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教育論文>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應是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科學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范文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PBL教學模式應用

      【摘要】PBL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以解決復雜、真實、有價值且“結構不良”的問題為驅動力,以分組闡述、展示、討論及相互交流為手段,以激發學生主動自學,促進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全新教學模式。本文對PBL教學模式的特征和實施流程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應用

      PBL(Project-basedLearning,即“基于項目的學習”)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且運用之初主要在醫學教育領域,而后被拓展到心理學、地理學、建筑學、法學、管理學、數學、工程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并逐漸在教師培訓和中小學教育中得到應用。目前國內學者對“PBL”的譯法不一,有“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課題的學習”“課題式學習”“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項目教學法”等,本文主要采用較為通用的譯法,即“基于項目的學習”。

      一、PBL教學模式探析

      1.定義項目(Project)

      即一系列相互關聯著的問題的學習任務,是學生圍繞所選主題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觀察、研究、表達新知識、展示和分享學習成果等的學習活動。關于PBL概念的界定,有關學者也眾說紛紜。國外學者曾有人將PBL定義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學生從事與問題解決相關的探究活動和其他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并要求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制作最終作品的形式去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也有人將PBL界定為一種“運用復雜、真實的生活項目來促進和提供學習經驗的一種教學方法”。國內學者劉延申認為,“基于項目的學習”也叫項目教學法,是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分小組或獨立承擔一兩個小型研究項目,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親自調研、分析研究、撰寫論文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最后學生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研究情況,相互交流,并訓練表達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綜合以上對PBL的定義,筆者認為,PBL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以解決復雜、真實、有價值且“結構不良(ill-structured)”的問題為驅動力,以分組闡述、展示、討論及相互交流為手段,以激發學生主動自學,促進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全新教學模式。為深入理解PBL模式,我們有必要對其特征作進一步的闡述。

      2.特征

      PBL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以教為中心”,致力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獲得和高層次思維的發展,其特征表現為:

      (1)以項目為核心,注重多學科交叉。基于項目的學習以一個驅動性的問題,來組織和激發項目主體的參與欲望和知識意義的自主建構。一般項目主題來源于生活實際、現實社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另外,復雜、真實的問題大多是一種多學科交叉的問題,需要學生綜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去理解和學習。

      (2)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習共同體”。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或信息的“容器”,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學習者。從項目內容的選取到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方法的使用,再到作品的制作和展示、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學生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究者、評價者。此外,PBL強調學習過程中老師、學生及與項目相關的其他人員的緊密合作,重視“頭腦風暴”、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3)以教師為關鍵,靈活轉變角色。PBL是一種對教師學科能力、教學機智能力、指導技能要求較高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參與項目的編寫與設計,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以及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理論運用的挑戰性問題。同時,要求教師有極大的教學熱情和新型教學理念。因此,要達到良好的PBL教學效果,教師是關鍵。此外,PBL模式下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與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大區別,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平等的合作者,由中心角色轉變成為一種統籌全局的幕后角色。

      二、PBL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

      1.設計合適項目,創設學習情境

      作為PBL教學模式的核心,項目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末,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焦點,連接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在基于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合適的研究項目,創設問題情境,這是PBL教學模式成功實施的基礎。筆者認為項目的選取和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符合學生特點,這是決定一個項目是否成功的最基本要求。教師在提供項目之前,不僅要“備課程”“備自己”,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即對學生學習興趣、生活環境、知識結構和“最近發展區”的把握,如果學生過于欠缺相關背景知識的話,看似活躍的小組參與只不過是學生向導師尋求答案、獲得信息的過程,而不利于學生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其次,具有研究價值。項目主題貼近社會現實,包含豐富,可以進行至少長達一周的探索,且包含一系列“不良結構”的、具有一定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焦慮,促使其查閱資料、自主研究,獲得相關知識、能力和成功性體驗。再次,體現融合性,尤其是學科間的融合?!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幼兒實際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幼兒園教育內容范疇的劃分是相對的,教育過程中應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整合處理,以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也要求,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體現趣味性、綜合性和生活化”。作為五大領域之一的科學領域,項目的設計與選取應能有效滲透和融合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等領域的內容。

      2.組建學習小組,協同制定計劃

      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如果沒有人際間的相互作用,知識的意義建構就不可能發生。同時,“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要求組建一個合作的團隊來共同協作解決問題。劃分小組的最終結果將直接影響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組建學習共同體首先應以項目為中心,把對同一個問題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究,尋找答案,不能隨學生的主觀意愿劃分。其次,注意小組成員的異質性。學生成員在小組中需要充當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問題閱讀者、分析者、成果匯報者等。性格外向的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會有更多的發言機會,而內向的學生可能會更多地傾聽其他成員的討論。另外,學習者也存在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等學習風格的差異。因此,小組成員的劃分必須考慮到學習者的個性差異、性格差異、學習風格差異等因素,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每個學習者的優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保質保量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再次,優選組長。通過實踐教學發現,每個小組中都會存在“強者”“弱者”或“偷懶”的成員。強者往往過多控制討論的方向,占據較多的討論時間;弱者的意見往往會被其他成員忽視;偷懶的成員則可能會極少參與問題的討論,等待問題的解決。因此,組長必須業務過硬、具有大局觀、溝通協調能力強,保證各成員在組長的指揮安排下積極投入到項目的討論、實施、評價和反思等環節,使小組合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共同體”,而不是組長的“包辦代替”。小組確定好之后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項目學習計劃,如項目研究思路、項目時間計劃安排和活動計劃安排、項目資料的來源(中國知網、圖書館等)、項目的預期結果或作品的形式、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小組成員的分工(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演示制作、匯報成果等)??傊?,各小組要對項目的學習進行總體規劃和時間安排,保證項目如期完成。

      3.開展活動探究,討論作品制作

      開展活動探究是PBL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學生大部分知識內容和技能技巧的學習都是在該階段完成的。即各小組根據所選項目和成員分工情況,開展組內合作學習,并對必要的對象或事件進行調查研究,收集有助于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首先對活動內容及自身對活動的感想進行記錄,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來收集信息。在該階段,教師作為促進者,應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收集信息的技巧,如如何運用觀察法或調查法獲取有效資料;如何運用中國知網CNKI或萬方數據等常用數據庫;如何在專著或學術期刊中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等,以保證小組每一個成員的有效參與和合作。其次,按一定規則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驗證或推翻最初的假設,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學模式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本階段的活動探究既包括師生間、生生間的協作學習活動,還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自主學習活動和協作學習活動是同時進行、相互融合的。PBL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有效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制作作品是其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典型特征。學生運用在活動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來完成作品的制作。作品形式不定,小組可選擇一種或多種方式呈現所研究的結果,如研究報告、PPT課件、圖片、錄像、模擬課堂、同課異構等。

      4.相互交流成果,進行評價反思

      完成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后,各小組要針對其研究成果和研究過程進行交流和展示,分享各自經驗和體會。成果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舉辦報告會、展覽會等,增強學生對某一教學任務的理解。參與交流的成員,除了教師和本屆學生或院領導外,還可邀請大一、大二的學生,間接影響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評價反思能力,增強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各小組可自行安排2~3個匯報的人數,通過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來表達他們在項目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或積累的經驗等。教師可針對該階段學生所提出或暴露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與分析。在項目最后階段,教師組織各小組對匯報進行評價。評價主體由教師、學習者個體和各小組組成。評價的內容應包括項目主題的選擇、小組的分工、活動時間的安排和活動計劃的制定與執行、活動探究過程的表現、作品的制作與成果交流等各方面,真正體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有效統一。另外,“經驗+反思=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終身性的。反思對教師而言是其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對學生而言是其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提升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策略。因此,在解決問題完之后,教師和學生都要對項目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

      三、PBL教學模式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1.教學與教改對象分析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是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教法課程之一,更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其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概念,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和環境的創設,集體性、區域性、數學類等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家庭與社會中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評價等。課程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有關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最新理論和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規律,全面掌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活動設計及評價等專業知識,從而提高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認識,并具備科學設計相關教育活動的能力和開展有關科研工作的初步技能。教改對象是高師全日制本科大三學生,已學習了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如“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課程”“游戲理論與指導”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較強的自制力和較高的主動性。該階段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具有較高的認同度,普遍贊同其趣味性、實用性、前瞻性。但通過對學生的實習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往往“不知所措”,成了“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另外,這些“文科出身背景”的學生科學素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水平普遍較低。中華女子學院在第五屆亞太地區傳媒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上公布的一項針對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幼兒教師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2.3%和3.2%。幼兒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科技興趣不大,參與科技活動較少。也有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畢業后從事幼兒科學教育存在膽怯感與畏懼感。本科大四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科學領域不感興趣,通常選擇其他領域的教育主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實質就是對學前兒童進行科學素養(特別是在培養興趣與意識方面)的早期引導和培養。“準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也影響到將來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水平?;赑BL教學模式、“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和教改對象三者的特點與現狀分析,為本次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2.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教師依據教學計劃要求、課程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首先提供適合學生研究的項目,主要包括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探究人體、關注自然生態環境、探索自然科學現象、了解生活中的科學技術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觀察、科學實驗、科技制作、分類與測量、科學游戲、種植飼養、早期科學閱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集體性、區域性、數學類、整合性)等,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然后把這些項目發到每一個學生手中,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求其反饋給教師兩個自己感興趣、難度適當的問題。教師則根據反饋信息將學生按項目分成學習小組,每組6~8個人、2個學習任務(整合性科學活動的設計各小組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探究),小組再進行分工、討論,選定組長、制定研究計劃、共同搜集資料等。在這個環節,組長一定要分配好各自任務,比如搜集資料,可選派一個人去圖書館查閱專著,一個人去下載中國知網的期刊,一個人去查閱相關碩博論文,保證所有成員都能積極投入到項目前期的準備工作中,以防出現“偷懶者”等待問題的解決。小組經過2~3周的分析問題之后,各選派2名代表,以PPT或視頻、研究報告、模擬課堂等形式對所研究項目作匯報。交流討論過程中若出現新問題,繼續交流討論,最終達到解決問題、建構自己新知識的目的。教師最后評價、總結小組項目探究過程和完成情況,選出優秀小組,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和組評,形成評價報告??傊?,PBL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反思能力和實踐能力,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當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全實踐”理念下“反思性實踐”幼兒教師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丁曉蔚,顧紅.“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實施模型述評[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66-69.

      [2]高至軍,陶玉鳳.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94-97.

      [3]劉景福.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2.

      [4]劉延申.美國高等師范教育改革簡述[J].教育研究,2001,(10):74-77.

      [5]俞穎,李曉,黃麗麗,等.淺談PBL教學模式下教師的重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12,(2):116-118.

      [6]趙海濤,劉繼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7,(12):53-57.

      [7]王素菊.我國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現狀分析綜述[J].當代學前教育,2007,(9):6-10.

      [8]王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8,(3):25-27.

      [9]賈洪亮.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范文二:我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論文

      一、兒童成長于“工作”

      (一)工作是實現紀律的有效途徑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給予參觀者的印象多是“小大人”“沉思的法官”,意指兒童在工作的時候全神貫注,專心致志,沉浸于各自對工作的積極興趣中,沒有吵鬧,沒有爭搶,整個教室和諧安靜。兒童所表現出來的紀律并非外界強加的,或是迫于教師權威而被動呈現的表面服從,而是孩子們內在的對于秩序的主動的、積極的追求與渴望,是由內而外的真正紀律的體現。

      (二)工作中的重復是根據需要進行的

      “對孩子而言,發展生命的練習是由重復構成的,而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掌握,當孩子到達重復練習的階段時他正走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重復對年幼的兒童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蒙臺梭利曾舉到過一個關于“裝沙”的例子,小女孩不顧保姆要求回家的勸告,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把沙子裝進木桶,倒出來,然后又裝進去,始終樂在其中,興趣盎然。在此過程中,兒童在遵循“動即快樂”原則的基礎上,獲得了認知、思維、動作技能方面的發展。類似的重復并非是機械的原地踏步走,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是不斷發展的。因此,成人應給予兒童重復的機會。

      (三)兒童的工作有其特定的節奏

      “孩子在第一次從事什么東西的時候總是非常緩慢,在這方面,他們的生活是與我們完全不同。小孩子為了完成什么東西都可以很慢、很有耐心,各式各樣的復雜操作對他們來說都是愜意的,比如穿衣服和脫衣服,打掃房間,給自己洗澡,布置餐桌,吃東西等等。”體現出真正的耐心和細致。兒童工作的“慢節奏”要求我們學會等待,適應幼兒的節奏和步伐,放慢腳步,“牽著蝸牛去散步”。

      (四)兒童的工作不同于成人的工作

      對于兒童而言,工作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發展。他們的工作是遵循自然法則,服從內在本能的引導的,他們始終不停地工作,直至完成自身內在的工作周期。兒童是在工作中成長的。成人的工作遵循“效益至上”的法則,更多尋求外在的幫助、合作,區別于“兒童工作即生命的展開”的意義。兒童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是在工作中進行的,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時,要尤其注重幼兒自身工作的主體性,注重發揮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給予他們操作的機會,為他們的探索和發現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適宜的材料。

      二、不忘“自然人”的本性

      自然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自然進行科學教育既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有機內容,又是其有效手段。蒙臺梭利通過自己對兒童的觀察與研究,在借鑒了英、法等國自然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富有獨創性的自然教育主張。蒙臺梭利舉到心理醫生伊塔通過教育讓阿維龍野孩成功適應社會文明生活的例子。伊塔逐漸引導阿維龍野孩從自然界走向社會生活并對其進行智力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伊塔并未采取任何強制手段,而是讓社會生活像大自然一般以自身魅力逐漸吸引孩子,最終這樣的教育取得了成功。“我們必須培養屬于生物因而也屬于自然界的人去適應社會生活,因為雖然社會生活是人的特殊工作,但它也必須符合人的自然活動的表現。而我們在培養人適應這種社會生活的時候,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在生命初期是自然生物的這一有利因素。”從自然人成長到社會人需要一個過渡和緩和,為此,“我們必須把自然本身納入到教育工作之中,這好比不要突然強制性地把小孩從媽媽身邊奪走并送進學校一樣”。兒童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養成都需要從大自然中汲取養分,“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讓兒童從事農業勞動,引導他們培育動植物,并從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蒙臺梭利還從英國萊特夫人利用園林學和園藝學對兒童實施教育以及法國巴黎對有缺陷的兒童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教育、在學校建立“小教育園地”的實踐中豐富和完善了自己自然教育理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幾個主要方面:

      (一)引導我國孩子觀察生命現象

      通過觀察興趣的逐漸增長,引導孩子萌發出關心生物的熱忱以及對母親及教師愛護的感恩之心。

      (二)引導我國孩子們通過自主教育而具有預見力

      當孩子們懂得播種的植物的生長要依靠他們細心的澆水,飼養的動物的成長要依靠他們勤勉的喂食,否則,植物就會干枯,動物就會死亡時,他們就會像一個開始感到對生命負有責任的人一樣,變得有警惕性、自覺性,從而獲得一種自主教育。大自然給與辛勤勞動者的報酬———絢爛的花朵、飽滿的果實、小生命的誕生等,也是激發兒童自主教育的因素。

      (三)引導孩子們學習具備耐心的美德和有信心的品格

      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孩子能夠感受到植物從幼芽緩慢生長直至開花結果的整個生命發展的進程,“這使得兒童最終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在幼小的心靈里萌生出一種智慧,就像農民知道按時耕種那樣”。生命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延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滋養,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明白:耐心、細心、責任心、愛心以及對生命成長的自信是優渥的肥料,是生命之花綻放的不可或缺的養料。

      (四)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以其神奇造化之功哺育著這種感情,它付給勞動者慷慨的報酬。誰為他的生命發育付出了勞動,誰就會獲得豐碩的果實。”孩子天然賦有熱愛生命一切表現形式的特點,他們的心靈會在他們精心照料下的植物發展過程中獲得一致性和信任感,同時也可以體會人類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與轉變。蒙臺梭利提出,最能培養對大自然感情的是栽培植物。其實,栽培植物也是幼兒園最方便可行的科學教育內容。

      (五)兒童沿著人類發展的自然道路前進

      “自然教育使得個體發育和人類整體發展協調起來,人類從農業自然狀態進入工業狀態,當人類發現土地增產的秘密時,他就獲得了文明化的報酬,注定要成為文明人的兒童也必須經歷這條道路。”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從具體微觀角度象征著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繁榮過程,兒童具有形象性、直觀性、情景性的心理特點,因此,養護動植物的過程就成為了兒童了解人類社會進化歷程的生動教材。科學的世界總是奇妙的,大自然賦予這種奇妙以生動的內涵和無限的可探索性,深入發掘“工作”思想和自然教育理論,有助于指導幼兒教師有效地開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實踐,對其他領域的活動也具有借鑒意義。

      三、“工作”與“自然教育”主張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啟示

      “工作”思想的核心是強調兒童活動的主體性,“自然教育”思想的關鍵在于明確大自然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天然優秀教材,將兩者結合,可極大地豐富和發展當今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涵,給予我們在活動實踐層面眾多啟示:

      (一)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重要性的啟示

      1.讓兒童銘記自然人的初衷。自然給予了我們生命,同樣也賦予我們生命發展的形式。我們應當引導孩子明白,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自然,在接受教育進行社會化的過程之初,我們首先是自然人。

      2.讓兒童認識自然、理解自然、熱愛自然,謹記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大自然回報給順應自然規律的辛勤勞動者以豐厚的饋贈,使他們豐衣足食,給予違背規律破壞逆行的人一無所獲的懲罰,甚至拿走他們的生命。

      3.教會孩子學會感恩。主要建立在對于生命的認識的基礎上,孩子對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對呵護自己生命成長的老師的感恩。

      4.養成兒童的自主教育模式。就如同“精心照料植物就能收獲美麗的花朵”督促幼兒按時為它們澆水、施肥、修剪枝椏一樣,兒童在此過程中獲得了“付出才能有收獲,勤勞才能有回報”的自主教育。

      5.培養兒童耐心、細心、責任心和信心。在動植物生命成長的漫長過程中,“四心”是缺一不可的,當我們對待動植物的生命有了耐心、細心、責任心的時候,我們就能滿懷信心地期待他們生命的盛大綻放。6.讓兒童順應人類自然發展道路。從植物生命的過程中感受人類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的巨大變革。

      (二)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厘定的啟示

      1.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理念,制定科學教育活動三維目標。蒙臺梭利強調幼兒親手培育動植物,給它們澆水、施肥、喂食、清理糞便等,在這個實際動手和細心觀察動植物生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兒童萌發了對大自然的,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之情。在此過程中,兒童循序漸進地發展了認知、動作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三維目標體系的生動體現。

      2.關注個體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蒙臺梭利指明了“重復”的重大意義,兒童不斷重復在成人看來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事情,但實際上“重復”意義重大,它表明了兒童內在的需要;其次,重復也并非是機械的,它是呈螺旋上升趨勢的發展著的重復。《指南》中科學領域目標三“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體現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要求,譬如,3—4歲“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能注意并發現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4—5歲“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5—6歲“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同樣都是觀察、培育植物,但是兒童的觀察和理解水平在不斷進步,已有水平和經驗在不斷升華。因此,教師要依據個體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不斷拓展加深。

      3.關注目標的漸進式演變。這是關乎“慢”與“等待”給與我們的思考。兒童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節奏,他們不斷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嘴表達、動眼觀察,直至完成某個特定的內在工作周期。愛德華曾指出“你總是害怕你將要失去那個焦點時刻。它實際是一個權衡性的舉動。我相信干預,但作為我個人,我傾向于等待。因為我已經注意到兒童常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而并不總是要我去告訴他們。兒童經常發現我從未想到過的解決辦法。但有時候等到意味著錯失良機。因此你必須快速的做出決定。”目標的遞進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人應該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4.關注以兒童為本,生命為本的目標的制定。“工作”的思想強調了兒童主體性———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的重要性,切實以兒童為主體,為兒童創設探索與發現的空間與機會;自然教育尤其關注培育動植物,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植物的生命從萌芽到成熟到枯萎的連續變化的形態,從而對生命的真諦與意義有進一步的感悟。

      (三)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啟示

      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生活性。例如種花、種菜,飼養小白兔、小金魚等,都是極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的,這些內容都是兒童生活中隨處可見、方便操作的?!吨改稀芬笪覀?ldquo;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指明了“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科學教育內容越是貼近生活,越是能帶給兒童直觀的豐富經驗。

      2.趣味性。這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直觀性、情景性、情緒性所決定的。幼兒階段無意注意占主導支配著幼兒對于事物的認識,幼兒好奇好問,對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興趣盎然,富有趣味性的東西更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增進注意的持久性。因此,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光風雨雪、山水草木都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天然內容。

      3.生命性。兒童總是對生命形態的一切表現形式懷揣著極大的興趣。譬如,觀察植物從種子萌芽到開花結果,這樣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會帶給幼兒切身的對于生命的直觀感受和認識,對于最終理解生命的起源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4.操作性。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兒童的學習方式是“做中學”,蒙臺梭利特別強調兒童之家的孩子對于教具的操作,并指出了他們有“自動糾錯”的能力。這也是兒童主體性的體現。

      5.代表性。蒙臺梭利指出培育植物是最好的進行自然教育的方式。植物的生長過程是生命極具代表性的樣本,它的生長過程是直觀可見的,并且可以很明確地以自身的狀態告訴兒童:精心照料會獲得大自然的豐富饋贈———絢爛的花朵、飽滿的果實;棄之不顧會得到自然后果的懲罰———枯萎衰竭,毫無收獲。選取代表性的科學教育內容也應當考慮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和生命性的特點。

      (四)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啟示

      活動的設計應當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正規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包括:預定性教學中的科學教育;區角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幼兒園內可統一設科學活動室,每個班級在室內室外可因地制宜自由創設科學區角。讓幼兒感受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特點、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生活的革新,從小培養科學的意識。(五)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方法的啟示

      1.觀察法。蒙臺梭利既強調兒童對于事物的操作、觀察,強調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工作,又強調教師對于兒童工作的細心觀察。因此,觀察法既是兒童認識事物功能、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基礎,又是教師評價幼兒、研究幼兒的重要手段。

      2.操作法。成人可以讓兒童親身種植植物、飼養動物,或者完成一些簡單的種子發芽的實驗,教師在充分做好實驗之前的準備工作的基礎山,給與孩子足夠的實驗操作的時間,并指導他們從中學習一些操作技能。最主要的是兒童能從自己的動手的過程中攫取大量的感官經驗,提升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

      3.指導法。教師的介入要適宜。教師應當慎重考慮并掌握介入指導幼兒活動的時機、方式、原則,既不要介入過多,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也不能做“牧羊人”,放任不管,導致幼11兒探索的盲目性。自然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蒙臺梭利關于“工作”和“自然教育”的主張對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性、目標、內容、設計和方法各方面都有重要啟示。我們在強調人的社會屬性的同時,應不忘自然人的初衷,從小培養孩子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熱愛自然,有助于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和諧完整”的人。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1.兒童心理論文2016

    2.淺談科學與人文論文

    3.比較學前教育論文

    4.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論文

    5.論幼兒教育與兒童天性論文

    6.多媒體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的運用與思考論文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

    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應是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科學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兒童科學教育論文范文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PBL教學模式應用 【摘要】PBL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以解決復雜、真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9332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穿透明白衬衫喷奶水在线播放| eeuss影院ss奇兵免费com|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色播|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斗罗大陆动漫完整免费| 波多野结衣潜入搜查官|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mhsy8888| 久久国产AVJUST麻豆|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无需安装|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h男男|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 日韩福利电影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一级片| 内射白嫩少妇超碰|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污污视频|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好爽好多水小荡货护士视频| 无翼乌日本漫画|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777奇米影视网| spoz是什么意思医学|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色婷婷在线影院| 天天做天天添婷婷我也去|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深夜爽爽福利gif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99| 天天干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