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軍事理論期末論文優秀范文
2017大學軍事理論期末論文優秀范文
大學生上好軍事理論課程,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2017大學軍事理論相關論文,歡迎閱讀!
2017大學軍事理論論文篇1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后,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于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制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于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于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并不是由于科學家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么樂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于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制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于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余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并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采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后,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采取了類似的舉措。由于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于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并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制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制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于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后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于戰斗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采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采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藥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于采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制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采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并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2017大學軍事理論論文篇2:《大學生軍事理論課導課方法》
【摘要】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是一門必修課,但由于受教學內容、課時和授課老師等條件的影響,教學組織通常采取上百名學生的大班化教學。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軍事理論課好的導課方法能夠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引起濃厚的學校興趣,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軍事理論課 導課方法
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是一種課堂教學活動,要提高它的教學實效,雖然主要取決教育內容的真實性、教育方式的針對性和講授語言的藝術性,但與課前的“導入”也有著必然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堂思想教育課,如果一開始就引起教育對象的興趣,吸引住教育對象的注意力,教育效果就容易實現。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有經驗的軍事課教師,常常在授課前或道個“開場白”,或講個“小故事”,或來段“小插曲”,或設計個“小序幕”,其目的也是為了把大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引導到教學內容上來。那么,軍事理論課的“導入”有何規律可循呢?據對部分示范課例的總結分析和我們在不同大學教學的體會,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的“導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設置懸念導入。人們在欣賞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總是產生關切心情,這主要是因為作品中存在懸念的緣故。同理,設置懸念導入軍事理論課,就是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恰如其分地設置疑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疑問,引發教育對象的思考興趣,在課堂上造成一種“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的心理效應。如在講“中國國防建設”課時,軍事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連環包袱”導入,軍事教師可以說:“今天上課,我要給大家透露一個軍事秘密!”這是設置的第一個懸念,軍事教師要透露軍事秘密了,自然把學生的胃口吊了起來,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都想知道會說出什么樣的軍事秘密。接著,軍事教師可以說:“在我國國防建設的大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他們不拿槍,不駕駛坦克和飛機。”聽到這里學生們開始嘀咕了,沒有武器那是什么部隊啊?其實,這是設置好了第二個懸念。軍事教師可在稍作停頓后接著說:“他們的任務是每年給全國新入學的500百多萬大學生講軍事理論課,這支部隊的名稱叫派遣軍官!”。這個巧妙的“連環包袱”,既宣傳了派遣軍官隊伍的重要價值與功能,也傳遞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視,對下面的教學自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講述故事導入。即授課前軍事教師講述一段與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系的小故事、小傳記,使教育對象聽后感到有趣,受到感染,激發思維,急想知道蘊藏于故事之后的新知識、深道理,從而體現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如我們在講“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課時,軍事教師可以講:“同學們,1962年9月8日上午九點多,在江西省南昌市北郊的上空,我們的雷達發現了臺灣當局派出的U-2高空偵察機,當敵機有恃無恐的偵察完返回時,我軍地空導彈部隊突然開啟雷達發射導彈,導彈呼嘯著飛向高空,準確無誤地將一架偵察機擊落,這是我軍保衛祖國神圣領空的首次保衛戰…”。通過講述故事開頭,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有愿意繼續聽下去的欲望。
三、點將問答導入。這種方法就是授課前圍繞擬講課的中心思想,抽點若干人直接了當進行提問,甚至把大家問“悶”住,以激發教育對象的求知欲和期待欲,使其大腦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從內心產生急于聽課的愿望。如講《中國國防》課時,軍事教師就可以設置:國防的含義、國防的作用和我國國防建設成就等問題,連續提問了4-5名,學生對這些耳熟能詳的問題,現場回答的都不夠全面,課堂氣氛一時沉悶起來,這便引出了要講的課題,“國防這個名詞,同學們每天都在接觸,但要讓你比較準確的講出國防的定義和作用,大家不一定能將的清楚,所以也就不清楚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本堂課就專門來學習這個問題。”點將問答導入,最好結合大學生的所學專業來確定,提問與他們專業相關,但大家有容易混淆的問題。這樣很快就能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學的教學內容上了。
四、引發爭議導入。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將要灌輸的思想和觀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幾種有爭議的觀點和見解,或借他人之口陳述彼此相悖的看法,讓大學生去辨析和判斷,在激發“異議”、形成“分歧”中引入課題進行講解。如在講授《毛澤東軍事思想》課時,就可以設置:有人說:人民戰爭思想與現代戰爭形態不相符已經過時了!也有人說:人民戰爭對現代戰爭仍然有指導意義!你是怎樣看的?這樣觀點相左的問題,立刻能引起大學生的認真思考和熱烈爭論,使其揣著驗證是非或尋求道理的思想心態認真聽下去。
五、激發情感導入。人的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激發情感導入,即圍繞教學內容,或通過軍事教師抒發個人愛憎分明的真情實感,或通過播放相關內容的錄像錄音片段等,觸發大學生的喜樂、憤怒、悲傷、愛慕、厭惡之情,從而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和思想對流,為導入新課創造必要條件。如《中國武裝力量》課,軍事教師要在聲音語氣上加大力度,以慷慨激揚的情緒在課堂上講述我國最新的一些新型武器裝備情況,同時在投影儀打出相關照片,如果有視頻再鏈接播放。軍事教師要用語言和體態語言,把自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到對我國武器裝備研發成績的贊揚上,讓學生受到充分的感染,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到“怎樣愛國奉獻”的問題上來。
綜上可以看出,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的“導入”,既有其內在規律性,也有其方式方法的靈活性,有時一個教學內容可以選擇幾種方法考慮導入。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運用好“導入”的環節,除了把握其基本規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緊扣教學主題。也就是說,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應從服務主題出發,緊緊圍繞教育的目的和內容進行構思和設計,以便能夠“引人入境”、“引人入勝”。如果離題甚遠,甚至風馬牛不相及,那樣就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二是要合乎邏輯。每次“導入”設置的問題、表述的現象、列舉的事例、涉獵的知識,都應貼切實際,符合事理,縝密準確,做到高而不玄,大而不空,驚而不失真,奇而不離譜,使被大學生聽了無“玄、空”之感,無嘩眾取寵之疑。同時軍事教師呈現出的心態和情感,也要真誠樸實,恰到好處,以烘托教學的思想內容。切不可矯揉造作,故弄玄虛。三是要嚴謹利落。“導入”的環節,既然是“小插曲”、“小序幕”,就應以“短平快”取勝。這就要求軍事教師要通過簡練自然、新穎活潑的語言盡快地凝聚大學生的思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適時進入“角色”和“意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導入”效果,切實增強軍事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國強.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教學藝術[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1
2017大學軍事理論論文篇3:《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摘 要 高校軍事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指導思想一致、教育內容關聯、教育效果共享三方面的內涵聯系;軍事理論課中可進行愛國主義、和諧理念、平等、公正、法治、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有創設和諧氛圍、運用現代手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
關鍵詞 軍事理論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
高校軍事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是增強大學生國民素質的有效措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高校軍事理論課堂中貫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兩者進行結合,對大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自覺接受國防軍事教育均會有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1 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聯系
高校軍事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種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目的均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保衛者,兩者有著本質聯系。
1.1 指導思想一致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分別對其指導思想進行了界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性質在本質內涵上有著一致性,兩者均是以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究其實質,兩者均是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
1.2 教育內容關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是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斗。大學軍事理論課是通過教學與訓練,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與基本的軍事技能,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意識,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體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正確的社會情操和堅定的愛國熱情。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者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1.3 教育效果共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實現大學生個人層面努力學習、全面發展,社會層面引領社會正能量,與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國家層面自發地用行動報效祖國,以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大學軍事理論課培養學生個人層面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社會層面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國家層面的愛國主義意識。由此可見,開設軍事理論課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均能使大學生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實現精神提升,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能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教育效果具有很高的共享性。
2 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
在軍事理論課堂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使學生在對現代最新軍事科學技術、國防知識與國防建設,以及未來戰爭的知識學習之中不知不覺進行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洗禮。
2.1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應通過各種方式,高奏愛國主義主旋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軍事理論課通過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國防建設成就等內容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了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軍事著作,了解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和現代化的國防體系等,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軍事理論教育,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以及對祖國和人民軍隊的感情,使每個學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增強愛國精神,增強為國奉獻的意識。
2.2 和諧理念教育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表明,沒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必然遭受列強的入侵。但同時,“國雖大,好戰必亡”,慎戰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一種重要的聲音。在軍事理論課中我們要通過歷史闡述清楚,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即和諧,中國人熱愛和平,沒有侵略的基因,主張與他國和睦相處。中國近幾十年崛起發展的事實表明,只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走向繁榮富強。胡錦濤同志于2005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理念。在全球建設“和諧世界”與在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其最終追求是一致的,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適用于任何地方。中國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必定為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增添新的動力;而中國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必定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2.3 平等、公正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平等、公正的理念,這也體現在我國的外交政策中,我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在政治上,中國主張不干涉別國內政,國無大小一律平等;在經濟上,中國主張互惠互利,通過平等的經貿往來,達成雙贏的結果;在文化上,中國主張中西文化各有優劣,不搞文化霸權,應相互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現文明共享。軍事理論課教學中,以鮮活的歷史事例來闡述中國的這一外交政策,表明國際層面如此,在我們國家的社會層面也如此,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公正觀念是一致的。
2.4 法治、敬業教育
對大學生實施軍事技能訓練,貫徹“軍事化集訓、條令化生活”的指令要求,依據軍隊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集訓隊的管理規定,體現集體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嚴格制度、嚴格紀律會成為大學生積極進取,鍛煉自我的橋梁。大學生追求的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團隊的整體實力。遵守紀律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服從集體培養敬業精神,這是一種法治、敬業精神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有效”的教育與引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敬業精神,是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3 軍事理論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3.1 創設和諧氛圍
當前中國的信息環境十分開放,90后的大學生們個人獨立意識很強,講究思維獨立、個性解放,對枯燥的思想灌輸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任何人將政治觀念強加于他們是很難行得通的。我們要創設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倡導一種人人平等、和而不同的師生關系,老師平等地同大學生對話,關心學生、培養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從教學氛圍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尊重大學生的利益要求和個性發展需要,又潛移默化地灌輸教育內容。課堂上要通過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文化氛圍,巧妙地借助語言、文學、藝術等工具,使大學生了解軍隊的傳統及官兵的權利和職責,了解中國歷史和政治制度,了解國家的兵役制度,懂得在政治問題上發生分歧時,如何忠于國家政府等等,通過這種和諧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正確行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
3.2 運用現代手段
運用現代手段在軍事理論教育中灌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豐富教學形式,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例如播放電影、短片、影像資料、歷史資料等,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內容中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課堂外豐富溝通方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手段。現在的90后都是“手機黨”、“低頭族”,軍事理論教師應靈活掌握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方式,通過與學生即時溝通、設置討論話題、開設專題網站、布置課后作業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往往事半功倍。
3.3 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發和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實行無意識教育,教育效果會非常明顯。在軍事理論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靠單個的老師在課堂教育或課后與學生溝通還遠遠不夠,這需要軍事理論教研室甚至學校層面集體行動,加強相關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意識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教育管理方面從與軍事國防教育直接相關的新生軍訓、軍事理論課開設、大學生征兵入伍宣傳到間接相關的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學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課、體育課等等;課外活動從節慶文藝匯演到社團活動;校園媒介從板報、展覽到廣播站、校園網等均可納入其中,這項工作需要軍事理論教研室和學校加強設計,通盤考慮,資源用活了,就能創設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無痕、熏陶有成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J].黨建,2014(1):9-12.
[2] 劉錚,湯小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索[J].南華大學學報,2010(8):80-82.
[3] 陶娟,劉暢.高校國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0):13-14.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