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精選
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精選
古代文學課程是弘揚中國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窗口,是后人領略先賢們智慧結晶和深邃思想的門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古代文學論文范文一:應用型辦學定位下的古代文學論文
1轉變教學觀念,培養綜合素質強的人才
大學教學要從課程內容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能力的培養。古代文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需要調整為以學生為主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在教育觀念上要從研究性、學術性教學轉變為應用性教學模式,從以知識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這種轉變的實現是需要教學中改變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出問題并形成觀點。把學生引入到教學、學習的過程中來,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彰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
2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創新能力強的人才
2.1聯系現實的啟發式教學
與滿堂灌、注入式教學方法相比,讓學生參與教學、提問式、討論式教學方式更能體現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可采取知識講授與互動研討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如,在課堂講授中,教師在講到某篇文學作品時,可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激發同學思考,活絡課堂氣氛,亦可在課堂講授結束前,對下節課所講篇目提些問題,引導同學預習篇目,拓展閱讀。這些都會起到較好的效果。這些是比較基礎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經被大多數教師采納吸收到課堂教學中去了,因此將不贅述。在互動教學中,聯系現實顯得尤為重要。
(1)創新思維,古為中用,教育傳道與人文素養的培養相結合
基于應用型辦學定位,古代文學看似陳腐,實際上,若能古為今用,則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現如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都強調有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從哪兒來?不會是與生俱來,需不斷從對經典的學習、消化、變為己用中來。如,《三國演義》中的權謀、機智的應用,現代人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是一則很好的例子。基于此,古代文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啟發學生聯系現實,從不同角度、立場去欣賞經典,走近經典,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顯著特點是直接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中文專業雖然不像一些新興專業那樣前景廣闊,但也有其優勢。面對國內外市場經濟形勢,社會對語言文字的要求也越來越多。
(2)立足地方,聯系實際,教育傳道與道德情操的培養相結合
池州學院地處江南小城———池州,池州市是一座歷史生態名城,素有“千載詩人地”的美稱,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古代文學史中,李白、杜牧、岳飛等著名文人曾駐足流連此地,也留下了千古風流文章。對于地域文學,學生懷有好感且有繼續探索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地域文學的講解,結合池州市地域風情,可以在傳統體育知識與學生的心理渴求之間建立一架橋梁,可培養學生愛校、愛市,對培養有愛國情操的當代大學生也顯得尤為重要。地域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古代文學的研究中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青睞。在今天的古代文學教學中,聯系地域文學或者地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視角。自古以來,地域的烙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作家和作品中。學界對地域文化概念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課程相繼在各大高校展開,成為了研究生的專業課、專業選修課或全校公選課,其影響力、作用也越來越大??傊瑢τ趹眯捅究圃盒碚f,立足地方,聯系實際,充實地域文化,將教育傳道與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結合起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對培育學生的家鄉情結、母校情感都具有重大意義。
2.2再現歷史的情境式教學
所謂情境式教學,指教師為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而創設特定的事例情境,以培養學生獨立探求問題的教學方法?,F如今,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成為教學主要目標,其實現需在理論積累基礎上,進一步理論聯系實際,而在實際的教授過程中,依然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聯系現實不夠、教學實踐重視程度不高等現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部分授課教師認為,本門課程是一門純理論課程,教學實踐環節開展不開展都無所謂,再者,也不清楚該用何種方式去開展。在古代文學這門課程中,教學實踐環節可采用再現歷史的方式進行,具體而言:一是開展教學采風與觀摩活動;可組織學生參觀杏花村文化園、齊山翠微亭等知名文化景點,聯系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再現歷史,進一步培養其實踐探索精神。同時,配合教學活動,可組織學生觀看《大明宮詞》、《紅樓夢》、《游園驚夢》等知名影片或戲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二是可采用實踐教學方式來提升同學對古代文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如,在上巳節,古人喜在水邊吟詩唱和,我們亦可以將古代場景還原至當代。這種情境還原法教學有助于同學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體驗古人情懷,熏陶古典氣質,這樣的實踐活動是十分有意義的。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任何教學手段所無法取代的。
3調整教學內容,培養應用能力高的人才
從教學內容上,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將古代文學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段,包含了《古代文學史》與《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門主干課程。一般來說,這兩門課程是先講史,后講作品,按部就班的進行。如今,若依舊延續這樣的教學內容,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因此,對古代文學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必須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思考:第一,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傳統課堂教學部分,即作家生平思想創作、作品內容及藝術特色三大塊,可交予學生課前自學,課中可進行抽查以保障自主學習之效果。課堂教學中著重從以下內容著手:一是聯系地方,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結合池州市情,著重講述各種特色文學史,如地域文學史,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且使學生能更好地將所學運用于社會,切合應用型辦學定位。我校現有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可結合中心研究課題,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將學生推向科學研究,也為日后畢業論文等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二是面向市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當代文化市場,結合時下熱點、焦點文化現象,在課堂上予以交流分析。當代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流行音樂、電影、電視等等。這些作品中吸收借鑒古典文化藝術的不在少數。如方文山的創作、瓊瑤的作品等是其中借鑒古典文學成功的范例。學生可能不熟悉原典,但對這些當代文化卻十分熟悉,因此,作為教師,應當主動接納、積極引導學生從當代文化過渡到古代原著,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第二,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較好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當包括文體寫作及應用文寫作,而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亦可圍繞寫作能力的培養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可做以下嘗試:一是穿插專門史內容的講解,培養學生文體寫作能力,如散文史、詩史、詞史等,結合優秀作品認真學習、揣摩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字與句的推敲等方面的特色。這樣不僅可以宏觀上把握中國文學中文體發展脈絡,避免斷代文學史講述中連貫性差的缺點,也可以微觀上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并積累寫作所需的文體知識。二是帶入現代流行元素的講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古代文學產生的社會背景與當代社會看似相去甚遠,以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當立足當代,聯系現實,帶入現代流行元素,結合社會熱點文化現象進行講解。古代文學教學應當瞄準新興的文化市場,利用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古典文學的當代價值,如在講授詞這個文體時,可讓學生討論古典詩詞與當代流行歌曲之間的關系;在講授詞的起源時,可帶入詞的起源與音樂之間的關系;在講授具體詞作時,可舉當代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詩詞的句子或歌曲,等等。這種實例的列舉,充分展示了古今文藝作品的關聯,幫助學生挖掘身邊的古典文學,使之了解到古典文學的學習與當今現實不僅不是脫節的,而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刺激其學習興趣。第三,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較高的文學鑒賞能力。鑒賞能力即審美鑒賞能力,亦稱審美能力。是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文學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不僅需要基礎文本分析,更多的需要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如在鑒賞謝靈運的山水詩時,除了文本解讀,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如帶入影視理論解讀時就會發現,謝詩像是一部電影,不斷地變換著場景,且多動態畫面;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同樣是山水詩行家里手的謝眺,就會發現其與謝靈運不同之處在于,謝眺的詩色彩斑斕,但多靜態畫面,如同油畫,這樣的比較既生動又具象,在教學中應當多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從而獲得規律性的結論。
4小結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古代文學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更要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其轉型將為古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契機,也為當今大學生之全面發展作出極大貢獻。改變當今古代文學教學與時代脫節、與現實脫節的弊端,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召喚,更是古代文學自身發展所需。因此,在高等教育愈發重視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今天,古代文學教學不會淘汰,但是不改變自身,就一定會淘汰。
古代文學論文范文二:留學生古代文學論文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我們應該重視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本科教育的根本性質。漢語言專業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擔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的責任。所以,漢語言本科專業教育與我們的漢語國際教育還有一些區別,即它更應該具有大學本科教育的系統性以及育人性。崔永華老師在其論文中非常有見地地提出了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文章認清了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育與單純的漢語國際教育即漢語教學的區別。對留學生進行美育和德育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的要求,而中國古代文學中優秀的文學篇目可以給學生這樣一種熏陶和培養。“在古代文學中學習中國語言之美,學習中國文人憂國憂民,淡泊致遠的精神操守,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觸及中國文化的靈魂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二、對比國外高校的中文專業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的重要性
在國內大學中文系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系中,中國古代文學課或者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是中文專業的重中之重。該課程一般有兩學年的教學任務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中文專業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國外大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在歐洲,開展漢學研究較早的大學里,教授很重視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甚至很重視培養學生對古文原典的解讀學習。在近鄰韓國,中國文學課在很多高校的中國語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韓國大學里開設中文本科專業的學?,F在超過了一百所,各大學的專業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稱作中國語言文化專業,有的稱作中國語專業,還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設立不同的專業方向,比如中國通商、中國語言文化等。這里談的主要是中國語言文化方向的中文專業的情況。筆者 2012 年曾在韓國慶南大學中國學部講授一年漢語,了解了慶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大二和大三兩個學年中,學部為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分別開設了中國古詩選讀、中國古代散文、中國古代小說和中國古代文論四門課程,學時與其他專業基礎課等同,均為每周 3學時。通過對這四門課程的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比較系統分項地學習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閱讀了經典的原典,同時對中國文學的特質以及主要的文學類型的發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們學習的文本是繁體漢字,這樣可以一邊學習古代文學一邊實現認知繁體漢字的目的,這對于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韓國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視古代文學課程。韓國學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舉對比了首爾大學和成均館大學的中文課程。其中首爾大學在一年級開設中國古典文學探索,二年級開設中國歷代詩歌講讀,三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 47%。成均館大學二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三年級開設中國名詩鑒賞、中國小說概論、中國詩曲的理解等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 26%。有的學校在專業學習的初級階段概括介紹中國的文學概況,隨著學生漢語學習的不斷深入,在三四年級開設文學、詩歌等文獻閱讀課程,此階段倡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學原著,切身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朱錦嵐老師提到韓國加圖立國立大學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取消了畢業論文,代之以 5 門課的畢業考試,而這 5 門課中,有 3 門是必選課,包括中國文學史、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2007 年畢業考由 5 門減少為 3門,即中國語、漢字和中國文學史。可見,在對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學科知識要求方面,中國文學史的內容絕對不可缺少,是在課程體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專業課程。同時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言專業與中國學生學習外語語言文學專業相類似,都是以學習母語以外的其他語種的語言文化為基準的四年制本科學習。從國內外語專業的名稱來看,我們的外語專業的名稱都是語言與文學并重,如: 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等,專業的名稱就體現出了學習的內容,即要學習該門語種的語言也要學習用該語種成就的文學。例如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就一定要開設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或英美文學史這類課程。學生們通過對這類課程的學習,可以學習到經典英語作品,真正掌握該語言在文學方面的體現和運用,進一步增強其對語言的領悟。因此,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專業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古代文學是留學生探尋中國文化內核的一把金鑰匙
語言是工具,是載體,文學以語言為工具,展現豐富的人性以及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映現。它對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蘊有重要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失去文化精華土壤的語言是蒼白的,也是沒有深度的。季羨林老先生曾寫道: “離開了內容,離開了語言的內涵,根本談不上什么語言。不涉及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風習等等,語言是學不好的。這是學習語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學習外國語言者,都必須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中國文化的內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國文人高潔的品性,憂國憂民的情懷,謙遜重義的處事準則都體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承載著中國寶貴文化的文字都傳承著中國文化的血脈。“文學語句中包含著漢語本身的文化內涵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具體的方式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古代文學作品中深深地蘊含著中國的精神和中國的脊梁。外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一方面體現在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精髓中。中國古代文學課就是這樣一門讓學生體會文化精髓的課程,它承擔了審美鑒賞與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務。黃愛華老師認為“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專業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容輻射出中華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透過語言的外衣深入到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誠哉斯言! 通過朗讀并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歌可以讓學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風光中見詩人心情的恬靜,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顯深遠的精神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文人的精神情懷; 在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歌中與詩人一同體會平民百姓的艱難生活,從而也培養學生對勞苦大眾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詞作中領悟含蓄蘊藉,詞的委婉曲折并留有無限想象,好似中國水墨畫般悠長。這些都是屬于中國的文化經典,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四、從中國古代文學的世界性意義
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的重要性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孫康宜教授說: “以前,在比較文學系,不管是斯坦福,還是耶魯,選擇的經典不是柏拉圖就是莎士比亞,現在則中國文學也成了主要課程之一。”[6]這可以說明,中國文學正在突破障礙,進入更多研究者的研究范疇,中國文學從民族的變成了世界的。中國文學的研究應該站得更高更廣。文學在本質上是“人學”,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人們的喜怒哀樂通過文字的這種方式表達出來,記載著個體的情感波動,對生命對事物的認識。每個民族雖然語言文字不同,但是人心體驗這個世界的感情是相通的,因此各個民族用文字承載的感知體驗都是整個人類情感體驗的一部分。文學,體現了各民族的人性特征與感知的特點,也正是這種不同,顯示著本民族的卓然不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就非常完整地呈現出我們的祖先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特征。我們應充分認識中國古代文學在當今世界中的價值。就目前世界漢學潮流來看,國外漢學研究專家的關注點在于中國傳統文化,語言是他們研究這一核心的敲門磚。而且,即使是以語言為主攻方向的國外中文系,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歐洲許多高校的漢文專業非常注重對中國古典文獻的閱讀,漢文專業的學生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是質量很高,有較好的漢語語言及文學功底。雖然我們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提升學生數量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但是也應注重對學生培養的“質”。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成就輝煌,特色鮮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文學遺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學遺產,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學遺產,中國古代文學理應與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一道,得到進一步的推介,成為整個人類充分共享的文化遺產,為人類追求心靈的豐富提供精神資源。當今中國古代文學已經能進入世界文學的主流,世界范圍內開始關注中國古代文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特殊意義和重要的地位,它就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我們應該在漢語國際教育大體系中給古代文學以更多的重視,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教材出版以及輔助讀物方面應大力扶植這類的圖書。而不應當讓這顆明珠淹沒在如火如荼的漢語國際教學的浪潮中。我們在中國本土更應該給學習漢語言專業的外國學生以優秀的課程資源,讓他們在中國本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精選相關文章:
3.古代文學論文
4.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