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論文:職業教育的“道”與“器”
職業教育論文:職業教育的“道”與“器”
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招生規模和畢業生就業率再上新臺階,駛上了發展“快車道”。據統計,2005年全國僅有中等職業學校11611所,當年招生537.29萬人,在校學生1324.74萬人。經過3年發展,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4767所,招生規模達810萬人,在校生達205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已大體相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職業教育論文范文:職業教育的“道”與“器”。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職業教育的“道”與“器”全文如下:
摘 要:“六業貫通”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專業應用型人才,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當然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職業教育也同樣需要有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人文精神的教育,涉及到人才培養的根本宗旨、人才培養的價值方向以及人才培養的道德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六業貫通;傳統文化;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是一個嶄新的教學門類,職業教育嚴格來講應是自西方“工業革命”后近兩個世紀才逐漸產生的一種教育,其教育原始意義是為現代化工業培養合格技術人才。從廣義上說,人類自出生起,就有了職業教育,比如上古傳授?j木取火就是職業教育,孔子的“六藝”更是有明顯的職業教育特征。但習慣意義上所指的職業教育完全是屬于現代的。
毫無疑問,現代職業教育的內容絕對是“現代”的,因為,沒有現代科學技術技能內容的教育與培訓,現代職業教育無疑是一句空話。而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是,純現代技術內容教育內涵的職業教育,需不需要有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回答絕對是肯定的。培養現代技術技能的人才,決不能離開傳統人文精神的教育。
自2012年始,我們對于職業教育,試圖采取一種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業與行業、產業、企業、就業、創業”相貫通的模式。“六業”之中,“學業”是基礎,“就業、創業”是目標,“行業、產業、企業”是橋梁。如何打造優秀的“學業”,是決定“六業貫通”的關鍵。
“文化”一詞,歷史久遠。“文”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化”為教化、生成、造化。“文化”二詞連用,最早見于《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謂“文化”,乃文治教化、禮樂典章制度等。而今天的“文化”則比古代“文化”一詞含義廣泛得多,它是十九世紀來從西方引進的。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深深地滲透到了人民的思維中,構成了當今社會的文化背景。現代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更應特別重視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要正確把握傳統文化中普遍性的價值取向,這就是說,當代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有著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這種目的與目標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1 “六業貫通”人才的培養宗旨
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信仰一直沒有替代儒家道德教育。從古代的“惟人,萬物之靈”①到清末龔自珍“天地至頑也是倮蟲(指人)而靈” ②,由儒家開創的這種注重現實生活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經成為中國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特色。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人的生命和生存,”古人把人放在很尊貴的重要地位,認為天、地、人才把天地聯系溝通起來,形成完整的宇宙世界。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迪,而我們的“六業貫通”,培養人才的根本宗旨也正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所以,在整個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這種新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勞動人民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先決力量。人才的培養首先必需強化服務意識,消除市場經濟對人類發展的消極因素影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群眾看作是一切關系的主體。想問題、辦事情都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培養和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這樣的人無論今后在什么樣的崗位,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造福社會。職業教育培養的現代應用型技術人才,從事的是技術勞動,也并不一定都會走上領導工作崗位,但是,無論干什么工作,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永遠是一致的。學生就業,做的是工作,想的應是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即使是“創業”,根本的宗旨還是服務于社會,離開了這一點,我們將會一事無成,我們的教育也將一無所成。
其次,要培養學生以情待人的品質。這樣,才會有現代理想的和諧社會。我們培養出來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會盡心盡力地搞好本職工作,以情待人,也就能去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并能在各方面都能愉快合作,從而很好地處理生產、生活諸多方面的問題。高職人才進入社會,如何優質地服務社會,固然需要過硬的業務與優良的品,但是能信任同事、尊重他人,善于與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品質。而傳統文化中這一方面的內容俯拾皆是,這正是“六業貫通”培養模式下的職業教育所需要的。道理很簡單,“學業”要與其它“五業”相貫通,必須有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必須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技術的橋梁,一是人事的橋梁,人事的橋梁就是要學會溝通,信任社會,尊重他人,熱情真誠,二者互為表里、缺一而不可。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心胸寬廣、公平待人的作風。“六業貫通”培養模式下的現代實用型技術人才,除了必須掌握現代科學技術之外,還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寬容的作風,這不僅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共處關系,更重要的是能為社會創造最大限度釋放其智慧和力量的好環境,使每個人始終處于積極的工作狀態。尤其是作為具有現代科技品質的新型人才,既要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社會,也同樣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才可能使這個小天地中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的每個人能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發揮,這正是培養優秀的團隊精神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2 “六業貫通”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
大約公元前6世紀,魯國上卿叔孫豹與晉國上卿范宣子在討論怎樣才能“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死不廢,此之謂三不朽。④”古人認為只有人的高尚品德,為國為民所建立的功業以及言論或著作,才能永垂青史,昭然后世,這是先哲們人生理想和對人生價值意義的看法。誠然,這種“三不朽”,包含的是封建的落后思想,但是,剔去陳舊的內容,立德、立言、立動的形式是可取的。傳統文化又一重要內容是在義利關系上的“以義制利”,即義利關系準則。在義利有矛盾,二者不可得之時,則“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行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當然“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⑤”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中的“以義制利”既不是純粹的利己主義,也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在古代圣人們看來,只要是符合“義”的“利”,不但不應回避,反而應努力去爭取。什么是符合“義”的“利”,簡言之,涉及老百姓的“利”,應“以民之所利而利之”。因此,我們需要有遠大理想的人才,要有大公無私的品質。也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為今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
在今天社會中,作為新時代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無論是就業或創業,固然不再有所謂“立功立德”的封建意識,但講社會競爭,同時也要倡奉獻、倡正氣、倡奮進。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有進步,而個體也才能真正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 “六業貫通”與高職人才培養的道德能力
要讓我們高職的學生進入社會之后,能夠與社會和諧,應有哪些品質?這是每個社會人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
首先,馬克思主義曾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⑦。每個人,即使不是領導,要想與社會和諧,生存下去,就必須能與人相處。怎樣做到這一點,有許多因素。但 “知人善任”是最重要的,在現代化社會中,人需求的最高層次是能夠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要實現自我價值,必然要自己努力,現代化的人才,在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必須了解他人、信任他人,相互尊重、激勵,形成良性的社會競爭機制,就會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其次,我們要學會關心愛護他人。二千多年前,老子說過:“姑欲取之,必先予之。”⑧人是情感動物,很多很多事情,并不是“利”所能成就的。新型人才也必須懂得這點。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先想他人所想,每個人社會地位不同,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一些人總是覺得上天不公平,甚至懷才不遇,其實這就是缺失溝通的結果。人沒有情感上的溝通,又怎么談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呢?
再次,要創造和諧人際關系,還需要每一個社會人有“寬容大度”的品性。哲學家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每人出身、生活、經歷、教育、環境及受很多因素影響,都有各自的個性特征,對于這些個性各不相同的人,要從尊重他人的個性,出發,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做到寬容待人。對于他人有意或無意間的“冒犯”行為,要具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要寬容對方,才能化解矛盾,為創造和諧的相處環境而努力。這樣,才會有一個整體和諧相處。
總之,“六業貫通”模式下的職業教育需要有傳統文化的內容,雖然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重要工程,影響因素頗多,但重視傳統文化,汲取精髓,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亦如張傳燧先生所指出的:在“器”即科技、工具、功利精神日益突顯的時代,切不可忽視傳統的“道”即人文、本體、理性精神的復歸。“道”與“器”,本體與工具、文化與科學的整合,必將成為大學發展的未來價值旨歸⑨。這是一位真正學者的真知灼見,培養現代化的職業人才,不只單純的是“器”的訓練,還一定要有“道”的涵泳,這樣,“六業貫通”模式下培養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需要。
注釋:
①《尚書?泰誓》②龔自珍《釋風》③《荀子?王制》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⑤《論語?里仁》⑥晉?潘尼《安身論》⑦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⑧《道德經?第三十六章》⑨張傳燧《大學之“道”與大學之“器”――傳統大學精神解讀》第3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相關文章:
2.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3.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滑坡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