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教育論文>

    有關美國教育理念的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美國堪稱世界上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美國教育的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教育的論文篇一:《美國教育改革述評》

      摘要:美國堪稱世界上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不僅普及了中小學教育,而且擁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學技術人才,經濟實力在當前首屈一指。這一切不能不歸功于其教育領域的不斷變革,正所謂“變,不一定會導向成功,然而不變,一定不會成功”。本文試圖對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教育改革作一概述,并對其進行粗略的分析。

      關鍵詞:教育;教育改革;美國

      縱觀美國教育的改革,不難看出,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衛星沖擊波”導致《國防教育法》(1958年)的頒布,持續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礎教育這一領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頒布,改革的視角才不斷地擴展開來,一直持續到現在。

      截止到上世紀80年代末,由瞿葆奎先生主編的《美國教育改革》這本書將美國教育改革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1918~1945,主要解決的是一些中等教育問題,其間以“八年研究”最為醒目;1946~1957,致力于機會均等、課程、兒童及師范學院等一些問題;1958~1987,對公立教育、進步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作出激烈的辯論[1]。

      因此,我們可以將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作為分界線,將近一個世紀的美國教育改革一分為二:之前是總體趨向緩和的教育改革,之后是激烈而又不乏激進的教育改革。本文以后者為論述對象。

      一、二戰后美國教育改革的歷程

      (一)拉開帷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需要培養各方面的人才,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教育改革的進程。此外,當時美國出現了各種思想、流派,特別是“進步教育”思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2],這又在一定程度上為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礎。而真正的導火線是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引起了美國朝野上下的極大震動,教育改革的呼聲更為高漲。

      1958年9月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親自批準了《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撥出大筆經費用于改善美國中小學數學和科學領域的教學,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學校教學質量。其主要內容有:加強普通學校的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的教學;堅持職業技術教育;強調“天才教育”;增撥大量教育經費作為對各級學校的財政援助等等[3]。《國防教育法》拉開了二戰后美國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國教育立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響了以后美國教育發展的方向。

      (二)改革在繼續。進入60年代以后,美國的教育改革繼續進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二是繼續解決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三是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此時期發生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心理學家布魯納領導的課程改革;與之匹配的一系列法案主要有1965年的《中小學教育法》、1966年與1967年的《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1963年的《高等教育設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以及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國防教育法》頒布以后,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因為教材過深、要求過高而導致了“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現象。因此截止到70年代中期,美國中小學生的素質不僅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反而出現了低于“衛星沖擊波”之前的水平,加之美國在與日本、聯邦德國的競爭中連連失手,其一極化的地位逐漸呈現多極化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政界、企業界和教育界強烈要求“回歸基礎”(Back to Basics),于是1976年美國開展了一場“回歸基礎運動”。主要是對中小學校出現的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方面的問題進行改革;內容主要是圍繞“生計教育”和基礎教育;旨在消除進步主義教育造成的學生知識水平下降,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傾向,主要強調讀、寫、算等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實行嚴格的紀律,開展學習上的競爭,采用標準化測驗,實行能力分組,增加家庭作業,加強愛國主義與道德品德教育[4]。不可否認,這次運動為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

      (三)新一輪改革。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美國教育改革大刀闊斧的開始。美國向來是擅長以危機促進改革的國家[5]。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于1983年4月發布的教育報告書——《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是推動美國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名篇之作,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個報告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教育在國民經濟、社會生活和培養國民素質的作用與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高低甚至是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系在一起。報告書開頭即指出美國社會的教育根基現在正在為日益強大的“平庸”浪潮所侵蝕,教育質量不斷下降,已經到了對國家形成安全威脅的地步[6];主要內容是加強中學五門“新基礎課”的教學,中學必須開設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課程;提高教育標準和要求;改進教師的專業訓練標準、地位和待遇;各級政府加強對教育改革的領導和實施。此報告的公布,在美國教育史上又一次揭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大大超過了1958年教育改革的聲勢和規模。

      到1985年,由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共同啟動了“2061計劃”,經過將近四年的調查,最終用哈雷彗星下一次與地球相遇的時間為代號完成了該報告,命名為《普及科學——2061計劃》。報告稱:“普及科學知識包括科學、數學和技術,已經成為教育的中心目標”,“美國沒有任何事情比進行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改革更為迫切”,最終“幫助美國變成一個普及了科學知識的國家”;報告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要使人們能夠達到自我實現合過負責任的生活”,然而科學文化應成為教育的中心目標,因為科學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傳授科學、數學和技術知識可以增進學生的理解,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使他們變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們能夠獨立考慮怎樣面對人生[7]。這一工程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對于深化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向以“教育總統”自居的老布什又推行了2000年教育優先法,其主要內容是:提高學術水平,獎勵學生努力學習,鼓勵教師熱心工作;興辦新型學校促進學校體系更新;關注困難兒童教育;堅持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四)教育改革的新高潮。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教育改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跡象,一系列的法案多是直接由總統親自提出和簽發的,并且在教育領域投入的經費也是大大超過了以前,開創了一股教育改革的高潮。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教育改革,既是對80年代教育改革的繼續和深化,也是對20世紀最后十年面向21世紀的戰略思考和總體規劃。

      1991年4月18日,美國前總統布什正式簽發了《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他提出了六項宏偉的教育目標:到2000年,①所有兒童具有入學讀書的準備;②高中畢業生至少達到90%;③學生在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理方面具有國際競爭能力;④學生在科學領域領先于世界各國;⑤每個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識和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競爭能力;⑥每所學校都成為沒有暴力和毒品的良好場所[8]。為實現上述目標,布什還提出應該采取四項策略與之匹配:①為今日的學生創立更好和更負責任的學校;②為明日的學校創立新一代美國學校;③把美國變為一個全民皆學之邦;④使社區成為可以進行學習的場所。由此可見,美國2000年的教育戰略已不僅僅是面對普通教育,同時也是成人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一點可以說是一個突破。

      1993年1月,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出于政黨的不同和政治競爭的需要,克林頓雖然對布什時期的許多條文作出了修改,但在教育上基本是采取了延承的態度。次年3月,國會通過了《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并使其成為正式法律。該法首先將布什的六項全國教育目標增至八項,增加了教師培訓和家長參與兩項新目標以及八項目標的檢測數據指數;其次,還增加了外語、藝術兩門核心課程及其他內容。該法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隨后,聯邦政府還頒布了《改進美國學校法》、《學校與就業機會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且都得到了國會預算的支持。

      1997年2月4日,克林頓在國情咨文中全面地闡述了教育問題,并指出:美國要在下一個世紀保持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就必須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養一流的人才;把教育作為他第二任期里的頭等大事來抓,并提出了美國未來發展教育的三大目標及實施綱領[9]。同年,克林頓總統又提出了《1997重建美國學校伙伴關系法》,計劃用四年的時間撥款54億美元來協助州和地方整修舊學校和興建新學校。同年,美國教育部還提出了一個《21世紀社區學習中心計劃》,要求延長公立學校時間,讓兒童、社區民眾在課后、周末和假期擁有一個安全無毒害的去處,在其中學習、成長。

      1998年,美國教育部提出《小班化計劃》,計劃在十年內撥款208億美元,增加10萬教師,從而把小學一至三年級的班級學生數降低至每班18人。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采用“校中校”(Schools Within a Achool)的方式,將一所大規模的高中分成小規模學校,由師生自己選擇一所“校中校”,學生大部分課一起上,但各個校在人事、財務、教學計劃等方面是分開自治的[10]。

      2000年5月,克林頓總統在其“學校改革之旅”中宣布了《學校為社區中心:規劃與設計公民抉擇指南》,提出教學適應學習者需要、學校成為社區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有效利用所有資源、在變革中賦予學校彈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嘗試著讓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推進教育改革。

      2001年1月,美國總統小布什提出了《不讓一個兒童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簡稱(NCLB)的教育改革計劃。“這項改革計劃稱之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原因在于它確定了這樣一個目標:每個孩子應該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說,不允許任何一個孩子在學業上掉隊,每個孩子必須會學習。”[11]該法案要求所有學校都必須在12年內使閱讀與數學達標的學生達到100%,各州必須在四年內使所有教師都合格,同時強調要縮小富人和窮人、少數族裔與白人學生的學業差距;該法案還強調州和地方要致力于績效責任的落實,獎勵成績優秀的學校,懲罰績效太低而又改善不力的學校。

      這個法案自出臺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時間,國內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和資料也不少見,到底進展如何?相信能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結論。

      二、改革過程中呈現出的特點

      了解一下美國教育改革的歷程,我們會發現一些矛盾的現象。比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責任在不斷地加強,影響在不斷地增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別的因素(主要指市場)不斷滲入并發揮作用;一方面是對教育質量的不斷強調,另一方面是對教育公平的不斷追求;一方面是政府的自上而下,另一方面又是平民百姓的全體動員,等等。說到底,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出美國教育領域乃至世界整個教育領域內的問題。

      我們不妨簡單分析一下美國近半個世紀教育改革的特征:

      (一)速度快,步伐大。從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到2001年的《不讓一個兒童掉隊》,不到50年時間,美國教育先后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且從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改革的步伐一次比一次大,受重視程度也一次高過一次。也正是這些,才使美國教育更好地適應了21世紀和信息社會的需要,使美國教育不斷前進、領先世界。

      (二)前進中不乏浮躁。不可否認,這半個世紀的教育改革對美國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好多問題特別是中小學領域內的問題在這50年中得到有效地解決。但可能是基于各方面的需要,“浮躁”之風在美國也是愈演愈烈,其實不僅僅是在美國,“浮躁”可能是整個教育領域內的通病。

      比如,《國防教育法》的頒布確實適應了當時大背景的需要,但里面定的好多目標都偏高,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遲遲沒有得到好的效果,以至于后來很多法規的頒布都是在不斷地對它修正;再者,著名的《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老布什定的六項宏偉的教育目標過于籠統與死板;還有,80年代在美國幾乎隨處可見的“危險論”,但當時的情景遠不是1983年報告書中渲染得那樣,“我們的國家處于危險。我國一度在商業、工業、科學和技術上的創造發明無異議地處于領先地位,現正在被世界各國的競爭者趕上”[12],“危險”一次的涵義早已被大大地泛化了。

      (三)成績不斷肯定,問題不斷出現。《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83年4月發表)這一報告發表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美國各界也在對這20多年的教育改革的成敗得失不斷地評價。2003年4月26日,美國教育部組織了一次座談會,正是以該報告誕生20周年給美國帶來的影響為主題來展開分析,可以說評價和結論是多樣的,支持與批評共存。其實從這50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問題的不斷出現,才有相應的法規不斷地出臺。

      (四)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整個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新思潮——終身教育(法國、朗格朗P.Lengrand)[13]。美國也受到這一思潮的影響。1963年頒布《職業教育法》;1975年將原來的“全國職業教育中心”改稱“全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加強了理論上的指導與研究;從1962年到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四次加強職業教育法案,頗有影響的《生計教育法》便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強調要重視學生職業準備能力的培養。

      自70年代以后頒布的有關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文件可以參見文后附錄。

      三、小結

      綜觀美國這半個世紀的教育改革,不難看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建立高質量的教育(即優質教育)一直是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進入90年代以來,這一思想仍表現得十分明確和突出,但自80年代以來還有另外一條基本思想愈加明顯——民主主義,表現在教育領域就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最后,需要說明兩點:①美國教育的立法實際上還是一種經費資助法。因為美國教育的決定權主要是在州和地方,假若有的學校因某種原因拒絕該法,那么這一立法的完全實施還是很難的;②目標與現實之間總會有差距,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教育改革是一項困難的、需要長期努力的任務,任何教育問題都不是一次兩次的法案的提出就能解決的,教育問題依然是決策領域的前沿和中心問題。

      當然,任何一項政策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美國政府的好多教育改革都是通過自愿參加的改革計劃來實施的,教育界及民眾在其中的滲透力越來越大,像特許學校、高成就中學、磁性學校、“校中校”等一系列新思路的出現,都是政府、教育界和社會各方最終達成平衡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整個社會環境下,取得社會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參考 文獻

      1.瞿葆奎,馬驥雄.美國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編.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姚麗霞,洪明.美國真的處于危險中嗎?——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

      5.谷賢林.九十年代的美國教育改革[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0;(1)

      6.項賢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國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3;(5)

      7.史靜寰.八九十年代[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7;(4)

      美國教育的論文篇二:《美國學校環境教育》

      摘 要:學校環境教育關系到學生和教職工的健康。學校環境教育是保障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華盛頓特區的學校環境教育形式為學校推進環保和促進學生健康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美國 華盛頓 學校 環境教育

      美國一直將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學校環境健康作為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學校環境教育是保證學生和教師具有高質量的教育和學習生活的重要力量。

      一、學校環境教育的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研究證實,學校環境對學生和教職工的健康和執行學校健康教育計劃的成敗之間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是最早開展環境教育的國家,具有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各種教育計劃,保證學校環境教育順利發展。

      華盛頓特區在2010年通過了健康學校法(HSA),旨在改善學生的健康。法案對學校環境教育做了專門論述。包括學校花園計劃、健康環境素養培養計劃(ELP)和綠色宣傳等。

      二、學校環境教育

      華盛頓學校環境教育以綠色校園作為理念,通過全方位實踐式教育實現學校良性發展。環境教育鼓勵校內外人員廣泛參與,重視社區和學校的相互支持。

      1.學校花園項目

      該項目由華盛頓教育監管辦公室(OSSE)設立,聯合社區組織、特區環境部等為特區學校創建綠色花園。OSSE為學校提供園藝學課程,由專家進行指導和培訓,為計劃提供技術和財政上的支持。

      花園項目包括學校申請注冊花園、申請項目資金、技術支持和專業發展。學校首先申請注冊,填報花園項目的相關信息,建立一個項目溝通和支持渠道。特區教育監管辦公室提供園藝指南、學校花園模型、系統設計以及項目管理的技術支持。

      花園項目還開展花園教師培訓,為有興趣的老師提供為期一年的花園課程學習。同時每月舉行一次學校花園主題的會議,以解決學校花園建設相關問題。 目前華盛頓特區已擁有93所學校花園。

      2.環境素養培養計劃(ELP)

      該計劃于2012年7月正式出臺,是華盛頓政府為本區域社會和學校創設健康環境的體現。使學生獲得解決健康和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成為健康環境的管理者。

      計劃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一個系統的環境課程。圍繞健康環境知識、態度和相關技能,培養學生能對環境保護做出明智選擇,能正確處理城市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開展戶外實踐體驗;,能分析周邊環境信息,并找出問題的關鍵;,采取行動保護環境。課程以大自然為素材,采用“自然教育”、“自然學習”或“戶外教育”的方法,讓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和情感。

      該計劃(ELP)要達到的目標是:

      (1)K-12環境素養知識課程。每個學生每學年至少參與一個戶外環境教育活動。會訪問和下載環境資源相關資料并完成作業。具備整合和創建環境策略的素養。

      (2)增加教師的環境教育和培訓。為教師提供環境教育輔助服務,舉辦環境教育研討會和開展培訓。進行社區環境服務實踐,促進教育者和社區居民之間對話。

      (3)把環境素養培養融入中學課程。增加高中生的環境科學課程,把學生參與社區環境服務作為學生畢業的一項指標要求。

      (4)建立學生環境素養評估體系。收集學生環境素養知識成績信息。創建各類活動用以評估學生環境素養。將學生的環境素養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評估系統。

      (5)學校配置一定的環境設施,用于支持學生戶外環境體驗學習。鼓勵和幫助學校申請美國綠絲帶學校認證項目。

      (6)協調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協同實施計劃。統籌特區相關組織和機構,劃分各自在計劃實施中的工作職責和范圍,協同完成環境素養培養計劃。

      3.綠色宣傳

      華盛頓環境部對學生、教師和居民開展不同形式的環境宣傳。幫助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采取負責任的行動,防止環境受到破壞。

      面向學生的綠色宣傳有:①水產資源教育,使學生了解野生水生動物資源,掌握如何保護和利用水產資源;②能源教育,使學校參觀特區環境部相關的能源項目,理解和學習如何節約能源;③實踐體驗學習,學生通過戶外活動,探索周邊地區自然環境,并參與社區環境服務項目。

      針對教育工作者的宣傳,有環境教育研討會和培訓。教師們相互交流經驗,學習如何更好的指導學生處理復雜的環境問題。尋求更好的方法整合自己的環境教學實踐。特區規定教師必須在課余時間參加相關的環境教育研討會,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學校環境教育的意義

      學校環境教育能推動構建綠色學校,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推動學校教學體制和運營等各方面的綠色發展,節省經費。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為參與綠色經濟的建設做好準備。

      華盛頓學校環境教育為其他地區樹立了榜樣,能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健康的學校環境有利于節約能源與學校運營成本。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技能,減少損害環境的不良行為,使學校朝著可持續的健康校園環境發展。

      從更高的層面來講,學校環境教育有利于節省和儲備寶貴的自然資源,加強地區和國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翠華、王金雪等譯,學校健康教育指南[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第58頁.

      [2]http://dchealthyschools.org/spotlight-school-gardens

      [3]http://ddoe.dc.gov/service/dc-environmental-literacy-plan

      [4]崔鳳,藏輝燕,美國環境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0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美國教育的論文”

    26679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二区视频|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麻豆|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99热99在线| 老师你下面好湿好深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欧美xxxx狂喷水喷水| 日韩小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你的意思我明白|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ideos| 99免费观看视频|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8|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站 |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美女被免费网站在线视频免费|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 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一边摸一边桶一边脱免费视频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疯狂奶水freeseⅹ|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给我个免费看片bd|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人与动人物欧美网站|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正能量www正能量免费网站 |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