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術論文 > 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

    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與社會情景交互影響的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小編整理了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歡迎閱讀!

      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篇一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

      【內容提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心理學中出現了所謂的&ldquo;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rdquo;。它的哲學基礎是后現代主義,而產生它的內在原因則是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對現代社會心理學的不滿。通過對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基本觀點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還遠沒有也不可能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但它應當可以成為建構社會心理學大廈的一部分。

      【關 鍵 詞】社會心理學/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postmodernism social psychology)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思潮。1988年,在澳大利亞首都悉尼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J.Gergen應邀作了題為&ldquo;走向后現代的心理學&rdquo;的專題報告[1](pp.1~42),指出傳統的科學主義心理學正面臨著來自于各方面的挑戰,孕育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他還進一步從社會心理學專業出發,提出了構建&ldquo;后現代社會心理學&rdquo;的概念和具體設想。1989年,美國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I.Paker出版了《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一書,回應了Gergen的觀點[2]。1991年,Gergen出版了《飽和的自我:當代生活中的身份困境》一書,考察并分析了自我(self)概念在后現代文化中的境遇,試圖借助這項具體的研究來展示和描述后現代心理學的具體內容[3]。至此,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明確地進入了心理學家們的視野。但是,什么是現代(modern)的社會心理學呢?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是如何產生的呢?它的基本觀點又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呢?本文試圖就這幾個問題作一論述。

      一、什么是現代社會心理學

      所謂現代的社會心理學是指秉承傳統的科學心理學的信念和方法,相信通過科學的方法最終能夠揭示有關人類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ldquo;普遍真理&rdquo;的社會心理學研究。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不僅確立了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科學主義傾向。科學的社會心理學也就是現代的社會心理學,一直堅持著經驗主義取向。經驗主義取向就是把社會中的個人視為一個&ldquo;精神實體&rdquo;,把社會視為一個&ldquo;物質實體&rdquo;,而經驗是精神實體借以反映、描述和認識物質實體的中介,因此,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握兩種實體的真實知識。從科學心理學的經驗主義取向上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心理學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它的實證主義傾向,所謂社會心理學的現代性也就是它的實證性[4]。

      社會心理學的&ldquo;現代特征&rdquo;主要有下面四條:1.方法上的機械主義。現代社會心理學與主流心理學一樣熱衷于效仿自然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依然對整個世界做主觀與客觀的簡單二元劃分,把決定論移植到社會心理學研究上來,堅持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選題大多過于瑣碎也不重要,尤其是實驗室的局限使之嚴重地脫離了社會現實,從某些擬獸論研究到理解校園槍擊案或國際間的仇恨還有很大距離。2.研究手段上的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相信經驗是科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起源于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而得來的經驗,最后還要受其檢驗。在現代心理學中,無論是以意識的內容為研究對象的實驗法,還是以意識的活動為研究對象的自我經驗描述法都以經驗主義為取向,都把意識作為一個&ldquo;經驗實體&rdquo;加以研究。現代的社會心理學基本上繼承了這種經驗主義取向,在研究手段方面強調經驗觀察和現場實驗的重要性,希望借此獲得中立的研究數據以建立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社會心理模型。3.研究取向上的個人主義。從弗洛依德主義所強調的個人性本能到馬斯洛和羅杰斯所主張的個人尊嚴、個人潛能和個人的價值,現代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一直堅持以個人為中心的取向,研究者或者從個體的內部因素,或者從個人所處的具體情境來研究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極少從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的角度探討心理和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忽視了個人是社會的成員以及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因此難于把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現實之中。4.研究理念上的普遍主義。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注重價值中立原則,期望借此擺脫無關因素的干擾,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超越文化和歷史的普遍真理。多數研究者相信依據經驗觀察所得到的數據可以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模型,這種理論模型可以超越時間、超越歷史、超越文化,可以應用于所有的人類群體和社會。

      Gergen在《走向后現代的心理學》專題報告中,從另外一個角度總結出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四大基本原則,這四個基本原則可以視為社會心理學&ldquo;現代性&rdquo;的同義詞,即:1.有一個基本的研究領域。雖然不同流派的社會心理學家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定義,但是,現代主義取向的學者們都承認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存在研究可能的基本研究領域。2.現代主義取向的學者們都相信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研究領域中可以找到普遍性的特征,能夠建立起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理論框架,并且可以借此預測人類的社會行為。3.現代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要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領域內找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必須借助于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那些可以對研究變量加以嚴格控制的實驗方法。4.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堅信價值中立的原則,認為通過價值無涉的實證方法可以逐漸地加深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認識,最終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在價值上保持中立的、可靠的真理[1]。

      如上對現代社會心理學特征和基本原則的分析,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實質,即它的實證性。可以認為所謂現代社會心理學的&ldquo;現代性&rdquo;就是指,堅信通過使用實證的方法,堅持價值中立的原則,可以獲得客觀存在的普遍真理的研究傾向。

      二、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產生的原因

      &ldquo;后現代主義&rdquo;(postmodernism)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分期的概念,更為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種不同于現代主義的文化取向。&ldquo;后現代主義&rdquo;本來是指一種以拋棄普遍性、背離和批判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為特征的建筑學傾向,后來被移用于指稱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中具有類似傾向的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孕育于20世紀30年代,大體上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到了20世紀80年代成為興盛于西方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作為一種與現代主義相區別的文化取向和方法論,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在心理科學領域也產生了范圍廣泛并且日益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的領域內逐漸地形成了具有后現代主義傾向的社會心理學思潮[5]。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產生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它的產生與后現代主義哲學以及后現代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它是后現代主義社會的時代精神產物;其次,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有著深刻的學科背景。

      (一)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哲學基礎是后現代主義

      &ldquo;后現代主義&rdquo;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中葉的建筑學中出現,此后在藝術、文學、社會科學等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那么&ldquo;后現代主義&rdquo;到底是什么涵義呢?

      20世紀70年代,法國的一些哲學家從哲學發展的角度對后現代主義思潮進行了界定:后現代主義是對后現代時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認識和分析,也可以說是對后現代社會的各種哲學思潮、藝術觀點、建筑風格、社會心態的匯集。

      1.從哲學方面看,實證主義根基的動搖導致了后現代主義的出現

      什么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根基又是什么呢?實證主義是近代知識文化(尤其是科學技術)和社會背景的特定產物。就知識文化背景而言,作為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實證論,起始于笛卡爾哲學的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和理性主義哲學的交互作用之下;就社會歷史背景而言,實證主義的基本原則事實上就象M.韋伯所描述的那樣,是作為現代化過程本質內涵的理性化在科學研究和認識活動中的體現和落實,其堅信&ldquo;只有在合理性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支配之下,才會產生經過推理證明的、數學的和理性實驗的實證自然科學&rdquo;[6](p.91)。現代化過程本質上是理性化過程,貫穿于現代化方案始終的基礎原則是理性化原則。而理性原則作用并影響普通人的思維和認識的時候,不僅可以排除神靈以及巫術對人們思想的迷惑,還可以減少情感和信仰對人們思想的限制,理性主義使人們相信任何先定的原則都可以在事實面前改變。因此,理性化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必然會促進實證主義的興起。實證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形態,有著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整個世界存在著主觀與客觀的基本二分;經驗與知識代表著主觀對客觀的正確認識;人類的理性可以徹底地擺脫偏見、成見和傳統的信念;我們可以依靠我們反思的力量超越歷史的前后聯系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來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科學研究存在一種通用的方法,即實證的方法,因為實證方法可以確保知識的穩固基礎,進而為我們建立起普遍的科學大廈[7](p.45)。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實證主義的根基是源于理性主義的科學主義,即堅信在客觀世界存在著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我們借助于數學的方法和理性實驗的方法才能認識到客觀真理。

      實證主義的精神和原則在總體上支配并主導著近現代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幾乎與現代主義的現代性含義相混同。但是,從實證主義哲學產生伊始,對它的批評就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著。例如E.Husserl和A.Schutz的現象學、M.Scheler和K.Mannherm的知識社會學等。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興起,一些后現代主義學者的思想,例如H.G.Gadamer,M.Kuhn,P.K.Feyerabend,J.Derrida,R.Rorty等,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實證論對科學研究的統治基礎。

      由哲學家胡塞爾(E.Husserl)首創并在社會學領域為舒茨(A.Schutz)所繼承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在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之前,就對實證主義科學方法提出質疑,直接開啟了后現代知識論的思路。他們主要針對實證主義所謂的科學方法的&ldquo;惟一性&rdquo;和&ldquo;客觀性&rdquo;,認為客觀事物有許多種不同的構成方式,因此,以物理學方法為代表的、研究客觀世界的&ldquo;科學方法&rdquo;只能是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

      在后現代思想家中,伽達默爾(H.G.Gadamer)的闡釋學(Hermeneutics)最為直接地接受了胡塞爾思想的影響。他更為明確地宣布&ldquo;一切理解都包含著某種成見&rdquo;。伽達默爾認為我們的全部經驗能力具有&ldquo;最初直接性&rdquo;,我們所遭遇的東西才稱作對我們相關的東西,我們所謂的世界只是我們所認識到的世界[7](p.158)。

      庫恩(M.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向實證主義所信奉的有關科學的真理性提出了挑戰[8]。他指出,科學知識并不是從自然中簡單地&ldquo;讀取&rdquo;出來的,而是以歷史上特定的、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范式作為中介,理論或范式會污染觀察和實驗。庫恩所謂的范式(Paradigm)指的是科學研究者原先所持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可以視為伽達默爾所謂的&ldquo;成見&rdquo;。庫恩的范式論認為客觀事實和科學知識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式下成立,范式決定著什么是科學知識,什么不是科學知識。K.Feyerabend對庫恩的思想作了積極的反應[7]。在《反對方法》一書中,他猛烈地抨擊了那種認為&ldquo;可以通過預先設定好的、固定不變的研究程序獲得知識&rdquo;的觀點[9]。他和庫恩都認為:所謂的科學&ldquo;真理&rdquo;只不過是對事實的一種看法,只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一種或數種新產品而已。也就是說,以往被認為是科學界所獨能產生的一些普遍知識,實際上不過是&ldquo;科學家&rdquo;這一文化共同體內部社會交往過程的特定結果而已。在這種觀點看來,所謂科學研究中的&ldquo;價值中立&rdquo;,所謂&ldquo;客觀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真理&rdquo;就成了值得人們懷疑的問題。

      共同動搖實證主義根基的理論還包括解構理論、L.Laudan的新工具主義科學觀、R.Rorty的反本質主義真理觀等。面對這樣的一種潮流,社會心理學領域內也開始了如前所述的對實證論的顛覆活動。

      2.來自于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的原因

      后現代主義思潮是對后現代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有人認為,后現代社會是一個完全商品化的、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發展現代科技,使得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富裕,但是,由于科學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最終形成了&ldquo;科技霸權&rdquo;和&ldquo;電腦霸權&rdquo;,所以把人當作機器或動物來研究的科學主義思想日益泛濫起來,從而造成西方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人深深地感到人生意義的失落和精神價值的喪失。美國社會學家Daniel Bell指出,在后現代社會中由于外部世界迅速變化導致人在空間感和時間感方面出現錯亂;另外宗教信仰的泯滅、天堂希望的失落以及關于人生有限、死后萬事空的新意識共同鑄成了自我意識的危機。因此,人們就走到了一個缺乏生命意義的空白邊緣地帶[10]。

      后現代主義思潮代表著后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特征。作為一種思潮,它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比較和反思,對科學與文明的審視,對線型二分化認識論的置疑,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評估。它認為現代主義把世界劃分為主客二元是沒有根據的,因此,建立在主客二元論基礎之上的內源論與外源論之爭也是站不住腳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把&ldquo;客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劃分&rdquo;看成是社會建構和語言建構的結果,因此,知識和所謂的真理也就成了社會互動的結果。

      后現代主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經濟從產業型向消費型的過渡,這種過渡表現為如下的特征:(1)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主義無情地破壞了一切神圣的東西,冷酷地把一切都變成商品。進入后現代社會以后這種商品化過程更為徹底,人們越來越置身于無邊無際的商品化的廣告、電視、錄相、電影、雜志、網絡所構成的信息海洋之中。在物質文明飛速進步的同時,后現代社會的失業、犯罪、吸毒、精神病和道德墮落等現象卻十分嚴重,這說明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來說是非常落后的,人們普遍有被商品化、程序化和異化的社會心態。(2)全方位的藝術商品化。在古典哲學看來,人的審美經驗是拒絕商品化的,康德認為藝術的最大長處是不會變成商品。但到了后現代主義階段,藝術開始向大眾化的方向發展。藝術商品化的過程不僅使藝術成為商品,就連理論也變成了商品。(3)現代人對&ldquo;烏托邦理想主義&rdquo;的蔑視。后現代主義社會的變革也造成了人的變化,導致了新型&ldquo;現代人&rdquo;的出現,他們的最大特點是蔑視烏托邦理想主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奮斗的精神而沉迷于享樂之中,想方設法地尋找刺激來安撫煩躁的心靈。(4)高度的競爭使人們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后現代社會之前,人們所面臨的競爭主要是&ldquo;人與自然的競爭&rdquo;和&ldquo;人與技術環境的競爭&rdquo;,但是,進入后現代社會以后,人們所面臨的主要競爭變成&ldquo;人與人的競爭&rdquo;。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溝通日益減少,而高強度競爭所造成的壓力卻日益增大。

      3.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基本觀點

      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思潮是人們對后現代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它是在批判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基本觀點如下:

      (1)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內在關系。強調個人主義是現代社會的根本特征之一。現代主義把個人主義發展到極端,甚至企圖證明不受道德約束追求自我利益的行為和制度也是合理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深刻地批評了現代主義對個人主義中心地位的強調,認為個人主義的絕對化會使它走向自己的反面。后現代主義思潮更為關注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應該如何更好地適應正在迅速變化的信息化和商品化的高科技社會。

      (2)倡導創造性。后現代主義取向的核心是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ism),其認為知識不是現實的反映,而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基于此,后現代主義思潮極力倡導人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尋求新的有價值的世界觀,在社會生活領域內創建生活的價值意義,在社會關系領域內創造多樣性、有差異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新型關系。

      (3)倡導多元論,尊重差異性。后現代主義反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徹底的相對主義的態度來張揚科學的懷疑精神,體現了對歷史和事物發展中各種差異和偶然、變化與不測的高度敏感。在知識領域里后現代主義拒絕對理性、本質和普遍絕對真理的信仰,反對直線進步的價值觀,提倡多元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在社會關系領域中拒絕一切普遍主義的社會方案,主張社會關系中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兼容性,拒絕任何囊括世界歷史全部內容的理論,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相對主義、特殊主義和情境主義,要求人們尊重差異,學會寬容[11]。

      (二)社會心理學內部的原因&mdash;&mdash;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產生,既有影響其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因素,也有來自于學科內部的原因。從馮特在萊比錫建立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室以來,社會心理學基礎研究的指導思想一直是實證主義,因此,采用&ldquo;科學主義&rdquo;的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成為西方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但是,科學主義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承受了來自于社會現實的嚴峻挑戰。

      首先,在社會心理學發展進程中存在著以方法為中心、而不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傾向。學者們對方法的重視超過了他們對社會現實本身的重視,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某個社會心理問題之前,總是會下意識地考慮到這問題能不能用同行所承認的、以實驗研究為代表的科學方法來研究,這使得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為沒有合適的研究方法而被刻意地忽視了。

      其次,現代主義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在實證論的影響下希望能夠對研究課題進行嚴格的定量分析,這樣,一方面就使那些不適合作定量分析的研究課題無法獲得解釋,另一方面令已有的研究缺乏能夠得到深入理解的定性分析,因此難以獲得深入的解釋。

      正是由于上述的哲學基礎、社會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學所面臨的危機等多方面原因的出現,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產生開始提上了日程。I.Parker在1989年發表的《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一書,深刻地指出實證的社會心理學與西方現代主流文化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在新的哲學基礎上使社會心理學與現代主義脫鉤,進而創建新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即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2]。

      三、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基本觀點

      (一)Gergen對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設計

      在1988年的《走向后現代心理學》的專題報告中,Gergen曾經總結了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四大特征,同時,他還相應地為后現代時期的社會心理學者作了以下的設計[1]:

      1.在后現代時期的學者應該意識到,我們對周圍世界所作的論述,只是在特定的社會常規中運作的結果,或者是遵照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所獲得&rsquo;的產物;如果我們還堅持認為科學都有一個基本的研究領域存在,無形中就會把那些本身還帶有一定偏見的論述客觀化、普遍化。

      2.后現代時期的學者開始意識到,我們無法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找到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任何一種敘事方式都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因此,每一位研究者在從事自己的研究時,都必須要考慮到自己開展研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應該有對自己所處文化環境的強烈反省意識。

      3.后現代時期的學者也不再把&ldquo;方法&rdquo;視為一種神圣的追求,相反,人們認為方法往往是一種誤導他人去認可自己、進而把自己的想法&ldquo;合理化&rdquo;的工具。

      4.基于前面三項設計可以推知,后現代時期的學者對真理的看法已經完全不同于從前,他們開始對&ldquo;實證研究是獲得真理的必然途徑&rdquo;的信念產生懷疑;甚至有人認為,所謂的&ldquo;科學進步&rdquo;根本就是由于科學的文字及敘事特點所制造出來的產物。

      (二)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基本研究思想

      雖然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明晰的理論體系,但從其先行者的研究成果上看,可以得出如下的基本研究思想[5][12](pp.50~54):

      1.反對機械論和實證論,提倡經驗論和相對主義。所謂機械論(mechanical determinism)是一種以力學為基礎來解釋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因果關系的機械圖式。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使用機械論和實證論等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心理學,必然使這門學科背上沉重的包袱,因為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因果規律的基礎上;他們對大量微觀的、控制條件下所得到的實驗數據感到厭煩,認為把客觀性、可驗證性等實證原理運用到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上本身就是荒謬的。有些后現代時期的社會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的劃分是一種簡單的二分法,他們反對普遍主義,倡導相對主義,認為任何理論都只在特定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適用。

      2.蔑視低級心理的研究,重視高級心理學的研究,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應該盡快與倫理學、藝術和社會學接軌。從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形成以來,人們對低級心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那些從動物身上也可以觀察到的反射、感覺等說明不了人與人之間本質性的差異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應該重視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和自我實現等高級心理研究,并盡快與倫理學、藝術和社會學研究接軌,使之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有更為密切的聯系,能夠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3.反對還原論、簡約論和擬獸論,提倡從整體論和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所謂還原論(reductionism)是把意識和人格等心理現象都分解為物理或化學要素,從而把心理學還原為物理學的一種傾向。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對一些來自于比較心理學和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表示懷疑,認為把這種簡約論和擬獸論的研究結果用于推測人的心理帶有很大的冒險性。有的后現代學者認為,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實證、歸納和推理等方法來探討社會心理的普遍規律是徒勞的,甚至還會割裂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為了使社會心理學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他們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

      (三)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心

      當我們瀏覽后現代時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時,不難發現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家把他們的研究重點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人的社會性。現代主義聚集于個體的心靈、個體的理性。后現代主義取向則把注意力的中心從個體轉向社會,從個人理性轉向文化關系和社會互動,開始重新發掘在后現代社會中被商品化了的人性概念,他們非常關注生活在完全商品化和信息化社會中人的時空觀、價值觀和歷史深度感將會如何產生變化。

      2.注重語言的研究。語言在人際交往和思想溝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代主義取向眼里語言是心靈的孩子,是描述和表征內在心理狀態的忠實的工作。但是,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則認為語言不是表達思維,而是規定思維,是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框架和思想范疇,他們把對語言的研究重點放在語言的建構性上,而不是其反映性。

      3.注重心理投射的研究,尤其是建筑風格和藝術觀念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投射和影響。以建筑為例,古典的建筑滲透著透視藝術和情景深度,也是一種&ldquo;中心化&rdquo;、&ldquo;軸心化&rdquo;思想的表露,而后現代建筑追求的只是大眾化和使用者的舒適。

      4.提倡超個體主義研究。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風行一時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自我實現、強調人的潛能,由于迎合了現代人追求個性的需要,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后現代社會里要真正地保持人的尊嚴,發揮自身的潛能是極為不易的。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家為了減輕后現代社會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壓力,主張讓個人回歸到大眾與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來消除自我奮斗的焦慮與恐懼,這即是所謂的超個人主義,它是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所主張的&ldquo;自我實現&rdquo;和&ldquo;自我中心&rdquo;的否定之否定&rdquo;[13]。

      四、對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簡要評價

      目前只有少數人把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視為一個學派,多數學者都持一種有默契的共識,即把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視為一種思潮。應該說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還處于剛起步的不成熟階段,尚未形成一種嚴謹的體系,只是某些社會心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者相似觀點的匯集。但是,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出現卻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后現代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人被物役化、商品化和程序化的社會心態,也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應該根據時代的特點來調整和規劃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方向,而不應該對新時代出現的現實問題采取視而不見的回避態度。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強調研究鮮活的、從社會實際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心理學問題,并且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些都是可取的,對處于后現代時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具有后現代主義傾向的社會心理學以批判為先導,對科學主義社會心理學把社會心理研究局限在實驗室、限制在&ldquo;科學&rdquo;方法之下的現象作了無情的批判,它促進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實踐的重要轉變,重新發掘了語言的意義與作用,把心理學研究的重心從個體轉移到社會關系模型上來,進一步向人們揭示了客觀世界作為主觀建構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并使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開始由實證分析向話語分析和歷史文化研究方法轉移。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對以人為本的強調,遠遠地超越現代社會所主張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人性中的社會性的超個人主義,主張使人性回歸于平凡和大眾,借此減輕后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壓力。

      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問題是復雜多樣的,而且來自于不同的層次,例如個人層次、人際交往層次、群體層次和社會文化層次等,所以,只借助于科學主義的實證論難于解釋全部的社會心理現象。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強調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引進了話語分析、歷史文化研究方法和相對主義的觀念,符合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需要。但它對心理學主流研究方法的全盤否定是不可取的,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經過長期演變,已經由強調實驗室研究發展到今天更強調準實驗研究、問卷調查、檔案資料分析等方法的使用,并且不斷地吸收其他學科(例如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現在,它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方法特點并且找到了適用的領域,這一點是不應該也是不能否定的。在后現代時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應該進一步地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實驗研究和社會研究相結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起來,而不能有所偏頗。

      總之,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還遠沒有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但是,應當可以成為建構社會心理學大廈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Gergen,K.J.,"Toward a postmodern psychology",In S.Kvale(ed.),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SAGE Publications Ltd,1992.

      [2]Parker,I.,The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and How to End It,Routledge,1989.

      [3]Gergen,K.J.,The Saturated Self:Dilemma of Identity in Comtemporary Life,New York:Basic Books,1991.

      [4]王小章.社會心理學:從&ldquo;現代&rdquo;到&ldquo;后現代&rdquo;[J].社會心理研究,1996,(4).

      [5]方俊明.評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1).

      [6]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R.J.伯恩斯.超越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M].郭小平,等譯.北京:光明日報社,1992.

      [8]Kuhn,T.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Feyerabend,K.,Against Method,London,NLB,1979.

      [10]車文博.后現代主義思潮與人本心理學[J].心理行為科學,2003,(2).

      [11]王永玲,等.后現代主義思潮:解讀與評價[J].東岳論叢,2001,(9).

      [12]高峰強,車文博.后現代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J].心理科學,2001,(1).

      [13]樂國安,郝琦.社會治療理論與方法&mdash;&mdash;后現代主義心理治療述評[J].南開學報,1999,(6).^NU1

      來源:《南開學報:哲社版》(津)2004年05期第108~115頁 作者:樂國安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關于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

    熱門文章

    23872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口工h全彩漫画大全|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国产90后美女露脸在线观看|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可以**的网址|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久久文学网辣文小说|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喷潮毛片免费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 69性欧美高清影院| 日韩午夜高清福利片在线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在线国语5 | 国产精品2019|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 亚洲美女激情视频| 国产福利兔女郎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小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一级|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小小在线观看视频www软件|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女人18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老司机在线精品| 国产美女高清**毛片|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狠狠色综合TV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美女被的在线网站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