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論文 > 工學論文 > 電力 > 電力工業論文

    電力工業論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電力工業論文

      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越來越大。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電力工業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力工業論文篇1

      試論電力工業管理機制革新

      摘要 :電力企業是經濟建設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保證。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對電力企業的生產、需求和銷售等環節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因此電力企業必須加強對電力的研究,從而進一步分析電力企業管理的特點和不足,提出解決措施,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國電力市場改革風雨兼程已經十幾年,在這一過程中,眾多中國電力企業遵循科學、創新、發展、責任的經營理念,分別制定了各自的戰略、追尋著各自的目標,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數據顯示,“十一五”結束時,我國電源結構調整使發電機組運行小時數向大機組靠攏,說明我國發電企業能效獲得明顯提高,支持了電力工業提高效率和節能減排。

      與此同時,燃煤脫硫機組從2005年的12%份額上升到2010年的82%,說明“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的減排成效顯著。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確定“以煤炭為主體、以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說明我國能源產業的定位是在以化石能源為核心的“煤電一體化”模式下運營的,其中電力產業政策中的投資政策、運行管理等長期依賴燃煤發電,但是,自“十一五”以來的可持續和低碳約束下,我國以煤電為中心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及其實施上出現了較大風險。比如,十年來動力煤價格持續攀升,煤炭市場放開的現狀導致發電全行業虧損局面,風電、核電的大幅增長,諸多現實問題說明,亟待重新進行我國能源產業政策的梳理,通過進一步改革引導發電企業走出困境。

      關鍵詞 :電力工業 管理 革新

      一、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成就

      1、體制改革促進電力工業規模迅速擴張2002年以來,電力投資決策及其效益評估由全行業、全流程、全員計劃的模式轉向電力集團的公司化管理和企業化經營決策,發電業的初步競爭演繹了一個“圈地”磨合期,但是隨后便明確方向,進入了一個穩定、高速、自覺追求技術進步的發展時期。首先,從投資角度看,電力工業的投資是國家能源投資的重要部分。從投資數據看,體制改革之后一直處于70%左右。2002年之后的宏觀經濟增長數據顯示,中國電力投資是國民經濟中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抗擊全球經濟危機,擴大內需、保證經濟增長、穩定物價、治理通脹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在十年改革歷程中,電力工業的產量增長直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可以預見,穩步推進的智能電網技術創新戰略也將帶動電力第二次改革,為我國電網供應能力在原有的增速基礎上擺脫現實缺電供應瓶頸,再提升至少6%的潛力,具有大約1260億元的主營市場潛力。不僅于此,新興電氣技術對清潔能源、電氣產業、電子、儀表、第三產業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鏈及其管理創新的拉動將更為可觀。

      2、體制改革是電力工業科學發展的助推力改革促使電力企業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竭力追求發展的質量。隨著電力工業改革后的國有電力資本經營、節能減排調度、發電權交易、輔助服務補償機制、節能減排目標管理等不斷實施的制度創新過程,發電企業在競爭中主動進行電源結構調整,推動了電力消費結構的全面修正。使清潔電能、綠色電能在供電量中的份額逐年穩步提升,電力工業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戰略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全行業的共識。

      3、體制改革促進電力技術創新我國發電廠在改革前僅僅是一個運行車間,電力供應呈現長期短缺態勢,而改革后發電業開始有能力投資清潔發電技術,十年內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國產化、風力發電、潔凈煤發電、流域型大型水力發電等技術與運營管理已迅速領先于世界前沿發電技術;同時,發電商可以在市場中主動實施多元化的經營戰略。自主投資決策并自擔風險、合理地配置可再生能源機組、清潔能源機組、高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借助智能電網技術選擇多樣的電力市場運營方式以期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益。

      4、體制改革促進電力管理創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溫故知新的方向性抉擇。“煤本位”的管理模式亟待通過專業化協作獲取規模效益。電力前沿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將醞釀新一輪配套改革的形成,促進宏觀經濟由高耗能粗放型向高新技術導航的新興產業結構轉變。由于各環節電價未曾理順,電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價格和產值計算等基礎工作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并且在進一步的改革中逐漸完善,以促使電力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相適應。

      5、體制改革促進電力企業效益穩步提升電力企業效益既取決于發電企業的效益,也要依靠電網企業的效益,二者之間的協同效益也不可忽視。按照“成本效益”法則,電力企業效益是對先期和未來收益抵扣成本和投資之后的獲益,包括經濟與社會、部門與全局、專業與綜合的獲益,電力企業效益管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對電力效益的分析要有基本的出發點、邊界、測量尺度、約束條件和方法論。實現效益的途徑也是多樣的,需要通過戰略、實施和評估等管理流程去逐一規劃、逐漸獲取。

      二、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經驗

      1、改革的速度和次序是可以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成功的改革經驗是先建立競爭機制比確立產權更具安全和效率。但是,成功之后如何保持和發揚已經獲得的改革成果?如果沒有規范的市場交易機制,占優的競爭將是不可持續的,過于龐大的、單一的部門組織運營方式和效率將增加政府財政稅收補貼、內部管理成本的壓力,部門的核心競爭能力弱化,國民經濟各部門、多種所有制下的均衡發展和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也將因此而受到制約。

      2、改革和市場的風險分散至電煤市場、政府補貼和市場改革初期,電力企業初次涉及市場要素和經營管理,社會、企業和國家的資源價格相對較低、儲量豐富,簡單再生產和相對粗放的經營方式可行,電煤價格波動、政府實施“煤電聯動”都是電力改革的風險分散形式。這一階段決策者關注短期效益、看重局部利潤。改革十年來,電力企業逐漸進入經營成熟期。所以,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任何時候都要培育市場,靠市場機制主動分散風險,將企業的長期效益置于新制度建設的框架之下,才能獲取穩定的、抗風險的、可持續的利潤源。

      3、電力市場中的個人、企業和產業鏈都需要激勵

      并且相容激勵機制中的內涵之一是成本回收機制,它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理順,產業鏈的全流程利潤也需要通過各個環節的市場價格來進行理性的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內涵之二是體制和機制之間如何激勵相容,這是下一次改革所必須認真完善的內容。在制度設計中需要關注涉及到電能各個方面的個人、企業、產業鏈和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激勵相容問題。其中個人具有選擇權,對電能商品和人財物的投資選擇權,激勵的源頭是投資回報和品牌效應;企業的激勵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產業鏈的激勵是新興技術在各個市場環節的潛在機會,這是電力產業的主要效益源泉。   4、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轉化為企業效益是通過制度來保護的物化資本和智力資本二者之間的運作方式不同,前者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后者是相對無限制的、可再生的,當人類普遍面臨在資源高度消耗導致短缺的狀態導致了能源短缺時,科技、人腦智慧和市場將迅速給出短缺下的經營方式選擇。如何才能啟動電力企業更科學、更高效地為社會提供優質電能,這也許會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第二次改革的初衷所在,它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能所在。

      5、推進市場經濟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

      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是社會長治久安、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在持續高增長的宏觀經濟中,難免碰到能源與電力產業屢次出現短缺,經濟增速越快,短期收回投資的項目越受到重視,如高耗能用電、單項目的長距離輸電設施、燃煤電廠建設、節能減排項目、變壓器更新、非主營的多元化投資,而與電力產業鏈上各方主營業務長期穩定效益相關聯的交易機制、產權界定、價格機制、組織變革、法律法規、市場基礎設施的網絡型建設等這些關乎中國改革成效的投入可能會令人知難而退,第二次全國電荒的嚴峻現實是,僅世襲傳統模式下的電力供應方式,通過簡單再生產方式獲得的供應能力可能或正在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天花板”,其高度有限,要提早預防它可能反復地困擾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

      6、經濟組織變革

      是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必備條件社會資本和組織效率是煥發勞動者智慧與潛在生產力的兩大關鍵途徑,它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成效。在智能電網等新型電網和多元發電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經營戰略和管理創新需要同時并進,才可能輔助技術創新戰略成功實施,否則,技術戰略會受到很多阻礙。我國電力工業第一次改革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盡快建立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體制上的基礎設施,分階段地引入競爭機制比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搞私有化更能夠改善經濟業績和提高生產力水平。當前一階段的效益挖掘殆盡時,新的市場機會正等待新一輪產業升級到來。

      三、中國電力第二步改革戰略部署

      1、建立電力市場體系,為經營者提供市場空間

      電力企業是為國家創造電能財富的經營組織,經營者的市場環境是否健全決定著經營者的業績,其投入產出皆為效益才屬正常,效益包含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第一次電力改革帶動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高增長。下一步是要鞏固改革成績,繼續為發電企業建立綜合的市場體系,改變“煤本位”的電力生產與消費的“緊箍咒”,搞活大型國有電力企業的經營,解決發電業“因煤虧損”是當務之急,也是宏觀經濟獲得低碳能源支持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現今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方向已由“省為實體”調整為:完善實現省級電力市場,加快發展區域電力市場,逐步培養國家級清潔型電力市場;形成以區域市場為主,國家和省級市場為輔,建設并開放以清潔能源消費為先導的微電網,形成“國家、區域和省級電網、可再生能源消費為主的微電網”的全交易的電力市場體系。促進我國電力企業在較完備的市場體系中科學地運籌各類市場運營模式、在此過程中實現效益、提升產業技術進步水平增強競爭力,電力產業才能穩步走向成熟與成功。

      2、把握改革方向和時機

      目前與電力市場相近的制度創新是正在推廣的節能調度,這一政策是“十一五”期間電力工業節能減排的短期抉擇。事實上,節能調度、發電權交易的制度創新是從電力系統技術的角度設計市場的結果,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路徑,現實中的確取得了明顯的節能減排成效。但是,這一制度設計對落后的生產力等利益相關者留存了一些變通,用市場經濟的觀點看,它們本質上還是在計劃經濟下的發電計劃和指標的管理范疇,是一種短期權宜性決策而非真正的電力市場設計,長期執行下去可能導致電力改革方向失之偏頗、改革成本將逐漸加大,有可能封住發電企業的發展道路而使之越走越窄,改革風險也將逐漸加大。

      3、電價形成機制,促進實時電力供需平衡電價

      歷來是電力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之間的博弈焦點,但是十年來除了整體式大同小異的提價之外,其他的各種配套型差異化電價方案屢屢受挫,如終端的可中斷電價、居民峰谷電價、尖峰電價、高可靠電價、季節電價和階梯電價等,發電商對上網電價策略更是難有選擇權,所以,從電力產業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看,基本沒產生與電力改革匹配的分階段、分品種、分環節和分時段的電價改革方案并在全電力市場中成功推出,究其原因,問題在政企不分、產業管制不力和產權不清晰現狀所導致的電力市場機制不健全。根據近五年物價指數CPI定基和某區域電力公司同期均價測算,價格定基指數對比,電價增幅高于CPI的定基指數增幅。改變的路徑是貫徹風險和機會均等、公平和效率并行的新規則,讓負荷曲線上每一個時刻的用戶都受到應有的合理用電激勵,使電價真正回歸到配置電力行業資源的微觀功能上來,實現峰谷用電錯避有秩、低碳用電人人平等、分類用電公正合理、應急用電井然有序。

      4、激勵電力企業勇于承擔風險

      第一次改革最大的變革是電力規劃實踐所創造出的“反向規劃”思路,電網的建設和規劃由改革之前的發電廠建設的輔助工程改變為“先電網規劃、后電源規劃”,這是改革為電力工業的健康發展所帶來的看似不經意但卻是一次深刻的觀念轉變,即在電網可以配送到的、可節能減排的、市場機制的引導下進行電源建設,開始逐步替代以煤炭資源地理優先的發電電源優先交易的規則――節能調度新規則的產生。進一步的改革要求我們再一次進行“復合型電力規劃”,將單向的規劃擴展成多向的復合型規劃,將經營理念倒過來以“低碳能源”、或以“清潔能源”為出發點的交易是中國擺脫“煤本位”、短缺型電力供應和消費的“緊箍咒”風險、調整電力工業以及國家經濟結構的根本出路。

      5、有效解決煤電之爭下的發電虧損的源頭

      第一次改革是以發電競爭為主線,但是分拆之后的發電商的市場運作空間單一,上游電煤市場價格放開、下游終端電價管制,使發電企業進入兩難局面,根據2010年中國電監會的發電報告顯示,各大發電集團已經自行投資實施了上游產業鏈的擴張,這是解決發電企業因煤虧損的方法之一,但是根本的辦法還是需要在專業化和多元化中找到平衡點,最終還需從經營環境上疏通并為之建立健康的市場體系,使之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選擇性和自節約機制。

      6、通過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

      緩解電力供需平衡從我國電力供應趨勢觀察,呈現周期性短缺。上個世紀末的1999年,宏觀經濟開始走出蕭條,呈現穩步增長,電力供應跟隨宏觀經濟也呈現稍有滯后的周期反彈。電力體制改革推動了電力裝機的大幅增長,隨著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社會用電量將持續高增長,需要增加高峰負荷管理和市場配置需求資源等管理要素的加入,才是可持續電力供求平衡的關鍵。

      7、建立節能調度與需求側管理自主經營機制第一次體制改革之后的電力工業獲得了自組織的能力,但是僅僅有事后響應還不夠,還需建立自主經營的超前競爭能力,這是需要在市場中鍛煉并培育的。節能調度和需求側響應是電力企業與市場機制接壤的開始。這兩項制度創新分別面對著電力產業鏈的兩端――發電和零售,這兩個環節恰好是可以放松管制、引入競爭的兩個環節。

      8、通過市場競爭促進智能電網技術

      引領電氣行業走向國際第一次電力改革帶動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高增長。下一步是要鞏固改革成績,繼續為發電企業開辟功能完善的綜合市場體系,改變“煤本位”電力生產與消費造成的短缺“緊箍咒”,使他們擺脫“因煤虧損”的窘境,這既是我國能源政策的當務之急,也是宏觀經濟獲得低碳能源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因此,我們要以世界市場為目標,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生產、消費、技術和設備創新為目標,以全球技術競爭為驅動,通過電力市場下的智能電網運營,引領電氣、信息等相關產業升級,促進國家生產體系按照綠色環保、價格激勵、靈活交易、供需并重的方向配置能源和電力資源。 結束語: 現今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方向已由“省為實體”調整為:完善實現省級電力市場,加快發展區域電力市場,逐步培養國家級清潔型電力市場;形成以區域市場為主,國家和省級市場為輔,建設并開放以清潔能源消費為先導的主電網、國家、區域、省級范圍的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微電網的全流通和交易型電力市場體系,促進我國電力企業在完備的市場體系中科學地運籌各類市場運營模式,并在此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繼續走向成熟與成功。

      電力工業論文篇2

      淺析電力工業綠色和諧發展路徑

      摘要: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同時兼顧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大力提倡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的電力行業主要是利用煤炭等能源進行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大氣的溫室效應影響甚大,故大力發展我國電力行業的低碳化經濟,完成中國電力行業的低碳化轉變,已成為我國電力行業未來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電力行業低碳化發展狀況,然后闡述了我國電力行業低碳化發展的對策,明確了我國電力行業進行綠色和諧發展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電力工業;節能減排;綠色和諧

      前言

      節能減排是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的重要發展舉措,也是一直以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控制碳排放量是全球產業發展中節能減排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電力行業日常生產運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在近年來急劇升高,其碳排放量占石化燃料碳排放總量的比重也呈激增趨勢發展,因此,電力產業是我國實施節能減排發展策略的核心部分。

      一、概述我國電力行業的低碳化發展

      我國的電力行業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消耗能源的行業,由于通過燃燒煤炭進行發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數量龐大,對環境的污染造成極大的危害。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號召,我國電力行業實行低碳化發展策略,有效地降低了二氧化碳對大氣環境的危害,對我國的經濟環境發展持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低碳化發展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產業轉型與創新等不同方式,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和廢氣、廢水、廢渣“三廢”污染,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能源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下的電力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資源條件限制發展

      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勻。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因此,一方面要加快西部和西南部水電基礎建設,提高水資源的開發程度,減輕對煤炭的壓力。一方面要加強核電開發力度,以減少對煤炭和環境的壓力;同時,加速新能源開發,特別是風能、太陽能發電的開發;加快天然氣等燃氣輪機和聯合循環機組的發展步伐,盡可能改善和優化能源結構;再有就是電力供應要放眼全球,迎接全球經濟一體化。

      (二)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

      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等。水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缺乏,人均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無法支撐的。

      (三)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

      當前我國經濟尚屬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達到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機組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

      三、我國電力行業低碳化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大力實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

      目前,全世界許多國家和能源機構已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作為未來研究減少碳排放量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我國也應該加強對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研發。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指將CO2從排放源的排放氣體中有效分離出來,運輸到安全、可靠、適宜碳存放的地點進行封存,并與大氣環境保持長期的隔絕。雖然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成本比較高昂、能耗水平也較高、而且對適宜進行碳封存的地質結構要求比較嚴苛,但是,隨著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研發隊伍與示范性項目,該技術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

      (二).積極發展新能源技術

      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優化能源結構,降低CO2的排放量是我國電力行業低碳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我國電網中靈活接入節能、環保型綠色能源技術因而變得日益緊迫。我國的電力行業發展必須始終建立在整體能源發展的高度之上,要充分考慮到各種不同種類的能源彼此之間的替代性及價格的聯動性、約束性等等,開發研究各種先進、新型的清潔能源技術,以起到保護生態、節能減排的作用。新能源技術不僅僅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類可再生能源,還包括通過超臨界、超超臨界的高效發電技術或者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與熱電聯產的清潔發電技術等等對煤炭等傳統型能源進行的清潔利用。

      (三).使用節能發電調度模式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為了達到我國電力行業低碳化的發展目標,我國電網的調度模式應在綜合考慮發電、輸電、配電與用電等方面能源消耗和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對傳統的調度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使用節能發電調度模式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機組發電,減少電網的高耗能與重污染現象的發生。節能發電調度模式以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與連續供電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核心,以節能、低碳、環保、清潔為目標,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用電群體分別采取不同的低碳電網調度策略,也就是對各類發電機組實施優化調度,在電力系統調度運行中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CO2的排放量,進一步促進我國電力行業在發電節能減排技術上的發展水平。

      (四).加快特高壓傳輸技術與智能電網建設

      由于我國的能源分布與用電負荷中心分布的不均衡,客觀上對在能源電力遠距離轉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電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國大力發展的特高壓能源傳輸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傳輸過程的能源消耗,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相對于傳統能源運輸方式的一種新方式。我國正在研究和實施的作為我國智能電網關鍵組成部分的特高壓輸電方式,在傳輸容量、傳輸損耗以及傳輸的距離上的優勢明顯,具有顯著的低碳效益潛能。智能電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所面臨的難題,為發展大規模節能和清潔電力所必需,對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電能在輸送過程中的消耗大大降低,對我國電力行業的低碳化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節能資源

      電力行業分析電力體制改革的“競價上網”機制將競爭引入電力市場,發電企業為降低成本,在尋求新技術改造的同時,更多地注重減少發電過程中的浪費,因而火電行業成為電力工業綠色和諧發展的重中之重。2010-2013年,我國30個省市區(由于數據獲取原因,港澳臺、西藏未包括在內)火電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情況。同時,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火電行業的碳排放量雖然有增加,但增長幅度呈現震蕩中下降趨勢,2010、2012年保持了較低水平,分別為5.42%和7.11%。

      電力企業求以盡可能少的燃料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發電量,同時需要在發電過程中避免浪費,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環境影響的壓力下,火電企業必須提高技術水平、改善管理能力,合理調節發電量和碳排放量同時增長的矛盾。同時考慮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從各省市區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評價火電行業效率,提出優化電力市場資源配置的政策建議,對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四、結論

      綜上所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以優化電源結構、提高發電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為目標,通過合理配置資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通過科學評價發電效率完善電力市場運行體系,是電力工業綠色和諧發展的科學路徑。

      參考文獻:

      [1]徐錠明.我國能源工業現狀與能源政策[J].中國電力,2004,37(9):1-4.

      [2]林伯強.低碳經濟下的電力發展思路[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9(11):11-14.

      [3]鄧旭.低碳經濟下電力發展新思路[J].2010.21(1):249-250.

      [4]]張帆名,劉建華,溫東成.建立低碳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2(17).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

    31163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香蕉精品一本大道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女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二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欧美黑寡妇黑粗硬一级在线视频|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99精品偷自拍| 日本精高清区一|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越南大胆女人体337p欣赏|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ts在线播放|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操|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说女生二哈是什么意思| 国产美女一级做受在线观看| 中国sで紧缚调教论坛| 最近在线观看视频2019|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老鸦窝在线视频2021| 国产精品15p|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观看1000|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男人把女人狂躁的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