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務論文
法律服務論文
法律服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商業服務,為服務貿易中商業服務項下的專業服務。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法律服務論文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服務論文下載篇1
淺析我國社區服務法律制度
[ 論文 摘要]伴隨著我國社區服務制度的迅速 發展 ,社區服務 法律 制度滯后的問題日益凸顯。完善我國社區服務法律制度是實現 社會法治化、和諧化的重要環節。分析了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與不足,指出我們應借鑒國外相關社區服務法律制度完善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項法律。
[論文關鍵詞]社區服務;法律制度;法治化
近年來,我國社區服務發展迅速,截至“十五”末期,全國社區服務中心已達到8479個,一般社區服務設施l94796個,全國城鎮新增3.2萬多個老年活動之家和約2000個較完善的綜合社區服務設施。目前,全國已有的社區服務專職 工作人員達30多萬人,社區志愿者l8o0多萬人。伴隨著社區服務制度的迅速發展,社區服務法律制度滯后的問題日益凸顯,從 法學視角全面剖析我國社區服務制度,對于完善我國社區服務法律制度,推動社區服務法治化、和諧化,以至推動全國的城鎮化進程都有借鑒意義。
一、社區服務法律制度基本理論
(一)社區服務法律制度的概念
社區一詞來源于拉丁語,意指共同的東西和親密的伙伴關系。l887年,德國社會學家Tonnies在《社區和社會》一書中最先提出社區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初,社區概念被引人 中國 。現在,對于社區,比較統一的界定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群根據一套規范和制度結合而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社區則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委會轄區。
社區服務是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為滿足社區成員的多種需求,動員社區力量開展的福利服務和便民服務,是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所謂社區服務法律制度呢,管 理學 上一般將其界定為規范和調整社區服務 管理、運行、監督機制的法律制度。我們主要從法學角度將其界定為調整社區服務相關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自l993年以來,我國的社區服務法律制度一直處于發展提高階段。目前,調整社區服務方面的專門法律尚屬空白,只有一些中央的總體性規劃和指導性意見。主要有:l993年8月,民政部、國家計委等14部委頒布《關于加快社區服務業的意見》,這是社區服務發展中的第一個政策性文件。它要求將社區服務納人第三產業的發展規劃,為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基本任務,制定了相關的扶持保護政策。
此后,社區服務迅猛發展。l995年l2月民政部頒布《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城區標準》,推動社區服務向高標準、規范化方向發展。2000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對社區服務的對象和內容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規范。2006年4月9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正式下發。該文件指出,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5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聯合印發《“十一五”社區服務體系發展規劃》,更是對“十一五”期間的社區服務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等做了詳細部署。
(二)我國社區服務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1.規定了社區服務制度的主要模式,即政府為主導,街道和居委會為依托,注重社會效益
(1)政府為主導。一方面,政府在社區服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指政府應當在社區服務的啟動、 組織、協調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有所不為”是指政府不應干預居委會對社區服務的具體領導,不應直接參與具體的社區服務活動。
(2)街道和居委會為依托。街道是政府的基層組織機構,擔負著社區服務的實質性的指揮工作。街道應建立社區管委會,由街道辦事處牽頭,駐街單位負責人參加,對本社區建設和管理實施全面領導。居委會既是居民的自治組織又是社區管委會的下屬組織,具體負責落實社區管委會下達的社區服務任務,并積極主動地開展利民便民工作。總之,社區服務的各項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會落實,必須充分發揮街道、居委會的作用,保障社區服務健康發展。
(3)注重社會效益。社區服務的目的在于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資 文化需要,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 環境。因此,社區服務應注重社會效益。當然,也并不排斥有償提供社區服務的可能。不過即使有償服務,也應當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則。
2.宏觀上明確了我國社區服務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1)總體目標為:到2010年,在全國城鎮逐步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體制相適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立足街道、社區,以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為主體、各類專項服務設施相配套的社區服務設施 網絡 ,形成多方參與、責權明晰、配置合理、和諧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覆蓋社區全體成員、服務主體多元、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體系。具體目標為:一是到2010年,全國每個街道基本擁有一個綜合性的社區服務中心;每萬名城鎮居民擁有約4個社區服務設施,每百戶居民擁有的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70%以上的城市社區具備一定 現代 信息技術服務手段,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東部地區和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快發展,創新社區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提高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其他地區的社區服務體系發展狀況要有明顯改善。三是“十一五”期間,中央拿出6億元專項資金,民政部從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l4.5億元,在全國范圍內資助建設3000個左右的示范性、綜合性的社區服務設施,包括500個左右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2400個左右社區服務站及l00個左右城市社區服務信息網絡。
(2)發展社區服務體系要重點完成四方面的任務:
一是要加快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服務業,尤其是社區公共服務,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如群眾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利民服務,社區就業和 保險服務,社區救助服務,社區衛生和 計劃生育服務,社區安全服務,社區文化、 教育 和 體育 服務,社區老年服務,社區環境服務等。二是要以社區服務站為重點,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構建社區、街道、區(市)社區服務機構分工協作的社區服務網絡。三是要大力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構建社區信息服務網絡,推動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服務、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區服務信息化發展格局,在全國范圍內培育一批“社區信息化示范社區”。四是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建立健全社區服務組織體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各個服務主體的積極性。
3.規定社區服務的對象為本社區全體居民社會服務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貧困者、下崗失業人員等弱勢群體,而是涵蓋了社區的全體居民。社區服務作為一項福利措施,社區的居民都有權享受,只是弱勢群體更加需要社區服務。因此,弱勢群體是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
4.規定了社區服務的各項內容
(1)面向各類弱勢群體的福利服務。
(2)面向社區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家務勞動社會化產生了對社區便民利民服務的需求,開展便民利民服務應當使社區面向社會,覆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良好的日常服務,等等。
(3)面向轄區單位的“后勤”服務。除了普通居民,社區內還或多或少存在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等,為這些單位提供必要的服務也是社區服務的內容之一。這種服務通常是有償的,而且互惠互利。通過為轄區單位提供餐飲、娛樂、健身等方面的服務,一方面能夠解決社區部分居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又能解決轄區單位的后顧之憂。 二、完善我國社區服務 法律 制度的意義
(一)是實現 社會法治化的重要環節
法治化是 現代 社會 發展 的大趨勢。社會的法治化包括方方面面的法治化,社區服務發展也不能例外。而事實上,目前社區建設與發展缺乏法律上的規范,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現象嚴重,缺少法律法規保障。當前,國家主要通過一個在全國推進社區建設的意見來規范社區服務發展,在各地也都依據這一“意見”來開展社區建設與發展 工作,并制定了相應的地區性的規定。《社區自治法》這一社區自治的基本法還未出臺,各專項法律如《社區服務法》《社會保障法》《醫療 保險法》《社會救濟法》也沒有出臺。這種情況下,必須完善社區服務法律制度的建設,早日實現社區服務的法治化、規范化。
(二)是實現社會和諧化的重要環節
我們知道,社區服務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維系弱勢人群的社會尊嚴、生存權利和生活能力,限制不平等的差距,提高社會的公正度和穩定性;二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公共利益需求,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三是促進社區的人際交流和人際關懷,改善社區的人文 環境,提高居民的道德 文化素養。而這些功能正是同我們當前倡導的和諧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理念殊途同歸的,因此完善社區服務法律制度的建設,使社區服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實現社區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整個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環節。
三、國外相關社區服務法律制度及啟示
(一)美國社區的“皮毛法律”
在美國社區,法律要求每一個業主避免在自己的土地或房產上進行“不合理”地侵擾附近土地使用或享受的活動,小麻煩也有相應的法律監管,美國人稱此類為“皮毛法律”。以社區噪音問題為例,早在l997年,紐約市議會就通過了嚴厲的《新噪音防治法》,規定在距離公寓樓一米處進行測量,所有噪音超過45分貝的聲源都被禁止使用。無論是狗叫、過大的電視音響還是汽車的嗚叫,都不得連續超過3分鐘,上述違規超過三次,就將被罰款525~2625元。“新法”還規定,各家商店、酒吧、夜總會的擴音喇叭聲音不能讓街道上行走的人聽見,如果音量太大,就將最高處罰2.4萬美元。家庭報警器、 建筑 機械、電動工具、垃圾處理裝置、大型空調設施等都在該法的嚴格監管之下。音響設備,一次違規罰款90—350美元;三次違規罰款270~1050美元。狗叫,一次違規罰款45—175美元;三次違規罰款l35—525美元。車輛喇叭,一次違規罰款l30美元;三次違規罰款4200美元。摩托車(過度轟鳴),一次違規罰款440—1400美元;三次違規罰款1320—4200美元。錘子敲擊(夜晚),一次違規罰款440美元;三次違規罰款4200美元。酒吧、夜總會喧鬧音響,一次違規罰款2000—8000美元;三次違規罰款6000~24000美元。另外,紐約市環保部門專門成立了處理噪音污染的機構,該機構有幾十位督察員從上午8時至下午6時處理有關噪音的投訴。原則上,只要社區有投訴,督察組成員就會帶著監測儀器,在當地警察的陪同下趕到現場測試噪音分貝,對違規者當場開具罰單。
除了社區噪音問題備受法律關注,其他社區的瑣碎問題,如家庭寵物限養、保持自家門前衛生問題等等均有法可依。美國的這一做法對我國將來實現社區服務法治化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們在出臺社區服務相關法律時必須考慮最大限度的細化和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就是完善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項法律,如社區環境改善、社區服務方式多元化等都要有具體的專門的法律予以規范。
(二)社區服務刑罰制度
社區服務刑罰制度是法院判決犯罪人為社區從事一定時間公益勞動的一種非監禁刑罰方法。
也就是說,法庭通過下達社區服務令的方式,判令犯罪人進行社區服務。社區服務通常是在閑暇時間進行的,社區服務的內容包括保持和維修社區福利設施、參加國家實施的工程、在某個 企業 或者其他機構參加勞動。社區服務的刑罰方法最早出現在英國,該國在l973年的《刑事司法法》中規定了“社區服務”的刑種。該法規定,法官可以判令被告人進行無償的社區工作,彌補因其罪行給社會和個人造成的損失。這種刑罰方法一出現,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各國紛紛仿效并很快將其法律化。目前,社區服務已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使用。而且,國際社會非常重視社區服務這種方法在各國的推廣、使用。1997年12月24日至28日在贊比亞卡馬多舉行的非洲社區服務裁決國際會議通過了《卡馬多社區服務宣言》,對于推動社區服務刑罰在世界各國的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陸刑事制度中尚無社區服務令這一刑罰,但 實踐中已經有司法機關對這一刑罰方法進行實驗:2001年,河北石家莊市長安區檢察院向因為盜竊而受到刑事追究的17歲的犯罪嫌疑人發出了我國第一道“社區服務令”,此后我國又開展了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實踐證明,社區服務刑罰制度作為一種非監禁的刑罰方法,是一種 教育 、改造、挽救那些未成年犯、輕微犯罪人、過失犯非常有效的措施,它將社區服務與刑事懲罰相結合,對于預防犯罪、穩定社會、幫助社區穩定發展都有良好的作用。
雖然目前的試點工作是在法律依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摸索前行的,未來,社區服務刑罰制度作為社區服務法律制度和刑事法律制度的交叉制度,在我國必然走向法治化、規范化。未來,我們在發展這一制度時,可以借鑒英國2000年出臺的《刑事法院量刑權限法案》,建立我國的社區服務刑罰法律制度,對社區服務刑罰的對象、社區服務刑罰的執行主體、社區服務刑罰的程序、社區服務刑罰的類型等作出專門規定。然而從我國社區服務刑罰立法條件的現實狀況考慮,要想馬上制定一部完備的社區服務刑罰法律還不太現實,但是以修改與完善現行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作為過渡,還是可行的。待條件成熟之時,再啟動社區服務刑罰法的立法程序,推進社區服務刑罰制度的法制化進程。
>>>下頁帶來更多的法律服務論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