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及法律解釋的必要性(2)
時間:
張自偉1由 分享
二、模糊法律語言的作用
(一)可以彌補精確詞語的不足
由于人們的思維能力是相當發達的,而表示概念的詞語成分則是相對有限的,因此,語言的某些詞匯成分和語法成分所表示的語義不可避免地要有模糊性。因此,作為法律外在形式的法律語言其法定原則就是語言的準確性,即要求法律語言務必清晰明確,不能摸棱兩可,以達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的要求。”“然而當無法用精確詞語描述事實或用精確詞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模糊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搜查的時候,應有有被搜查人或者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刑事訴訟法》第112條)
“其他”是模糊詞語,其外延不明確,可以指朋友、親戚等除了被搜查人、家屬、鄰居之外的一切人。若用精確詞來表達不僅繁瑣,而且也很難“窮盡”所有在場的見證人。因此模糊詞語可以彌補精確詞語的缺陷,豐富了法律的內容。
(二)可以擴大法律所包含的內容
由于法律具有概括性、靈活性特點,那么作為法律外在表現形式語言除具有準確性之外,也必須具有概括性和靈活性特點。法律語言是立法者表達意圖的工具,立法者針對所涉及事物的范圍及法律所規范的行為種類進行概括和對未來事物與未來行為的發生進行預測,并用法律語言來表達立法意圖。由于精確詞語內涵和外延特定明確,使用精確詞語有時可能會使法律“滯后”,不能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模糊詞語外延不明確,因此恰當使用模糊詞語不僅可以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擴大法律的包容量和涵蓋面。如:屬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3)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國家賠償法》第5條)
“該條款在清晰地列舉了國家不承擔賠償的兩種情形后,用了‘其他’一詞,從字面上看,‘其他’是個模糊概念,此處并未能解釋清楚。但是在列舉了國家不承擔賠償的兩種情形后,為避免由于客觀事物情況的復雜多變而又有所遺漏,用‘其他’一詞加以概括,應該是允許的”。
(三)可以促使法的實施
“法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運用和實現的活動與過程”。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使守法行為的標準更加明確,使執法與司法行為既有法律依據,又有相對的自由裁量的余地,為更嚴格、準確、科學地操作法律提供了合理的空間”。如: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保險法》第41條)
其中“必要的、合理的”為模糊詞語,既限制保險人的賠償范圍,又合理維護被保險人的利益,至于“必要的、合理的”含義是司法者根據具體情況決斷,并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其目的為了保持法律的生機與活力,而這是精確詞語無法達到。
三、法律解釋的必要性
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解釋和應用。而其外在表現形式的法律語言的靈魂與生命則是精確性。然而這種精確性只是相對的。法律語言中有大量模糊詞語,若不對這些模糊詞語進行解釋,那么就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導致了社會關系不穩定和引起更多的糾紛。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決定了對法律進行解釋的必要性,只有將其模糊詞語用更加明確的詞,更清楚的詞來表達它,才能有法律的實施。正如拉倫慈認為:“解釋的標的是‘承載’意義的法律文字,解釋就要探求這項意義。假使要與意義相聯結,則解釋意指,將已包含于文字之中,但被遮掩住的意義‘分解’,攤開并且予以說明。透過解釋,我們可以‘談論’這項意義,換言之,我們用其他語詞更清楚,更準確地表達它:使它可以傳給他人。法律語言不能達到像數理邏輯及科學語言那樣精確性,因此,它總是需要解釋。但“法律語言已經為人們指明了一定的界限,解釋者所尋找的意義只能在法律條文載明的意義范圍內尋找。法律語言中含有大量的模糊詞語,而且人們的認識水平的差異,對同一法律規定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更需要對法律作出解釋,否則會給法律的遵守和操作帶來極大的不便,所引起的后果也非常嚴重。自從有了成文法,隨之而來便有了法律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術解釋等)以解決包括模糊在內的因理解而產生的各種問題。
另外,立法者為了追求法律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而使用模糊詞語,由于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為了保證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不能對法朝立夕改。因此,需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對法律作出新的解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如:刑法中的盜竊罪,1984年11月2日最高檢察院和最高法院規定“數額較大”為200-300元的標準;而在1991年12月30日最高檢察院和最高法院修改為300-500元的標準;現在卻為500-2000元的標準,而在鐵路運輸過程中盜竊罪數額較大以一千元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