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論文(2)
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論文篇二
《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研究》
摘要: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目前職業教育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必須分析原因,認真應對,這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職業教育;戰略地位;問題;加快發展
溫在2005年11月7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發展職業教育。201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力爭達到800萬人以上,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的戰略選擇。職業教育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已成為重要課題和當務之急。
本課題研究的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和成人中專。
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問題和困難
目前,職業教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職業發展差距太大。城市職業教育發展狀況比較好,城市公辦職校有過“八五”期間的輝煌,職教大滑坡的沖擊比較小。以桂林市為例,城市各類公辦職業學校21所,因為公辦中專、技校屬政府職能部門及行業所辦,原來招生是納入國家統招計劃的,投入和招生都有保證,中專取消統招后又辦綜合高中,因此基礎較好。2002年以前教育部門直屬職中有5所,一所是全國重點學校,一所是自治區重點學校;除全國重點職校外,其余4所均是與初中綁在一起辦,所以辦學經費和師資也有保證。2005年,組建了桂林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后,職業教育更是上了一層樓。目前4所全國重點職校全部是城市學校,9所自治區重點職校有5所是城市學校。在全市職校教師中,大學本科以上占57%,78%是城市職校教師;“雙師型”教師占全體職校教師21%,82%在城市。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卻舉步維艱。其發展特點是先天不足,后天緩慢,“兩高”擴招后出現大滑坡。首先,農村職校基本上多由原來“五七”農中或薄弱初中轉辦的,多數學校遠離縣城,基礎設施差,師資水平低,一直處于招生難、發展難狀態。其次,農村職校的基建項目都是在“八五”期間完成的,近十年,農村教育經費主要用于清理“普九”欠債和普及實驗教育投入,縣級財政負擔較重,對職業教育投入增加部分只能滿足于工資增長,無力改善辦學條件,農村職校生的人均教育經費要比城市少60%以上。因此,多數學校都達不到辦學要求。再次,1999年高校擴招導致普高過度發展,職校面臨前所未有的招生困難,這讓農村職業教育雪上加霜,出現了大滑坡甚至生存危機。到2002年,全國農村職校減少了32.6%;在校學生人數減少了17.6%。桂林市12所職校在自治區合格學校評估中5所未達到合格等級,兩所職校停辦,1所職校已被賣出去作他用,4所自治區級重點職校合格辦學條件與市區相比也有很大距離。
投入嚴重不足,資源浪費嚴重《職業教育法》和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政策措施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如國家規定“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普及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20%”。但實際情況是難以兌現。如2001~2003年全國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經費占撥款總額不足10%,低于法定比例。近年桂林市本級財政才基本做到了教育費附加的20%用于中等職業教育,而下轄12縣沒有一個縣能做到位。另外,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5%的職業培訓經費也沒有保證。職業教育辦學成本一般是同等規模的普通高中的2~3倍,但財政實際投入卻遠低于普通教育。從1996年開始,各級政府預算內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增加的比例逐年下降,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增長幅度也低于普通高中。桂林市本級財政預算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職校生為生均費360元,也與普高的498元差距較大。大部分學校的政府經費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費和校辦企業創收來解決。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辦學條件改善步伐緩慢。目前,多數職業院校特別是農村職業學校實驗器材、實訓設備配備率低,與現代職場要求差距很大,受資金和場地限制,職校也缺少實力建設實訓基地。職業教育投入政策落實不力,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根據教育部門統計,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各類學校14000多所,但能夠達到職業教育辦學基本條件的學校不到一半。投入不足導致兩個直接后果:一是學費過高,擋住了部分貧困學生;二是嚴重制約著學生實際操作水平及教育質量的提高,使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在政策性投入不足的同時,職教資源卻存在巨大的隱形浪費。由于政府統籌不力,職業教育“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得有限的公辦教育資源并沒有得到優化配置,不僅重復建設、重復辦學現象嚴重,同時也存在職教資源流失和閑置浪費。如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忽視職業教育的經濟屬性,職業學校被作為非生產性資源剝離;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在實現“兩基”目標后,也未成為農業、林業和畜牧水產業等應用科學技術培訓的主陣地。這導致多年含辛茹苦積累起來的、為數不多的公辦職教資源或閑置與流失,令人心痛。另外民辦職教資源由市場配置也帶有很大隨意性,什么專業方向熱就一轟而上。低水平的重復,不僅分散人力、財力、生源,浪費社會教育資源,并造成教育成本增高。這些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師資問題突出目前,師資整體素質與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要求差距較大,成為影響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專任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學歷達標不夠。200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65%左右,明顯低于普通高中教師學歷75.7%的合格率。農村更低,如桂林市農村職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僅為27%。二是“雙師型”教師缺乏,比例偏低。相當部分教師是普教改行的,專業課教師缺乏行業背景,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導致“專業課教師不專”。同時,非專業教師比例偏高。目前,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占50%左右,“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為20%左右,農村職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不到10%。如桂林市靈川縣職校專業課教師占全體教師的40%,“雙師型”教師僅占5%。重點職校尚且如此,一般農村職校更不用說。“雙師型”教師缺乏的問題可通過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兼職授課,但受企業和職校現行管理機制制約,原本應該成為專業教師主體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嚴重滯后。2005年全國中職聘請校外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10%左右。桂林市高級技工學校為保證教育質量聘請了30%的專業教師,但這讓學校經濟不堪重負。農村職校根本不敢也請不起專業教師。由于缺乏“雙師型”教師,學生技能培訓質量受到很大影響。三是教師補充困難。由于職校教師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高,教書無成就感的窘境,不僅無法吸引外來優秀教師,還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骨干教師流向重點普高或跳槽考入機關。目前高職師范本科畢業生很少,市場前景看好的專業學科教師十分缺編,普通師范生又難以勝任。同時,學校部分超編教師卻分流不出去,新開專業急需教師,又因編制限制引不進來。如桂林市高級技工學校按學生1000人定編教師100名,如今學生數達到3000多人,編制依然沒變,在編教師僅80余人。這樣的狀況怎能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四是教師培訓機制滯后。職業技術升級日新月異,專業教師知識急需更新。但由于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教師培訓難以制度化,導致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專業技能的提高、綜合素質的優化受到很大影響,不能適應市場要求。這也是造成師資力量薄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生源問題不容忽視專家提出:中、高級技工人才匱乏已經成了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為何技工缺口如此之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職校生源不足。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給人們留下一個深刻印象是學校招生難。特別是那些基礎薄弱、地點偏遠的農村職校不僅招生困難,新生入學后也流失嚴重。一邊是就業市場的火爆,一邊是職校招生的冷清。中考學生報讀中等職校的非常少。以桂林市為例,2004年有近5萬人參加中考,只有600多人報考了中等職業學校。一些縣高中段教育的普職招生比嚴重失調,如全州的比例為1∶0.18。2005年全市高中段普職學生比例接近1.5∶1,但距離國家兩者大體相當的要求仍然很遠。
招生難只是表象,本質問題是很多職校辦學缺少專業特色,職業技能訓練水平不高,畢業生的素質和技能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當下許多職校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跟風開設熱門專業卻不能保證教育質量。如不少職校都開設了當前吃香的數控、模具、汽車維修等專業。但有幾個學校買得起十幾萬元一臺的數控機床和配備汽車維修車間?沒有實訓條件,怎能培養出高技能人才。有的職校揚短避長,專業設置雷同,沒有競爭力,還丟掉了自己原有特色。如藝術類學校去大辦工科類、信息技術類專業,實在是舍本求末。職校失去專業特色,教育質量不高,缺乏強烈的社會影響怎能吸引學生?不少農村家長認為讀職校是浪費錢就是證明。近年民辦職校發展較快,但并不意味著辦學水平的提高,因為民辦職校的投資者更多的是按市場規律而不是教育規律來辦學。部分民辦職校甚至利用虛假宣傳,“中介”進行有償招生、賄賂招生等手段與優質職校爭搶生源,給中職招生帶來了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加劇了招生的困難。
問題原因分析
(一)觀念和認識問題是影響職業教育的根本原因
落后觀念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本是讀書求學的指導思想和原動力,中專招生取消了統招和沒有了人事制度支持(國家包分配,干部身份)后,重視普通學歷教育,鄙薄職業技能教育的觀念主宰著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調查顯示,70%以上的城市家長認為讀普高考大學可以做白領,待遇高,而職業院校畢業生只能當藍領,社會地位低。農村學生家長普遍認為要么初中畢業去打工早掙錢,要么省吃儉用送子女讀普高考大學“跳農門”。正是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技能教育受到嚴重忽視。2004年桂林市進行中考改革,把學生綜合素質和成績分成A、B、C、D、E幾個等級,D等以上才能報讀普高,最末等的學生去讀職校。這似乎是在政策上使上述觀念得到印證。另外,一些愿意獲得一技之長的學生,也迫于觀念壓力報考普高而壓制了自己個性的發展。而事實上,大量擴招的高中生將來是高考落榜生,他們上不了大學還耽誤了職業技能的獲得,這對社會和個人都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認識上的偏差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地方的政策和投入卻只向普高一邊倒,作為高中階段教育的中等職業教育并沒有得到相應發展,導致教育結構嚴重失衡。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不少地方大力擴辦普通高中,本質上是職業教育的縣師范學校也紛紛改辦普高;有的縣雖然財政困難,但是可以拿出幾千萬搞一所示范高中,縣職校卻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如桂林的12個縣的示范普通高中與重點職校的辦學條件相差很大。2000年,全國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只相當與1994年的水平,職校與普高當年的招生比例回落到歷史最低點。認識偏差導致對教育成績評估的偏頗。現階段,評判一個縣的教育水平和質量主要以高考、中考的上線率、錄取率為依據。這必然迫使中等教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另外,主流媒體對職業教育及技能型人才的宣傳乏力,職校和培訓機構也不重視自身的宣傳。這直接影響了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
(二)職教成本高影響學生選擇職業教育
當前職業院校的學費普遍偏高,中職學費高于普通高中,高職學費高于普通本科,而中專和高職不再享有任何就業優待。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和學生怎么會選擇職校?普及高中段教育主要任務在農村,而低收入的農民當然也不會選擇高學費的中職學校。以桂林市為例,普通高中學費800~1600元/年,而中等職校1800~2300元/年,掌握一門技能的培訓費用也要上千元。全市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負擔一個職校生,一年花費5000元左右,這對許多農村家庭來說是頗為吃力的。光從教育成本考慮,農民也不會選擇職業學校。農村新增勞動力是現代企業的主力軍,亟待接受正規職業教育,而過高的學費往往把本來很需要學習職業技能的農家子弟尤其是貧困子弟拒之了門外。目前,40%未能升學的農村初中、高中生未經職業培訓就去打工與職業教育學費偏高不無關系。目前職業教育具有“培養成本高、就業回報率不高”的特點,如果在政策設計上還采用“低投入、高收費”的辦法,在普通高中能提供較多入學機會的時候,職校招生困難是必然的。職業教育成了宏觀調控不力,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
(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實施不力影響職業教育普及
一方面,雖然《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都明確規定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先培訓,后就業。然而,這些政策和行政法規絕大部分都比較抽象,缺乏操作性、強制性。另一方面,目前推行就業準入制度還局限在部分技術工種的范圍內,缺少一部涵蓋全部職業,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業準入法規作為其支撐。因此,執法力度和范圍遠遠不夠,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推行。用人單位招聘人才唯學歷傾向、招聘未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低素質勞動力現象很普遍,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大量招收初中生進廠務工,這不僅占用了職校和培訓機構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為安全生產帶來很大隱患。而且對職業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在調研中,職校和培訓機構對這一點反映最強烈。他們認為,如果全社會能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職校招生就不難了。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思路
首先,必須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各級人大要監督同級政府不打折扣地貫徹執行《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特別是相關政策要落實到位,如30%的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教,提取15%的企業教育培訓費,建立職業教育發展扶持專項資金等。這是加快職教發展的根本保障。同時,樹立大職教觀念,加強政府統籌力度,配置優化和整合職教資源,集中力量改善職業教育技術裝備和基地建設。如城市可重點建設一至兩個產學結合的多專業、對全市所有職校有償開放的實訓中心或基地等,優質資源共享。推進辦學體制與機制創新,以培育品牌為導向整合城市職教資源,充分發揮重點學校龍頭作用,組建各類城市職教集團,使職業教育向品牌化、規?;?、集約化方向發展。輻射和帶動農村弱校,因地制宜建設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制定支持企業、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鼓勵性政策,優勝劣汰扶持民辦職校,實現職業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其次,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是加快職教發展的關鍵。一是加強對現有“單師型”教師的培訓。建立和完善教師定期繼續教育和進修培訓制度。二是賦予職校用人自主權。深化學校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教學模塊設崗、以崗定酬,全員聘用、競爭上崗、人事代理。編制部門根據學校發展需要,對學校編制實行動態管理。編制對崗不對人,以便學校自主聘任“雙師型”教師;聘請高級技工、技師、專家和工程師乃至外籍技師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一支高水平、與時俱進的兼職專業教師隊伍。三是建設職校師資培訓基地。充分利用當地高校和訂單企業資源建設師資培訓基地,有計劃地培養“雙師型”教師。出臺城市職校教師到農村支教服務制度,達到優秀教師資源城鄉共享。如規定對城市職校獲取高級職稱的專業教師和新招聘的年輕教師必須在縣職校進行一年以上的教學服務等。
再次,降低學生分擔的教育成本。一是政府主導作用要三到位――財政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設施配備、基地建設到位。二是增強職校及培訓機構的造血功能,對職校及培訓機構的產學結合的基地、勤工儉學項目、實訓車間的創收應與企業經營區別對待,給予政策扶持。三是規范招生市場。目前職校的招生惡性競爭不斷抬高招生成本最后轉嫁給學生,可加大招生咨詢宣傳力度,并考慮恢復中職統招與自主招生相結合。四是建立完善職業教育貧困學生助學機制。積極籌建地方職業教育發展基金,落實對職業教育捐贈部分的稅收減免政策,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政府為城鎮低收入家庭和貧困戶子女接受職業教育“買單”及補助選學農、林等艱苦行業專業的學生。職校從收入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獎學金、助學金和學費減免,五是把組織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作為扶貧助學的重要途徑,讓貧困學生“零學費”讀職校。
最后,以互惠互利為紐帶組建職教專業合作體,制定內部章程,同層次、同專業(工種)實行“統一培養目標、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使用、統一考核標準、統一招生就業服務”的“六統一”的辦學模式。這是避免職校之間招生惡性、無序競爭,降低招生成本,優化配置生源,提高辦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該課題是桂林市政府咨詢的重點課題。課題組成員有:桂林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蔣桂珍、王貴軍;桂林市教育局的岑中堯;桂林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的鄧希國;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的王桂英。
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3.新聞傳播學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