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
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
建設現代化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基礎,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經。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篇一
《 現代農業建設問題及發展方向 》
摘要:改革開放使我國農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形成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傳統的農業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顯現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現代農業應運而生,現代農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功能的大農業,符合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文章就現代農業建設的問題展開探討,旨在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存在問題;未來方向
1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
顧名思義,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區別而衍生開來的新型農業。但就現階段的研究來看,現代農業的具體內涵在學術界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現代農業是以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基礎,融現代管理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化的組織形式于一體,從而與傳統農業結合起來,以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現代新型產業。它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發展的,所以它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發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2)多要素投入、多產業配合、多學科融合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體現在一個“多”字上,而非傳統農業的單一投入,其運用科學的技術和管理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組織的社會化,最終形成的農業產業足以與其他產業相競爭。所以現代農業最為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科技化、信息化、社會化、產業化上。
(3)現代農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功能的大農業概念。不同于傳統農業只把重點放在農業生產能力上,現代農業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農業,所涉及到的行業也很多,如: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除了生產外,還具有環境保護、弘揚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總而言之,現代農業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2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2.1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在改革開放的促進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值得關注,諸如優質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戶經營規模小等。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充分的解決,所依靠的必須是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經營管理方式、變革農業發展方式,這與現代農業的建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了我國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也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
2.2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最為基礎的資料。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攀升,現已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產量還在持續增長,但在這背后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資源短缺、世界形勢風云變幻、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這使得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難以負荷如此大的壓力。所以轉變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為關注的焦點。
2.3保證農民增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農民的收入不但會影響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必須加以重視。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使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還存在增速緩慢、差距大、增收途徑不暢等問題。單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適當的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成本收益率,從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決良策。
3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小農經濟模式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受制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從而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業資本積累率低、無法及時得到相關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問題,不利于突破小農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廣泛推廣,也影響了現代農業中產業鏈的延伸。
3.2資源短缺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城市化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農業發展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不僅如此,水資源和勞動力都隨之減少。具體來講,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另外,我國多數地區可耕地面積小并且分散,地形復雜,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很難廣泛應用,規模經濟難以形成。水資源上,我國農業用水量不斷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糧食減產絕收數量多,損失嚴重。勞動力上,城市化的發展使很多新生代的農民不甘于從事農業生產,而到城市務工,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使得現代農業發展后繼不足。
3.3農業科技推廣困難制約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
(1)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農業科技推廣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我國農業的目前發展來看,農業投資量還無法達到全面啟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資金不足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缺少農業科技人員,難以將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無法助力現代農業的發展。
(3)具有知識或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難以接受新技術、新知識,不利于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要看到長期的生態效益,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這才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之道。
(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微觀基礎。要以各地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從多個方面,多種方式上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撐,使其能夠實現良性運轉,持久發展。還要引導合作組織不斷完善自身,提供建設現代農業的技術培訓,延伸產業鏈條的市場信息,還要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市場中,參與應有的合作和競爭。
(2)因地制宜,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融入現代農業建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的發展不平衡,差異大,所具有的主體功能也不盡相同。在建設現代農業中,應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和優質化生產,形成各地區的鮮明特色,從而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發展契機。哲學上講求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也不例外。現代農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單純靠自身產業是很難完成的,需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配合。可以結合城鎮化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推進土地整合和農業的規模經營;吸納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加大農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將現代化工業設備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信息化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以及農業服務提供重要的信息來源。
5結束語
通過文章的分析使我們充分了解到現代農業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門的通力配合。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他部門的配合,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的不斷創新,農業生產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現代農業逐步發展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代農業會在不遠的未來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肖建中.現代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基于浙江實踐分析[D].華中農業大學,2012.
[2]柳金平.現代農業建設與路徑研究———基于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實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3]曾福生.中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1.
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篇二
《 現代農業建設對耕地保護的作用 》
摘要:通過分析現代農業建設對耕地保護的作用,發現現代農業建設一方面對耕地保護起促進作用,實現耕地的“開源”和“節流”,提高耕地質量;另一方面又對耕地保護起消極作用,引起耕地的過度使用和生態破壞。因此,強化現代農業建設對于耕地保護的促進作用,弱化兩者的矛盾是實現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耕地保護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即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加強保護政策的實施效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
關鍵詞:耕地保護;現代農業;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國家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耕地保護這一舉措在解決全國13億人口吃飯問題和支撐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中功不可沒。但耕地資源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代價性損失,甚至達到了較尖銳的程度。耕地保護問題事關中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生存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耕地保護問題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關,如何在國家建設現代農業重大戰略背景下研究耕地保護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1我國耕地保護現狀
我國是一個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國家,更是一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高速發展國家。為此,我國實行了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為主體,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及其他相關制度為框架的政策體系[1]。但現實情況是現行耕地保護制度的運行效果并不理想,耕地數量逐年減少,大量城市郊區和交通沿線旁的優質耕地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代價性損失。耕地質量持續下降,據《2014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耕地13516.34萬hm2,中等地和低等地面積分別占評定總面積的52.9%和17.7%,中低等地面積合計共占耕地面積的70.6%[2]。因此,相關學者專家呼吁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土地資源是大地之母、生命之源、安全之本[3]。
2現代農業建設對耕地保護的作用
2.1積極作用
2.1.1實現了耕地的“開源”與“節流”。我國不僅山地與荒地面積廣,宜墾土地本就有限,而且受水熱匹配條件的限制,可供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十分短缺。2011年,我國首次完成全國耕地后備資源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734.39萬hm2,可開墾土地701.66萬hm2,可復墾土地32.72萬hm2,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的干旱地區。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可用耕地數量十分有限。現代農業建設通過對傳統農業的升級與改造,將最新科技手段應用于農業領域,對宜耕地后備土地資源進行技術性開發,將其轉化為真正可供利用耕地,實現耕地拓荒,增加耕地數量;同時,對現有耕地進行資本、技術投入,合理耕作,科學種植,防止土壤酸化、潛育化、鹽漬化,從而使現有耕地數量不因人為不當利用而減少。
2.1.2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提高了耕地質量。耕地質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耕地質量是指耕地對農作物適宜性或生產力的大小或耕地利用后價值的多少等。狹義的耕地質量是指耕地生產力,即單位面積耕地在一定的經濟技術勞動投入的條件下,一定時間內產出物質產品的多少。我國目前耕地質量并不樂觀。據統計,我國有2/3以上的耕地為中低產田,62%的耕地受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澇、鹽堿等因素制約,約有1000萬hm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不合理施肥、過度使用農藥、農用地膜的殘留,以及工業三廢、酸雨等造成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部分城市周圍以及交通主干道沿線,土壤重金屬污染和有機污染嚴重超標。通過現代農業建設,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科學生產,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土壤風化、酸化,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2.1.3提高了農民收入及其科技素質。農民知識和技能的高低決定了農民對耕地保護問題的敏感度及應變能力。隨著現代農業的建設,農業科技的普及豐富了現代農民的知識和技能,隨著新知識新技能在實踐中的應用,農民在耕地使用中的應變能力逐步提升,逐漸積累起豐富的耕地開發經驗,提高了自身的農業科技素質,從而轉化為農業經濟回報,提高了自身收入水平。
2.2消極作用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初期,科技的引入對耕地保護及使用的正向作用占主導地位,但在發展過程中,在經濟效應的推動下,現代農業對耕地開發的適度性失范,存在過度使用耕地,破壞生態的趨勢。
2.2.1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現代農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
2.2.1.1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與耕地過度開發之間的矛盾。我國傳統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靠大量勞動力的投入與肥料的使用從耕地中獲得農作物產出。現代農業環境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本替代勞動,增加了對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同時,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農業資本的投入也使耕地這一重要的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和使用,不利于耕地保護。
2.2.1.2農民教育及經濟水平偏低與耕地不合理使用之間的矛盾。大量調查資料顯示,農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對發展農業生產影響極大。基于中國的國情,盡管在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民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農民平均水平而言,我國農民教育水平目前仍普遍較低,“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且農民經濟水平較低,本能的追求耕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5]。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民與耕地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耕地是農民的生存命脈,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耕地經濟價值的提高使得農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過度使用耕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的可持續性。
2.2.2生態經濟學視角下現代農業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早在20世紀60年代,學者尼斯•鮑爾丁就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概念[6],他指出依據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利用技術手段,將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發展有機結合,按照自然生態復合系統與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效益及其規律合理有效開發和利用資源。
2.2.2.1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耕地“外部性”擴大。我國農村耕地歸“集體所有”,雖未清晰界定集體的所屬,但從這個角度來看,耕地屬于公共資源的一種,存在公共性,使得耕地陷入“公用地的悲劇”,即農民使用耕地卻無所有權,而“集體”的界定模糊,使得農村村集體等小集體也無實際上的耕地支配權,形成耕地的“外部性”,導致大家都來使用、掠奪耕地,卻無人為其生態性負責,而現代農業建設提高了耕地的外部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耕地外部性。
2.2.2.2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耕地生態性進一步弱化。現代農業建設強調耕地的經濟效益,農業機械、現代化肥等現代農業資本的投入使得耕地的經濟價值得到強化和提高,這種觀念使得耕地所有者忽視了耕地本身所擁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在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無機化肥代替了傳統農業下的有機農家肥,有害農藥代替了傳統的生物防治,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也破壞了原有的耕地生態,不利于耕地保護的實施。
3結論與對策
3.1結論
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建設息息相關,對于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兩者的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對于我國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全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總的來說,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建設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現代農業建設對耕地保護存在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現代農業科技的運用促進了傳統農業的升級與改造,實現了耕地的“開源”與“節流”;同時,現代農業指導下對耕地的科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了耕地質量。另一方面,現代農業建設與耕地保護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與耕地過度開發之間存在矛盾,農民教育及經濟水平偏低與耕地不合理使用之間存在矛盾,另外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耕地生態性存在弱化趨勢。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建設的協調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協調現代農業作用于耕地的“度”,通過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及綜合素質、加強政府出臺相關的現代農業背景下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效能、加快農業產業機構優化升級等舉措強化現代農業對耕地保護的正向激勵,弱化兩者的矛盾,建立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建設高效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3.2對策
3.2.1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國內外實踐經驗證明,現代科技只有被高綜合素質的農民所掌握,才能成為推動農業進步的生產力,而我國目前的國情是仍有7000萬的文盲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過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而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民是主體,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就要先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①加強農村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宣貫,提高農民的道德素質。②開展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只有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得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從有利于耕地保護長遠大局的角度出發,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合理服務于耕地,科學合理的使用耕地,才能在保留耕地生態效益的同時獲得耕地經濟等綜合效益最大化。
3.2.2加強政府出臺相關的現代農業背景下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效能。我國現行的耕地保護政策號稱是世界上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但政策的嚴格性與實施過程中的失效性并存[7]。耕地保護政策出臺后,我國耕地面積仍處于逐年下降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耕地保護概念的模糊及征地主體及行為的失范。因此,為強化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效能,促使現代農業和耕地保護的“雙輪驅動”,政府應在現代農業建設背景下出臺耕地保護主體及征地主體更為明確的政策,并強化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監督,確保政策的實施貫通渠道處于“陽光”下,發揮現代農業背景下耕地保護政策應有的作用。
3.2.3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現代農業的本質要求,也是市場經濟滲透到農村經濟領域的必然趨勢。在市場經濟作用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向于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使單位面積的耕地獲得最大化產出,是市場經濟對農村經濟的要求和驅動力[8];而農民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微觀主體,也必然本能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耕地利用方式(如耕種何種作物)的調整來謀求耕地的經濟回報。因此,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宏觀主體的政府需要在給予作為微觀主體的農民有效的農業產業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利用現代農業區位經濟知識[9],引導農民走科技化農業道路,在充分了解耕地特質的基礎上,有效發掘并開發利用各個地方耕地的優勢,進一步形成農產品的產品優勢及區域的區位優勢,擴大現代農業建設對耕地的正向科技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群.中國耕地保護的體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92.
[2]2014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摘登)[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5-04-22(003).
[3]趙其國.土地資源大地母親:必須高度重視我國土地資源的保護、建設與可持續利用問題[J].土壤,2004,36(4):337-339.
[4]程鋒,王洪波,鄖文聚.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2):75-82.
[5]周琳.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民素質培養[J].湖北社會科學,2008(9):90-92.
[6]楊新榮.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分析:以洞庭湖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3(8):104-109.
[7]紀昌品,湯江龍,陳榮清.耕地保護政策的內涵及其公平與效率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3):28-32.
[8]丁忠義,郝晉珉,李新波,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土地利用結構及其與糧食產量關系分析:以河北省曲周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4):95-99.
[9]李錦生.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J].現代經濟探討,2004(3):44-46.
有關淺談農業建設學位論文推薦:
2.農業發展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