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毛概論文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軍訓思想主要有首重政治訓練、利用戰爭縫隙練兵、群眾性的練兵方法等三個方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毛概論文篇一
《淺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
[摘要]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獨特的歷史地位。同時,它的產生與近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密切相關,本文試從其產生的背景與條件、概念表述及其特點、歷史地位三個方面略作闡述。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文化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他49年前打響秋收起義槍聲的時刻合上了他生命的傳奇書卷。作為個體而言,毛澤東走完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征,毛澤東卻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就是其思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幾點認識。
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產生的背景與條件
1、近代中國社會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孕育的土壤。
一定的社會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的產物和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產物,是在近代中國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血雨腥風中盛開的燦爛之花。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漫長的抗爭序幕,同時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中西文化碰撞的序幕,出現了許多理論和思潮,主要有“中體西用論”、“本位文化論”、“全盤西化論”等。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中華民族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驚濤駭浪中艱苦搏擊,新民主主義政治、軍事斗爭如火如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勢不可當地發展起來,不論是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方面,還是在歷史學、文學、藝術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是創造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活動,又是創造新文化、新歷史的運動。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以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宣告了人類“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發展的前景。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與“全球化”密切相關,從全球化的內在矛盾中①,我們可以看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性表現的是全球化內在矛盾中的人類性方面,這同時又決定了無產階級與全球化內在矛盾的發展及其轉化是由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進程決定的,而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進程及發展的水平又離不開它的精神、它的頭腦――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曾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中強調自己的哲學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系:“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這一關系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命運。正是這樣,當無產階級革命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世界化、普遍化而走向國際化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開始了自己的世界化進程③。從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方面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決不只是中國革命的需要,更是馬克思主義世界化本質的一種表現形態。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本質和發展階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化的歷史動因。歷史事實也正是如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當中國先進分子在黑暗中探尋出路之時,俄國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在20世紀30年代寫作《矛盾論》、《實踐論》時,就曾大量地閱讀過蘇俄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并寫了讀書筆記,借鑒了其中的成果。
3、大批“文化人”涌進邊區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幫助。
七七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的希望,延安成為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大批“文化人”涌進邊區政府④。這些“文化人”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的最終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這種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們給邊區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熱”,進一步促進了中共高層領導人的理論興趣,推動了他們從文化思想的高度來全盤考慮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諸多問題,并由此增強了他們面向未來、奪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二是毛澤東在構建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體系時,直接間接地受到這些“文化人”思想的啟發和影響,有的認識甚至是同他們共同討論、交流和辯論的結果。此外,這一時期中共對于“文化人”本身的認識和如何對待他們的思想,也就是“文化人觀”,事實上也構成了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概念表述及其特點
1、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概念表述。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上的反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是反帝反封建的國民文化,毛澤東將其表述為“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也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繼而,毛澤東又將這一文化概括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特點。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特點:
第一是中華民族的,帶有民族的特性。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奴化思想,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與獨立。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相互吸引和相互發展的聯系,共同形成世界新文化,但絕不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第二是科學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科學內容,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客觀真理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要有批判地吸收,要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民主的精華。同時,要尊重中國歷史的辯證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第三是大眾的,強調的是文化的大眾方向。民眾是革命文化的豐富源泉,全民90%以上的工農大眾是其服務對象,革命的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服務主體的,文化工作者要接近民眾。最后,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其指導思想。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中國五四運動之前的文化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文化,之后的文化,其基礎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范疇。
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歷史地位
1、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先進文化。
文化,是相對于“原始、自然”而言的,其含義是“人化”和“化人”,即: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將自然界“人化”;然后再用其經驗和成果來“化(教育、教化)人”,提升自己。文化是與時俱進、不斷超越的。文化的先進性也是一個歷史范疇、一個動態的系統。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如20世紀20年代前后,中國馬克思先驅者陳獨秀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分析,認為當時中國先進文化應該是“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以及“科學與人并重”的文化。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則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衡量文化先進性的標準主要是看它是否反映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能為社會進步、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最大的資源,包括精神資源(含道義資源、智力資源等)和制度資源(含體制空間、機制活力等)等等。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政治、新民主主義經濟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并為之服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也證明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當時的先進文化。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關系密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它是當前中國的先進文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與之關系密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從歷史積累來看。歷史積累是文化先進性的來源之一,它既包含中華文化五千年歷史自身的積累,又有不斷前進的人類文明的世界性積累。沒有歷史積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二者作為不同時期的先進性文化,其形成過程也是如此,同時,前者也是后者的歷史積累。第二,從二者的形成過程來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新民主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最后,從內容上看。新民主主義文化“包含有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因素”⑤。
總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關系密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提與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是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注釋:
①全球化的內在矛盾指的是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性與全球化所包含的人類性之間的矛盾,即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性容納不了它所創造的世界性的生產方式,從而引起無產階級革命,最終為新的人類文明形勢所代替。見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頁。
③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頁。
④這里的文化人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特指專門從事文化事業和宣傳工作的人士;二是泛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一般知識分子。
⑤《新民主主義論》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711頁。
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毛概論文篇二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理論透析》
【摘要】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萌芽于土地革命,在抗戰時形成體系,在解放戰爭后得到發展。這一思想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濟性質是新資本主義,歷史功績是豐富、發展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啟示是:要認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堅持好群眾路線,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關鍵詞】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指的是毛澤東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形成的一系列有關經濟方面的工作方法和思想理論。這一思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以中國特有的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豐富、發展和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其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思想,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歷史考察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萌芽于土地革命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體系,在解放戰爭后得到發展。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萌芽。其背景是我黨在大革命失敗后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然而這些革命無不以失敗告終,究其根源就在于我黨堅持蘇俄的以攻打大城市為主要目標的戰斗策略。毛澤東為尋找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新道路,在秋收起義失敗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此期間對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思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是農民,能否得到農民的支持,是革命成敗的關鍵。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是土地,要使農民投身革命,就需要制定正確的土地經濟政策,搞土地革命;其二是我國作為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沒有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地方性農業經濟,中國的城市不能完全控制農村,而農村能夠依賴城市而獨立存在。因此,我們要改變對敵策略,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其三是論證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可行性。毛澤東在1933年8月發表的第一部涉及經濟問題的文章《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指出:“要保證順利進行長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必須動員群眾,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為推動土地革命的發展,毛澤東主持并參與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以及《關于土地問題的決議案》等等。因此,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已經有了萌芽。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在一系列著述中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如《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以及《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等。他認為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原因在于“如果不發展人民經濟和公營經濟,我們就只有束手待斃,財政困難,只有從切切實實的有效經濟發展上才能解決。毛澤東所提出的發展經濟的具體方法有“統一領導、分散經營”、“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等等。其二是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化了國營經濟組成部分的思想,指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以后建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其經濟形態要以國營經濟為領導、私營經濟為主體,多種形式并存。其三是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這是后來在解放戰爭期間提出的“兩沒收,一保護”的理論雛形。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征、形態、綱領均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系統的結構。
解放戰爭時期及以后。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在解放戰爭及以后的發展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毛澤東有關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實現了三連跳,第一跳是1945年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中強調了公私兼顧,但這一時期的公私兼顧指的僅是公家和私人兩個方面的關系;第二跳是在1947年《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指導方針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里所講的“公私兼顧”已經突破了公家和私人的范圍,指的是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同時發展;第三跳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將該方針進一步概括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其二是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其三是把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由三種擴展為五種。即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國家經營、私人經營以及合作社經營發展為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以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形式。因此,毛澤東在解放戰爭及以后全面、詳細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經濟綱領以及經濟成分,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得到了發展。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分析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濟性質是新資本主義,歷史功績是豐富、發展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哲學基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貫穿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是群眾史觀。譬如,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目的就在于保護農民的利益免受地主的侵害;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帶領人民搞大生產運動,目的就在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威脅人民利益的集團要由人民來摧毀,由此提出土改總路線,號召人民起來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其次,毛澤東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到在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國家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不能依靠單一的國營經濟,要允許與這種生產力結構相適應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最后,兩分法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毛澤東有關兩分法在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中的精彩論述主要表現在對待私人資本的問題上,他認為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應保護,而有礙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要抵制,這一做法是堅持兩分法的具體表現。
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經濟性質。從整體上分析,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經濟性質是新資本主義。理由如下:
其一,在落后國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資本主義發揮作用。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建立在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基礎之上,新經濟政策主張在落后國家發展經濟,需要利用資本主義經濟等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社會背景是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家經濟幾近癱瘓,這與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的社會背景相吻合。任何經濟形式都要經歷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從貧窮、落后的舊社會走出來的新中國,需要權衡各種經濟形式對推動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資本主義相對于其他經濟形式而言,有其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有必要借助資本主義的力量發展社會主義。但借助力量是手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才是目的。資本主義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過程中要堅持“勞資兩利”,工人與資本家的關系已不再是簡單的被剝削與剝削的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互助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的所建立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性質是新型的資本主義。
其二,從毛澤東的一系列講話中能判定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經濟性質是新資本主義。毛澤東于1944年3月22日在“關于邊區文化教育問題”的講話中強調:“現在我們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性質是資本主義的,但又是人民大眾的;不是社會主義的,但也不是老資本主義的,是新資本主義。”毛澤東在此直陳自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性質是資本主義。1946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人民代表大會上再次強調了自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是新型資本主義的觀點,他說:“蔣介石是半法西斯半封建的資本主義,我們是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將來還有用,它的性質是幫助社會主義的。”
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歷史功績。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歷史功績是豐富、發展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毛澤東有關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構成,以國營經濟為領導、私營經濟為主體、多種占有形式并存。這一思想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二,毛澤東有關在落后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的思想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我國的經濟總量雖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基數大致使人均收入距離發達國家仍有極大差距。毛澤東說:“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我國雖然已經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現代化生產力薄弱的事實沒有變。這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壯大公有制經濟的同時,需要支持私營、個體以及“三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其三,毛澤東有關計劃與市場的認識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毛澤東強調要在國家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這種調節要具有中國特色,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任由市場發展,也不同于東歐和蘇聯過渡限制市場。歷史證明,毛澤東的這一經濟思想是正確的,西方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與蘇東劇變,充分說明了夸大和縮小市場的作用都是不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計劃和市場發揮合力。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當代啟示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對認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堅持群眾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對認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關系的啟示。長期以來,資本主義一直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是水火不相容。這一方面與我們誤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兩個必然”的思想有關,另一方面與我國社會主義在吸收、利用和借鑒資本主義因素尚處于幼年時期有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只有資產階級徹底消失了,無產階級才能取得勝利。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勞資矛盾異常尖銳,消滅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想法是現實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矛盾緩和,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和平共處創造了條件,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年代料想不到的。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繼而列寧推行了新經濟政策,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可以同時存在,相互促進的。毛澤東將資產階級劃分為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在中華民族的生死關頭,如抗日戰爭,在艱苦的條件下為開發大后方產業,支持前線作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成為我們保護和優待的對象,我們的敵人應該是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我們姑且可以做這樣的理解,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不滅亡,無產階級的勝利就會成為空想。因此,我們要消滅的是壓榨人民、奴役人民的資產階級,而不是能促進社會發展的民族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由于固有的局限性,在被社會主義吸收、利用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并日趨金錢化、道德滑坡現象加重等等。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對資本主義糟粕的免疫力還較弱。社會主義講集體精神,講奉獻自己、幫助他人,這些正能量與資本主義的消極因素格格不入,資本主義的糟粕終將會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成熟和發展壯大而消失。因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應該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對堅持群眾路線的啟示。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貫徹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始終的哲學理念,對于我們今天堅持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是堅持群眾路線要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毛澤東有言:“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發動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取得勝利。毛澤東關心農民尤其是貧下中農的生活問題,制定了滿足農民利益的土地沒收政策和土地所有權政策。對于曾高高在上的富農,也給其以經濟的出路;對于曾盤剝農民的地主,也給其以生活的出路。這有力地打擊了地主、富農的囂張氣焰,調動了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最終贏得了革命的勝利。人民群眾永遠是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為此,我們要有甘當人民群眾利益實現工具的意識,要有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在群眾運動中成長起來的覺悟。其二是堅持群眾路線應該成為我們帶領人民搞經濟建設的工作領導方法。要堅持正確的領導,就必須堅決抵制各種違背群眾路線原則的言行。1931年,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照搬蘇聯經驗的錯誤思想對我黨的根據地建設帶來了嚴重地負面影響,我們今天搞經濟建設,更要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領導方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
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啟示。我們從中還可以得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啟示:第一是要結合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毛澤東帶領人民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我們的革命就取得勝利;背離這條道路,我們的革命就會遭遇挫折。毛澤東告誡我們要從基本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我們今天所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在基本思路、內在邏輯等方面,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具有延續性和一致性,我們要堅持走自己的路不動搖。第二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核心問題是加快發展生產力,力量之源是各階級的聯盟。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與新民主主義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是一個過渡性的歷史階段,都需要加快發展生產力以實現更高層次的躍遷。毛澤東有關重視農業生產、自力更生、爭取外援等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有指導價值。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的聯合專政。在現時代,我們同樣需要調動各階級的積極性,共同投身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來。
綜上所述,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理論成果之一,其思想及其實踐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系統梳理這一理論,不僅對深入挖掘毛澤東思想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豐富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