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混凝土方面論文發表
建筑材料混凝土方面論文發表
在我國基礎設施和工業與民用建筑中,混凝土是用途最廣、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建筑材料混凝土方面論文發表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建筑材料混凝土方面論文發表篇1
淺論土建工程混凝土材料使用
摘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進步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手段被應用到土建工程中,使土建工程日益呈現出現代化的特點。近些年來,混凝土材料的種類不斷增多,使混凝土材料在土建工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本文介紹了一種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特點和展望。
關鍵詞:土建 工程 混凝土 造價
現代社會能源的急劇消耗趨勢,推動了建筑行業對建筑材料的改進和研發,在這種情況下,高性能混凝土作為普通混凝土的替代品,成為混凝土材料中的佼佼者。新材料和新技術手段的應用,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質量保障,而求還能節省資金與造價,提高施工單位的收益,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混凝土技術發展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在緩慢的發展過程中,曾出現幾次變革,那就是1919年發現了水灰比定理,1938年發現了引氣劑,60年代初出現高效減水劑。目前,混凝土技術發展又處在一個變革時期。新型外加劑和膠凝材料的出現使既有良好的工作性,又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的生產成為現實。這種新型混凝土稱為高性能混凝土,因此,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挪威等國都將高性能混凝土作為跨世紀的新材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和開發。
一、高性能混凝土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混凝土材料由水泥、沙子、石灰、石子和水組成,一直以來,在建筑工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高性能混凝土以其顯著的特點和優越的性能,在土建工程中逐步取代傳統混凝土材料,處于重要地位。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特點如下:
1、在組成上,高性能混凝土增加了多種礦物摻合料和超塑化劑,且在配比方面也比普通混凝土復雜很多,流動性大及流動度經時損失小。
以上特點滿足了混凝土在攪拌、澆注、運輸等過程的要求,甚至在澆注時要求混凝土不振搗自流平,具有良好的填充性和穩定性。這些特點和功能是普通混凝土難以達到的效果。
2、高性能混凝土以其新型的外加劑和膠凝材料的使用使其呈現出獨特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
現代的建筑形式追求高層和跨度大的風格,這就對混凝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強的要求,而高性能混凝土恰恰能滿足這樣的要求。特別是其早期下沉和硬化程度收縮小、水化后放熱量低,因而提高了混凝土抗裂縫能力,硬化后的混凝土密實、滲透性低耐久性能優越。
3、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強的特性,使得其在應用中大大減小結構尺寸,從而減少材料的耗用量,降低工程總體造價。
建筑物的層數是由所使用的混凝土強度來決定的,而建筑層數越高,對混凝土的強度要求越大,而高性能混凝土的這種高強特性可以輕松的達到要求,并能在土建工程中節省空間,節省了大量建筑資金。
4、性能混凝土的耐性特別強,從而能夠抵擋外界惡劣環境的侵襲,使建筑物本身的壽命延長,從長遠方面來說,具有極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基于這一特點,高性能混凝土北用于高層建筑、大跨度橋梁、海上采油平臺、礦井工程、海港碼頭等工程中。
二、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展望
多年來,關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過于偏重使其達到某種或綜合的優良性能上,而對其耐久性重視程度不夠。然而,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越來越希望高性能混凝土的綠色化。然而,實現水泥生產“綠色化”一個環節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開展如下工作:
1、、要加強混凝土科研開發、標準制定、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等的環保節能意識,引起混凝土工程領域各環節的高度重視。
2、工程設計人員應更新傳統的混凝土設計方法,施工人員要提高質量意識,嚴格施工,控制某些種類防凍劑和早強劑的摻量。
3、開發適合于摻活性混合材混凝土的高性能外加劑,以解決摻混合材對混凝土性能產生的某些負面效應,同時還可避免過分提倡混合材超細磨所引起的能耗問題。
4、研究和制定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方法、驗收標準。
三、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1、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是一個綜合指標,如流動性、可泵性、填充性、均勻性等。HPC要求新拌混凝土具有大流動性(坍落度20cm~25cm)及流動度經時損失小,以滿足混凝土集中攪拌、運輸、泵送、澆注的工藝要求。甚至在澆注時要求混凝土不振搗自流平,即好的填充性。最終得到均勻穩定的混凝土。這些要求是普通混凝土難以滿足的。與普通混凝土相比,HPC的組分復雜,多種摻合料與超塑化劑配合使用,其目的是通過這些組分來調整性能。其中最關鍵的技術之一是超塑化劑及其組成。單一成分的超塑化劑(如萘系和三聚氰胺系高效減水劑)雖然對水泥漿有強的分散作用,減水率高達18以上,但并不能滿足HPC對工作性的全部要求。因為單一成分的超塑化劑(SP)難以解決坍落度損失、離析分層等問題。因此,必須將高效減水劑與緩凝劑、引氣劑、穩定劑等組成復合超塑化劑(CSP)才能較全面滿足HPC對工作性的要求。
2、硬化混凝土的性能。現代建筑向高層化、大跨度方向發展,因此促進了高強HPC的研究和開發。在高層建筑中,混凝土強度是對應于柱子的軸力。可以說建筑物的層數是由所使用的混凝土強度來決定的。25~30層的建筑物要使用強度36MPa~42MPa的混凝土,30~35層要42MPa~48MPa,更高層的建筑就需要更高強的混凝土,如60層需用100MPa。目前建筑物設計和施工以30~35層(高度約l00m)居多。因此,上述討論的強度范圍60MPa~120MPa的HPC是目前研究和今后發展的方向,而大量使用的強度標號是C40混凝土。在此情況下,配合比設計可以參照普通混凝土的方法,但是主要組成材料和性能應滿足HPC的要求。HPC可能比普通混凝土要耐久得多,這是因為在設計配合比時,就考慮到耐久性問題。特別是早期下沉和硬化收縮小、干縮小、水化放熱低,因而提高了混凝土抗裂縫能力,無初始結構缺陷。硬化后的混凝土密實、滲透性低。這些都使混凝土抵抗外部因素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終得到耐久性好的混凝土。
結束語
現在建筑業的發展趨勢是愈加傾向于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節約以及再利用,這不僅是能源方面的突破,也是處于環保的要求,高性能混凝土能很好的實現材料、能源和環保的有機結合。土建工程造價的管理與投資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土建工程中經營與管理問題,只有在整個工程的各個階段都嚴格控制造價,才能盡量減少或避免建設資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張鵬.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朱江麗.淺談如何在工程監理中有效控制工程造價[J].建設監理,2004,(5).
建筑材料混凝土方面論文發表篇2
淺析混凝土的組成材料
摘要: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用水攪拌而成,主要組成材料就是水泥、砂、石子。當今城市發展建設和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對混凝土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混凝土成為了目前建筑施工材料中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施工材料之一。本文現就混凝土的組成材料作淺要分析。
關鍵詞:混凝土 密度 細度
混凝土,簡稱為“砼”,是指由膠凝材料將集料膠結成整體的工程復合材料的統稱。通常講的混凝土一詞是指用水泥作膠凝材料,砂、石作集料;與水(加或不加外加劑和摻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攪拌、成型、養護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稱普通混凝土,它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
一、水泥
水泥呈粉末狀,與水混合后,經過物理化學反應過程能有塑性漿體變成堅硬的石體,并能將散粒狀材料膠結成為整體,所以水泥是一種良好的礦物膠凝材料。就硬化條件而言,水泥漿體不但能在空氣中硬化,還能更好的在水中硬化,常用的是硅酸鹽水泥。
1、水泥的基本性質。
(1)表現密度:表現密度又稱質量密度,是水泥的質量(kg)與其在自然狀態下的體積(m3)的比值。水泥的表現密度約為1000~1600kg/m3,通常采用1300kg.m3。
(2)細度:細度是指水泥顆粒的粗細程度。顆粒愈細與水其反應的表面積就愈大,水化越快而且較安全,因此早期強度和后期強度也越高。但在空氣中硬化,體積會有較大的收縮。
(3)凝結硬化:凝結時間分初凝和終凝,終凝時間不能過長。其影響因素有許多:熟料中鋁酸三鈣含量高,石膏摻量不足,水泥凝結快;水泥細度越細,水化作用越快,凝結越快;水灰比越小,凝結時溫度越高,凝結越快,而混合材摻量越大,水泥越粗,凝結越緩慢。
(4)體積安定性:體積安定性是指水泥在應哈過程中,體積變化是否均勻的性能,簡稱安定性。水泥安定性不良會導致構件(制品)產生膨脹性裂紋或翹曲變形,造成質量事故。因其安定性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熟料中游離氧化鈣或游離氧化鎂過剩或石膏摻量過多。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不可用于工程,應廢棄。
(5)水化熱。
2、水泥的分類。
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水泥主要有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1)硅酸鹽水泥:硅酸鹽水泥是由硅酸鹽水泥熟料、適量的石膏、0%~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爐礦渣麻細制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硅酸鹽水泥分兩種類型,一種是不摻混合材料的成I型硅酸鹽水泥。另一種是在硅酸鹽水泥熟料中摻加不超過水泥種類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爐礦渣混合材料的成II型硅酸鹽水泥。我國生產的硅酸鹽水泥公分425R、525、525R、626、625R、725R六種標高,其R型水泥為早強型水泥。
(2)普通硅酸鹽水泥:由硅酸鹽水泥熟料、6%~15%的混合材料、適量石灰膏磨細制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成為普通硅酸鹽水泥。摻活性混合材料時,最大摻量不得超過15%,其中允許用不超過水泥質量5%的窯灰或不超過水泥質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來代替。摻非活性混合材料時,最大摻量得超過水泥質量的10%。
普通硅酸鹽水泥分為325、425、425R、525、525R、625、625R七種標號。
(3)礦渣硅酸鹽水泥:由硅酸鹽水泥熟料和20%~70%的粒化高爐礦渣、適量的石膏磨細制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成為礦渣硅酸鹽水泥。
其早期型號強度低、干縮性大、保水性能差易出現泌水現象。但后期強度高,水化熱低、耐熱性耐水性較好。采用蒸汽養護可加快水泥硬化速度。
(4)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早期強度較低,耐熱性和抗凍性較差,易產生干縮裂縫,吸水性較大。
(5)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由硅酸鹽水泥熟料、適量的石膏和加入占水泥重量20%~40%的粉煤灰磨細制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組成。
粉煤灰硅酸鹽水泥有275、325、425、425R、525、525 R、625R七種標號。
其水熱化低,抗酸性鹽侵蝕能力強、抗裂性好,但早期強度較低、保水性較差。
水泥在進場時必須具有出廠合格證或進場試驗報告,并對其品種、標號、包裝或散裝倉號、出廠日期等內容進行檢查驗收。水泥進場后應按品種、標號、出廠日期分別堆放,并作標志,做到先到先用,防止混用。水泥應防止受潮,故儲存倉庫應盡量密封,存放時袋裝水泥離地、離墻均應在300mm以上,且堆放高度不得超過10包。水泥儲存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其強度會明顯下降,規范規定水泥的儲存期限為3個月(快硬硅酸鹽水泥為1個月),從出廠之日算起,若超過此期限應作復查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使用。
二、砂
混凝土用啥常采用細度模數為2.3~3.5的中砂或細砂,孔隙率不宜超過45%。對于強度等級低于C30的混凝土,砂的含量(即粒徑小于0.080mm的塵屑、淤泥和黏土的總含量)應不大于5%,強度等級高于或等于C30混凝土,含泥量應不大于3%。砂中的雜質會影響混凝土的性能,因此,砂中雜質含量應符合有關規定。
三、石子
石子的級配和最大粒徑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較大。級配越好,這隊節約水泥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密實性都有好處。但由于結構斷面、鋼筋間距及施工調價的限制,一般規定石子的最底下啊粒徑不得超過鋼筋最小凈距的3/4;不超過構件最小邊長的1/4及板厚的1/20。
石子中有害物質實現用水沖洗清除,使泥土雜物、有機物質和硫化物等含量不超過施工驗收規范中的規定值,以免影響混凝土的強度的耐久度。
四、水
混凝土拌合用水一般采用飲用水,采用其他來源水時,水質pH值不得小于4,且硫酸鹽含量不得超過水質量的1%,海水對鋼筋有腐蝕作用不得使用。
五、外加劑
混凝土中摻入適量外加劑可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節約水泥。
1、早強型。
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從而加速模板周轉,加快工程進度,節約冬期施工費用。
2、減水劑。
減水劑是一種表面活性材料,加入混凝土后能對水泥顆粒其擴散作用,把水泥凝膠體重包含的游離水釋放出來,從而在保證混凝土能順利澆筑的前提下,顯著減少拌合用水、改善和易性、節約水泥、提高強度。
3、緩凝劑。
緩凝劑是一種能延遲水泥水化反應,從而延長混凝土凝結時間的外加劑。主要用于夏季施工或混凝土澆筑時間緊張的工程中。
4、抗凍劑。
抗凍劑是能過降低渾天中誰的冰點的一種外加劑,也就是在混凝土中起到延遲水的凍結,保證混凝土在負溫條件下能繼續增長前孤獨的作用。常用的抗凍劑有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
六、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中的各個組成材料只能按最佳的比例配合,才能使強度等級達到最大值。各種材料間的比例即使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應該根據材料的供應情況、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要求等因素來確定,并應符合合理使用材料和經濟的原則。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應能滿足兩個基本要求:既要保證混凝土的設計強度,又要滿足施工所需要的和易性。
七、結束語
本文著重分析和闡述了混凝土的構成成分及原料、配合比的詳細要點。在實際施工作業中,合理把握混凝土的制作及配料比例,是保證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混凝土施工技術會愈發先進。
猜你喜歡:
3.建筑材料的論文
4.建筑材料水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