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的論文模板范文怎么寫(2)
5000字的論文模板范文怎么寫
5000字的論文篇二:《淺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被提上了教學日程,作為高校而言,既應該重視其本身具有的普通課程的一般特質,也應該重視思想教育與法律基礎課程特有的規律性,這門課程作為大學課程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思想以及人生價值觀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本文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解決方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育體會的總結,從理論上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思想價值。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育;分析
大學生在入校之初,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概念都相當模糊,因此必須經由教師引導,才能夠提高思想意識,增加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對大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現狀
自我國實施課改以來,對法律基礎、思想教育也愈加重視起來,然而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認識不足
學校與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教師以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這門課程的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大一,對學生的發展與引導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認識的缺失,對學生與教師均造成極大的影響。
1.教師
備課授課的動力降低,資料準備不充分,不能夠及時了解最新案例以及國家發生的時事。教師的態度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態度,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的惡性循環。
2.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利用上課時間做其他事情等。
(二)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內容的重復與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教材的兩大方面,然而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重復了中學課本的內容,導致教學內容無新意,尤其是文科學生,在理解了某部分內容之后,很容易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滿足感,從而忽視了后面內容的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教材印刷排版比較單一,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常常會產生厭倦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與質量,不利于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
(三)集體課程影響教學質量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在我國很多大學采取的的大多是集體教學,經常進行合班上課,雖然節省了資源與空間,然而大大降低了授課的質量。
1.由于班型過大,學生過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便不易對學生的教育基礎進行了解,不能夠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惑。而有些學生逃課、說話也不利于教師管教,反而還影響了教學的秩序,降低了教學水平。
2.由于合班上課的緣故,會對學生造成此門課程不重要的印象,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便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
3.合班型教學一般采用階梯教室教學,由于空間比較大,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不能夠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有些學生甚至看不清屏幕上的內容,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很大不便。
(四)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從事思想道德修養研究與法律研究的專家教授的人才資源有限,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比較傳統,純粹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進行講解,既失去了思修課程的與時俱進價值,也失去了時事性質。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同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而應該根據所受課程內容的特色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例如法律基礎教育可以采用新近發生的真人真事的案例進行討論,采取辯論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而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則可以通過國家評出的“感動中國”的人物進行精神激勵,而不應該照本宣科,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規律
(一)教學規律的把握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教學規律具有哲學價值,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實事求是,按照教學發展的現狀以及目的進行,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予以改正,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教學發展規律。
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因此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從學生的思考角度以及價值體系進行分析,采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方法進行正確引導。
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生活的時代不同,所產生的價值觀也不同,因此很多大學的教授不應該根據自身經驗進行教學,而應該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社會的變化規律,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教學的規律與方法,并且鼓勵學生提出教學看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規律的有效發展。
(二)特殊規律的把握
1.掌握教學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學的一種方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與其他教學課程相比,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授課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也承擔著教育育人的重大職責,“教不嚴,師之惰”。教師應該對國家的相關文件進行鉆研,對教學目的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對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以及思想道德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其自身價值,培養遵紀守法,奉公執法的好青年。
通過執行這個教學目的,從而體現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核心與意義。
2.改革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既包含了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又包括了法律基礎方面的知識,兩個方面既擁有共同點又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擁有各自的規律與特點。如果在教學內容上采取相同的教學方式,則不能夠體現兩種教學內容的獨特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遵從教學發展的規律,具體問題具體溫習,既保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整體性,又保證思想教育與法律基礎的獨立性。 3.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授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從實際生活中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新聞與話題,通過提出論點引發學生的思考,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一門課程,并非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及素質,而是為了通過考試,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此授課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使其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彌補思想上的缺陷。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因此應該結合這門課程的相關規律,找到解決的方法,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有抱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
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基礎上,應該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制定解決方案。
(一)提高認識
學校應該在國家教育目標的指示下,進行教學改革,并提高學生與教師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認識。
學校: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實施小班授課法,為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供資源條件。舉辦有關思修方面的座談會以及演講比賽,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通過領導者的重視從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關心國際大事,重視教學形式,根據學生特點,采取有趣的教學形式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從而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有效性。
學生:改變自身的學習態度,通過預習理論知識,提出問題從而對自身思想意識進行反思,查看新聞并利用所學法律知識進行解釋,提高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程學習的意義。
(二)充實教材內容
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避免照本宣科,而是應該搜集相關文獻與資料,就某一個問題充實教材內容,打消學生因為預習過相關內容而認為課程沒有意義的觀念。
道德修養課程理據頗多,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可以從古人故事中尋找共鳴,又可以從現今生活實例中尋找正面教材。
教師通過布置課外任務的形式增強學生名辯是非,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理解教學內容,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習慣成自然,對學生具有隱性的促進作用。
(三)改變授課模式
班型過大,教師不易掌握學生的信息、資料,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改革中,應該將集體型授課改為小班型授課。教師既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也能夠發現學生思想意識上的不足,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四)鉆研有效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灌輸型的教學方法,采用實踐教學法、資料查找法、演講辯論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一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自身思想價值與知識學習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學習注意力的集中。
采用先進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體會
(一)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提高生命意識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課程的開設,能夠提�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辨別自身所需,并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理解發揮自身潛能。這門課程具有引導性作用,對于大一學生來說,能夠指引其從生命的角度去關注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釋問題,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尋找生命的意義即找到生活的動力,找到對生命真諦的回答,很多學生在學習完課程以后,依然對存在的一些惡劣現象視若無睹,并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以及自身所做是否不足,從而使這門課程的學習沒有意義。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初就應該增強學生的思考意識,對生命的探尋與質疑,而不是死記硬背理論結果,教導學生從理論中體會其中的經歷與見解。學生遵從教師教導,對每一堂課進行思考性小結,從而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探尋,在增長知識的層面上,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真正實現這門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二)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回歸日常生活
這門課程的出發點源于生活,也終將回歸生活,教師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案例為學生解釋教材中的理論,從而增強學生現實與書本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德育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其不僅是對生命的探尋,也是對生活的回答。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遵紀守法意識的形成與其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授理論的過程中,不應該將學生圈在書本這一方天地中,而是應該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進行理論的實踐,通過擬題進行實踐活動,從而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優秀的品質。只有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人,才真正實踐了專門課程,提高了思想境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將這門課程作為一種負擔,而是應該作為一種生活的歷練,在生活中發揮自身最好的表現,通過增強自身生活技能、改變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識來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理論,成為生活的主人。
(三)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增加心靈美感
心靈美,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真正的實踐。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與心靈美感的增加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提高心靈美感,從而成為探索內心世界的主人,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心靈美的體現,從而讓課堂知識成為實踐,有利于增強社會人文氣息以及道德意識,有利于建設和諧共處的社會。
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心靈話語的同時,也應該規整學生的理論系統,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使其成為有為青年,從而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價值。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解決方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育體會的總結,從理論上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效性,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思想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8,20(11):329-330.
[2]孫志娟.整合與導向:發揮法律基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0(4):116-118.
[3]居桐.淺析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J].職業時空,2009,5(9):103-104.
[4]皮偉,劉先凡.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新途徑[J].湖南農機,2007,(9):65-67.
5000字的論文篇三:《淺析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財政政策》
一、公共財政理論
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現今已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中環境是經濟發展所遇到的一項重要問題,作為經濟與環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自生態建設提出以來,林業如今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之一。
公共財政政策是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下,適應市場經濟的一種公共財政調配的手段。公共財政政策是以國家為主體,利用與集中社會資源,由國家政策作為分配依據,利用政府財政的支出來滿足社會相應的公共需要。
目前,我國公共財政政策的理論與應用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而林業作為盈利與非盈利兩種模式共存的產業,再加上其作為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構建完善的生態體系,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一種重要產業,其與公共財政政策所具有的非贏利性質相符合。林業產業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公共財政中有一定的傾斜性,并且,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公共財政政策的支持與幫助。
二、將林業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共財政政策的理論分析
林業作為現今的一種公共需求型產業,其符合公共財政政策中的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要求。林業產業的發展滿足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的需求,但是同時其也具有培養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因此必須要有國家經濟政策上的支持才可以促進其發展,而公共財政政策適合在市場經濟的要求下林業的發展。
三、公共財政政策下林業財政政策體系的構建
林業財政政策體系的構建需要根據林業自身的特點,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依據公共財政政策作為理論,完善其現有的財政政策體系。
1、制定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財政政策體系的基本思路
林業相較于其他產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進行財政政策體系的構建時需要了解到林業的多效益性,體現對林業的扶持性和補償性。縱觀世界各國林業財政政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林業財政政策,再直面我國林業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我國在構建財政政策方面必須確立合理的思路。
(1)林業財政政策必須納入公共財政政策體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是立國之本,公共財政是實現政府政策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公共財政體制,就確保了必要的公共支出,也規范了政府的收入行為,優化了財政收支結構。在公共財政體制下,政府的財力將主要集中于社會公共、公益事業及服務保障等社會公共需要領域。
(2)應不斷增強中央財政在林業領域的宏觀調控能力
在林業的不斷發展下,其具有的公益性、社會性、經濟性也日益顯現出來,但是現有的財政政策體制無法使森林所具有的經濟功能全部開發出來,因此中央財政應對林業財政有一定的宏觀調控能力,保證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優化森林結構,確保森林功能發揮,進一步支持森林可持續經營。
(3)堅持林業多功能性是林業財政政策的主導目標
在市場經濟變革的過程中,林業的三大功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和重視,公益與市場、商業與財政的關系更加清晰,發揮森林多種功能是向市場型財政過渡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目前,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快,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林業的要求與日俱增,而林業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林業財政政策要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功能,充分利用宏觀調控政策手段積極引導和推動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的優化,選擇合適的財政政策支持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建設。
(4)必須確立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體的林業大財經戰略
縱觀各國的林業財政政策,越來越重視林業的生態效益及其補償。我國林業財政政策也應選擇積極扶持政策和補償政策,確立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體的林業大財經戰略。實施這項政策的改革思路是:運用稅收、政府支付、貼息等財政政策工具,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和導向功能,以實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經濟生產力及林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林區經濟的不斷增長。
2、公共財政體制下的林業財政政策體系構建
(1)稅收政策是最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可以用來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經濟穩定增長的政策目標。稅收政策的核心是負擔問題,稅收政策主要通過稅種的興廢、稅率的調整、減免規定等形式實現。
(2)公共支出政策是政府為提高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安排的支出,它包括社會消費性支出、政府投資等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補貼、社會保障支出等轉移性支出。政府可以通過投資政策來調節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部門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通過支出政策來改善社會投資環境、刺激和引導私人投資增加。而通過轉移支付可以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目標。
(3)財政補貼政策財政補貼是是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些特定的產業、部門、地區、企業或事項給予的補助和津貼。財政補貼在財政宏觀調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國家預算政策國家預算是經過法定程序編制和批準的政府年度基本財政收支計劃,是政府進行行財政分配和財政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財政政策體系中,國家預算政策起主導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導向和制約其他財政政策。因為預算收支規模調整可以有效地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進而調節和控制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
(5)公債政策公債是一種財政信用形式,一方面國家可以把國債資金用于基礎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國債政策的運用,可以調節社會總供求的關系,實現經濟穩定。
(6)國有企業收益分配政策規定國家和國有企業之間收益分配原則、分配比例、分配方式,使國有企業資金管理、成本管理、盈利管理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實現分配行為的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