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測量技術論文范文(2)
公差配合測量技術論文范文
副標題#公差配合測量技術論文范文篇二
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改革淺論
摘 要: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任務是使學生獲得機械技術人員必備的互換性與檢測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的相關內容并能夠學以致用,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文章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課程改革。
關鍵詞: 機械類專業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課程改革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高校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涉及機械產品的設計、加工、制造、裝配及維修等領域,其技術性、實用性強,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由于課程的基本概念、名詞術語、原則規定多,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會感到枯燥、乏味、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及興趣點,突出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合理規劃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開發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改革做了相關研究與探索。
一、改革課堂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結果不僅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還只能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或是說只是有表面認識。理論知識的講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課時,學生幾乎不了解實際應用。因此,遵循課程標準確定教學內容,講《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的基本理論部分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適當縮減課堂理論講授時間,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時間。
例如,用典型實例如減速器、活塞連桿組等載體進行課程引入,將軸、箱體、軸承等零件直接擺在學生面前,通過感官的直接認識使學生理解零件的配合必須滿足一些要求。從零件維護、更換引出互換性的概念,提出幾何量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從而介紹尺寸誤差、形位誤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尺寸的公差與配合》、《形狀位置公差與檢測》、《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檢測》重點介紹幾何量精度的基本術語及意義,尺寸公差標準及標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標注。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主要是以講練結合為主,鍛煉學生的查表、計算、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測量基礎》、《極限量規》的內容綜合成《測量技術基礎》。重點介紹量具、量儀、極限量規的選擇與使用、測量方法及測量誤差等概念。主要培養學生挑選、使用量具、正確讀數等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使教學內容貼近生產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有完整的領悟。
二、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說,學生做,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也沒有保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需要把每一個知識點系統地講解完,而是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自主探討,從而總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學到相應的知識,又能調動興趣點,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體現了他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公差與配合的相關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自我總結的教學方法。例如,基本術語與定義不應是讓學生枯燥地“背概念”,應通過教師啟發引導,由學生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會有太大壓力,通過練習題反復熟練,概念自然爛熟于心了。再例如,在教學生總結公差帶圖畫法的時候,要著重強調“0”這個數字,因為以往學生在畫圖時很容易丟,課本上公差帶圖畫法的第一步是畫零線,而教師總結時第一步為“零”“線”,經老師講解學生一定會注意到這二者的區別,從而印象深刻地畫“0”。當然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進行鞏固,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現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大多已經減少了“黑板&粉筆”的使用量,將枯燥的概念、理論、公式變為靈活可動的flash、視頻,將密密麻麻的板書變為清晰的課件,時動時靜、豐富多彩,從平面到立體,學生感興趣,知識變得更容易接受。
三、改革授課方式
公差方面的知識均與實際加工、測量相聯系,在實驗室教師可以邊教邊演示,學生可以邊學邊測量,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實驗時進行分組,每組有減速箱一臺,游標卡尺、螺旋千分尺、內徑百分表等儀器,教師運用課件生動講解,學生現學現用,及時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和意義。從實物到圖紙,再從圖紙到實物,反復進行增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靈活運用公差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鉗工、車、銑加工等一些實訓課程也會同步進行。學生到車間進行加工實訓教學,也需要看圖紙、加工、檢測。通過實際檢測并對照圖紙上的要求,學生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知識有了很深認識,并能靈活運用測量儀器。這種融合于實踐的教學過程,雖然是在課堂授課之外,但是效果顯著。
四、改革考核方式
為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改革考核方式主要體現在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的是過程考核。為強調這一特點,特將考核分為四部分:
1.平時表現:上課時的表現、作業、實驗完成情況,團隊協作等。
2.操作考核:設定難度的高低及不同層次要求的完成內容,將零件公差的確定、測量作為考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得出測量結果,并確定主要零件的配合與公差,以測量結果與操作過程作為評價標準。
3.最終考核:結合圖紙,學生能正確測量并合理標注在圖紙上即為合格。如圓柱齒輪公差的考核是通過裝配齒輪箱,要求學生按照圖紙上的設計要求合理選擇齒輪公差,并檢測齒輪的各項誤差,判斷是否合格。
4.理論考試: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通過課程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實現了課堂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隆.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改革初探.
[2]李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3):3-4.
[3]羅杜宇,李哲林.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7(3).
[4]范強,劉浩亮.技工《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7(20):266.
看了“公差配合測量技術論文范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