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科技論文范文寫作
3000字科技論文范文寫作
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科技相對于以前已經有了質一般的變化。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3000字科技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3000字科技論文范文篇一:《簡論科技持續發展》
[摘要] 本文從現代科技發展面臨的困境出發,分析傳統科技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科技發展模式。
[關鍵詞] 科技 持續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并正在給人類展示一個互相矛盾的事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社會生活的極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類生存危機前所未有的加深。嚴酷的現實使得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必須走一條新路――科技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是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人類的內在尺度與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一方面繼續推進科學技術,增進人類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減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
一、現代科技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要實現科技持續發展,面臨困難重重,主要受政治、經濟、軍事等的重大影響,還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等的深層制約。第一,科技“政治化”的影響。早在20世紀初,列寧在對近代國際政治格局發展歷史的分析中就指出:科學技術的奇跡,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左右政局的重要手段。二戰以來,特別是高科技出現以來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形成、改造和轉化的堅實基礎。當今,世界各國無一不把科技強國作為自己的發展戰略。科技政治化的結果加速了科技發展的失控,科學技術這匹烈馬愈益難于駕馭。第二,科技“商業化”的制約。在我們這個極度商品化的社會中,科技正在被市場所左右,為利益所驅動,被商業化這個“幕后角色”所操縱,一些企業或政府為了少數人、個別集團或個別國家的經濟利益,無視科技成果運用的后果,公然置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不顧,不僅直接地傷害了本國或他國的消費者,還導致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第三,科技“私有化”的阻礙??萍加鷣碛畹鼐砣虢洕蛙娛抡?科學家們不得不屈從于商業秘密和軍事秘密及國家信息安全的要求,而破壞自由探索和自由發表的公有原則。一些科研項目不被公開,許多科學實驗秘密進行。第四,人類認識局限的限制??茖W技術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但同時具有不完善性、開放性、發展性和不可窮盡性。正由于人類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和局限性,從而制約著人類對科技運用的后果的正確判斷。農藥DDT問世時,人們只知道它對蟲害的抑制作用,卻不知曉它對人的危害,特別是對這種危害的長遠后果難以預料。今天,轉基因作物已經風靡世界。然而,轉基因的潛在危害和威脅,如對人、畜健康的作用,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還不得而知。第五,破缺的文化觀念的束縛。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科學主義盛行,文化出現破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分裂、失衡??茖W主義認為科學是真理,是正確的乃至唯一正確的知識;片面主張知識就是力量,并試圖以科學的知識模式延伸到一切人類文化之中。結果是,人文科學被技術科學所擠兌,科學精神張揚而人文精神失落。
二、傳統科技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全新的選擇??萍汲掷m發展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科技的發展在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滿足人自身與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科技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綜合已有的研究,傳統的科技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
1.科學發展的理論模式
(1)著眼于科學內部發展規律性的研究
比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現了以下幾種: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模式以試錯法為尺度,給出科學進步四段式:P1―TT―EE―P2;一再強調,“認識論的中心問題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識的增長問題”。庫恩的科學革命提出“常規科學――― 科學危機――― 科學革命――― 新的常規科學”進步的動態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模式以硬核保護帶構成。勞丹的科學進步觀認為科學恰恰在于后繼理論比前驅理論解決更多的問題。新歷史主義者夏皮爾的域理論模式認為:科學發展首先形成科學域,再前進的步驟。這幾種模式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刻畫了科學發展的規律性??偟恼f來,這些模式沒能全面地揭示科學發展機制,基本上局限于科學內部矛盾沖突和科學理論更替、發展的分析;而且他們研究的多是自然科學理論發展,對科學的范圍進行了狹窄的理解。除庫恩對科學的發展考察了社會背景之外,其余的都沒有分析科學的外圍影響因子,而忽視社會科學的發展;忽視對技術應用于經濟、社會、自然的效應研究,因而其研究難免帶有片面性,所形成的科學發展觀不夠全面。
(2)著眼于科學外部發展規律性的研究
對科學外部環境進行有益研究的是科學社會學派的研究范式。科學發展的研究在從單一走向綜合過程中,出現了依托計量學、系統學、經濟發展學等學科,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評價指標。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貝爾納啟發,以指標統計作為標準,在1962年系統提出科學中心轉移理論(我國學者趙紅洲于1968年也獨立提出此理論),揭示科學發展的特征。從這些研究科學發展的范式中,可以看出科學發展的標準是科學對社會的貢獻和數據指標,與內部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關注了科學與社會在一些方面的關聯,卻又忽視了科學內部的發展問題。
2.技術創新的模式
第一個正式研究技術創新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普遍認為,熊彼特是技術創新的鼻祖。熊彼特在他的創新理論中,把技術創新理解為一個過程,把企業家看成是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企業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并列舉了技術創新的五個具體表現:(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實行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技術創新的模式主要有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技術創新的擴散模式。
(1)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
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主要有技術推動模式、市場吸引模式、綜合作用模式等三種。第一,技術推動模式就是通過技術發展的方式推動技術發展的完成。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人都相信技術創新的推動學說,熊彼特是該學說的典型代表,這類模式的典型實例如激光的發明、尼龍、半導體的出現。第二,市場吸引模式就是技術創新活動主要是由市場需求引致的。提出市場拉動學說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施莫克樂(J.Schmooklet),他根據對專利活動的研究得出結論:技術創新活動與其他經濟活動一樣,基本上是追求利潤的活動,它受市場需求的引導、制約。典型的例子如晶體管的應用。在中國如洗衣機生產線的引進及為滿足工業需要的工藝儀表的研制生產。第三,綜合作用模式是在技術的可能性和市場機會兩者平衡的基礎上產生的。羅森堡(N.Rosenberg)認為:“創新活動由需求和技術共同決定,需求決定了創新的報酬,技術決定了成功的相對性及成本。”
(2)技術創新的擴散模式
技術創新的擴散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接觸性擴散或空間上連續的擴散,這種擴散以擴散源與擴散終端的短距離聯系為特征,譬如傳染性疾病的空間擴散:二是等級擴散即沿著一定等級規模的地理區域進行的擴散,擴散源和擴散終端之間在空間上是非連續的。例如新技術發明從大城市經過中等城市向小城市漸次擴散的過程。在現實社會中,這兩種擴散過程經常是同時發生的。
從以上科學與技術發展模式的演化歷程可以看出:傳統科技發展割裂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同時又割裂了科技與社會、自然愈來愈緊密的互動關系,其結果必然導致傳統科技發展觀的狹隘性,要么相對孤立地只是從科學系統內部“為科學而科學”,要么只注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動力作用而“為經濟而科技”,從而都有意或無意地縱容了科技負效應的日益膨脹。
三、科技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技是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普遍福利源泉的同時,也扮演著罪與惡的角色。羅素曾經感慨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苦惱之一,是我們的思考常無法和技術的改變一樣的快;結果當我們的技能增加時,智慧卻衰退了。”人們在問究竟為什么要發展科技?科技的價值何在?什么是人類的幸福?科技為什么會與人類的幸福相背離?科技的悲觀論思潮彌漫在空中,仿佛我們只有回歸到古代“田園般生活”才能脫離科技給人的約束。英國學者霍根在《科學的終結》一文中,自信地認為 “今天的科學家只能期望為科學的交響曲增添幾個優美的音符,誰相信科學,誰就必須接受科學發現的偉大時代結束的可能性。”在這個關鍵時刻,“可持續發展理論”有力回答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種種困惑:產生全球性問題的根源不是科學自身,而是人類對自然不負責任的占有與支配;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繼續下去。解決人類種種困境,不僅不能脫離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
自B・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喚醒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后,這一新的發展觀的研究日趨廣泛、深化,并逐漸滲透到社會各領域。1987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的發表,正式將其定義為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幾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里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可持續發展這一觀點在全球社會達成共識。從本質上講,可持續發展內涵是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因為只有實現了科技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全面進步。因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演變、發展與成熟是科技持續發展的理論先導。
科技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科技發展觀,它從普遍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移植而來,與其相比較既有共性,又有符合自身的個性特征。從科技持續發展的原生定義 “科技的發展在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滿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引申為三個命題。三個命題是:其一、科技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它同時是人類社會這一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是對科技外在規律進行研究的“為經濟而科技”重要內容。其二、科技的發展應滿足系統“自組織”演化的需要。當代科技的發展不能削弱科技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是對科技內部規律進行研究的“為科技而科技”的主要內容 。其三、科技這一子系統的發展應與人類社會這一大系統的發展相適應。這部分內容我們姑且稱“為持續發展而科技”。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學實質就是人學,科學這一子系統的發展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終極關懷,實現人類最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彭列漢潘建紅:“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科學學》2004(5)
[2]趙紅洲:《科學史數理分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商務印書館,1990
[4]張文忠楊蔭凱等著:中國產業競爭力再造[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李旭楊建安:“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2)
3000字科技論文范文篇二:《淺談走科技發展之路》
摘 要:文章以浙江誠德包裝有限公司為個案,回顧了該公司的科技發展之路,總結了該公司經過十年奮戰積累的初步經驗,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科技發展 基本做法 初步經驗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匯率不斷變更,工人工資不斷上升,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繼續生產低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已難以為繼,企業發展走什么路必須作出理性的選擇。
要實現企業產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實現產品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實現企業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轉變,必需走科技發展之路。浙江誠德包裝有限公司十年來實施科技發展方針,產值由2002年的2000多萬元發展到2011年1.30億元,稅收由2003年的78萬元發展到2011年的932萬元,利潤由2003年的34萬元發展到2011年的1092萬元,企業面貌煥然一新。
一、堅持科技創新,走科技發展之路
多年來,公司在以下三個基本環節進行科技創新,圍繞節能增效進行科技創新;圍繞提升產品質量進行科技創新;圍繞提高企業研發能力,不斷開發新產品進行科技創新。這三個基本環節的科技創新,提高了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升了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企業節能降耗有效地降低了企業成本,企業效益在高科技產品層面上大幅度上升,成功夯實了科技型企業的根基。
1.圍繞節能減排,降耗增效開展科技創新。節約資源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公司經濟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積極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設備是節能的重點工作。2006年開始每年對設備投入大量資金,至今新增節能設備及設備升級改造投入1200萬元,淘汰高耗能印刷機3臺,制袋機12臺,改造5臺電加熱印刷機;2011年率先使用天然氣加熱印刷機,投入經費150萬元,改造前綜合能耗920噸標準煤/年,改造后綜合能耗為825噸標準煤/年,綜合能耗降低15%。更換公司全部非節能燈,節能技術改造項目25項。強化內部管理,完善節能減排,根據工作特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每月做好車輛出勤統計和油量管理,調動駕駛人員節能積極性,發揮他們在行業節能降耗工作中的智慧,從源頭上嚴格控制能耗增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廣大干部職工,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在節約能源的同時,愛護環境,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使“誠德更美,社會和諧”。
2.圍繞提升產品質量開展科技創新。隨著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食品包裝被稱作是“特殊食品添加劑”,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裝已經成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高度重視企業質量管理,從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生產過程和測量分析抓起,通過制定企業質量方針、規定企業質量目標、建立責任制度、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于2010年先后通過了QS認證、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體系認證,產品報廢率從2009年的1.8%減少到2010年的1%,兩年相比損耗減少近百萬元。
隨著國外市場的拓展,公司管理不斷與國際接軌,建立實施HACCP計劃,在2011年通過HACCP的認證,配備相應資源,通過加強培訓等手段提高產品安全意識和產品安全管理能力,通過領導重視、全員參與,確保公司質量體系的正常運行和產品安全管理業績的不斷提高。
3.圍繞提高研發能力,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開展科技創新。實踐表明,企業科技投入占銷售1%,企業處境困難;企業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2%,只能維持企業簡單再生產;企業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3%~5%,企業才有競爭力。世界500強,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大多在10%左右。所以,企業投入和產品研發是企業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是實現“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構思一代”的產品升級換代的關鍵環節。為此,公司于2007年專門組織技術專業人才成立“技術部”,投入自主研發項目,2008年投入研發經費275萬元,2008年產值為4518萬元;2009年投入研發經費306萬元,2009年產值5782萬元;2010年投入研發經費346萬元,2010年產值10030萬元;2011年投入研發經費556萬元,2011年產值13065萬元。至今企業擁有注冊實用新型專利12項,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4%~6%區間,高新技術產品占當年總收入60%以上,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當年職工總數10%以上,成為科技型企業。公司經過十多年改造、科技創新、強化管理,已獲得快速發展,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浙江省質量放心單位、全國質量服務誠信示范單位、溫州市專利示范企業,獲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授予商品條碼印刷資格、獲規范化項目驗收合格證書,蒼南縣成長型企業,蒼南縣百強企業,蒼南縣納稅大戶。2007年“雞年松月餅包裝袋”榮獲第五屆中國包裝印刷行業產品質量評比銅獎,同年“PLAXTERS食品袋”、“雞年松月餅包裝袋”榮獲浙江包裝印刷行業優秀產品獎。
二、抓人才、拓營銷,為科技發展提供組織保障,為科技產品拓展市場空間
1.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市場競爭取勝的根本。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要求,公司有計劃地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整合人力資源,實行人才創新戰略,逐步建立完善用人機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努力降低招聘成本,注意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進行人才梯隊建設,每年參加溫州市面向全國企業現場招聘會,引進專業管理人才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公司重視員工的培養教育工作,通過組織學習、培訓及派遣外訓等手段,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知識水平,每年至少組織3次基層管理人員到同行業參觀學習,建立三級教育培訓制度,每月對新進員工進行新崗位培訓,每季度對全體員工進行消防、安全等相關培訓。重點介紹可能發生傷害事故的各種危險因素和危險部位,用一些典型事故的實例去剖析講解。通過培訓最大限度地使員工的個人素質與工作需求相匹配,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用。制定績效管理制度,通過對業績的考核,做到獎懲分明。
3.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規,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通過工會組織,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保險福利等相關事項,簽訂集體的書面協議,承諾每年工資不低于10%的遞增,為企業業務開展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到目前為止,在職員工300多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多名,大專以上人員達50多名。在全國普遍用工荒時節,公司人員流動率保持在3%左右,管理人員流動率低于0.5%
4.狠抓市場營銷,拓展國內國際市場。通過對銷售渠道、銷售方法、價格策略、銷售計劃、有效開展銷售活動,不斷完善銷售管理體制,設置銷售總監職位,并高薪聘請多年行業經驗人士擔任要職。近年來,市場上由于食品包裝中有害物質殘留過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頻頻發生,國家出臺多項規定,對食品包裝行業震懾很大。我公司由于率先采用無苯無丁酮油墨,食品中毒事件并沒有對公司銷售帶來負面影響,反而產品銷售有所增長,并提高了戶端結構,先后與知名品牌“康師傅”、“伊利”、“農夫山泉”、“納愛斯”等結為合作伙伴,淘汰了部分低端客戶,拓展了國外市場銷售,提升公司品牌,產品先后出口美國、新西蘭、巴勒斯坦、荷蘭等國家,外貿銷售額從773萬元增加到4000多萬元,對外貿易走出第一步,為科技產品拓展了市場空間。
3000字科技論文范文篇三:《淺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
目前,新的創新浪潮一波接著一波,產品復雜程度不斷增加,生命周期逐漸縮短;同時因特網和電子商務加快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廣度和速度,加大了用戶需求的不確定性與個性化。環境的動態性和技術不確定性等讓創新活動變得錯綜復雜??萍夹椭行∑髽I進行獨自創新的困難增多,創新壓力增大,需要更廣泛的技術資源和專業能力的支持和幫助。Chesbrough教授2003年提出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之后不少學者對其研究,有了深入地了解。本文依據Chesbrough等多位學者觀點,將開放式創新界定為充分運用企業內部與外部創新資源來進行創新,做到充分利用多種商業化渠道來實現增值的創新范式。開放式創新模式對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困境和競爭優勢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弱
科技型中小企業傾向模仿式的再次創新,這就造成企業內部研發能力持續疲軟的狀態,也讓企業陷入了“技術引進――技術落后――技術再引進”這樣的怪圈,從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多很難找到合適的發展環境與機遇;而且在知識與信息的收集、處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較弱,使得創新產品與市場不相適應,進一步造成創新效率變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結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源基礎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受到企業內外部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人力、物力、財力等創新資源基礎相對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業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萍夹椭行∑髽I只依靠自身較為薄弱的創新資源開展高成本的技術創新,如今很難
做到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以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亟需改變
創新模式正在由傳統的封閉式的逐漸轉向為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式的。在這種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如果沒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吸收有利的資源而只是通過自身不斷地積累是很難做到創新投入的持久。經濟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著不小的競爭壓力,想要生存下來并且有一個好的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往的創新模式亟需轉變。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必要性
(一)適應外部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只關注內部資源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持續創新這種狀態是困難的。若想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不斷整合內外部資源以及不斷得到有用知識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到外部尋找創新資源必不可少。開放式創新模式,不僅可以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與新興技術以及科學和市場前沿接觸機會,而且能增加對外界知識的了解,從而降低投資不確定性,可以更好地讓其把握正確創新機會,提高它的外部競爭力。比如與技術標準機構合作,將技術標準轉化為儲備知識資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想更好的成長必須要進行開放式創新。
(二)優化企業創新成本結構的必然選擇
開放式創新一方面能夠讓企業以一種更為廣泛的開放性渠道來取得外部有用資源,從而與內部創新資源進行協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夠讓企業將相關技術外包研發或出售,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成本。比如通過與技術中介機構合作,能夠減少科技交易費用與獲取有效信息成本。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只通過內部有限資源實行高風險、高成本創新行為來順應飛速變化的需求是越來越難,只有將其部分地交還給市場才能夠為創新成本結構帶來新的下調動力。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通過合作能將技術失敗或淘汰的風險降低。
(三)破解“創新困境”的重要途徑
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中,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創新平臺等方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幫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團”,為企業出謀劃策和提供相應的支持。通過和消費者密切溝通能夠幫助企業把握準確的市場需求從而改進或設計合適的產品;通過和供應商合作的方式來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通過和界內其他科技型中小企業合作尋求戰略聯盟伙伴,實現在研發、生產與營銷等方面的資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補等等。開放式創新為企業成功破解它的“創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選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可行性
(一)開放式創新已被實踐證明為確實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內部研發,技術許可,網絡合作,外部利用知識等方面較其他類型的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特點更突出,偏向更明顯,許多學者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了研究,開放式創新已被實踐證明為確實可行的創新模式。開放式創新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實踐證明為確實可行的創新模式(李文元,梅強和顧桂芳,2011;陳艷和范炳全,2013)。匱乏的資源和自身孱弱的實力,迫使企業去外部尋找能夠進行補充的資源,促使它們加強和外界的聯系與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 al.,2012)形成了促進開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與開放式創新范式相匹配的群體(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開放式創新,開放式創新理論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業。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的特質也牽引著其朝著開放式創新方向前行。
(二)“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開放式創新提供了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思維越來越寬泛,當今世界已然進入了大數據的時代,使得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廣,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從“封閉式――半開放式(即產學研合作)――開放式”創新模式逐漸轉變,開放式創新將成為主導模式。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開放式創新提供了條件,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愿意接受開放式創新并為之付諸行動。雖然開放式創新這種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風險,但總體來說利大于弊,開放式創新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趨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企業意識到如果不能與外界良好的聯系溝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很可能會被淘汰??萍夹椭行∑髽I不僅要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并且要面臨稀缺的知識、資金儲備以及更多知識外泄帶來的風險,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積極的開展聯合研發,進行技術許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實施策略
(一)開放思維擁有開放意識
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思維擁有開放意識,突破以往傳統的創新思維是走向開放式創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當今,創新資源和創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內生,善于發現、將外部有用資源逐步內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強的重要核心能力;創新活動受行業邊界以及時空的界限等影響越來越小,以何種形式與選擇何種創新源達到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將是決策的重心。在內部,從經營管理的眾多方面仔細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創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及時有效的關注與之有聯系的各個領域,來尋找創新機會以及可利用的各類創新源。
(二)開放學習提高創新能力
在開放的環境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自身學習能力特別是技術方面的學習能力十分重要。技術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術學習與企業的創新績效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中小企業技術能力偏弱是事實,但長期內若不能改變這種局面,企業就不可能有持續的生存發展空間。從長期來看,若是缺乏技術發展作支撐,各類創新活動成效就無法長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學會在開放創新的環境中尋求更多的學習渠道,盡可能地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培養起技術方面的人才隊伍,特別是要學會多從外部知識源汲取各種所需的知識營養成分,在外部創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創新主體合作的過程中積累知識與經驗。
(三)積極搭建并完善創新平臺
科技型中小企業自己構建或者由第三方搭建創新平臺,將平臺思維與開放式創新有機融合從而構建起來的平臺生態圈能夠黏合多方群體,激勵多邊互動,使企業有效獲取外部創新資源,減小創新周期,減少創新成本以及風險。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逐步實現創新驅動力從內部向外部的轉移,重點關注引導顧客和外部創新知識源來為公司的創新服務;要保證充足的創新知識來源,企業需要從戰略層面、文化層面、團隊層面到具體的獎勵機制上制訂完善的創新保障機制;在使用開放式創新成果上需要摒棄傳統的為我獨享的觀念,允許嘗試通過外包、出售和許可零售等手段在專利和知識產權方面實行開發往往更能發揮價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