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改革開放后經濟方面的成就論文
淺談改革開放后經濟方面的成就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產業結構變動活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改革開放后經濟方面的成就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改革開放后經濟方面的成就論文篇一
《淺談改革開放后我國民族互助關系在經濟方面的表現》
【摘 要】改革開放后的民族互助關系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筆者通過對改革開放后漢族對少數民族經濟的幫助與依賴和少數民族對漢族經濟的幫助兩方面來闡釋民族互助關系,加強對民族互助的了解。
【關鍵詞】民族互助;改革開放;經濟
一、民族互助的涵義與重要性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平等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石,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保障,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民族關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互助,促進民族和諧。”在現實生活中,雖然許多人對民族“平等、團結”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對“民族互助”就提得不多也了解不夠,甚至存在著某些誤區。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民族間互相幫助、互相依賴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才能夠實現各民族之間的真正平等和團結。
民族互助是建立在民族平等、團結的基礎上的,是各民族人民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和共同的利益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關系。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互助并不是單方面的,是需要雙方相互幫助的。只強調一方幫助另一方,特別是只講漢族幫助了少數民族,不講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幫助,這是不全面的,不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筆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以改革開放后各民族在經濟上的互助為切入點,淺析民族互助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希望加強人們對民族互助的理解。
二、改革開放至今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幫助
(一)積極、優惠的邊境貿易政策
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都與邊境相連,如果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地理優勢就能夠很好的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我國政府根據這一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并支持少數民族開展對外貿易,以此來改變貧窮落后的經濟狀況。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轉《邊境小額貿易暫行管理辦法》,在該《辦法》中規定邊民互市貿易要在一定的限額范圍內進行,只要未超過限額都可以免征關稅、產品稅和增值稅。幾年后,我國又實行了沿邊開放戰略。國務院陸續批準琿春、黑河、綏芬河、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畹町、瑞麗、河口、憑祥、東興13個城市為沿邊開放城市,加上遼寧丹東,共批準設立了1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并給予一些優惠政策,邊民互市免稅條件和邊貿企業享受稅收減免的條件放寬。
民族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邊境貿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且貿易口岸也在不斷增加,中俄、中緬、中越邊境貿易非常活躍,邊境貿易的增長速度也在成倍的增長。例如:民族自治地方在2001年完成貿易總額75.7億美元,到了200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2001年增長了四倍,其貿易總額達到了275億美元。
(二)“互惠互利”的對口支援政策
1996年2月13日,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做了《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報告》包括:確定對口支援的對象為北京市與內蒙古,天津市與甘肅省,上海市與云南省,廣東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蘇省與陜西省,浙江省與四川省,山東省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遼寧省與青海省,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大連、青島、深圳、寧波與貴州省,全國支援西藏;對口支援的任務和內容為人力、技術、勞務、資金方面開展支援與合作。
對口支援政策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促進民族團結,加強各民族間的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長遠意義。以云南省為例,從1992年后,云南省的進出口額開始迅速增加,在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施行后,更是出現激增局面。2008年,云南省的進出口額達到96.1億美元,是1978年的92倍。
(三)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戰略涉及西藏、新疆、寧夏等十二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西部大開發戰略涉及面廣,涉及項目多且任務艱巨,例如:青藏鐵路建設、西氣東輸工程、大規模機場建設、跌路和公路建設這些建設都要求有大量的高技術人才扎根到西部去完成艱巨的任務,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這一偉大戰略在西部地區扎扎實實的穩步推進著。
在進行西部大開發之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受到自然、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限制經濟發展非常落后,遠遠低于全國水平。在進行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經濟增長率逐年增加。從2000年以后,內蒙古、廣西、云南和新疆等省份的經濟增速明顯加快,截止到2008年,少數民族地區中,內蒙古已經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居全國第一,經濟總量超過廣西,居民族省份第一。
三、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幫助
以上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幫助的一部分,這些經濟上的幫助或多或少的在不同層面上對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實際上,少數民族對漢族的支持和幫助是很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漢族地區經濟建設所用的大量原材料和生活資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支援的,這對漢族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少數民族地區自改革開放后也緊隨時代的步伐開始發展本民族經濟,對漢族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現代化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少數民族礦產資源豐富,例如:煤炭儲量占全國的37.1%,新疆、內蒙古的煤炭資源量都超過5000億噸,新疆的石油資源得天獨厚,云南已探明的礦產有130余種;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水利資源蘊藏量占全國水利資源蘊藏量的66.0%;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森林面積占全國森林面積的42.2%,森林蓄積量占全國森林蓄積量的51.8%,這些數據無不說明少數民族擁有著巨大的自然資源。長期以來少數民族作為國家重要的礦產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例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以及眾多水電站和大壩的修建都是以少數民族豐富的資源作為堅強的后盾,如果沒有少數民族的資源作支撐,我國的發展就會受到資源稀缺的制約,我國的經濟發展也無法取得現在的輝煌成績。
(二)少數民族注重發展本民族優勢產業,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我國少數民族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兼顧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我國少數民族在農業和畜牧業方面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特別是畜牧業的資源豐富,全國五大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自治地方的草原面積占全國的75.05%,牧區、半農半牧區草原面積占全國的75%。新疆的羊皮、羊毛和內蒙古的綿羊、三河馬、三河牛聞名全國;廣西百色的矮馬已進入國際市場,為我國對外貿易也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在這幾大牧區經過牧民的長期經營已經為科學繁殖、科學放牧和現代化加工業建立了廣泛的基礎。
少數民族人民特別注重發展本民族特色經濟,例如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利用他們的特色清真飲食,不僅在國內建立了龐大的清真飲食鏈條,而且還將他們的清真飲食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打民族牌,走特色路”使他們的清真飲食產業走向了國際,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意外的收獲。例如在臨夏開展的農交會上就吸引了200多家國內外企業,引入投資11.2億元。這些產業都與臨夏的少數民族特色優勢相結合,實現了臨夏與其他企業的優勢互補,促進了我國地域性經濟的發展。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借助他們本地區獨特的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即民族旅游業,這也是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如海南黎族的五指山旅游區,湘西土家族地區的張家界風景區,云南的麗江、大理、西雙版納的熱帶叢林風光等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通過人們對這些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的向往,通過這些旅游資源吸引大批的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推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自2000年以來,雷山縣以苗族傳統節日為契機,深入挖掘和宣傳苗族優秀文化,成功舉辦了9屆“苗年節”活動及北京奧運會郎德火炬傳遞、貴州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等大型活動,通過“節日搭臺、文化和經貿唱戲”的方式,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展示了優秀民族文化,發展了節日經濟,樹立了苗年節、鼓藏節等知名節日文化品牌,加速發展與旅游相關的服務業,使雷山縣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有效地帶動了交通運輸、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到雷山旅游的游客數量由2007年的54萬人次發展到2009年的138.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由2007年的1.06億元發展到2009年的5.3億元。2010年1月到10月,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1%。這些都說明了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他們也逐漸重視第二和第三產業,希望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來推動本民族的發展,這也直接的推動了了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使我國的三大產業逐漸完善。
通過以上對民族互助關系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各種民族關系中,經濟關系便成為首要的關系。因此,如果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互助關系不是建立在經濟互利基礎上的話,那么它就很難維持長久。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離不開每一個民族的努力,我們都處在同一個利益共同體中,只有各民族互相扶持、幫助,才能實現各民族間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炳鎬.改革開放30年民族政策發展[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2] 楊順清.民族互助關系略論[J].貴州民族研究,1999(4).
[3] 許春清.民族均衡_民族互助的踐行方式[J].甘肅社會科學,2008(6).
[4] 李寧.中國民族地區經濟扶持政策與經濟增長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5] 吳育標.立足苗族傳統文化,打造雷山民族旅游品牌[N].中國民族電子報,2010-11-16.
作者簡介:涂敏杰(1989- ),女,湖北黃岡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