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毛概論文(2)
大學生毛概論文
毛概課程論文篇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分析》
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四個方面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再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之下,筆者再次深入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2011年10月,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再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和任務。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之下,再次深入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現實性,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西歐發達國家,是在工人運動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00年前辛亥革命的爆發、新文化運動的蓬勃興起以及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逐漸壯大,從客觀上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自覺擔負起了傳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任務,創造性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有效地解決中國革命道路、前途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等眾多現實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多元化的趨勢。新的時代特征客觀上要求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來整合人們的思想、引導社會思潮的變遷和發展方向。因此,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當之無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共同理想是一個社會的共同意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既立足于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務實的、科學的社會理想,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是統一日益多元化的社會意識、凝聚社會各個階層力量和各方面智慧、協調前進步調的精神支柱。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通向黨的最高綱領和最終奮斗目標的必經階段。《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的是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都是在最高綱領的指引下根據具體國情做出的歷史性選擇。現階段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更好、更快地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扎實穩妥地推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大發展,才有利于凸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缺性以及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從而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物質上做好準備,在思想上打好基礎。總之,在現階段,我們為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共同形成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維護本民族生存與團結、推動本民族奮進的一系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和精神氣質的總和。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愛國主義具體的體現為熱愛祖國的國土河山、各民族人民、文化等。因此,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在內涵上是相互聯系、緊密相通的。愛國主義不僅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以“熱愛祖國、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主要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還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特征。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今天,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相通的。
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最新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和精神氣質的總和,是社會發展的總風向標。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之上,我黨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引領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斷開創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見證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如今,我國已進入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我們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黨的理論創新、社會制度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等,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本質上是相互交融的,共同滲透到了我國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中、熔鑄進了民族意識和民族品格里,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本質的問題時曾經指出:在其現實性上,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和社會背景下成長和發展的。因此,社會對人們行為褒貶評價就成為了每一個人不可回避的問題,不同性質的評價會引發出人們或是正向又或是負向的自我感受,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人們的基本榮辱觀。在我國幾千年的道德發展史上,對于光榮與恥辱的論述始終是歷久彌新的主題,古今中外無數的哲人志士也堅定地把知榮辱、明是非視為人類道德大廈的根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及發展,社會就業形勢和經濟成分的日益多樣化以及社會分配格局和利益格局的巨大調整,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震蕩,加之西方價值觀和腐朽思想的蠶食,不少人從思想深處對于辛勤勞動、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傳統價值觀念產生了質疑,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好逸惡勞、見利忘義、驕奢淫逸等現象的錯誤之處,混淆了是非榮辱。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提倡什么、贊揚什么、反對什么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善惡美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有機統一體,是我們黨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又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10).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10).
課題:2010年度石家莊學院科研啟動基金(青年專項)課題結項成果;課題編號:10QN010。
作者簡介:
田淑霞,女,石家莊學院馬列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楊洲,女,石家莊學院馬列部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看過“毛概課程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