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軍事理論論文參考
2017軍事理論論文參考
國防觀念是國家民族精神相當重要的一課。對于國防,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抗日戰爭等老式戰爭的階段,而要對現代化信息戰有充分而深刻的認知和研究,了解最前沿的高端技術并能不斷創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軍事理論論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2017軍事理論論文參考篇一
《中國軍事外交與軍事對外傳播》
[提要]中國軍事外交中的軍事對外傳播具有傳播主題和平性、議題設置戰略性、目標受眾差異性、實施過程協調性等特點,并在中國軍事外交中發揮著軍事外交理念的傳播功能、軍隊形象的塑造功能、軍事外交輿情的檢測功能。然而,隨著中國軍事外交步伐的加快、軍事外交對象的豐富、軍事外交視域的拓展,軍事對外傳播面臨著由軍隊形象塑造到軍事文化滲透,實現軍事對外傳播受眾由自主認知到自覺認同的轉變;由國家外交的軍事外交到大外交中的軍事外交,實現軍事對外傳播姿態的轉變;由單向宣傳到雙向互動,實現素材運用由單一到多元的傳播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中國軍事外交;軍事對外傳播
軍事外交是以軍隊為主體的對外軍事交往,而軍事對外傳播則是對外軍事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名片”,擔負著軍事外交主體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軍事外交的成功與失敗。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軍事外交以“新安全觀”為指導,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和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通過軍隊領導人往來、專業技術人員交流、軍艦互訪、文體交流、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軍控履約、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人員培訓、智力引進、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多種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軍事交往格局。這為開展軍事對外傳播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以中國軍事外交為平臺的軍事對外傳播的主要特點
軍事對外傳播有其區別于一般對外傳播的特性,如鮮明的黨性、高度的敏感性、明確的目的性、強烈的針對性、方式手段的多樣性、輿論斗爭的策略性和跨文化傳播等,但是,以軍事外交為平臺開展的軍事對外傳播在具有軍事對外傳播所具有的共性之外,更凸顯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傳播主題凸顯和平性。正如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時所指出的,“努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和平性是中國軍事外交的一個重要特征,更是與西方強制外交的重要區別。這一特征決定了中國軍事外交在為軍事對外傳播提供素材時就打上了深刻的和平烙印。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傳播中國軍隊圓滿完成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災等多項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以及派艦艇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完成護航任務的情況,塑造了中國軍隊共同維護和諧世界的和平形象;通過傳播聯合軍演與軍事訓練情況,展示了中國軍隊作為一支和平力量的現代化形象;通過傳播中國積極履行國際安全責任和義務,堅定支持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積極參與區域安全合作的情況,淡化了“中國威脅論”帶來的負面影響,深化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中國軍事外交實踐內容決定了軍事對外傳播主題的和平性。
二是議題設置更具戰略性。軍事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代表國家安全利益的軍事交往,在國家整體戰略的實現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因數”角色。尤其是在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下,要想通過軍事外交中的軍事對外傳播來確立中國在國際影響上的號召力、國家形象上的親和力、國家力量上的威懾力,從而更好地發揮軍事外交的戰略作用,就需要積極而有效地進行議題設置。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體從中國“軍事威脅”到提高“中國軍事透明”,再到“中國軍方黑客襲擊”、“中國擁有航母的戰略意圖”,無不暴露出其有針對性地進行負面議題設置的痕跡。對此,中國軍事對外傳播結合“拉姆斯菲爾德參觀二炮司令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來訪”,尤其是結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中國軍隊邀請102國駐華武官、副武官,29國海軍高級將領,34國空軍領導人及其代表觀摩并出席了國慶閱兵、海空軍國際論壇、海上閱兵等多邊軍事交流活動,主動設置了國際關切的核心議題,對負面輿論進行了有力的反擊。這一輿論博弈過程凸顯了議題設置的戰略意義。
三是目標受眾強調差異性。以中國軍事外交為平臺的軍事對外傳播目標受眾是廣泛的,但具體到實施環節又是有所區別的。譬如,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有的關系到核心國家利益,有的關系到重要國家利益,還有的則關系到一般國家利益;從軍事外交關系親疏上來看,有的已經進入了深層軍事交往,有的還只是進入軍事接觸階段;從受眾群體的文化認知來看,有的開放,有的保守;從接收能力上來看,有的信息化水平較高,有的則停留在傳統媒體的信息獲知狀態。這些目標受眾的差異性對軍事外交中對外傳播內容上的精細選擇與傳播方式的恰當展開提出了要求。
四是實施過程注重協調性。以軍事外交為平臺進行軍事對外傳播是以軍事外交戰略的實現為目標的,因此,對外傳播的節奏只有與軍事外交的步伐相伴相隨、配合默契,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近年來軍事對外傳播就結合聯演聯訓、國際維和、遠洋護航、閱兵慶典等重大軍事外交行動,有條不紊地組織開展了軍事對外傳播活動,確保軍事外交進行到哪里,對外傳播就關注到哪里;軍事外交需要說明什么,對外傳播就揭示什么,有效地吸引了國際輿論的注意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輿論聚焦效應,塑造了中國軍隊和平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有效提升了中國軍隊的國際影響力,推進了軍事外交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軍事對外傳播在中國軍事外交實踐中的作用
中國軍事外交所呈現出的和平性、互利性、合法性、復雜性的特征為軍事對外傳播提供了目標和依據。近年來,軍事對外傳播在中國軍事外交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發揮了對軍事外交理念的傳播功能。胡錦濤在2005年9月15日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了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思想。以這一理念為指向,中國在軍事外交領域通過推動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參與國際援助行動及加強反恐怖、打擊海盜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運用軍事力量積極履行著一個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國際義務,其為踐行“和諧世界”理念所作出的種種努力也在軍事對外傳播中凸現出來。譬如,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軍隊的一系列重大活動引起了境外媒介的高度關注,軍事對外傳播籍此時機,通過統一“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中國軍隊是維護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等對外傳播口徑,通過主動設置議題、組織中外記者全程跟蹤報道、舉辦展覽、出版圖書和音像制品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手段、立體的軍事傳播局面,有效地引導了世界各大媒體對這一盛大活動進行了正面積極的報道。世界輿論普遍認為此次閱兵“體現了‘富國強兵’的理念”,“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最‘硬’的實力”,“中國希望維持世界的和平”,從而成功傳播了中國軍事外交理念,產生了良好的輿論效應。
其次,發揮了對軍隊形象的塑造功能。中國軍隊在走出國門進行相應地區的軍事行動時,也是在向其他國家與地區展示本國遂行軍事任務的能力,這將會成為他國在制定與本國相關的戰略決策時的重要力量考量因素。但若在對外闡釋與交流中常處于被動和“失語”狀態,則會增加他國對中國軍事力量增長的疑慮,產生“安全困境”。譬如,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軍隊現代化程度不斷加強,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國軍隊現代化給以了不同觀點的誤讀,中國軍隊的形象也受到了損害。近年來,中國軍事對外傳播注重通過軍事外交的一系列活動,有效化解目標受眾對我的誤解和疑慮,彰顯我軍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一方面,中國軍隊在走向世界時開始注意議程設置,如2010年的中國軍事外交的各種活動高頻率地出現“和平、和諧”等字眼,這在通過媒體進行報道時無疑強化了中國軍隊的親和形象。另一方面,中國軍事對外傳播統籌運用大眾傳媒與非大眾傳媒、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多法并舉,優勢互補。如通過定期發布國防白出皮書增強軍事透明;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權威信息,闡明原則立場,回答重大關切。有時則隱藏軍事屬性,巧妙歸避惡意炒作,形成輿論強勢,成功進行了中國軍隊的形象塑造。
最后,發揮了對軍事外交輿情的檢測功能。軍事對外傳播并不僅僅發揮著主動宣傳中國軍隊形象的功能,還發揮著軍事外交輿情的檢測功能。長期以來,國際性媒體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就報道角度而言,一些西方媒體,尤其是“美國主流媒體往往處于一種負面或消極的定勢”。在國際輿論方面,盡管這些報道為中國國家形象與軍隊形象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其中一些國際性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軍事對外傳播在國際上輿論微弱的現狀,這為中國軍隊的對外軍事關系決策提供了參照。因此,軍事對外傳播在作為軍隊形象的塑造平臺的同時,也承擔著軍事外交輿情監測的角色。通過這些平臺,及時進行輿情觀測,收集新聞發布后的信息反饋,不斷對軍事外交中的對外傳播策略進行動態調整,是中國軍隊打破美國等西方大國對國際輿論的壟斷,提升中國軍隊形象,更好地服務于軍事外交的重要環節。以中國國防部網站的輿情監測為例,2010年1月,上海外國語大學發布了《國防部網站軍事傳播影響力分析報告》,通過對2009年國防部網站軍事新聞發布情況的跟蹤分析,進一步就國防部網站發布的新聞報道內容、提升國防部網站在國外媒體和網站的傳播影響力、國防部網站影響力應形成系統化咨詢報告等方面提出重要意見,從而通過對軍事外交輿情的監測,為下一步軍事外交中對外傳播策略,更好地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中國軍事外交格局提供了積極的咨詢建議。
三、發展中的中國軍事外交與發展中的軍事對外傳播
伴隨著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在國際上勢所必然的國際影響力,中國軍事外交承擔著從睦鄰到伙伴到朋友的軍事關系建設的重任。中國軍事外交的主題表達將與更多國家的軍事外交理念與行為產生互動,間或摩擦,這對中國軍事外交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考驗著發展中的中國軍事外交的同時,也對發展中的軍事對外傳播提出新課題。軍事對外傳播作為“軍事機構或軍事人員實施的以影響外國政府、軍隊及民眾態度為目標的軍事信息傳播和交流活動”,隨著中國軍事外交步伐的加快、軍事外交對象的豐富、軍事外交視域的拓展,其作用發揮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由軍隊形象塑造到軍事文化滲透,實現軍事對外傳播受眾由自主認知到自覺認同的轉變。軍隊形象塑造只是軍事對外傳播的初級任務,遠不能滿足中國軍事外交的未來發展。因為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在于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社會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們融合進自己的文化之中的過程。文化構成了傳播對傳播受眾產生影響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因素之一。軍事對外傳播也同樣如此。因此,想要切實在目標受眾群體中產生影響力,軍事對外傳播必須從表層的軍隊形象塑造走向深層的軍事文化滲透,實現對外傳播受眾由自主認知到自覺認同的轉變。自主認知屬于被動狀態,存在多種選擇的可能;自覺認同則是主動狀態,是在下意識中完成的接納與理解。軍事文化滲透的意義正在于全球傳播環境不平等的背景下,逾越軍事對外傳播中跨文化特性,完成目標受眾的自覺認同。要實現這一轉變,軍事對外傳播面臨的任務異常艱巨:就傳播內容而言,軍事對外傳播需要結合中國軍事外交對傳播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加入更多中國軍事文化元素,并深入研究目標受眾國的文化特質,以尋求最為成功的切入點;就傳播效果而言,在注重所傳遞的軍事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時,更要注意可吸收性,為此,需要掌握目標受眾國或群體社會感知和接受方式,并設立輿情監控,跟蹤掌握對外傳播對國際輿論或某一目標國家的影響力,對所設欄目進行國際影響力的等級評判,通過信息的健康反饋進行及時的自我糾錯,以不斷增強國際輿論受眾的自覺認同;就傳播策略而言,中國軍事對外傳播還需要掌握對傳播語言的戰略運用。例如,在琉球群島問題上,媒體需要規范使用中國的一貫稱謂——“琉球”,而非日本的命名——“沖繩”,這樣敏感的稱謂代表著強烈的政治立場,錯誤的使用就是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完全是對本國民眾進行嚴重的歷史誤導。再如,日本一度在與我國因釣魚島問題產生摩擦時,又同俄羅斯因北方四島問題再起波瀾,我國在對外傳播中完全可以遵循俄方對該群島的稱謂,從話語上表明對俄的輿論支持,在國際上對日本造成一定的輿論壓力。
二是由國家外交的軍事外交到大外交中的軍事外交,實現軍事對外傳播姿態的轉變。隨著中國外交整體態勢的不斷推進,包括軍事外交在內的中國外交思維正在實現必然的轉化,即由傳統的國家外交向大外交轉變。這一轉變對軍事對外傳播姿態有重大影響。今后中國軍事外交的對象將不再局限于某一些、某一類或某些類國家,而是與國際范疇內的各個國家的充分而廣泛的接觸與交往,且這些國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與利益關系,因此,今后中國軍事外交的棋盤上不再是某一個局部的謀篇布局,而是以國際大局為整體的造勢與戰略布局。這就要求中國軍事對外傳播在結合軍事外交進行對外傳播時站位更高,視域更廣,要有更強烈的戰略意識。同時,就中國自身來看已經成為在國際上有著重大影響力的國家,這一變化要求軍事對外傳播在借助中國軍事外交平臺實施對外傳播時,其對外傳播的姿態應實現由保守向開放的轉變。中國應當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一些國際負面輿論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與中國近年來崛起的姿態相適應,中國較之以往應更具有大國氣魄,在回應不良揣測時應表現出強大的底氣,而絕不能因為怕國際輿論的噪音和負面影響而自縛手腳,否則會被其他國家乘機撈取“便宜”,且負面輿論并不會因此而有實質性的減少。以2011年5月27日越南非法探測船被我監測船阻攔一事為例,從中越兩國新聞發布會現場比較來看,中國外交表現仍沿襲著舊有作法,對中外記者運用外交辭令進行立場與態度表述,至于為什么、怎么做、該問題的歷史由來以及中國捍衛領土的國際海洋法依據等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釋,這無疑給了別有用心的境外媒體以混淆輿論的機會。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越南外交部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越南外交部相關人員對海上劃界問題通過多媒體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換位思考,倘若是一位對該問題不甚了了的外國記者在參加完成這樣的新聞發布后,其撰寫輿論報導的立場與觀點是顯而易見的。有理不懼說理,還要擅于說理,說得透徹精彩、無懈可擊,這是中國軍事外交中軍事對外傳播姿態轉變的迫切要求。少一些退讓,多一些主動出擊;少一些辭令化,多一些實證化;少一些被動,多一些主動。“不僅僅硬實力會樹敵,軟實力也同樣如此。”美國這樣的軍事超級強國尚且如此,中國又何懼在軍事對外傳播中表現出硬朗的氣質?!
2017軍事理論論文參考篇二
《試論軍事軟權力》
摘要:軍事外交包括軍事硬權力和軍事軟權力運用。文化是國際政治中的一種軟權力資源。從這一角度看,中國軍事外交展開文化認同、參與塑造國際制度、樹立國際形象等軍事外交行動。從實質上講,是軍事軟權力的運用和實施。由此,中國軍事外交中軍事軟權力運用已成為中國實現其國家利益和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關鍵詞:中國;軍事外交;軍事軟權力
國家的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不僅僅有國外的核軍事力量,而且還有國外的政治認同和意識形態的同化;國家實現安全目標也不再完全通過軍事和經濟力量來實現,而更多的是通過合法化的政治文化及其認同來確保。為此,本文著重分析中國軍事外交及其軍事軟權力運用的理論和實踐,并對其面臨的挑戰進行對策性思考。
軍事外交及軍事軟權力:理論分析
(一)軍事外交及其相關概念
英國學者艾倫·詹姆斯所言,“聯系是外交的核心”,“外交的必要性在于就各國問題與外國保持日常的聯系”。在廣泛的國際關系領域,最經常的關系是軍事外交關系。
與“軍事外交”相似的說法最早源于美國。托馬斯·C·謝林在《暴力外交》中首次使用“暴力外交”這一概念,之后相關概念即逐漸散見于各類著述中。羅伯特·J·阿特在《強制性外交》中認為,強制性外交是“強力說服”:試圖通過威脅使用武力或者實際使用有限的武力,使得一個對象——一國、一國內部的一個(或若干個)集團或者一個非國家行為體——改變其可厭惡的行為方式。作為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外交在國家外交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此,中國學者也進行了相關性研究。楊松河認為,“軍事外交是代表國家軍事安全利益或國家集團安全利益,以軍隊為主體、以軍事為主要內容的涉外活動”。軍事外交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政治、外交和軍事戰略,為實現國家的外交和軍事戰略目標服務。
“軍事外交”雖表現形式與“暴力外交”、“強制性外交”有相似之處,但其本質是不同的。后者必須涉及威脅使用或有限地實際使用武力,即它可包含某些其他類型的強制行為;前者泛指主權國家通過和平方式對國家之間的軍事關系及其相關事務的處理,是一國從軍事角度維護本國利益及實施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包括軍事硬權力和軍事軟權力運用。
正如奈指出,“軍隊在創造軟力量上也能發揮重要作用。除了硬力量的能力產生的力量光環外,軍隊在和平時期還與其他的國家擁有廣泛的官員交流、聯合訓練和援助項目。”
(二)軍事軟權力的理論詮釋
1.約瑟夫·奈關于軟權力的定義及其不足。自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軟權力概念以來,這一概念便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奈認為“軟權力是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是吸引力而非通過強制手段獲取結果的能力。而硬權力是通過懲罰的威脅或回報的承諾使他者去做本來他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指如軍事和經濟力量那樣與具體資源相關的命令式權力。軟權力是與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等抽象資源相關并決定他人偏好的吸引同化權力。”并認為一國軟權力來源于三個方面,即“對他人的文化吸引力、在國內外所實踐的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的合法性與道義權威。”
以上所述,奈的軟權力理論強調了非物質因素(如文化、價值觀念等)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從而克服了過去許多現實主義者那種過于依賴物質權力來界定國家權力的機械唯物主義的片面性,使得權力思想更為全面與完善,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速發展,有助于我們認識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但是,奈對軟權力的定義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說還存在某些明顯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奈把軍事權力只作為硬權力,實際上軍事權力同樣有軍事硬、軟權力之分。
2.國內學者關于軍事軟權力的相關論述。近年國內學者有關軍事軟權力的論述主要有:關于軍事軟權力的概念。“軍事軟權力是指通過對軍事理論、編制體制、軍人素質尤其是理想信念、戰斗精神、軍事文化等各種資源的創造性開發、發展、發揮,所形成的己方凝聚力、鼓舞力,對敵方的威懾力、打擊力,對友方的感染力、影響力的統稱。”“也可以把軍事權力分為軍事硬權力與軍事軟權力兩個部分。其中,軍事硬權力指為武裝力量提供的物質與人力資源,是直接形成威懾與打擊能力的權力;軍事軟權力指將物質與人力資源轉化為有效戰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強制手段去影響與塑造別國的能力,是間接形成威懾與打擊能力的權力。”“軍事軟權力是指國家通過柔性方式運用全部軍事資源所獲得的一種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何謂軍事軟權力——用非強制手段達到軍事戰略目標的能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軍隊基于自身性質、軍事思想、軍事文化傳統、自身形象等所產生的一種戰略能力。”
關于軟權力的形式與特征。“軍事軟權力包括對己方凝聚力、鼓舞力,對敵方的威懾力、打擊力,對友方的感染力、影響力。”“軍事軟權力可分為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激勵軍隊形成強大向心力的凝聚力;獲得物質與精神支持的吸納力;推動發展、追求領先的創新力;將構成要素組織成效能最大有機體的整合力;向外界正確表達意圖的輻射力。”“軍事軟權力包括整合力、文化力、影響力、創新力。”“我軍軟實力建設除了戰斗精神、軍事作風外,還包括“謀略能力”、“組織結構力”、“軍事文化力”、“軍事外交力”等。”
綜上所述,筆者對軍事軟權力有以下幾點初步認識:一是軍事軟權力建立在一種關系之中,施動者與受動者不同,產生的性質是不同的;二是軍事軟權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我方、敵方和友方;三是軍事軟權力與軍事硬權力密不可分,兩者是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
(三)中國軍事外交中的軍事軟權力理論歸納
根據以上論述,“對友方的感染力、影響力”、“向外界正確表達意圖的輻射力”、“軍事外交力”等都是指中國軍事外交中的軍事軟權力(以下簡稱軍事軟權力)。
1.軍事軟權力的應用價值:國際舞臺上博弈的焦點。一是有效澄清“中國軍事威脅論”,增加軍事互信。目前我國軍力的迅速提升,引起一些國家的猜忌及歪曲。因此,必須增強軍事“軟權力”,才能適應軍事領域激烈競爭的復雜形勢。同時通過強有力的軟權力建設,努力消解外界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二是增強軍事軟權力是塑造和維護我軍良好形象的形勢所趨。在信息時代,軍隊形象直接關乎國家形象,關乎軍事行動的合理性。現代傳媒技術把世界連成了一個“地球村”,軍隊的言行表現,會很快引起廣泛關注。三是軍事軟權力能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胡錦濤同志提出我軍的歷史使命是“三個提供一個發揮”,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加強軍事軟權力能為維護世界和平,建設和諧世界做貢獻。
2.軍事軟權力:內涵及資源。筆者認為,軍事軟權力是指在中國軍事外交中為捍衛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而進行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利用文化等資源而采取的非強制性或柔性手段產生的吸引力和同化力。軍事軟權力具有雙重屬性,即有國家和軍事屬性。
構成建設軍事軟權力的四大來源:一是中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文化。我國軍事文化包含著和平、合作、和諧、共同安全等人類普世價值觀。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新安全觀、和為貴、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絕不稱霸等理念。三是中國軍事外交實踐。在中國軍事外交中對軍事資源的諸種運用,不僅使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的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目標,還能傳遞信息、消除疑慮、增加信任、增進合作,塑造軍隊和國家形象。四是中國獨特的軍隊現代化發展模式。
中國軍事軟權力有三個構成要素:一是文化認同力。包括和平、和諧、合作、共同安全等普世理念的認同。二是制度影響力。在中國軍事外交中,把這些普世理念在聯合國和區域安全合作中制度化機制化而產生的吸引力。三是國際形象力。主要表現為人道主義援助、維和行動、聯合軍演等軍事行動而產生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