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論文 > 理學論文 > 農林學類 > 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

    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

      生態安全是當今社會研究的熱點問題,在不同空間,時間和不同的層次下,生態安全正在不斷走進人類的生活與生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篇一

      《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集成路徑 》

      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工業化的進程迅速提升,鄉鎮工業園區不斷涌現,招商引資、集團化擴展、民營企業、私營經濟等不同經濟實體的落戶,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議事日程,已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加快推進農業節能減排、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等項措施落實十分必要。針對儀征市實際,近期開展了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的技術集成路徑的調研探討活動。

      1基本概況

      儀征市地處寧、鎮、揚幾何三角中心,寧啟鐵路、江六高速、寧通高速、沿江高等級公路、揚州文昌公路西延,333省道、長江黃金水道等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改革開放以來,儀征經濟突飛猛進,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億元,區域經濟形成了沿江經濟開發區、汽車工業園區、化學工業園、船船制造工業園等一大批經濟實體正在蓬勃發展,上海大眾30萬輛整車項目建成投產,城鄉居民幸福指數逐年攀升。全市擁有耕地面積75多萬畝,人口60多萬,糧食產量31萬多噸,年產秸稈30萬噸左右;新建規模養殖場46家,年產生畜禽糞便17.62萬噸,年生豬出欄量4萬頭。隨著工礦企業的數量增多、畜禽養殖規模的擴大,帶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逐漸加大。

      一是農業面源污染。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農業種植不夠重視,農田有機肥料缺乏,水稻、小麥種植大部分施用化肥,加之農田植物發病率時有發生,病蟲害危害加大,如水稻生長從秧苗到收割,要治病蟲2-3次,有的田塊病蟲害防治5次才能解決問題,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降低。二是養殖場規模加大。

      發展規模化養殖,養雞、養鴨、養鵝、養豬等規模新增量逐漸加大,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養殖帶來糞水較多,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三是農業廢棄物逐年增多。目前,農業廢棄物主要是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產生的廢棄物等三大類,而農作物秸稈難以處置,主要是夏季麥秸稈由于收割時間緊、趕季節、忙插秧,秸稈難以收集,出現少數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大量秸稈切割粉碎還田。秋季稻秸稈面積大、收集時間長,也容易就地焚燒,或者放置溝渠,造成水體污染,大部分被用于切割粉碎還田。四是少數工礦企業排污不達標。有些工礦企業只重視生產,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的治理,亂排亂放,可能造成農產品產地土壤不同程度污染。

      2主要措施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一種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面,是矛盾的統一體。針對上述情況,我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相應領導小組,組建了工作機構,明確了工作職責,制定了考核機制。

      2.1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由農業植保部門總負責,制定年初規劃目標,在農業種植方面采取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廣泛動員農戶農田種植多施用有機肥料、復合肥,少施用化肥,控制在用肥量的30%以下。少使用農藥,使用一些農作物殘留量少、對人體健康無妨礙的環保類生物農藥,特別提出水稻生長全過程使用農藥不得超過3次。

      2.2規模畜禽場推行環保養殖。

      針對規模養殖場,特別是飼養生豬,從源頭抓起。一是抓好環保準入。在新建養殖場時,就實行環境評價機制,對養殖規模、地址、可能影響周邊環境等進行環境評估,做好環評工作,只有通過環境綜合評估,才能有新建養殖場的可能。二是抓好治理工程。新建養殖場必須配套與養殖場規模相適應的種植土地來吸納養殖產生的廢棄物、建設廢棄物沼氣治理工程、干清堆積場,畜禽產生的廢棄物經過厭氧發酵無害化處理后,才能進入農田、生態園作為肥料。

      三是抓好后續管理。新建養殖場需要配套相應的種植面積,吸納治理過的養殖廢棄物如:沼液、沼渣。或與養殖場周邊農戶、蔬菜種植園區、花木場、茶葉園等單位,簽訂用肥合同,養殖場還需登記肥料運輸銷售量的記錄。四是抓好農業減排。按照上級文件規定認真抓好養殖場減排工作。首先,簽訂減排合同。

      根據環保部門提供的減排量,主動深入到規模養殖場,調查養殖規模,年存欄、出欄,廢棄物處置采取措施,和養殖場主要負責人簽訂減排合同,明確提出養殖場有責任、有義務做好減排工作。其次,督查減排措施。養殖場建立雨污分流系統,污水進入厭氧發酵池處理;畜禽干清糞搭棚收集堆放場,及時清運銷售。再次,深入田頭調研。按照養殖場提供的養殖廢棄物銷售渠道,及時走訪農戶、生態園,深入到田間地頭,進一步核實畜禽糞便使用量,吸納土地量,了解使用養殖場肥料后農作物的長勢情況、病蟲害抑制以及增產結果。

      2.3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增加效益。

      儀征市水稻種植面積38.5萬畝,產生秸稈21.175萬噸,小麥種植面積28.4萬畝,產生秸稈9.94萬噸。全年秸稈產生量31.1175萬噸。面對農業生產大量的秸稈,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采取相應措施。一是環保部門負責秸稈禁燒工作。市里成立秸稈禁燒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實行任務承包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環保部門每年稻麥收割季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秸稈禁燒宣傳工作,和鄉鎮簽訂秸稈禁燒目標責任狀,實行績效考核獎懲制度,在鄉村拉宣傳橫幅,刷寫宣傳標語,開動循環宣傳車,鼓勵中小學生開展“小手拉大手”等項秸稈禁燒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秸稈禁燒好處。二是農業部門負責秸稈綜合利用。統一思想,秸稈禁燒工作重點要堅持“以堵為疏”的原則,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做文章求突破,市農委突出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基礎工作。一抓機械化插秧。抓好秸稈還田機械化插秧,明確鄉鎮每年購買插秧機數量,督查商品秧培育數量,滿足機械插秧需求,列入農業考核指標,重點督查,提倡“百、千、萬”工程,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二抓秸稈機械化還田。每年收割季節組織秸稈禁燒小分隊,日夜巡視。全力打造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力度,凡是在儀征區域稻麥收割機械必須安裝秸稈切碎裝置,邊收割邊將秸稈切碎,留高茬控制在15公分左右。據不完全統計秸稈機械化還田量70-80%以上。年初制定秸稈機械化面積,按照還田面積實行一定經濟補助。三抓農田深翻。要求農機手購買100馬力以上大型機械,農田作業深耕挖耕,盡可能將秸稈進行深埋,達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推進秸稈多種形式利用措施。

      大力推進秸稈多種形式利用,創造經濟價值。①秸稈固化。積極發展秸稈固化技術,在揚州鼎盛炭業、揚州金鼎秸稈固化等地,利用固化機械加工成型燃料棒,年收集加工消耗秸稈3000多噸,其中揚州鼎盛炭業生產的秸稈成型燃料棒還遠銷德國、法國、荷蘭等歐洲發達國家,用于家庭壁爐取暖,為國家創造了外匯。②食用菌基料。結合我市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利用秸稈作基料培植食用菌,在月塘鎮天潤吳記高效農業生態園、劉集鎮君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新城鎮三茅翔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地大力推進秸稈基料,年消耗秸稈約3000噸左右,近兩年月塘鎮金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結合做康能公司冬蟲夏草生產的基料試驗,生產的食用菌基料遠銷上海、蘇州以及本地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基地碧陽菌業。

      ③秸稈飼料化。秸稈含有大量的粗纖維物質,粉碎后和玉米、豆粕混合作為生豬飼料,營養豐富,促進生豬生長,改變生豬肉質。在揚州市港灣養殖場生豬養殖中,每天每頭生豬消耗秸稈加工的飼料2-3公斤,生豬肯吃肯睡肯長肉,生豬養殖綜合效益提高10%以上。④秸稈能源化。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星級莊臺打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大力發展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小區,全市已經新建集中小區48處,集中居住人口3.5萬人,占農村人口10%,新型農民集中小區的涌現,開展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提供清潔能源十分必要,改變傳統用能習慣,提升農民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⑤秸稈收集的方法。秸稈綜合利用主要是秸稈難以收集,人工費用高,機械化作業不適用。發展經紀人隊伍,秸稈利用主體,將秸稈收集事宜,交有1個或幾個人負責,這些人員,組織拖拉機運輸隊伍,動員10-30人,到農戶或種糧大戶地頭,打捆,有的用草繩,有的用無紡布邊角料布條,每人每天打捆150-160個,重量在15斤左右,農田在2畝地,一般工作時間早晨8:00到晚上6:00,輪留做飯,大約一小時,同時負責搬運上拖拉機,每個平均價格0.8元,拖拉機運輸每次運費20元,但是柴油費用由秸稈收集主體負擔。同時,拖拉機采用自動卸貨裝置,拖拉機手負責把草堆積好。拖拉機運輸秸稈重量在0.8-1.0噸左右。

      收集秸稈每噸260元左右,但是有一點,現在秸稈提倡機械化全量還田,每個村要利用片長負責的生產隊,再通過生產隊隊長向各家各戶宣傳秸稈有人收集,在收割季節不要切割秸稈。秋季要收集秸稈大約35-40天,收入每人每天200元,總收入在7000-8000元。四是扎實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調查。按照省市統一部署,積極組織開展工礦企業、一般農區等重金屬污染防治調查工作,①研究部署。傳達學習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制定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調查方案,講解表格填寫注意事項,實際調查技術路線與操作步驟等,明確時間節點,工作做細做實,數字填寫有根有據。

      ②狠抓落實。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鄉鎮對重點區域重點把關,指導調查,做到數據填報正確、坐標定位準確無誤,按照要求拍攝采樣照片,注明時間、地點。③查閱資料。根據省市要求,確保數字提供準確性、完整性,先后走訪市農委、市統計局、市國土局等相關單位科室,翻閱資料,全面掌握儀征國土面積、糧食生產、耕地面積、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等相關指標,作為調查依據。

      3體會和認識

      我們始終認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發展農村經濟是矛盾的統一體,相輔相成,決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保持經濟增長,在今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方面要抓好“三個強化”。一是強化宣傳,形成齊抓共管的氛圍。要廣泛宣傳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是造福子孫后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偉業。建設養殖、生產企業必須提供環保部門的環境評價報告和建立“三同時制度”,要做到養殖場蓬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時刻不忘,真正做到生產發展、環境保護兩個不誤。二是強化聯動,形成協調一致的氛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有大家共同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保護環境的意識才能增強。

      在以后的農業減排、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秸稈多種形式利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等項工作中,農委、發改、國土,統計、環保等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及早謀劃、相互配合,按照各自職責,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強化培訓,形成技術支撐的氛圍。要加大培訓力度,舉辦相應技術培訓班、業務輔導班,將環保知識、農業減排知識、重金屬污染防治等納入培訓范圍,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支撐力度,在項目落戶的同時要做好前期調研,從源頭抓起,對環境有危害的,即使經濟附加值再高也不能建設。要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有效解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工作經費。

      4對策和思考

      新的時期,圍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減排、秸稈多種形式利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等項工作,是時代賦予我們神圣使命,我們要增強順應新常態的新要求,引起高度重視,增強克難攻堅的責任意識,抓牢抓實。

      4.1加強領導,突出宣傳,營造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各級領導要大力宣傳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全面動員社會參與,公眾支持,編印宣傳小冊子,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好處,利用墻報橫幅、宣傳車、報刊、新聞媒體等加大宣傳力度,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宣傳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4.2加強引領,制定標準,科學編制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標。

      建立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示范點,樹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設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指標,明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減排、秸稈多種形式利用、農業廢棄物治理排放等各項指標。各地按照標準執行,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用于指導各行業開展防治工作。

      4.3加強管理,突出重點,狠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組織實施。

      要統籌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利益關系,把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來思考,要加強重點區域、關鍵部位的環境保護的檢測和監測,發揮行政調控職能作用。參與重大項目落戶的前期調研,對農業生態環境影響程度,要適時做好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4.4加大投入,突出質量,順利實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項目。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要本著先治理后生產的原則,如:畜禽養殖場,在發展養殖的同時,有責任、有義務治理養殖環境,要增強治污投入,建造科學治污工程,落實減排措施。要提高治污工程質量,對國家投資新建的項目嚴格執行“四項制度”即工程管理法人制、項目建設招投標制、建設內容合同制、建設工程監理制等,確保工程項目建設公開、公正、公平,項目建設運行管理常態化、處理效果高效化。

      4.5加大創新,突出效果,確保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增強創新意識,緊跟時代脈搏,增大科技含量,注重管理效果。一是堅持學習。要組織相關技術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做到走出去、學回來、用起來,把先進的技術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增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信心和決心。二是堅持創新。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聯合科研單位,運用科技成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思路,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含量。三是堅持效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是關系到農村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的大事,所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抓緊抓好。抓好工程項目運行管理效果十分必要,要建立崗位責任制,簽訂任務合同,明確職責;建立目標考核制,實行績效掛鉤,和利益相結合;建立獎懲制度,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減排工作不力、農業廢棄物處理不完善等相關工作,必須限令整改,不達標準堅決停產、關閉。

      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篇二

      《 生態農業思想下農業生態論文 》

      一、馬克思恩格斯農業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人來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首先應該滿足吃喝等基本需要,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之一。基于此,馬克思恩格斯一開始便從農業生態文明的文化維度體現出對農作物、食品和人們身體健康等問題的關注,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主要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食品的污染以及摻假兩個角度展開的。馬克思認為“愛爾蘭人……只知道吃馬鈴薯,而且是腐爛的馬鈴薯,變壞的馬鈴薯。”這使得馬鈴薯病變,食品污染,造成了19世紀的愛爾蘭饑荒。恩格斯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資本家們貪婪的本性,他們給工人吃的都是最廉價、質量最差的食物,“蔬菜不新鮮,干酪是質量很壞的陳貨,豬板油是發臭的,肉往往已經半腐爛了。”深刻揭露了食品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以致于馬克思說“引起其他許多疾病的直接原因,……不如說是在于飲食方面。”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分析了食品摻假行為,咖啡粉、咖啡豆、糖、茶葉、胡椒、葡萄酒等商品被肆意摻假,不僅使資本家發家致富是建立在損害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假冒產品的隱蔽性更是對人體健康造成了潛在的持久傷害。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在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時,主要是從城市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角度分析的,這是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當時主要出現的城市,并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不可分。雖然在農村并不明顯,但他們卻已經注意到了這種污染向農村的轉移,這一點已經被今天的現實所證明。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觀點,一方面體現了他們對人們身體健康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豐富的農業生態思想,因為農村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質量,而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正是構建良好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

      (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城鄉對立對農業生態的破壞,并提出了超越城鄉對立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與資本主義城鄉對立有直接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通過其“新陳代謝”理論來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展開了對由資本主義城鄉對立引起的農業生態破壞的批判。馬克思超越生理角度,從社會的角度來理解“新陳代謝”的含義,將其認為是自然和社會之間通過勞動而產生的相互作用,由于資本家對金錢的貪婪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發生異化,致使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嚴重的“新陳代謝斷裂”,即“在相互依賴的社會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挽回的斷裂,導致土壤再生產的必需條件持續被切斷,進而打破了新陳代謝的循環。”

      馬克思分析了這種斷裂的具體表現,城市中由于生產和消費周期的縮短而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垃圾,而農村卻資源緊缺,甚至還要接受城市里工業污染的侵蝕,進而造成了城鄉對立的局面,其后果一方面是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造成工人貧困,更重要的是掠奪了土壤肥力,使土地日益貧瘠,加速了土地資源的枯竭,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恩格斯也從資源浪費現象入手,分析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和隔絕以及由此產生的嚴重生態破壞現象。對于這些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入手,認為工業生產和消費的廢棄物,作為完整的新陳代謝循環的一部分,需要返還于土壤,以此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此外,他們著重從社會角度,即超越城鄉對立的角度來提出解決方案,城鄉之間需要更多的互動,城市突破土地限制,而農村則分擔城市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壓力,以達到較高層次的融合,才能逐步修復“新陳代謝斷裂”鏈條,促使生態環境好轉。當前,中國正在加快開展城鎮化進程,由于體制機制以及市場經濟的弊端等原因,由農村土地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的“新陳代謝斷裂”現象仍比較突出,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可以為當前城鎮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提供有益指導。

      (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利用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生態化

      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農業生態存在的諸多問題后,也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也把這一觀點帶入到農業生態領域。比如在農業生產方面,應該采用現代農業方法取代或者改進傳統的農業生產,“現代農業方法”正是指的利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給排水、灌溉、土壤及肥料處理等,如此一來,農業生產發展了,農業生態環境同時也會得到改善。面對日益貧瘠的土地,馬克思認為:“同樣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決于農業中化學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農業機械的發展。”更是直接指出了利用化學或者機械技術改良土壤肥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發展的現實途徑,“有的土地被看做壞地,……一旦發現克服這些障礙的手段,就變成好地了。”在這里,“克服障礙的手段”正是指的農業科技手段。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對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作用的重視,蘊含了其農業生態的思想。因為這里的科學技術同時也包含著生態技術,在利用其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不但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而且還要謀求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造福人類。在那個農業生態并不受關注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能提出契合于當代“生態農業”的觀點,足見其思想的前瞻性。不僅如此,他們還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人的生理過程進行分析,認為這些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科學的改良和加工后,再次運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不僅節約了資源,而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可以發揮其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觀點同時蘊含了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思想,構成了今天發展“綠色、循環、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科技化和農業生態化相統一的理論基礎。

      (四)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變革社會制度是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

      如前所述,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分析了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大生產對生態文明的嚴重破壞,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才是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根源。恩格斯指出,資本家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賺取更多剩余價值,這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農業資本家也毫不例外,他們只會考慮價值增殖而不可能考慮由此帶來的生態破壞。馬克思也從看到了資本家貪婪的本性,認為他們的眼里只有利潤,絲毫無視其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他以森林為例,產業的發展對森林造成嚴重破壞,而對森林的養護和生產卻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私有財產和錢的統治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藐視和實際的貶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都是馬克思對由資本家本性帶來的生態破壞的無情批判。農業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為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提供基本物質資料,具有可持續性,這就與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的剝削本性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要徹底解決生態危機,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真正和諧統一,從根本上看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類才成為自然界自覺的真正的主人,“第一次能夠談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相協調的生活。”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與自然間矛盾得到解決的生態文明社會。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生態思想散見于與他們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中,對這些思想進行系統梳理歸納,對于我們今天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危機,構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馬克思恩格斯農業生態思想的現實意義

      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們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奠定了制度基礎,創造了必要條件,但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曲折性以及受發展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仍十分突出,甚至造成了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的怪圈。廣大農村亦不例外,村莊環境臟、亂、差,環保基礎設施不到位,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鄉鎮工業污染嚴重,土壤污染進而引發農村食品安全問題,飲用水安全無法保證,固體廢棄物亂排亂放,化肥農藥污染突出等一系列問題在拷問著農村的生態環境,既危害農民健康,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到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構建。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生態思想能夠提供基礎性的理論指導。

      (一)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力度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人造成的,人的各種活動造成了土地污染、食品污染、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所以其解決歸根結底也要靠人。長期以來,我們對農業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不夠,并多局限于意識形態領域,且受宣傳方式以及農民本身因素的影響,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宣傳工作不能走過場,更不能強制,而是應發揮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核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思想的“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效,為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性作用。從宣傳對象來看,要以廣大農民群眾為基礎,以基層農村干部為關鍵,以各行各業勞動者為輔助,使全體人民都認識到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從宣傳內容來看,要結合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這一特點,將理論、方針、政策通俗化,特別要注重宣傳農業生態新技術,同時通過樹立典型案例,激發農民建設良好生態家園的積極性;從宣傳手段來看,應注重利用各種新媒介,如村村通電視、廣播、橫幅、宣傳單、農家書屋、農村文化舞臺、文化大院、文化墻等各種載體,循序漸進,以保證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大力發展農村環保技術和農業生態技術,以科技促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生態觀中蘊含了科技思想,啟示我們應注重利用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以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促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從微觀角度,應大力發展農村環保技術,城市環境保護中已經廣泛采用科技最新成果,但廣大農村在這一方面仍很薄弱。從生產到消費的每一環節,都應注重科技的運用,比如資源合理開發、降低能耗、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應引進成本低廉、操作性強、簡單實用的技術,以沼氣為例,其優點不言而喻,但在農村并沒有廣泛普及,究其原因,一是成本較高,二是現有沼氣技術含量不高,易壞且難以維修,因而無法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具體來看,要結合目前農村環境污染的實際,加快推廣環保新技術,如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經濟施肥技術、側膜栽培技術、適時揭膜技術、秸稈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綠色飼料添加技術等,以科技帶來農村環境的好轉。其次,從宏觀角度,應注重開發農業生態技術,發展生態農業。粗放式經營增長方式的傳統農業是以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這不符合馬克思的農業生態思想,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處理好技術、效率和環境間的關系,利用現有資源,加大農業技術投入,延長產業鏈條,依托科技發展生態農業,建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

      根據馬克思的農業生態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對立導致“新陳代謝斷裂”,進而破壞了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但至今為止我國城鄉間仍沒有形成一種均衡的良性循環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任重而道遠。從2003年黨中央提出“統籌城鄉”到2012年明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不斷深入,具體來看,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完善,首先是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加大財政投入,逐步完善農村交通、電力、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等領域,為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硬件保證;其次是以土地、戶籍等為突破口,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用地“瓶頸”和身份“瓶頸”,探索以“土地流轉”為主題的土地改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土地的流動和人的流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制度保證;最后是以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小城鎮在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將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等理念貫穿于其中,以“人”的城鎮化帶動農村城鎮化,實現在生態文明觀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鄉一體化,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統一。

    有關農業生態研究論文范文推薦:

    1.農業生態研究小論文范文

    2.農業生態學術論文范文

    3.農業生態學年論文范文

    4.農業建設研究論文范文

    5.農業建設學術論文范文

    6.農業建設研究學士論文范文

    17151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大杳焦在线| 欧美精品第1页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伦理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绿巨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资源最新版中文种子|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成年午夜无码av片在线观看 | 国产日产卡一卡二乱码| 免费中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人呢| 国产小视频91| 特级xxxxx欧美| 天天干天天综合| 国产丰满麻豆vⅰde0sex|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免费视频 | 开心色99×xxxx|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小视频| 亚洲图片欧美另类| 污污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国语| 免费看男人j放进女人j色多多|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天天碰免费视频| 欧美日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91精品国产免费入口| 男女一边做一边爽免费视频|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男女深夜爽爽无遮无挡我怕| 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2020阿v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