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倫理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感培育研究論文
人的社會價值通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利他性來體現,尤其是在中國社會,對個人倫理道德教化的根本目標是培育和樹立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而當代大學生承擔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重任,肩負著振興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其有無社會責任感或社會責任感的強弱關系到我們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興衰,更影響著中國夢的實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馬克思主義倫理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感培育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馬克思主義倫理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感培育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實現偉大中國夢重要力量的大學生,在價值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和信仰自由化的今天,普遍存在著社會責任感缺失、家庭責任感缺失和個人責任感缺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在馬克思倫理學相關理論指導下,通過凈化社會環境,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倡導言傳身教,營造關愛的家庭氛圍;完善德育模式,增強社會實踐教育;提高自我認知,增強教育能力,是培育大學生的責任感的有效路徑。
大學生是民族振興和富強的希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承載著“中國夢”藍圖實現的重任。大學生責任感的強弱世界關系到其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風云變幻,95后的大學生群體處于價值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和信仰自由化的大環境中,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在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和實踐培養的同時,大學生責任感的培育也不容忽視。
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相關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學說
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實現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馬克思闡明了人和社會關系的三層內涵。首先:個人與社會是互為前提的,相互依賴。社會由個人組成,并為個人的成長發展提供保障,而個人活動又促進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其次,人與社會具有獨立性,無法替代。任何一個社會個體都有其獨特性,有其獨特的社會利益需求和價值實現;社會的總體利益代表的是社會成員的根本和長遠利益。最后,個人與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達到個人與社會和諧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 馬克思自由與責任的關系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動時,他才能對他的這些行為負完全的責任。”[2]。人是自由的人,因而也是有責任的人,自由和責任相生相伴。首先,自由與責任是對立統一的。當個體在自由選擇行為的同時,也自由選擇了責任,責任是自由與必然性的統一。其次,責任大小與自由程度呈正相關。在無自由的狀態下,個體可以免除責任;但當個體運用自由進行選擇時,個體必須承擔選擇的后果和責任。最后,避免極端,反對責任無限論和無責任論。人的責任是有限的,會受到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制約。
(三)馬克思人的價值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學說
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由片面到全面、必然到自由的一個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是人的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社會歷史的進程的一個時期。人的自由發展和價值實現表現為個體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活動,并有能力對自身的行為活動負責任。因此,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方面包括人的自由選擇能力的提升,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也表明個體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的增強。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和個體承擔的責任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的。
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自由與責任關系和人的價值與社會責任關系的學說,對于我們培養大學生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一)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主要是其社會公德意識的缺失。社會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設計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道德準則。[4]個目前,一些大學生整體公德意識薄弱,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不惜犧牲社會整體利益,違背道德和良心。他們的這些行為往往導致社會資源的重復和浪費,阻礙社會和諧有效發展,甚至危害社會人群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家庭責任感的缺失
隨著經濟發展的加速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物資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大學生炫富現象層出不窮,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寵愛,必然減少了大學生在家庭中應承擔的責任,而家長則過多地承擔了家庭的責任和義務。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成長模式,促使孩子在價值角色中相對固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庭之間角色并沒有相應地轉變,導致大學生對家庭責任的承擔從意識層面到實踐層面都沒有很好地履行。
(三)自我責任感的缺失
很多大學生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不思進取,缺乏對自身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更有甚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都是大學生自我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很多大學生過于追求個人理想,完全脫離了社會的現實。他們對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將個人理想寓于社會理想之中,沒有理順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關系。這樣就導致了大學生功利主義的思想,責任感嚴重缺失。不少95后大學生對除自身利益有關的事毫無熱情,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或者在處理問題過程中多以“自我”價值與意識為中心,在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選擇上傾向于后者。
三、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路徑
(一)凈化社會環境,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人處于社會中,因此,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所處的社會整體文化和道德環境密切相關。黨的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的提出,對當代95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新聞輿論是思想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主流輿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各盡其責的強大力量,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社會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改善社會環境中的不道德現象,有效運用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刊等大眾主流媒體進行社會主義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的傳播,傳播社會正能量和社會正氣。激勵大學生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自覺承擔起作為社會一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二) 倡導言傳身教,營造關愛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整個個體教育系統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是“95 后”獨生子女,物質生活豐富,從小便在祖輩、父輩的百般呵護下如溫室花朵般成長,加之現代重智育、輕德育理念的教育制度,使得家庭教育往往只關注子女考試的成績,對成績以外的事務,家長往往全部包辦,使得孩子有了依賴性。
父母要轉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意識,增強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在對孩子進行知識學習、智力開發的同時,注重品格樹立和責任的培育。在家庭教育中還應重視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孩子通過學習和模仿父母日常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個人的品質,增強愛心和責任心。要讓孩子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要對孩子進行盡職教育,即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稱職的子女、負責任的子女,進而使孩子自然而然的產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完善教育模式,增強社會實踐教育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是建立在一定關系基礎上的社會組織體系,專門從事人才培養工作。[5]但是,大學生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培養中普遍不完善,尤其是在偏理工類和專業技能類的大學中更是突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亟待改進和完善。
要做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須要推進德育模式的改革。一直以來,高校的德育教育都是以德育課程的形式來實現的,但德育教育枯燥而乏味,達不到實際的德育效果。高校應當建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三維”教育體系,使德育育人工作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終,創新德育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高校德育氛圍。其次,充實大學生時代責任感教育的內容。高校教育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特征。最后,德育教育除了課堂授課,還可在課外的社會實踐中進行,如通過參觀革命烈士故居、紀念館,拜訪優秀中共黨員和先進人物,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等活動,使大學生身體力行,在奉獻中收獲榮譽感和責任感。
(四)提高自我認知,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的,主要注重的是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大學生畢業后能否經受得住社會的考驗和歷練?能否在物欲橫流的經濟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三觀”?這有賴于大學生自身自覺的價值認同。因此,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必須以學生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為衡量德育成功與否的標準。
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首先應注重自身學習。文化知識修養和道德修養往往是密切相關的。知識的匱乏是一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只有淵博的知識背景,才能理性地進行思考,才能夠形成趨善避惡的道德標準,內化為自我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指導個體的社會行為。其次,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才能對自己進行有效的教育。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使得學生把個人發展與國家興旺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高度責任感意識。最后,學會自我調適。當前大學生處于風云變化的社會變革時期,既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挑戰,又要不斷完善自身以適應社會變化。大學生的心理負擔較重,只有具備自我調適的能力,才能在各種競爭中百戰不殆,才能堅守內心的責任意識不動搖。
相關文章:
馬克思主義倫理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感培育研究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