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夢的毛概論文
美是一種追求。在報告中,“美麗中國”這一詞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蘊藏著多層寓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建設美麗中國夢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建設美麗中國夢的毛概論文篇一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摘 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當關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化問題,他們的生態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很有指導意義。黨的提出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的概念,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社會主義原則與生態學原則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關鍵詞:美麗中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165(2013)02-0007-08
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個命題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它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形象、直觀的表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種新的理論自覺,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態文明維度的新體現。
“美麗中國”是在政治中國、經濟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等國家形象表達上的一個新亮點、一個新追求。“美麗中國”有著這樣一種價值訴求,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也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它要求中國大地到處都應當體現出自然美、生態美和環境美,它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目標和新尺度。
一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命題,但在我看來,已有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大都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經濟理論、社會發展理論、文化理論等方面內容的中國化,而很少有人注意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中國化問題。我感到,“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命題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有著高度的理論契合,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最新中國表達。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命題與馬克思的自然生態美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著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馬克思在論述人與動物在作用于大自然所表現出的差別時,提出了一個光輝的自然生態美學命題:“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有這樣的思想: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應當按照美的規律,按照美學的要求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的美是客觀的,生態的美是自然的。自然生態美的體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自然性、原生性以及生態性,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晶。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提到自然的生態美的例證,比如,“最美麗的景色”、“礦物的美和特性”、“太陽的喚醒生命的力量”等等。這些多數屬于自然美,是生態系統存在的客觀狀態。可以說,自然界的生態美是無處不在的,自然界中的一切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美的,因為它們是自然的;也同樣可以說它們是自然的,因為它們是美的。而一切反自然的都是假的、丑的。面對大自然的生態美,只有人類可以認識它,并在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去重塑、再造我們的生態環境。在馬克思看來,人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勞動,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頁。人的存在注定要改造自然,要把自然界變成“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人類在對自然界進行人化的時候,這個作品應當是人類的“杰作”和“佳品”,人們能從中體會到美的存在和美的律動,人們創造的現實應當是合理的、和諧的、符合自然生態美要求的;而不應該是人類創造的“罪孽”和“敗筆”,更不應該是慘痛、麻木和令人厭惡的現實。
馬克思說:“只有當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時,我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4頁。現在的問題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怎樣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系”呢?怎樣才算是與生態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呢?我認為,這是馬克思給我們提出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我認為,“美麗中國”首先應該美在祖國的錦繡河山,美在“清粼粼的水,藍盈盈的天”,美在自然萬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出發,細心呵護美麗的大自然,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同時,我們在開發利用大自然時要顧及到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承受能力,要按照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并以屬人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創造物應該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生態價值,并具有美學價值,給人以愉悅、舒適的美感體驗。
馬克思的生態美學思想要求我們,要按照自然的本真的狀態、按照自然美的規律去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過程也應該是美化自然的過程。如果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認識不到這點,就很有可能使人化了的自然以不符合人性甚至以有害于人性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例如,被污染的河流、霧霾蔽日的城市、日漸荒蕪的山川和化肥農藥玷污的土壤等等。這些東西與“美麗中國”的畫面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們應當牢記馬克思的教誨,“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讓中國大地處處展示出美的景象。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命題,它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理論訴求。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有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理解,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理論成果。在中國革命時期,我們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的革命。同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同樣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
馬克思恩格斯有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這些對“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刻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生態學命題。自然界生養哺育了人類,人類就應當明白在自然面前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既然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那么,我們就應當像保護自身健康那樣來保護大自然的健康;像預防疾病那樣,來防止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像治療自身疾病那樣,治理環境污染;像鍛煉身體那樣,來積極地建設自然、美化自然;像增強健康意識那樣,樹立人類應有的環境意識和生態倫理意識。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任何破壞和污染,都是對人類機體的破壞和污染,都是對自然母親的褻瀆和犯罪,自然之母容不得人類的肆意妄為,大自然的“教訓”人類應當時刻牢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馬克思向人們提出了“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總要求,為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明了方向。首先,自然界是一個整體,生態系統是完整的。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盤剝,破壞了自然界的整體性,肢解了生態的系統性。現在人們應當更加重視對自然界整體性的保護。其次,要重視自然界的再生建設。人類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從大自然中獲取種種資源,但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人類對自然界的損害程度定會不斷加深和加重,這就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人類必須全面建設自然界,恢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人類的生產理所應當包括生態環境的再生產。例如,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等等。在闡發造成自然界日益腐敗的經濟根源時,馬克思的見解也給人深刻啟迪。在他看來,以單純追求經濟利潤為終極目的的異化生產必然導致自然的異化。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勞動本身,不僅在目前的條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頁。馬克思的話,聽起來振聾發聵,具有警示作用。的確,我國許多地方政府以亂伐木、亂開礦作為維持財政收入的唯一手段,為了經濟利益,盡量壓低環保支出,把工業廢水排放到地下水中,把工業垃圾隨意堆放,使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人為破壞,加劇了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社會面臨的基本矛盾,無外乎兩大類,一是人與人的社會矛盾,二是人與自然的生態矛盾。這兩類矛盾的和解是人類社會的目標。馬克思主義不僅在解決人與人的社會矛盾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追求人的解放是其理論的主旨,而且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生態矛盾方面也有豐富的論述,謀求自然的解放也是其理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在謀求人的解放的同時,也謀求自然的解放。它反對“自然和歷史的對立”,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特別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8頁。“世界革命化”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兩大矛盾,推動現實世界的兩大轉變。馬克思恩格斯說:“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同本身的和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03頁。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許多見解對我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更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農業展開生態批判的時候,提出了資本主義“新陳代謝斷裂理論”。馬克思敏銳地指出,資本主義城市化導致了人與土地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從而造成了資本主義農業的生態危機。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553頁。馬克思提到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物質變換斷裂”現象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大問題。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環境沖突越來越嚴重,城市的垃圾、工業與生活廢水污染了城鄉環境,污染了土壤,直接威脅到我們生存的根基。人口的增多給糧食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保證糧食產量連年遞增,大規模的使用農藥和化肥就成為了農民的不二選擇。這樣的結果使得土壤中農藥與化肥的殘存量累年遞增,不僅使土壤的自然肥力日漸減少,也直接威脅到農業品的質量,給人類本身帶來了深深的傷害。所以,如何實現城鄉間物質變換的正常進行,如何把城市垃圾變為有機肥料,減少對農藥與化肥的依賴,的確是我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所面臨的大問題。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還提出了保護土地的“好家長理論”,他寫道:“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致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78頁。在這里,馬克思旗幟鮮明地批判了“土地私有論”,他要求土地的占有者和利用者不能只顧眼前直接的經濟效益而掠奪式地糟蹋、禍害公有土地,而應當像好家長悉心呵護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關愛土地。馬克思還要求人們,一定要花氣力改良土壤并把改良好的土地傳給我們的后代。同時,馬克思還為土地肥力的恢復與提高提出了具體的方法。例如,合理的輪作制、改良的排灌法、用骨粉作肥料、發展畜牧業、用播種牧草的方法改造沙地和荒地等等。所以,我們可以說,馬克思已經具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農業的思想。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深刻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說:“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頁。同時,恩格斯還向人類發出了最早的生態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頁。恩格斯隨后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們將森林砍伐,變成耕地,就因為這樣使得那些地方變成了不毛之地,山泉枯竭、洪水肆虐、土地荒蕪、畜牧業失去了生存空間,人們終于感受到了蔑視“生態辯證法”所招致的生態懲罰。
恩格斯在人類生態思想史上向我們發出的生態警示,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可以說,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現在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們必須對“生態警告”保持高度的警惕。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既豐富,又睿智,從中汲取精華將大大推進我們“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實踐。
三
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關系的認識有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在我國,197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成為了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實踐活動。1983年,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設生態文明被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并提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繼十七大報告之后,黨的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報告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一新概念,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次理論創新,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一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也說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迫切性在不斷增強。
社會主義應當是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馬克思曾經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同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頁。在這里,我們可以說“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和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上述觀點的中國表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經濟批判,也有生態批判,既從經濟角度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必然,也從生態角度論證了資本主義的不可持續性,敲響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生態喪鐘”。所以,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取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將是人類面臨的更加深刻的社會文明轉型,其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社會。
那么,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有著怎樣的關系呢?中國有條件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嗎?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與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如果說,封建社會滋生了農耕文明,資本主義社會培育了工業文明,那么社會主義社會就應當創造出嶄新的生態文明。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19世紀英國教會了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美國教會了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要引領21世紀的發展,她必須教會世界如何轉變發展模式,走永續發展的道路。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我們也看到,英國人把人類帶入了工業文明,美國人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文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有信心將地球推向生態文明。
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來說更能達到生態文明,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是反生態的,而“保護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是先進的社會主義”(高茲語)社會主義生產的出發點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它可以控制生產和消費,可以實現生產與生活和諧持續的協調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的價值主張與生態文明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環境保護的全局性的要求是吻合的。例如,三北防護林工程、三江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牧工程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的、涉及廣泛的生態修復工程都是國家工程,需要社會主義的大協作精神。另外,社會主義倡導的民主、公平、正義、反對剝削壓迫、追求和諧的社會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極其可貴的精神養料。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義,有著強大的內在動力。我們趕上了人類文明的轉型期,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它,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
第四、悠久厚重的中華文明是培育生態文明的沃土。中華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親近自然,關愛自然的。“天人合一”、“厚德載物”、“民胞物與”、“和為貴”一直是我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準則。中華民族的文化真諦與生態文明的價值主張是相通的。
第五、我們有前車之鑒。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公害”已經給我們以深刻的警示。從辯證的角度看,我們遠沒有達到高度工業化的階段,我們完全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弊病,繞過“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文明的老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第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幕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拉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已經成為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這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優勢和民意基礎。
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原則與生態原則的契合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生態環境問題,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的應然關聯也不等于實然關聯。恰恰相反,社會主義國家依然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這又是為什么呢?是什么導致了該現象呢?
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國家,在政治上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政治框架,但在發展模式上仍然遵循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統工業文明的模式,無論是在哲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還是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高消耗――高產出――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工業文明的模式。囿于這種模式,“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就難以實現。
所以,要使社會主義原則與生態學原則真正統一起來,達到這兩類原則的應然狀態,我們就必須轉變發展理念,揚棄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努力實現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在這樣一次偉大的社會轉型的征途上,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的生態文明理論無疑是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
[作者簡介:解保軍,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