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學論文
比較教育學論文
以不同視角關照比較教育學知識與教育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從改革開放后我國比較教育學研究實踐來看,比較教育學仍然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比較教育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比較教育學論文范文一:關注中國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問題是大家關心的話題。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泰國召開了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明確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基本內涵是,掃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間的差別。2000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論壇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召開,通過了《達喀爾綱領》,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標更為具體化并確定了時間表。
為了積極應對《達喀爾綱領》,中國政府公布了《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全面地總結了2000年達喀爾世界全民教育會議以來中國全民教育實現的歷史性的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國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掃盲及其少數民族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展。同時也清晰地記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推進全民教育的歷程。
一、全民教育思想的興起及其基本內涵
早在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幾十年來,許多發達國家把全民教育作為緩解社會危機和國家反貧困計劃和經濟振興計劃來對待。亞太地區于198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推行“亞太地區全民教育計劃”的建議。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會”在泰國宗迪恩召開,這標志著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產生。進入21世紀以來,全民教育思想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教育思潮之一(另一個是終身教育思潮),它不僅主導了當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為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和進步的趨勢。
全民教育興起并迅速發展的原因有三:首先,從個人發展的層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并籍以促進社會平等的根本保證,又是使個人獲得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其次,從社會或國家層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社會經濟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和國家走出危機、擺脫貧困、實現繁榮的必然選擇。第三,全民教育是促進世界文明共同繁榮的需要。目前,全世界面臨著一些令人生畏的問題:環境的普遍惡化、人口的迅速增長、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等等。教育,尤其是面向所有個體的全民教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全民教育思想教育主張
首先,從教育對象的范圍來看,全民教育主張滿足所有人的基本學習需要。它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兒童的早期護理與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掃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訓、婦女教育等等。顯然全民教育的對象是無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個體的總合。全民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全民”,是無條件的,有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內涵,致
力于是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獲得學習的機會。實際上,處于現代社會階段的全民教育思想也有理想化的成分,人類目前還不可能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受到基本相同的受教育機會,甚至不能保證讓所有人都受到教育,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甚至未來人所追求的目標。
其次,從教學方法來看,全民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思想,它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全民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全面性、針對性和開放性。一方面,全民教育內容豐富、對象復雜、形式多樣,要求教學方法依具體情況而不斷變化,豐富多彩。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和遠程教育的空前發展,使全民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必然向開放性方向發展。還有,隨著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理念的提出,全民教育必然要反映自我教育、自主學習方面的教學方法的要求。但是現代全民教育思想在憑借現代化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的基礎上,還要繼承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精華。
第三,從教育目的來看,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終目的是滿足所有人的學習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謀生的基本技能,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繼續和發展,只有建立并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教育機會均等,從而使教育對象的全民化成為可以實現的理想。但是,全民教育拘泥于普及教育,它放眼全球,從解決人類普遍關心的、困擾人類的一些世界性問題高度,來審視教育在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全民教育不僅僅是人的一種權利,而且也是一種必須。,并有一定的意識和能力參與解決困擾世界的一些重大問題。通過全民教育,讓全人類和平共處、共同進步,從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后,從教育內容來看,全民教育思想作為代表現代社會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思想,越來越與終身教育思想融合起來,在教育內容方面體現出無所不包的廣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中國政府率先承諾在中國普及“全民教育”,為此,中國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使中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全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10年來,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2000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目標,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成就。目前在發展中人口大國里,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實現“文盲人口減半”和“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中國在全民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廣泛好評。
但是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不斷進步,中國的農村教育事業和掃盲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由于人口眾多、國力相對落后,中國內地仍有8700萬成人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2300萬人,全國8%的地區還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又是非常困難的地區,在農村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大力推動西部‘兩基’攻堅任務,本屆政府決心要在任期內完成這項任務。
中國不僅要保持已經取得的成果,還要面對和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而此次高層會議恰恰為各國代表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和探討的平臺。雖然我們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有自己的國情,各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教育差異,但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全民教育發展的奮斗目標,相信此次會議將有力地促進全民教育有關問題的解決。相信這次高層會議的召開,必將為世界全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比較教育學論文范文二:日本80年代以來的高等教育改革
[摘要]:為了適應日本社會的變化和現代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迎接21世紀的挑戰,1984年,內閣大臣中曾根在第101次國會上,提出把教育改革作為施政的三大政策之一,同年設立了直屬大臣的“臨時教育審議會”,要求對有關教育的各項政策進行全面、綜合的調研和審議,并提出教改方案。日本也掀起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所謂第三次教改浪潮。面對21世紀的科技、教育發展日本提出了三個教育目標:①廣闊的胸懷、強健的身體和豐富的創造力; ②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 ③世界中的日本人。
[關鍵詞]:80年代 教改 高等教育 發展趨向
歷史邁入21世紀,在全球范圍內,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社會,知識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主導力量和社會進步的直接推動力:21世紀也是網絡信息的時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知識的需求,尤其是信息通訊的迅速發展對社會、教育都有極大的挑戰。21世紀的知識“產品”席卷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全面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不但經濟全球化,東西方的教育、文化也在經濟全球化中互相碰撞與融合;21世紀是人為中心的時代。不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性發展,更加重視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對于人的潛能的開發,以及人對社會生活的自覺參與。
人們發現面對即將到來的世紀,唯有做的就是在教育上的改革。只有改革教育上的不足點,改進教育的缺點才能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給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培養人才。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迅速超過英、法、德等西方發達國家,躍升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但從80年代末開始日本經濟陷入低迷期,使日本于70年代確立的“技術立國”的神話破滅,經反思使人們意識到是日本經濟賴以重振的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出了問題。那么怎樣才能讓教育從新恢復過來為社會、經濟服務呢?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大量的加大職業教育的數量,大量興辦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以及專業學校。一方面給日本經濟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這種經濟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給學生、給家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速度的降溫,政府必須面對如何改革當時教育制度。具體做法就是把以往教育重視經濟的價值取向轉變為強調人的精神豐富,打破學校教育的終結性與封閉性,試圖在一種大教育觀的指導下,建立終身學習的網絡;并且,突出了教育的靈活性、個性化和特色化;重視提高教育質量;強調增強文部省的政策指導職能和地方教委的活力;實現高等教育的彈性化,發展研究生教育,振興學術研究;加強國際交流等。只有這樣日本的經濟才能發展,雖然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 改革有所收獲但是辦的不太成功。此次的教育改革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第三次教改浪潮,它重點放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尤其是職業技術和專業學校的改革上。日本80年代踢出的教育改革目標具有濃厚的國家主義和能力主義色彩。
1987年8月,日本內閣設立了“教育改革實施總部”,負責落實“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改革方針。同年9月10日成立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研究機構——大學審議會,期望通過高等教育推動第三次教育改革。但是,限于當時日本社會所處的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其教育改革實踐基本上是在戰后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框架內進行了局部的修補或調整。總的來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動作不大,也沒見到什么明顯成效。
那么,為什么20世紀80年代倡導的教育改革遲滯不前,而改革的動力沖不破傳統的阻力呢?到世紀之交的2000年,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與大學教授談到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啟動時認為,80年代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是當時的“臨時教育審議會”缺乏行政能力。因為“學者及教育家在實行改革方面是缺乏力量的”。其二,是教育改革理念缺乏哲學指導思想,沒有確立作為支柱的基本方針。關于戰后的大學和研究生院改革,他認為“日本的大學偏離了以制定國家政策為宗旨的軌道,繼續維持著19世紀的保護所謂‘象牙塔’的舊體制”。總之,人事上的失敗是導致“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改革主張半途而廢的重要原因。
其實戰后日本有三次的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80年代以來的改革就是第三階段的改革。從70年代初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國際化。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為目的”,“完善人格,作為教育努力的最終目標”。1971年6月中央教育審議會向文部省提出了《關于今后學校教育整體擴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詢報告,這個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日本繼明治初期和戰后初期兩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謂“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據。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的《大學院設置基準》,使關于研究生教育的法規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其咨詢報告中提出修改《大學設置基準》,使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1984年日本政府設立直屬于首相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1985年6月,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詢報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1987年9月,文部省設立了大學審議會。概括起來,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放高等教育機構;二是充實與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強學術研究。
90年代,日本對大學課程進行改革,這一改革的關鍵在于課程的一體化。1995年,日本政府確立了科技創新立國的國策,并相繼制定、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實行“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90年代后期以來,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困擾著日本高等教育界,據此,文部省修訂了《大學院設置基準》,并出臺了其他相關政策措施,開始日本研究生教育發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學審議會提交了題為《21世紀的大學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競爭環境中充滿個性的大學》的咨詢報告,全面規劃了21世紀初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及改革方針政策。2001年6月11日,文部科學省向日本第10次經濟財政咨詢會議審議通過了文部科學省的“大學結構改革方針”。總的來說,90年代以來大學改革主要是四項:第一,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對本科教育進行改革;第二,把大學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質、量兩方面進一步充實大學院的教育;第三,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等學習條件,為社會人士提供更多的終生學習機會;第四,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全面展開。
日本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無論從規模、制度、組織和培養方式等所有方面均面臨著挑戰。為應對挑戰,日本政府至今仍持續進行第三次教育改革,并把研究生教育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這是日本追求新的國家目標的需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在以IT產業為標志的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與美國相比也處于下風。可以說,缺少創造性人才,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日本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所以日本要想在國際社會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更加積極地對國際社會做出貢獻,通過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以加強基礎研究,多出一流研究成果,培養世界頂尖科技人才,推進日本的產業振興,實現由“日本制造”向“日本創造”的轉變。
其次,這是日本大學擺脫生存危機的需要。90年代以來,日本教育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少子化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日本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就學率幾近100%,高中階段的學生就學率也已達到96%以上,高等教育的學生就學率如果將高等專門學校計算在內的話則超過60%,即日本社會已經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自1992年18歲人口高峰過去以后,到2009年高等教育將進入全部高中畢業生入學時代,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將面臨著由“學校選擇學生”轉為“學生選擇學校”的挑戰。這一發展趨勢必將導致以招收本科生為主的私立大學的經營越發走向困境,而以承擔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日本國立大學要維持生存就必須實行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采取擴招以廣泛吸納成人研究生入學的政策,將成為國立大學搶奪生源的有效經營策略之一。
第三,是日本應對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新挑戰的需要。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是比較封閉的。但隨著世界范圍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以及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迅速進展,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正在逐漸加深。日本要在全球化時代增強國際信譽,就必須創造面向世界的開放性環境,以吸引國外優秀人才融入日本社會。在這方面,日本的教育機構特別是大學和研究生院在廣泛吸納留學生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
綜上所述,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創新是面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理性選擇,其改革過程主要是圍繞“入口”和“出口”這兩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從國內形勢看,前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大學生存危機和滿足國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對高層次教育的廣泛需求,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養方式,實現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彈性化”、“多樣化”;從國際形勢看,要擺脫經濟長期低迷的困擾局面而實現產業振興,就必須通過改革大學管理制度、創新研究生教育的組織機制、加強大學的基礎研究,以培養能夠活躍在國際尖端研究領域的精英人才,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而追求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實行研究生院“重點化”改革,實現高等教育“高度化”。
當然,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創新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方面。如日本COE項目的實施類似中國的“985工程”。而在立項建設的過程中,日本政府一改過去那種由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均攤或指派的辦法,改為以日本學術振興會為中心、另由大學評價·學位授予機構、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大學基準協會四個機關聯合組成的“21世紀COE計劃委員會”——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來實施,就值得我們借鑒。但日本通過擴招來擺脫大學生存危機,使研究生院人滿為患、研究生求學意愿低下、博士過剩現象長期得不到解決,以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導師指導能力欠缺等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馮增俊.《當代國際教育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6頁.
(2)李振玉 來源:《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3)趙洪偉.《日本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320頁,第327頁,第326頁,第337-338頁,第338頁.
(4) 李振玉.《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制度創新的過程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