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技術論文
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天保工程技術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天保工程技術論文篇一
祁連山天保工程封山育林技術
摘要 不同的立地類型和氣候條件,實施封山育林的技術措施差別較大。通過連續15年的實踐,總結了祁連山天保工程封山育林技術,以期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供借鑒。
關鍵詞 封山育林;封育類型;封禁措施;補植;祁連山天保工程
中圖分類號 S7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8-0195-01
截至2014年底,祁連山天保工程已完成封山育林計劃3.35萬hm2。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喬木型封山育林區喬木3年高生長量平均為35 cm,如大黃山保護站高坡封育區青海云杉3年高生長最高可達60 cm,相當于封育前15年的高生長量總和。灌木型封山育林區封育3年的灌木覆蓋度年平均增加1%~6%,灌草綜合蓋度最高可達95%,封育3年灌草綜合覆蓋度增加15%~90%。大黃山、大河口、東大山、東大河、昌嶺山、上房寺保護站的圍欄基本沿保護區界線拉設,杜絕了放牧、蠶食林地等人為破壞天然林資源的行為,不僅封育區植被恢復明顯,而且封育區內有林地、灌木林、野生動物及其他資源也得到了有效封禁保護。
封山育林作業設計是外業施工的執行文件,是實施單位自查驗收、上級主管部門檢查、核查工程實施情況的重要依據。經批復的作業設計,在項目實施期間不得擅自變更。必須依據《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 /T15163-2004)》編制[1],并且應當按照程序報批。
1 封育區選擇
連片面積≥133 hm2、郁閉度<0.50的低質低效有林地、疏林地或植被蓋度<0.3的宜林地。
2 封育類型確定
祁連山天保工程封育類型可劃分為以下3種類型。①喬木型。郁閉度<0.50的低質、低效有林地或疏林地。②灌木型。灌木叢≥750個/hm2,且分布較均勻。③灌草型。不適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嚴重地段,且經封育有望形成灌木林或增加植被蓋度的地塊[1]。
3 封育期限確定
根據祁連山保護區植被生長期短、年生長量小、恢復困難的實際情況,按照集中連片的原則,封育年限以作業區為單元確定,具體是喬木型10年,灌木型和灌草型均為8年。如果封育區內同時有幾種封育類型時,封育期限以面積最大的封育類型為主確定。
4 封育方式確定
4.1 全封
林牧矛盾突出的封育區或已經由地方政府實行了封山禁牧的實行全封,即在封育期內,封育區不允許有放牧、樵采等任何人為活動的封育方式。
4.2 半封
因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需要,在冬春植物休眠季節,按照作業設計可適當進行割草的封育方式。
5 封禁措施設置
5.1 設置標志碑
在封育區主要山口、溝口、交通路口等醒目位置樹立固定的封育標志碑。標志碑正面內容包括工程名稱、封育區四至范圍、面積、封育方式、責任人、起始年度、封育年限、任務下達單位、實施單位等內容;標志牌背面對封育的有關制度進行公示。標志碑的主要作用是宣傳警示,一方面讓封育區周邊群眾知道封育區的具體位置及管護要求,使群眾配合封育實施單位管理封育區,促進植被恢復;另一方面便于上級主管部門檢查驗收。封育面積133 hm2以上至少應設立1塊標志碑,人煙稀少的區域可相對減少。
5.2 設置圍欄或界樁
5.2.1 圍欄設置。圍欄設置以有效阻擋人畜進入封育區為原則,人畜活動頻繁地區、封育區與農田交界地段必須設置機械圍欄(如刺絲圍欄)。也可利用山脊、高崖等有利地形,通過修筑土石墻進行封堵。在遇到溝壑、河流等封禁難度大的地段時,通過修筑石墻、拉設輔助圍欄進行封堵。圍欄設置要堅固耐用,要達到長期封禁的目的。
10余年的封育工作實踐表明,圍欄的確能有效阻止人畜對封育區植被破壞或干擾,但對野生動物的生境造成了人為分割,閉合的圍欄甚至使封育區形成“孤島”[2],不利于野生動物的遷徙繁衍。在日常巡護中,資源管護人員常常遇見撞死在圍欄上的馬鹿。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和農牧民群眾對生態建設重要性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封育區的圍欄拉設措施也逐步發生變化。在編制作業設計時,在確保人工巡護切實有效、植被恢復不受干擾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圍欄或不設圍欄,或以界樁代替圍欄。
5.2.2 界樁埋設。在沒有人畜活動的禁牧區,通過人工巡護能達到全封要求,則可用界樁代替圍欄。封育區無明顯邊界或無區分標志物時,可設置界樁以示界線,或在沒有設置圍欄的地段可沿封育區邊界埋設水泥界樁以示界線。具體規格為水泥結構,正方柱體,長50 cm,截面邊長12 cm,地下埋設25 cm,地上部分用紅白油漆相間涂刷,并統一編號(封育No:××)[3]。
5.3 設置宣傳牌
有機械圍欄的地段可在圍欄上懸掛小型鐵皮宣傳牌,對封育區周圍的人為活動進行警示宣傳教育。宣傳牌設置應根據人為活動程度確定,宣傳牌內容以封山育林警示宣傳為主。宣傳牌規格為25 cm×35 cm,底色白色,字體為紅色或綠色。在人為活動頻繁地段每100 m左右設置1塊,其他地段則可適當放大間距。
5.4 落實管護責任
項目實施單位根據封禁范圍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落實管護責任。一般不單獨設立機構,封育區的管護責任由本轄區的資源管護站負責,管護任務按照相鄰就近的原則落實到相應的天保工程管護責任區的管護人員頭上。
封禁項目中的標志碑、圍欄、界樁、宣傳牌、管護站(卡)等封禁設施必須在封育的當年一次性完成。在封育期限內,項目實施單位要經常維護設施,如發現封禁設施損壞和丟失,要及時按照原作業設計進行維修和補設,確保設施完好。
6 人工輔助育林
對封育區內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樹分布不均的間隙地塊和林中空地,必須進行補植造林。補植一般要在封育第1年完成,由于干旱等特殊原因無法進行時,可在第2年完成。補植施工要嚴格按造林技術規程進行。 6.1 樹種選擇
根據封育區立地條件和原有植被的優勢樹種,補植樹種選擇以耐干旱、耐瘠薄的優良鄉土樹種為主,如青海云杉、檸條等。
6.2 補植密度
根據國家封山育林成效標準和祁連山天保工程區的氣候特點,祁連山天保工程封育補植密度,喬木型≥300株/hm2;灌木型和灌草型≥150株/hm2(不含原有林木)。
6.3 造林技術
采用祁連山天保工程區節水保墑造林技術補植苗木,即:造林時開挖植樹穴-放入苗木(灌木苗根蘸泥漿,針葉苗帶土球)-回填土壤(深度至苗木主根下部2/3處)-澆水-回填土壤(填滿)-踏實-覆蓋少量虛土。其中第3、4、5環節中回填土壤的數量和澆水的順序至關重要,澆水量只需1 000~1 500 g便能滿足要求。
7 災害防護
災害防護主要是預防森林火災和防治鼠害。森林火災是封山育林的大敵,封育管護防火是關鍵,在防火期必須死看硬守,確保不發生森林火災或草原荒火。鼠害是封育區較常發生的災害,管護人員要經常觀察鼠害發生動態,并且將危害情況及時報告項目實施單位,以便及時采取滅鼠措施。
8 封育成效調查
8.1 調查方法
采用小班調查法調查封山育林成效,調查結果匯總參照《國家封山育林技術規程》附錄D。覆蓋度和郁閉度可采用小班目測法或樣地調查法。株樹調查采用樣圓(方)調查法,在小班內機械或隨機布設面積為10 m2[樣圓(方)半徑1.97 m]樣圓(方)進行小班因子調查,樣圓(方)數量按小班面積確定[4]。
8.2 合格標準
以小班為單位分別封育類型進行成效調查。
8.2.1 疏林地。郁閉度≥0.2或有喬木1 05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勻的小班。
8.2.2 有林地封育。小班郁閉度≥0.60,林木分布均勻并且林下有分布較均勻的幼苗3 000株(叢)/hm2以上。
8.2.3 灌木型。灌木覆蓋度≥30%或有灌木9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勻。
8.2.4 灌草型。灌草綜合覆蓋度≥50%,其中灌木覆蓋度≥15%或有灌木750株(叢)/hm2以上,且分布均勻。
8.3 編制成效調查報告
報告的內容包括成效調查時間、調查地點、組織工作情況、調查方法、樣地數量、調查結果、結果分析與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
9 檔案管理
項目實施單位應當在外業工作結束后建立封育檔案,將項目下達文件、作業設計、主管部門批復、招投標文件、外業施工記錄、檢查驗收文件按項目實施順序收集歸檔,并建立電子介質檔案,實行專人專柜管理。
10 參考文獻
[1] GB /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2] 張銀龍.環境生態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243.
[3] 費世民,彭鎮華,周金星,等.我國封山育林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4(5):29-33.
[4] 王永安.封山育林的生態經濟作用[J].世界林業研究,2000(3):19-2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天保工程技術論文
天保工程技術論文





上一篇:體育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下一篇:天麻種植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