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論文范文(2)
2017年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論文范文
2017年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
公元前500年,古希臘海洋學家狄未斯托克提出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的預言。在當下,海洋意識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歷史上我們經歷了過慘痛的教訓:失去海洋上的權利,我們不僅由于戰敗而喪失民族與國家的尊嚴,并一度面臨亡國的危機。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海洋意識發展有了巨大的進步。海洋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帶來了文化科學交流的新天地、也帶來了海疆領土爭端乃至區域格局的復雜化演變。經歷這些變化,中國大學生身處其中,不自覺地產生了海洋意識。除了這種自發的海洋意識之外,高校專門針對大學生所開展的海洋意識教育可謂為數寥寥、成果不彰。尤其身處沿海地區的各級高校,本該走在海洋意識教育的前沿,如今看來,效果堪輿。如何加強高校海洋意識教育,本文就海洋意思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堂的實踐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議。
首先,海洋意識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堂,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必要性。有多項研究表明,當前中國大學生的海洋意識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海洋價值和海洋戰略地位的認識十分匱乏。當今大學生形成的海洋意識多屬于自發性的。在信息媒體時代,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和移動媒體,以及報紙、電視等媒介獲得新聞知識,相關內容如海洋開發、周邊地區形勢發展與變化、各國海上力量、區域海洋問題摩擦與爭端、海洋環境保護等等,在此基礎上,形成自發的海洋意識。
在大學課堂中,海洋意識教育所占的比重極低,不論是教科書還是課外暢銷讀物等涉及海洋的內容非常少,大學里開展以海洋為主題的活動鮮見。普遍來講,高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中學階段海洋意識教育的復制,所以形式簡單、內容單一、邏輯散亂、效果不彰。形式主要是海報掛板宣傳、海洋知識競賽等,進入課堂教學內容很少。內容集中在我國海洋國土、海洋權益爭端、海洋經濟價值等方面,基本上是海洋相關知識的普及,與國際形勢、區域形勢的發展變化關聯較少。只有當周邊區域形勢變得緊張而敏感時,高校課堂才做出反應,如2009年“南海問題”、2012年“釣魚島問題”在部分高校做專題解讀。這些略顯粗糙簡單、倉促和被動的教育方式,很難滿足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所需要的海洋意識基礎。
就當今高校教育的現狀來看,若想使海洋意識教育切實有效地開展,進入大學課堂是必要的方式。而“形勢與政策”課,則有著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先天基礎。第一,“形勢與政策”課的時政性強。“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自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來,形勢與政策課針對大學生思想特點,結合國內外熱點問題,通過課堂與教育實踐,幫助學生認清了國內外最新形勢。形勢與政策課中的海洋意識教育不僅事關中國海洋利益的維護以及與世界主要大國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更加包含我國國家戰略的走向。同時,當今世界謀求發展的國家無不把海洋權益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方面,海洋意識的發展成為全球趨勢。形勢與政策課正是應對變化發展中的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的有效教育平臺,亦是實施海洋意識教育的有效平臺。第二,“形勢與政策”課具有思想理論深度和政治方向性。高校開展形勢與政策課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與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和政策觀。馬克思主義形勢觀就是從保障和維護人民群眾和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握形勢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認識論,不斷提升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和水平。馬克思主義政策觀就是從推進社會的總體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為人民謀利益,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海洋意識教育亦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與方法。
海洋意識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堂,需要清晰準確的內容布局。海洋意識教育在“形勢與政策”課堂上應當講授哪些內容?總體來說,海洋意識教育包含六項內容: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技、文化。在這六項內容中,筆者認為前三項是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重點內容,后三項可作為輔助和補充整合為一個內容項。這四方面布局構成了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一方面海洋政治板塊中,包括海洋權益在國際關系、國際戰略、國際法等方面的內容。當前海洋競爭為代表的國際關系呈現出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海洋意識是全球性概念,亟須國際視角加以詮釋。國際關系是研究當代海洋問題的重點和基礎,缺乏對國際關系的整體性認識,不可能形成完整深刻的海洋意識。比如當今國際關系學界中備受爭議卻影響巨大的地緣政治學理論,如有美國學者阿爾弗雷德?馬漢的“海權論”、英國學者麥金德的“陸權論”和美國地理學家斯皮克曼“邊緣地帶”論等,均對國家的興衰更迭和海洋實力之強弱關系做出了有力的闡釋。當然,作為高校通識課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無須完整系統地講授地緣政治學理論,但當前全球海洋權益競爭充滿深刻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當前不少大學生對于南海問題和釣魚島問題的認識存在誤解和困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地緣政治觀念。不僅如此,還需要從國際戰略的角度構建現代海洋意識。不同的國家,以及同一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海洋權益的追求是不同的,所采取的海洋戰略也是不相同的。當某一國家告別自然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的時候,就會產生向海洋尋求更大市場和更多資源的客觀需求和自覺行動。這期間的海洋意識發展同國家發展之間存在著客觀的規律性聯系,揭示這種規律性聯系進而上升為國家海洋戰略是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重點。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國際政治民主化,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代表的現代海洋法規基本文件,為確立海洋權益提供了國際法依據和行為準則。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海洋法并非國際海洋爭端的終結,因其是各個國家協調、斗爭乃至妥協的結果,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同時其中也因為模糊的解釋而使海洋利益紛爭廣泛存在。但是,《公約》的基本內容對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有利。在指導學生認清海洋權益糾紛的復雜性的同時,還要明確學會利用規則,建立規則,趨利避害,有效維護海洋權益。
第二方面海洋軍事板塊中,包含軍事戰略、海上力量等內容。樹立正確的戰爭觀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重點之一。在此可以從軍事戰略和海上力量兩方面著手。面對復雜的海洋利益爭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與把握最受人關注,也最容易走向誤區。現代國際局勢下,軍事打擊手段的效能是有限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非戰爭手段的積極運用才能有效控制局面。當前我國海上軍事戰略要追求的不是作戰方面的“勝利”,而是戰略主動和戰斗效能上的“窒息”。這就需要創建邊疆空間和強大的海上力量。有學者指出,在沿海國家所屬和管轄的海疆基礎上,存在一個為維護本國主權與世界和平、保障公海作業與航行安全而合法延伸的海上疆域,這種戰略延伸可稱之為“海上戰略邊疆”,即“戰略海疆”?;谶@樣的戰略意圖,我國采取的戰略選擇就必然是主導型的海洋軍事戰略,強大的海上力量呼之欲出。海上力量主要指海軍,但并不僅限于海軍,它是國家總體國防力量的集中表現,包括外層空間技術在內的陸海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并被應用于海上作戰的力量。在這里航空母艦的特殊重要作用凸現出來,航空母艦作為集中陸??占耙磺凶钕冗M軍事技術于一身的作戰平臺,因其全球范圍具最機動性質而成為發展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的軍事工具,所以中國在發展航母的道路上應當走得更遠。要明確的是,中國的海洋戰略并不走新興大國挑戰傳統大國的老路,掀起全面海軍軍備競賽并挑戰現存的海權優勢并不是中國的戰略選擇。
第三方面海洋外交板塊中,主要內容分為海洋條約和協定、地區和國際海洋事務、海洋軍事外交、海洋權益爭端等。首先圍繞海洋事務展開雙方或多方談判,通過談判締結海洋條約和協定,以書面形式規定海洋外交中的權力與義務,賦予其法律意義。其次海洋外交還包括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海洋事務,如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海上人道主義救援、打擊海上犯罪行為、反海盜、開展海洋科考等。軍品貿易炮艦外交、海軍外交、海洋法律外交、海上合作外交和涉海民間外交。除此之外,還有把軍事與外交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國家外交重要分支的軍事外交。軍事外交即軍事部門之間關于海洋活動的交流合作,包括海軍互訪交流、海上聯合軍演、建立海上信任措施、開展海上安全合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軍事外交特點在于積極推動雙邊和多邊安全合作深入發展,既展示了中國的海軍力量,也傳遞出和平發展的理念,表達了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的愿望;與有些國家把海洋軍事外交作為推動結盟、兌現安全承諾、威懾潛在危險和孤立競爭對手的工具,不斷醞釀新的緊張因素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四,海洋外交的內容還包括妥善解決海洋權益爭端。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各沿海國家均可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不超過350海里的大陸架。因此,任何同瀕一個海域且海岸線之間的距離小于400海里的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之間,都存在海域劃界問題。海洋權益爭端難以避免。世界上有2/3的海洋權益糾紛未得到有效解決。但存在爭端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會引發危機與沖突,關鍵在于如何認識問題和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和平、妥善地解決海洋權益爭端是海洋外交所爭取實現的重要目標。
第四方面海洋經濟文化板塊中,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三方面內容。海洋科學和技術是世界科學和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健康和實行海洋綜合管理的依據,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拓生存空間和擴大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支撐。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海洋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主要包括兩大類別:一類是融入新科學、新技術和新型管理手段,不斷進行結構升級、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傳統海洋產業,如海洋造船與運輸業、港口業、海洋漁業等等;另一類是依托高新科學技術而直接發展起來的新興海洋產業,例如海洋油氣業、海洋材料化工業、海洋能源產業、海洋生物制藥業等等。無論傳統海洋產業還是新興海洋產業,科學技術在其中都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是人類在認識、把握、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人與海洋之間的關系,通過開發和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活動,所形成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海洋文化內涵豐富,按照文化系統所包含內容的結構層次,可以分為四類:海洋物質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為文化;根據海洋文化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來對其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劃分為九類:海洋民俗生活、航海與交流、海港與港市文化、海洋風情、海洋信仰、海洋文學藝術、海洋科學活動、海洋經濟活動、海洋環境保護。根據不同地域高校的特點,選擇重點,酌情安排海洋文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最后,海洋意識教育進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堂,有賴于師資力量的有效提升。海洋意識教育本身處于交叉學科之中,不僅要求具備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地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相關基礎性知識,還需要根據形勢熱點難點的變化對基礎性知識加以融會貫通,根據政策要求做出準確的價值判斷和形勢評估,甚至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形勢與政策的發展走向給出合理的預測和建議??梢哉f這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挑戰,需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壯大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首先,以專題授課為主要形式,由固定的教師負責所擅長方向的專題。在授課準備過程中,發揮教師團體的優勢,集體備課,共同交流,達成共識,確定統一授課教案,強化教師對授課內容的把握。培養穩定性和靈活性共存的教師隊伍。其次,建立良性的聽評課機制。交叉聽評課,課上發現優勢與不足??偨Y經驗,對于教學效果良好、教學方式先進的經驗加以推廣;反之加以糾正。最后,重視學生課后的反饋和成效評估。海洋意識教育也是一種思想教育,除了理論教學以外,實踐應用和實際體驗也不可忽視。同時還要與學生建立課后溝通平臺,如與學生建立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掌握學生對于海洋形勢與政策的理解與把握情況,觀測海洋意識教育的成效。根據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檢測來發現與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實效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