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開拓當代農村研究的新境界論文
淺談開拓當代農村研究的新境界論文
農村,指鄉下,不同于城市、城鎮而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 相對于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林業生產區)、園藝和蔬菜生產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開拓當代農村研究的新境界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開拓當代農村研究的新境界全文如下:
論文關鍵詞:農村問題研究 農村調查 階級分析法 經濟社會分析法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紀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形成的階級分析和經濟社會史分析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目前對農村問題的研究,應下大力氣在當代農村經濟社會方面取得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應當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
20世紀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走過了復雜的歷程,形成了階級分析和經濟社會史分析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
毛澤東關于農村問題調查研究的成果,是階級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對農民和農村社會階級的調查,構成了毛澤東有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畢生重視社會調查,其中包括農村調查。
早在1925年底,毛澤東就在他的家鄉從事過農民狀況的調查,并且組織過農民斗爭。1926年1月,毛澤東發表了《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一文,初步分析了農村社會階級。1927年1月,毛澤東又進行了湘潭、湘鄉、衡山、酸陵、長沙五縣調查,后來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列舉了鄉村農會組織農民所做的14件大事,駁斥了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運動的各種責難。這是毛澤東從事中國農村研究的開始。后來他說過,1927年春天之前,自己“得知了各階級的一些情況,可是這種了解是異常膚淺的,一點不深刻”;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之后,“對于農村階級的結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
毛澤東對農村的調查研究,以20世紀30年代的最有價值。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7年11月和1928年2月,毛澤東先后在寧岡和永新進行過農村調查,但是這兩個縣的調查材料在1929年1月紅四軍離開井岡山時損失掉了。而1927年1月湖南五縣的調查材料也由于楊開慧的犧牲而損失了。1930年5月,毛澤東說:失掉這些調查材料,特別是衡山、永新的兩份材料,“使我時常念及,永久也不會忘記”。
1930年代前期,毛澤東做過許多有價值的農村調查,并且留下了一些調查報告,其中以1930年5月所寫的《尋烏調查》,1930年10月所寫的《興國調查》,1933年11月所寫的《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最為重要。
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農村調查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使毛澤東對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和各階級的經濟政治狀況有了一個逐漸清晰的認識。
1926年1月,毛澤東在《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一文中,把農村社會階級劃分為大地主、小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半益農、貧農、雇農、鄉村手工業者、游民等八個階級。在1930年的《尋烏調查》中,毛澤東把農村社會分級劃分為地主(包括大、中、小地主)、富農、中農、貧農、手工工人、無業游民、雇農七種,并且具體指出,地主占農村人口的3. 445%,富農占4%,中農占18. 255%,貧農占70%,手工工人占3%,游民占1%,雇占0. 3%。
如果對照中國革命的過程,可以看出毛澤東對農村階級的劃分以及對他們所占農村人口比例的估計,基本上是正確的。實際上,《尋烏調查》所說的農村地主富農占人口的7. 445%,應該是比較符合社會實際的。它的缺點是關于地主富農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里說的地主富農人口,可以包括地主富農分子和全部地主富農家庭人口兩種解釋。這個問題,直到1947年底至1948年初才解決,當時明確規定了地主富農占農村總戶數8% ,總人口10%,改變了1947年執行《中國土地法大綱》最初階段所規定的地主富農占農村總人口10%的估計。此外,毛澤東自己說過,沒有分析中農、雇農與流氓;在原有土地關系上,沒有分別了解富農、中農和貧農占有的土地狀況,是《尋烏調查》的“大缺點”。盡管如此,《尋烏調查》所分析的地主富農占農村人口7. 445%的結論,毫無疑問是一個理論上和政策上的重要成果。
第二,使毛澤東形成了關于極端重視社會調查工作的一系列科學認識。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5月,毛澤東在寫成《尋烏調查》的同時,還寫出了《調查工作》這篇文章,后來,毛澤東把這篇文章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他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調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階級”,終極目的是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我們正確的斗爭策略”等等著名原則。這些思想原則的運用,成為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方法論之一。
第三,經過社會調查的實際鍛煉,毛澤東初步形成了一套農村社會調查的科學方法。他稱之為“調查技術”,包括要進行討論式的調查,根據調查需要確定座談對象,根據主持調查的經驗決定座談會的規模,事先擬訂調查提綱并讓座談者知道,要親自參加,要深人,要自己做記錄等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937年以后,中國共產黨歷次上進行過四次著名的社會調查。
一次是20世紀40年代張聞天對西北農村的調查。從1942年2月18日起,到1943年2月24日止,張聞天先后在陜北神府、興縣、米脂、綏德等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前后歷時一年。張聞天本人親自整理或修改定稿的調查報告就有《賀家村八個自然村的調查》、《碧村調查》、《興縣十四個自然村的土地問題調查》、《楊家溝地主調查》等,當時還有大量材料沒有來得及整理。《賀家川八個自然村的調查》1943年10月在延安出版,《楊家溝地主調查》直到1957年5月才由三聯書店出版。
二是1950年代前期的農業合作化調查。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到1956年1月全國合作化基本完成,中國農村迅速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的集體化改造。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指導合作化運動,毛澤東和各級黨組織用很大的精力進行農村社會調查。毛澤東為了批判黨內的不同意見,在1955年9月到12月,主編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并寫了兩篇序言和104份批語。1957年,三聯書店匯集合作化運動中各級黨委或部門、個人的農村調查報告、工作報告、報刊新聞報道等資料,編輯出版了《中國農業合作化史料》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