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
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
大學承擔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擔負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偉大使命,重視和提高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是完成上述任務的關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篇一
《大學生德育教育主要內容思考》
摘要|:大學承擔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擔負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偉大使命,重視和提高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是完成上述任務的關鍵。以對大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作思考,認為正確的政治方向,愛國主義和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主要內容
“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深刻說明了高校的德育教育要關心政治。歷史上所有站在時代前列的人物,有可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共產主義者,但他一定是愛國主義者。說明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愛國主義。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則要求高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觀。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在高等教育的體系中,德育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決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規模發展迅速,德育教育工作成效明顯,但形勢并不樂觀。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種文明沖突日漸頻繁。處于發展和改革關鍵時期的國內各種社會變革導致社會道德選擇的困惑也日益增多,越來越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也必然影響著高校的德育工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努力創新德育教育方式,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培養人民接受,社會滿意,具有國際視野的合格人才。
1高校德育教育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1.1當代大學生要抓好理想教育
理想是我們事業與生活的精神支柱,大學生有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保證。現階段大學生的理想包括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現實理想。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四有”新人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大學生正是擔當這一重任的主力軍。大學生要有“建設國家,舍我其誰”的氣概。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團結全中國力量形成凝聚力的保證。如果沒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象舊中國一盤散沙一樣,任由強國宰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無法實現。
1.2當代大學生要進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教育,其核心內容是進行艱苦樸素的教育。由于國家人口政策原因,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出生與改革開放取得明顯成效的時期,難以認同他們父輩身上艱苦奮斗,樸素進取的精神。而我們國家又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希缺的國家,國家經濟建設的底子還很薄。如果大學生不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創業,不將中華民族最優良的傳統道德繼承并發揚,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就沒有可持續性,國家就沒有發展強大的基礎。
2高校德育教育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基本內容
2.1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德育教育的范圍很廣,包括理想教育、方向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也涵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還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禮儀等方面的教育。但綜觀各國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是其中的一項基本內容。愛國主義與一個人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道德情操集中體現,是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大學要培養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者,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生首先意識到自己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要他們意識到自己對民族,特是對國家應盡的責任。事實證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祖國沒有責任感,他根本就不可能有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去建功立業。
2.2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需提高大學生的理性認識
長期以來,高等學校注重加強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國家精神和民族大義得到了很好體現。大多數青年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極少數大學生在愛國主義這個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個人立身之本的問題認識模糊,立場搖擺不定。因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必要,而且要持之以恒。大學生是理性群體,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注重理性教育,提高他們對愛國主義的理性認識。首先,愛國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我們在引導青年學生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要著重加深他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幫助大學生正確學習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凝聚力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有著深遠的文化歷史內涵。大學生只有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近代中國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所進行的可歌可泣的斗爭以及眾多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跡,他們的愛國主義才能有堅實的根基。
3高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3.1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業,其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教育的本質特征。而高校的德育教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體現。大學生德育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大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教育觀點,也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教育觀點。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在不同歷史時期強調: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方面都得到發展;要使大學生成為繼承社會主義事業的“四有”新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青年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學教育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人文本的德育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既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以人為本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體現對人包括環境中的事物都應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給予人性化的思考和關懷,。
3.2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高等學校德育教育堅持以人為本,一是體現高校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二是體現高校追求真理,尊重個體發展的科學精神;三是能折射社會,將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通過畢業學生傳遞給社會,從而將大學德育教育的價值放大。四是強調從實際出發,強調從學生出發,尊重他們成長的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
3.3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
1)開展心理咨詢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心理咨詢作為指導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心理疾病,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其大學幾乎都開設心理咨詢機構,配有專門的教師,專門的活動場地。當前我國高校大部分也設有類似心理咨詢室這樣的機構,各項心理咨詢工作正在開展。但形式還不豐富,大都停留在上課,一對一的跟蹤咨詢等。通過影視作品、團體心理訓練活動還較少。如成立敏感訓練小組、心理劇療法等。通過心理咨詢活動,解決大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時期碰到的各種思想和心理問題,對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體現以人為本,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其作用非常重要。
2)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教育規范教育,單靠傳統的灌輸,其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大學結合大學文化建設,可以采取靈活的課外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強德育的效果。如思想大師的演講,能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思維;競技體育明星的校園表演,能激發大學生的拼搏精神;成功企業家的精彩訪談,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而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形式多樣的義務活動:環保宣傳、募集資金、慈善工作等。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意識。還可讓他們學會生存的技能,探索未知的勇氣,平衡人際關系,形成團隊合作意識等
此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和社會公共環境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這些方法比傳統的灌輸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容易達到德育效果,也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楊文軍,張社爭.大學生品德教育是大學的使命[J].教育與職業,2006,3(8):12-16.
[2]田建國.牢牢把握高校德育正確方向[J].發展論壇,1999,6:54-56.
[3]張水銀.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方法、途徑的實效性[J].法制與社會,2008,02(中):71-7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