研究、大眾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物質文化研究,等等。美國研究專業的跨學科特性由此奠定。

      今天,在全美國各類大學和學院里活躍著多達261個美國研究專業或系。

      美國大學里的美國研究專業大體可分為四個方向,包括藝術、社會科學、歷史與文學。藝術方向的課程涉及建筑、舞蹈、電影、音樂和戲劇;社會科學方向的課程涉及人類學、地理學、政府研究、法律研究和社會學;歷史方向的課程涉及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歷史,同時還按專題討論諸如文化史、思想史和社會史;文學方向的課程涉及對經典和非經典作家的研究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與背景之間的關系。

      美國研究本科階段的前兩年一般安排一系列概論性的課程,有些為斷代史課程如美國革命、內戰與重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些為專題課程如移民、家庭、美國現實主義,另有一些針對不同區域的課程如南方史、西部史、新英格蘭史,等等。此外,還有一些課程向學生介紹美國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學術史。

      在本科的后兩年,學生通常要明確自己的興趣,選擇比較具體的專題領域,如大眾文化、區域主義、種族與民族、性別角色、法律與社會、表演藝術,等等。學生還可以把美國研究的課程同相關學科的課程組合起來,如黑人問題研究、人類學、傳播學、文學、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學、社會學、婦女研究,等等。本科高年級的課程通常采用專題討論課的形式,通過閱讀、獨立研究與寫作對某一領域進行比較深入的鉆研。

      碩士研究生階段包括1個學年的課程學習,要求學生修完至少8門核心和選修課程(有些學校還要求學生到附近的博物館或文化機構實習),并撰寫原創性的畢業論文。從耶魯大學的美國研究碩士課程目錄中,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的美國研究的跨學科特性之一斑:美國學者(相當于名著選讀);全球化與文化研究;黑人文學經典反思;當代黑人詩人;20世紀早期美國種族構成探究;種族與記憶;加勒比海地區黑人移民知識分子;美國文學的交叉點(印第安人文學、黑奴文學、通俗文學、女性文學以及現代派文學的比較研究);表演與身份;表演與跨國主義(探討全球化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系);即興創作分析(對種種即興創作藝術進行跨學科的剖析);美國史學史概論;宗教與美國史選讀;黑人解放史研究;20世紀美國史研究;美國自傳;20世紀美國史選讀,19世紀美國史討論;美國文化史研究方法與實踐;史學研究中的物質文化;民主時代(1830―1860)的美國藝術;美國物質文化概論;墨西哥裔美國人研究;性別與性研究;敘述與其他歷史,市場文化:人類學與歷史學方法;美國世紀:1941~1961;美國早期歷史研究;從新美國電影到全球好萊塢;現代美國醫學文化研究;20世紀的生物學與社會;人造環境與地方政治;美國文化景觀;背景中的拉爾夫・埃里森(黑人現代派作家);性別、領地與空間;郊區文化研究;美國文學與世界宗教。

      美國大學里的美國研究博士項目一般包括2年的課程學習與資格考試準備、至少一年的教學經歷和5年左右(自通過資格考試日開始計算)的博士論文寫作。博士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課和讀書,最終必須完成對美國研究領域具有重要貢獻的博士論文。下面選取一些美國大學2003~2004學年通過答辯的美國研究博士論文題目,從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美國的美國研究在博士生教育層次的研究動態;《有關生育技術的電影對種族與性的表現》、《保守主義與美國消費者民主的邏輯,1938~1976》、《誰的身體?誰的自我?:20世紀女性的身體與女性的社會行動》、《美國人是怎樣發明感恩節的:一個美國節日的文化史》、《種族國家:種族主義、新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社會民主的死亡》、《大蕭條與中產階級:專家、大學青年與商業意識形態,1929~1941》、《亞裔美國人與變動的種族政治:一所公立精英中學肯定性行動計劃的解體》、《美國文化中的西部鬼城,1869~1950》、《拒絕沉默:美國舞臺上作為保護人的黑人婦女角色溯源》、《回憶吉姆・克羅:作為史料的文學回憶錄》、《減肥時代的肥胖與國家》、《建造現代摩天大樓:大蕭條至冷戰時期紐約建設的政治與權利》、《誰讀美國書?:英國大眾讀物在美國,1848―1858)、《多元社會的民主危機:杜波伊斯的雙重意識尋根》。

      縱觀美國研究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其作為一個學科和一個專業的最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跨學科性。這種跨學科性一方面表現在美國研究領域的美國學者不囿于傳統的學科門戶界限,積極借鑒或引進對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創造性地開辟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新領域,使美國的美國研究始終保持勃勃生機。如果要問美國的美國研究有什么獨特的研究方法,那就是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無論是人類學的、社會學、文學的、文化研究的、傳播學的,還是新馬克思主義的、新歷史主義的、后結構主義的、后殖民主義的研究方法,只要用得著就拿來。如果要問美國的美國研究探討什么專門的問題,那就是跨學科的問題,無論是思想史的問題、社會史的問題、文學史的問題、藝術史的問題、物質文化的問題、種族的問題、性別的問題、還是婦女的問題,統統從跨學科的角度去探討,因為現實中的問題本來就是跨學科地存在著。

      美國的美國研究的跨學科性還表現在其專業建制上的門戶開放與兼容并蓄。美國務大學的美國研究專業都致力于充分發掘本校各相關學科的教師資源,采取嫁接與組合戰略設計出富有本校特色的美國研究項目。在美國,沒有一個美國研究專業擁有自己需要的全部師資和研究人員,也沒有一個美國研究專業不鼓勵和要求學生跨學科地選課。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美國研究專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這樣介紹自己:“本專業把美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多種族的、多性別的、多元文化的、經由跨越國界的種種力量形成的社會進行跨學科的分析。我們的師資大多數來自比較民族研究(……)、歷史學、文學和婦女研究。我們還有人類學、傳播學、環境科學、藝術、政治學、社會學和教育學領域的師資。”顯然,擁有來自不同學科的師資隊伍組合在美國高等教育中被視為一種獨特的優勢。

      哈佛大學的美國文明史專業要求博士生掌握一個主修領域和兩個輔修領域的知識。主修領域可以是美國史、美國文學、美國法律或美國音樂;輔修領域必須與主修領域區別開來,涉及某一個重要的時代或專題。如主修美國歷史、計劃在博士論文中研究20世紀30年代種族關系的學生可能需要選擇美國抗議文學和美國黑人問題研究作為2個輔修專業;主修美國文學、對”世紀美國小說感興趣的學生則可能有必要選擇19世紀美國歷史和19世紀美國音樂作為兩個輔修領域。

      中國的美國研究沒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國的美國研究,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獨特視角,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所關注的獨特選題,當然也有自己在語言和研究資料上的局限性。但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與資源共享的專業建制這兩點上,中國的美國研究應該可以從美國的美國研究中獲得有益的借鑒。

      美國政治2000字論文篇三:《美國軍事網站情況研究》

      摘要:歸納了美國軍事網站的現狀,分析了美國軍事網絡的功能和特點。

      關鍵詞:美國;軍事網站;網絡空間

      軍事網站作為一種垂直性的專業網站,主要是指由各國政府和軍隊或帶官方背景的權威媒體建立的以發布軍事信息為主的專業性網站,其自身有獨立的采訪機構。美國參聯會主席在2004年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指出:“美軍必須有能力在陸、海、空、天和網絡空間同對手展開作戰。”由此可見,美軍對信息空間的重視程度。事實上,作為信息空間中各類軍事信息載體的軍事類網站,在信息空間爭奪戰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已被納入美軍網空戰體系。

      1 美國軍事網站現狀

      從網站負責機構和功能看,美國軍事網站可以分為:機構網站、協會網站、智庫網站、技術網站、個人網站(博客、論壇)等五大類。

      1.1 機構網站

      美國軍方一直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軍事中的運用,并積極利用互聯網加強部隊建設。同時,為應對隨之而來的網絡信息安全挑戰,美軍近年來不斷加大網絡保障系統管理力度,加快信息安全和保密系統建設步伐,拓寬信息安全技術研究領域,使互聯網成為其內外部信息交流的安全“橋梁”。在美國軍隊建設的軍事機構網站中,國防部網站是美國政府和軍隊建立的最權威官方網站,主要擔負著促進公眾對美軍的了解、支持,提升部隊士氣和內部團結,發揮影響和震懾力等作用,它已成為美軍戰略宣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美軍對外軍事行動中,國防部網站更是成為了美軍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在此網站框架之下,美國軍隊各級司令部、軍兵種、師、旅、團、各種專業機構、軍事基地以及直屬單位幾乎都建有自己的站點。例如,美國空軍的網站,按單位和功能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美國空軍的網站分布

      1.2 協會網站

      美國軍事協會類網站很多,幾乎各個軍種、兵種、軍事單位都有其協會網站,如美國的聯合武裝力量協會、美國陸軍協會、美國空軍協會、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協會、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等,這類協會基本以戰友聯誼、活動組織、家庭互助為主,為美國現役軍人、預備隊、老兵、退伍軍人以及軍屬提供服務。

      1.3 智庫網站

      在美國,智庫舉足輕重,左右著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另一方面,美國的智庫經常接受軍方的資助,不僅對外部環境,而且對美國軍隊內部的一些問題進行獨立調查研究,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1.4 技術網站

      技術網站大都為美國各國防工業體系中的防務公司或技術研究機構建立,如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在互聯網上建立的公司站點。這些網站以介紹武器裝備產品、相關軍事技術信息為主,屬于純粹的商業性網站。

      1.5 個人網站

      美國的個人網站,是以軍事博客為主的。軍事博客的出現,引起了美國軍方的高度重視,成本低廉的軍事博客已經成為美軍戰時輿論宣傳的一大利器。駐伊美軍已經選派了一批專業人士,專門從事美軍士兵軍事博客的建立和維護。他們通過豐富的內容,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為美軍的戰略意圖制造輿論。

      2 美國軍事網站的功能

      機構網站。軍事機構網站是美國政府聲音的代表,站在美國政府的立場上直接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一是展示軍隊形象與實力,作為向外界傳遞本國軍方聲音的窗口;二是占領軍事輿論的制高點,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的信息,主動引導新聞宣傳輿論;三是服務官兵,提供相關咨詢;四是向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五是作為遠程教育的平臺,提供官兵的業余文化及職業教育;六是普及國防知識,成為招募兵員的重要渠道;七是開展高層次軍事學術交流,對決策者施加影響。

      協會網站。一方面作為軍方發布非官方信息與論調的平臺,協調軍方與民間的關系,特別是與國防工業企業的關系。另一方面出版各類年鑒手冊及年度報告提交給軍方參考,出版協會期刊,開展相關領域內的軍事技術、戰略戰術學術研究活動及愛國主義教育。

      智庫網站。智庫是美國軍方的喉舌,具有一定政治傾向,其主要功能是出版電子期刊或研究報告,組織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提供施政場所。

      技術網站。這類網站政治色彩不濃,主要是以大型國防工業為背景介紹新武器裝備產品技術性能、技術服務等。

      個人網站。一類網站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美國軍事資源、新聞、歷史、就業機會等,也提供軍事相關商品和服務。另一類個人軍事網站的功能則開辟在軍事歷史自由討論與軍事論壇。

      3 特點分析

      一是軍隊與國家文化緊密融合的美國軍事網站不同于其它傳統媒體,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專題新聞和互動。把軍隊融入到美國社會中進行宣傳,而不是把軍隊作為一個單獨的特殊的武裝集體進行報道。

      二是對資源的安排利用進行“深度整合”。美國軍事網站直接改變網絡中新聞信息的探索方式和傳統的閱讀順序,實現新聞的關聯和快速獲取,對新聞的進程方向和結果擁有大量的選擇性,以巧妙的整合結果為瀏覽者構建主題鮮明的無終點點閱環境,讓讀者潛移默化地對美軍形象和價值觀的產生認同。

      三是突出“外在”形式,注重非語言符號的運用。一方面,用“非語言符號”傳遞了比“語言符號”更加豐富形象的信息,另一方面,保障了美國公眾直接、簡潔的交流方式。

      4 結束語

      美國軍方對互聯網信息空間的主觀認識與有效利用率很高,以美國國防部網站為龍頭而成體系的軍事公開網站在傳播形式、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效果、信息安全控制等諸多方面,非常值得我們關注與學習。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戰爭中,網絡無疑是一個愈來愈重要的斗爭空間。


    猜你喜歡:

    1.美國的經濟與政治論文2000字

    2.大學中美時事政治論文2000字

    3.當代世界經濟政治論文2000字

    4.美國政治論文例文

    5.2016中美關系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25032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日本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观看黄网站|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麻豆国产剧果冻传媒视频|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chinesespanking2实践|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精品福利三区3d卡通动漫|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 护士强迫我闻她的臭丝袜脚| 大看蕉a在线观看|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国产乱XXXXX97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jizz中国免费|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人人公开免费超级碰碰碰视频| a级毛片在线播放| 激情影院在线观看十分钟| 在线中文字幕播放|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521a成v视频网站在线入口|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的部位| 欧美一级手机免费观看片|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国产精品jizz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黄色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日日操夜夜操狠狠操|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 直接在线观看的三级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