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縫設置處理技術論文(2)
混凝土施工縫設置處理技術論文
混凝土施工縫設置處理技術論文篇二
基于混凝土施工縫處理的研究
摘要: 在現澆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混凝土工程都要遇到施工縫的問題。只有嚴格控制施工縫的質量才能更好的保證工程的施工質量。本文結合現行施工規范探討了施工縫的相關問題。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ast-in-situ concrete, almost all concrete engineering will face the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joints. Only strictly control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joints, ca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projects be ensu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related issues combined with current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關鍵詞: 鋼筋混凝土;施工縫;處理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construction joint;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TV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6-0129-02
0 引言
混凝土施工縫的質量是保證結構構件質量和主體結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混凝土施工縫的設置根據結構類別、結構形式以及受力狀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處理不好極其容易產生薄弱環節而造成開裂滲漏等,甚至危及結構安全。因此,不能隨意設置施工縫,并且施工縫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混凝土澆注前進行專門設計確定,并嚴格按照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施工。
1 某工程施工縫處理
1.1 事故過程 某會議室門廳為預制樓板屋面板,大梁、圈梁以及雨罩均為現澆C20鋼筋混凝土構件,如圖1所示。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先澆注大梁混凝土,在澆注圈梁和雨罩,但是將施工縫留在了不恰當的大梁梁端和圈梁交接處,如圖2所示,并且由于沒有妥善處理施工縫處的混凝土以及該處混凝土沒有側向限制而無法振搗,從而形成了松散的一堆。
1.2 錯誤分析 第一,根據圖2可以看出本工程留設的施工縫位置不正確,應當留在梁受剪力最小處,卻留在梁端的剪力最大處。第二,根據圖2可看出,蹦床施工縫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滿足設計要求,使得兩端抗剪能力和粘著力強度受到很大影響。第三,由于施工縫留設位置不正確,造成新舊混凝土無法連接。
1.3 事故處理措施 在本工程中,為了加強梁端的抗剪能力,可將梁端混凝土鑿成圖3的形狀。
2 施工縫一般處理要求
當無具體要求時,對于不配置鋼筋的素混凝土結構,應在施工縫處埋設直徑不小于16mm的連接鋼筋。連接鋼筋埋入深度和露出長度均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5d,間距不大于20cm,使用光圓鋼筋時兩端應設半圓形標準彎鉤,使用帶肋鋼筋時可不設彎鉤。除此之外,混凝土施工縫的處理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當混凝土不需要加熱養護且在規定養護期內不凍結時,可在非凍脹性地基或就混凝土面上直接澆注混凝土。
②對于已經澆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應當鑿除,且保證露出新鮮混凝土面積不低于75%。
③將斜面施工縫的舊混凝土澆注或鑿成臺階狀。
④用清水將鑿毛處理的混凝土面洗凈,但是不得存有積水。在垂直施工縫的就混凝土面上刷一層水泥凈漿在澆注新混凝土。對于水平施工縫應當就混凝土面上鋪一層厚10mm-20mm,比混凝土水膠比略小的膠砂比1:2的水泥砂漿,或者鋪筑一層厚度30cm的混凝土,粗骨料要比新澆注混凝土減少10%。
⑤對于需要加熱養護的混凝土,新澆注混凝土與鄰接已經硬化的混凝土之間的溫差不宜大于15℃,與混凝土接觸地基面的溫度不低于2℃。
⑥當舊混凝土面和外露鋼筋處于冷空氣中,因對距離新舊混凝土施工縫1.5m范圍內的新舊混凝土以及1.0m長度范圍內的外露鋼筋進行防寒保溫。
3 混凝土施工縫處理措施
3.1 停歇時間 為了更好的保證構件的質量,最好將每個構件一次澆注完畢。規范要求停歇的時間不得超過2h,否則,等到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低于12kg/cm2時繼續澆搗。
3.2 位置正確 在很多建筑施工中,由于澆筑混凝土的工作量很大,從而一次澆筑的機會并不多。一般都是先澆注基礎混凝土,然后在基礎上支模澆注上部結構混凝土,即基礎和上部結構是分兩次澆筑的。一般支模的時間大概需要兩天,從而在兩次澆注的混凝土之間產生了施工縫,如果對施工縫沒有采取正確的處理辦法,就會對基礎和上部結構的整體性和防滲性造成影響。
3.3 具體措施 人工鑿毛、刷毛、沖毛以及高壓水槍沖刷等辦法都是過去處理施工縫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沖毛時間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如果過早沖毛就會造成混凝土表面松散或沖擊表面混凝土;過遲就會由于混凝土硬化,不但增加難度還不能保證施工質量,由于加大了排清和清洗的工作量而影響施工進度。
工程技術人員根據多年的施工實踐總結出了處理施工縫的方法,即栽石法。具體做法:澆搗完基礎混凝土后立即將事先洗好的混凝土用碎石倒入基礎與上部墻接觸面部位已經澆搗好的混凝土里,石子栽深為碎石直徑的2/3左右,栽石面積占接觸面積的2/3以上。等到混凝土終凝后用鐵鉤鉤去栽石縫間混凝土表面的乳皮并露出沙粒。支模前沖洗干凈,為了利于上下層新老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并保證構件的整體性和防滲性,鋪一層2-3cm與混凝土同號的水泥砂漿后在澆筑上層混凝土、用“栽石法”處理施工縫,一個人只用10多分鐘就能栽完10多平方米的面積。在幾個施工工地推廣,很受施工單位的歡迎。“栽石法”處理混凝土施工縫,簡單易行,既省工、省料,又不破壞混凝土結構,又有利于新老混凝土的膠結質量,是保證構造物整體性良好的有效措施。
4 結束語
在施工的過程中,雖然會遇見很多這樣或那樣突如其來的因素,但是為了更好的避免事故,我們必須善于總結規律和解決問題,并善于積累經驗。在日常的建筑施工過程中,除了很多人力不可抗的因素外,盡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縫以有效提高結構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范水良,李友義.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設置和質量控制[J].科技資訊,2009(04).
[2]趙德成.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設置與處理[J].建筑工人,2009(03).
[3]程曉威,馮平.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留置問題及處理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5).
看了“混凝土施工縫設置處理技術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