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論文:論分層理論的作用
思修論文:論分層理論的作用
思修論文是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論文的簡稱;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思修論文相關范文:論分層理論的作。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分層理論的作用全文如下:
摘要:由于分層的思想可以使復雜的系統易于管理和實現,因此很多學科都引用了分層理論。財務治理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財務的管理呈現出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建立一個完整的公司財務分層管理模式,既要包括財務治理結構的建立,也要包括財務治理機制的建立。本文首先對財務分層的思想進行概述,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財務分層對于企業來說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其存在沒有解決好財務管理權、產權關系模糊不清和管理層次之間相互脫節等問題,最后根據相應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財務;分層;管理;措施
一、緒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當前的財務管理實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企業財務管理并非所有權力都是返回的企業,主要體現在財務分層管理模式研究在國家企業或社會管理的身份,與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管理,而非企業投資者的身份,根據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管理,特別是在責任上還是獨自控制。此外,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經歷了單純的記錄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參與商業活動的事后向公司決策者提供各種財務信息的決策分析,業務流程的記錄和分析總結,甚至到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在企業中的作用和影響力日益增大。然而傳統的財務理論對于企業中各財務利益主體與企業的關系以及財務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忽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企業的財務利益主體的權利,責任,利益分配不均衡,嚴重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效率。
由于傳統財務分層理論在企業財務利益主體之問關系處理方面的學者對其都沒有深度的研究,所以財務治理將成為未來財務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分層理論作為一種簡化系統復雜性、提高系統效率的有效手段,就被引入到財務治理中來為企業構建系統的有層次的財務管理體系,所以提高企業的財務分層管理的方式逐漸被利用。
2、研究意義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導致業主、經理以及其他金融主體的財務目標,財務信息的獲得和財務管理內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之處,為了使企業財務成為所有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等財務主體的有機統一,財務分層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研究財政分級管理,有利于正確處理出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矛盾。出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財務關系是企業財務關系的重要方面,在現代企業中的突出矛盾之間的矛盾。多層次的財務管理的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多元化的財務管理面向新的特性,正是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根本區別。
財務分層管理理論與金融理論是金融實踐的升華。財務分層管理理論的提出,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傳統財務管理中應該肯定的東西。首先,在企業范圍內的財務管理,中國的金融研究公司的財務問題,其中包括既公司的系統的企業,也包括非法人企業;既包括大型和中型的企業,也包括小企業的金融問題。分層理論的財務建議,將導致中國的方式在財務管理和財務管理模式的變化。在財務管理的方式,從靜態管理轉變為動態,在我國傳統體制下,很少通過市場流通,改變所有者主體的動態管理,資本的凝固狀態導致大量資本難以發揮應有效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產權的價值化、商品化、市場化成為必然。在財務管理模式上,由兩權合一的財務管理模式轉向以分層次的財務管理模式,財務分層逐漸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主流方式,所以研究財務分層管理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財務分層管理的必要性
(一)解決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
傳統財務會計理論是建立在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企業資金流都是伴隨著物流流動的,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體系的一個缺陷就是它所反映的資金流信息往往滯后于物流信息。在經濟體制改革后,由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決定了兩權分離的不可避免,也就決定了經理人在公司經營中的不可或缺,就必然產生委托代理問題。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權根據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權行為而產生。委托代理人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應當在事后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對自己所轉托的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委托人所追求的目標是資本的保值和增值,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而代理人所追求的是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分離所有權和成員之間的利益約所帶來的復雜的委托代理問題,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得企業融資的責任,權利和利益的相互制衡,這是傳統的財務理論可以無法做到的。
治理結構的需要
法人治理結構是又譯為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組織架構。狹義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內部股東、董事、監事及經理層之間的關系,廣義的公司治理還包括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股東大會是由出資者組成的權力機構,它在擁有“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同時,將出資者的利益托付給董事會,而不去干預公司的事務;董事會作為一個常設的決策機構,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不直接處理公司的日常事務的董事局的職權的行使,而是通過授權委托經營管理;總經理和經理根據董事會授權處理公司的日常事務,并接受董事會的監督機關進行管理。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要求
“利益相關者”這一詞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書,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在此后的30年間,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達三十多種,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定義。有的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有的對企業進行監督和制約,企業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向多元化發展,權力在許多利益集團之間分配,同時公眾對企業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如其產品應該物美價廉,其對周圍環境應盡量少制造噪音、廢氣、廢水等污染,還應該維護自己的社會公眾形象,及時履行納稅、組織參加公益活動等社會責任等。如果企業不能滿足這些利益的需要,我們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勝,那么有被淘汰倒閉的危險。
解決公司內部不同財權主體之間利益沖突
傳統的財務理論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關注的是企業理財效率的提高,而對企業財務的形成及其構成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基本不涉及,這是因為它隱含一個重要假設,即企業治理制度的安排是外生的,有效的,而這一假設并不符合我國的經濟制度環境。如果從一開始就利用分層理論明確相關利益主體的經濟關系,使契約有效,當出現契約預期的狀況時就能夠知道誰有決策權,誰有權擁有控制權,從而明確利益各方各自的責權利界限,形成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確保財務制度的有效運行,財務管理才可以在既定的企業財務運作的框架下實現企業的財務目標。
三、財務分層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解決好財務管理權
財務管理權是指在現代公司中,直接地擁有一個企業半數以上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以此來決定公司的董事人選進而決定公司的財務方針,并在公司中擁有控制財務決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權利。簡言之,是對公司的財務方針與利益的決定權。在發達產權市場上,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的實現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經理人持股、職工持股計劃、合并、收購、代理權爭奪。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不是一種簡單的財務運作方式,已經作為對公司經營者的一種制約機制和提高財務效率機制而存在。這一認識將使財務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已經擁有更新的內涵和獨特的功能,使我們對財務管理的認識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目前企業財務的管理權沒有全部回歸企業,主要表現在國家對國有企業還是依社會行政管理者的身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進行管理,而不是以企業出資者的身份,針對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管理,特別是承擔責任方面還是大包大攬。
(二)產權關系模糊不清
產權清晰,意味著這樣幾層含義:首先,應當明確企業資產的歸屬權,亦即誰對企業的資產擁有要求權和主張;其次,要落實資產經營管理的代理權力和責任,亦即誰來管理,怎樣管理企業;再次,要明確有關方面對企業剩余收益的分享權,亦即誰能分享企業的盈余;最后,構造一個新的、具有一定效率的產權制度。在計劃經濟下,國家控制了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大權,企業只有最低層次的財務管理權。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為了使政企分開,明確了國有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有些人就誤認為企業具有的權利就是廠長的權利,特別是在承包經營責任制下,國家幾乎完全放棄了作為出資者應對企業行使的財務管理權,而由企業的廠長行使了應由出資者和主要經營者行使的財務管理權,他們在管理企業時主要考慮經營者的利益,而不顧出資者的利益,更不顧債權者的利益,可企業的責任卻要國家來承擔。這實際上就是從出資者控制企業財務管理這個極端,走到了經營者控制企業財務管理權的另一個極端。
(三)存在管理層次之間互相脫節
所謂管理層次,就是在職權等級鏈上所設置的管理職位的級數。當組織規模相當有限時,一個管理者可以直接管理每一位作業人員的管理層次活動,這時組織就只存在一個管理層次。層次的增加勢必要配備更多的管理者,管理者又需要一定的設施和設備的支持,而管理人員的增加又加大了協調和控制的工作量,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費用的不斷增加。管理層次與管理寬度有關。較大的寬度意味著較少的層次,較小的寬意味著較多的層次。對于上層來講,其主要任務是從織整體利益出發,對整個組織實行統一管理層次指揮和綜合管理。中層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分目標的制定、擬定和選擇計劃的實施案、步驟和程序?;鶎拥闹饕蝿站褪前凑找幎ǖ膭澓统绦?,協調基層員工的各項工作,完成各項計劃和任務。
由于在企業財務管理層次之間權責不清,力量不足和管理水平低等原因,使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層與執行層嚴重脫節。隨著組織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受托者又不得不進而委托其他的人來分擔自己的工作,依此類推,而形成了組織的等級制或層次性管理結構。在一個規模經營的現代企業中,決策層就是最高管理層,隨著管理層次的復雜化和管理任務的加重,決策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取代執行層來發揮作用。主要表現的是對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大事項不是按程序和科學方法進行決策,而是靠廠長的一句話,在決策后執行部門也不按科學的方法去具體的計劃和控制,致使企業財務處于失控狀態。
四、關于財務分層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明確管理層的權利和責任劃分
各管理層的權利和責任劃分必須依法進行,為提高公司管理層決策效率,多數公司的股東大會將應由自己行使的一部分權力授權給董事會, 如一定金額內的投資決策權、增資擴股權等, 往往存在授權過當的情況,因此, 對各財務分層管理部門的權責的量化,首先必須堅持依法劃定。上級單位對撥付給下級單位的各項補助經費不準越權分配,嚴格落實基層基本支出最低經費保障線規定;對取得的各項收入,一律納入預算管理,未納入的,一經查實,按違紀論處并由上級稅務機關予以沒收;對批準執行的預算,在執行過程中,無特殊原因不得調整,確需調整的要按規定程序提交局長辦公會審議,并報上級財務部門審批備案。其次要有利于調動各管理層參與財務管理的積極性。企業財務分層管理是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的客觀要求,各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企業財務進行科學的分層管理,保證決策科學性和高效率,調動各方面參與理財的積極性。
各級主要領導干部不得插手和擅自決定購置固定資產,納入政府采購目錄或達到政府采購限額標準的固定資產購置應納人政府采購,達到公開招標數額標準的,應依法實行公開招標;分管固定資產的領導干部每年要組織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將清查結果向局長辦公會報告;固定資產的維修,必須由使用部門提出維修申請,經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審核,列入年度公用經費支出預算。突發急需的維修項目報分管領手審批,其中大額維修應由局長辦公會集體審批;各級稅務機關必須對本單位勺辦公用房、車輛、辦公設備等變動情況每年公布一定;固定資產的處置必須嚴格按照處置審批權限進行審批,對達到一定額度的封定資產處置必須實行公開拍賣。
(二)理清企業內部的產權關系,分層治理
在公司制企業的組織形式中,由于“兩權分離”的客觀存在,導致企業運轉是建立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與受托責任的基礎上。所有者對于其資本保值增值的要求,是通過所有者財務包括約束和激勵兩種方式,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者,而這種約束和激勵對于企業資金運動的影響則是間接的。.也就是說,所有者財務管理是確保資金運動所帶來的增值能夠表現為出資者權益的增加,而這種資金運動是否能夠增值及增值幅度的大小則取決于經營者對于資金運動的直接控制。顯然,沒有成功的經營者財務管理,有效的所有者財務管理就毫無意義。通常所有者同時采取監督和激勵兩種辦法的結合來協調自己與經營者的目標。
(三)加強對財務分層治理機制的監督與評審
在強調所有者的財務約束和激勵、經營者的財務決策和協調的同時,我們并不否認財務經理財務在企業財務分層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而這種重要地位通過其在企業財務體系中的合理定位來體現。所有者財務的最終目標要通過經營者的財務決策和協調來具體實現,而經營者財務的決策和協調又要通過財務經理和財務人員的具體操作來落實。因此,作為企業財務最低層次的財務經理財務同樣是企業財務分層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經營者財務的具體執行性財務的財務經理財務,注重的是日常財務管理。財務經理財務的定位是財務經理在企業組織中的地位所決定的。
五、結論
只有通過財務分層管理對財務體系進行分層次管理從而達到降低財務體系的復雜性,簡化管理的目的,進而使整個財務體系的效率得以提升。財務分層理論在未來公司財務治理中的作用將是不容忽視的。財務分層理論的概念雖然提出已久,但是對于財務分層理論的研究都還處于對財務治理結構的研究階段,尚沒有人將財務治理結構和財務治理機制結合起來研究。我認為公司的財務治理機制應該是動態的財務治理機制,公司內外部影響因素的博弈結果來確定公司的財務治理機制,并將動態財務治理機制應用到公司的財務分層管理中。則會使該研究成果真正的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真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財務分層理論的引入能夠有效的解決兩權分離帶來的諸多問題,如何合理配置企業的財務資源成為焦點。應該根據公司內外部影響因素動態的建立公司的財務治理機制。在對公司各財務利益主體進行分層次管理后還要關注各層次問的協調。同時還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約束機制,使各財務層次之間形成一套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制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