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方面的論文(2)
環境工程方面的論文
環境工程方面的論文篇2
淺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環境保護
摘要: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長、施工垃圾多的特點,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噪聲、廢水等,對環境造成了重大的污染,環境保護是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所提出來的一項宗旨。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作為建筑工程施工作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確保施工作業順利進行的必要保障。因此,提高工程施工過程中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結合環境保護各項技術措施,不斷完善管理機構及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作業活動對于環境的破壞,也是促進施工作業的順利進行的有效途徑。
一、建筑施工環境保護的意義
首先,保護和改善施工環境是保證人們身體健康和社會文明的需要。采取專項措施防止粉塵、噪聲和水源污染,保護好作業現場及其周圍的環境,是保證職工和相關人員身體健康、體現社會總體文明的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工作。
第二,保護和改善施工現場環境是消除外部干擾、保證施工順利進行的需要。隨著人們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尤其在城市中,施工擾民問題反映突出,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市民的干擾,也是施工生產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第三,保護和改善施工環境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現代化施工廣泛應用新設備、新技術、新的生產工藝,對環境質量要求很高,如果粉塵、振動超標就可能損壞設備、影響功能發揮,使設備難以發揮作用。第四,是節約能源、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保證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即將面臨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的挑戰。為了保護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每個公民和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環境。良好的環境和生存條件,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二、施工環境保護遵循的原則
1、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工程建設應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要與環境生態保護同步進行,從單純施工管理向施工、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管理全面轉變,實現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優化組合,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生態系統和經濟以及工程效益的相互協調和良性循環。
2、堅持共生互補和循環再生的原則。
建設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平等,實現工程與環境合作共存、互利互惠。如工程建設中的土地利用問題,一方面,工程基礎開挖的大量棄渣需要占地堆放,另一方面,工程運行的生產與生活場所又需占地建設,若分項考慮,將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若綜合考慮,充分利用再生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材料,既可減少工程造價,又可以增加生態效益,而且還可節約勞力和資金。
3、堅持時程需求協調的原則。
工程施工期間綜合考慮施工區域有關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圍的最小干擾等生態環境問題,以提高工程的生產能力,并且還可以提高施工進度,實現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全面規劃,科學安排,協調一致。
三、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1、施工現場揚塵控制。
(1)散狀顆粒物的防塵措施:砌筑用砂子等進場后,臨時用密目網或者苫布進行覆蓋,控制一次進場量,邊用邊進,減少散發面積,用完后清掃干凈。(2)切割、鉆孔的防塵措施:齒鋸切割木材時,在鋸機的下方設置遮擋鋸末擋板,使鋸末在內部沉淀后回收。(3)消解石灰的防塵措施:石灰應遠離居民區、莊稼、易燃物的空曠地方堆放,裝卸不宜在大風中進行,裝卸布撒做到輕裝、低撒,并及時耕旋碾壓,石灰堆放處經常灑水降塵,周圍設置彩條布圍擋。(4)鋼筋接頭:大直徑鋼筋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減少焊接產生廢氣對大氣的污染。(5)撒水防塵:常溫施工期間,每天派專人撒水,將沉淀池內的水抽至撒水車內,邊走邊撒。(6)車輛運輸防塵:保證垃圾運輸車、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大型貨物運輸車輛運行狀況完好,表面清潔。
2、水污染防治。
對于混凝土等攪拌作業現場,設置沉淀池,并且攪拌后排放的廢水必須經過沉淀池兩次沉淀之后才能排放。對于沒處理過的泥漿,禁止直接排放。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合理控制污水的流動方向,防治污染蔓延,經過沉淀處理過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染管線。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絕對禁止污染流出工地,導致工地之外的環境污染。同時,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控制工地食堂的污染,比如設置隔油池等。對于施工現場而言,必須控制油漆所帶來的廢水污染,杜絕將剩余油漆直接導入地下或者水域,防止地下水環境的污染。
3、大氣污染防治。
防止大氣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施工現場及時灑水,尤其是現場的垃圾,必須及時清運,采取一定的水量對垃圾進行噴施。對于水泥等粉粒狀材料,必須在室內進行存放,必須要露天存放時,應采取嚴密的遮蓋措施。對于施工現場的道路,可以簡單采取固化措施,來減少現場車輛運行時所帶來的塵土,導致空氣污染,并且嚴格控制運輸車輛的超載。
4、噪聲的管理措施。
噪聲污染是建筑施工另一個無法避免的環境影響內容,施工設備、運輸車輛等都會產生令人不適的聲音。噪聲的管理措施可以根據施工環境從以下方法中尋找解決手段:若施工場地位于人口密集、敏感點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那么施工的時間就要嚴格安排,晚22時至次日早6時不能作業,若對周圍的聲音影響不能控制在國家、地方的規定標準以下,或者必須保持24小時施工時,盡量采取降低噪聲的措施;施工需用的車輛在夜間行駛時,嚴禁鳴笛,裝卸物料時要輕拿緩放;施工現場內,嚴禁非施工人員進入,施工人員在施工場地內不得高聲喧嘩、鳴哨,更嚴禁使用高音喇叭;對機械的修理或移動要使用專用車輛工具,不得在施工場地內對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減輕噪聲擾民;為機械設備以及車輛的相應維護要及時,避免由于機械潤滑或損壞運作成為噪聲聲源。另外,對于一些比較陳舊的設備,往往其噪音非常大,盡量避免使用,盡量使用噪音小的新設備以減少噪音污染。
5、完善企業現場文明施工與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
企業運行的關鍵在于其管理體系是否完善。建筑施工企業的文明施工與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較為復雜,文明施工與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它應該包括了企業的施工環節管理、施工周圍環境衛生管理。施工環節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工程質量的控制、工種組織配合、生產安全管理、與周邊關系等一系列環節。各個環節中應有相應的管理措施,力求達到施工現場秩序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文明施工目標。
6、推廣先進的設備和建筑技術,把落后的設備和生產工藝淘汰掉。
利用先進的設備和建筑技術不但可以使建筑質量得到提高,也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所以要加強對技術改進的力度,大力推廣先進的設備和建筑技術。此外,大力推廣環保型建筑新方法和新材料。解決建筑業污染的主要方式是選擇新型環保建材。在增強對環保型建材開發和研制力度的同時,積極探討怎樣使建筑材料的環保認證工作得以開展,積極鼓勵建筑施工單位要運用通過環保認證的建筑材料。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各種建設與施工在日益增加,而建筑施工造成的環境影響也在不斷增多。建筑施工企業作為產生污染源主體,在施工中一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環境保護工作為重,最大限度減少污染,防止由于建筑施工造成的作業污染和擾民,保障建筑工地附近居民和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李錦華,郝鵬.建筑施工現場環境保護效果現狀及建議[J].建筑技術開發.2008(8)
[2]薛志敏.淺析公路環境保護與環境影響[J].山西建筑.2010,36(7)
環境工程方面的論文相關文章:
5.環境工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