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修論文(2)
大學思修論文
大學思修論文篇二
《提升公民道德,構建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公民道德;和諧社會;內涵;功能;途徑
論文摘要:本文從道德的基本內涵和功能出發,分析了公民道德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的辨證關系,提出了提升公民道德的若干途徑。
和諧社會是以良好的公民道德為支撐的,公民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為規范,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
一、道德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功能
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對社會關系的特殊調節方式,它主要關注的是人“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是一系列非制度化的、內化于人們心中的非強制性的集合。它不靠外來的強制力起作用,而以善和惡、誠實和虛偽等作為道德判斷,靠來自社會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人類自身的信念來發揮作用。
道德作為一種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具有調節、教育和認識等職能。道德的各項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對社會發揮著作用,通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去建立和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建立、鞏固和改變。因此,必須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夯實和諧社會構建的道德基礎。
二、公民道德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
胡錦濤明確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這闡明了公民道德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地位,對培育公民道德、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和諧社會建設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等方面,它們都是以一定的價值觀為底蘊,依托于價值層面的和諧,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和引領多樣化的價值觀念;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準,對多樣化的價值觀念進行整合,形成善惡觀念的社會共識;協調社會各方的利益關系,使參與社會發展的各方,共享發展的成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形成的基礎上,使良好的道德風尚與和諧的人際關系進一步鞏固,使群眾素質整體提高,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道德基礎。
三、大力提升公民道德的若干途徑
做好基礎工作,提升公民道德。堅持不懈地從小事抓起,深入推進踐行公德的實踐活動,推動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托起明天的希望;通過整體聚焦、環境營造和長效堅持,全面聚焦各方力量,形成浩大聲勢,制造整體效應,形成信息密度和強度,產生放大效應和震撼力,持之以恒,引導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扎扎實實踐行社會公德,培育文明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公民道德。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公共精神是公共道德的支撐,不僅能使廣大社會成員在爭取自身的利益時不去損害公共利益,更能使人們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去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公共精神最終要求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忘人類的根本利益。而和諧社會既要尊重個人的權利與尊嚴,也要理解他人的處境與心境,更要重視人類的根本利益。
強化人格塑造,提升公民道德。人格是一個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綜合體,是個體人獨特的心性結構和對環境的反應模式及精神素質的綜合。人格的靈魂是理想和信念,人格的行為導向和動力之源是價值觀,人格的基石則是品德。人格的健全與完善,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中的多數人具有高尚的人格,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因此,要創造完善人格的有利環境,運用多種手段引導人們知榮明辱,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提升人格境界。
加強職業道德,提升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是規范人們職業行為的基本準則,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和人際關系的重要保證,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呼喚新的職業道德。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職業道德新實踐,通過生動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增強職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的自覺性;以誠信建設為重點,構建職業道德建設體系,堅持知行統一、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引導職工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推進創新職業道德的新實踐,根據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特點,加強分類指導,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不斷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滲透力,建立和完善評估機制,加強對職業道德建設的過程管理,對職業道德建設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社會評價。
參考文獻:
[1]車燕軍.樹立榮辱觀,推進道德建設[J].河北學刊,2006,(26):33—35.
[2]王鳳聯.建設和諧社會必須以榮辱觀規范社會行為[J].河北經濟,2006,8:21—22.
[3]張建國.也談公民道德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05,9:7—9.
看過“大學思修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