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教育論文 > 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

    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

      一個社會的歷史觀決定了歷史教育的內容與表達,而歷史教育又是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無論從歷史思維、歷史取向還是現實決策而言,歷史教育都貫穿過去與未來,需要秉真求實,才能收獲實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篇一

      《歷史教育與愛國教育》

      摘 要:一個社會的歷史觀決定了其歷史書寫的方式,也同時決定了歷史教育的內容與表達,而歷史教育又是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無論從歷史思維、歷史取向還是現實決策而言,歷史教育都貫穿過去與未來,需要秉真求實,才能收獲實效。

      關鍵詞:歷史觀;歷史教育;愛國教育

      中圖分類號:K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96-02

      一

      &ldquo;史&rdquo;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ldquo;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rdquo;簡而言之,史就是記事的形式加上中正的精神。孔子是中國古代歷史書寫的代表之一,他編刪《春秋》,微言大義,形成傳世的&ldquo;春秋筆法&rdquo;。同時歷史書寫亦強調秉筆直書,如歷史上津津樂道的&ldquo;齊之南史,直書崔弒&rdquo;即是一例。無論如何,中國古代歷史書寫都強調中正的精神,即在事實敘述之上做出相應的價值評判。

      近代以來,實證史學開始大行其道。20世紀初實證史學自西方傳入中國,一方面繼承了乾嘉史學&ldquo;無征不信&rdquo;、實事求是的考證原則,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實證主義史學提倡的進化史觀。其基本特征是求真征實,通過對史料的辨偽、批判和考證,以達到對歷史的解釋。梁啟超等人借鑒西方實證史學的思想,在批判舊史學的基礎上,號召進行&ldquo;史界革命&rdquo;,建立&ldquo;新史學&rdquo;,提倡&ldquo;為歷史而治歷史&rdquo;,即要把求真放在首位,反對&ldquo;文以載道&rdquo;[1]。不同于古代的歷史書寫強調中正的精神,實證史學尤其強調史料的考訂、求真的精神和客觀的研究。甚至如傅斯年認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就是利用自然科學提供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找到的史料。然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出現逐漸打斷實證史學的發展進程,一種新的史觀開始影響并解釋中國社會。

      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重新解釋中國歷史開始成為一種趨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唯物史觀開始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占據優勢地位。對于馬克思主義史家來說,歷史既不是一種消遣,也不僅是一項學術事業;而是具有明顯的功能性和實踐性。這種導向尤其表現在唯物史觀對于歷史問題的處理往往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ldquo;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史學簡單地視史學為政治的一種延伸,為政治變革甚至是一個短期的政治政策的預定概念的被動繼承者――當史學已經服從于_運動或執政的共產主義政權的需要時,情況尤其是如此。在這些情況下,史學解釋也傾向于強調歷史的目的論預設和確定性觀點――馬克思本人也將之加于歷史理論之上以支持其政治預設。然而,在另一方面,作為對于現實的批判性視角的來源和革命者發現理論指南以糾正其政治行動的相互作用的自主領域,歷史本身對于唯物史觀是同樣重要的。在這時,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需要這種歷史分析具備對現實的審慎明智的判斷,以深入歷史現象的表面從而把握其發展的動力。在以上兩方面之中,政治的動機都是主要的。&rdquo;[2]

      1949年以后,唯物史觀開始遍地開花。直至改革開放,雖然從指導層面而言歷史觀并未發生大的變動,但是時代在變革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社會思潮與史學理論也開始多元化。在諸多社會進程的推動下,對于以往歷史的陳述與解釋,逐漸脫離政治框架的約束,真實的歷史面目開始浮出水面。學術領域重新回潮的實證史學與思想領域再次樹立的實事求是,都對整個社會包括唯物史觀所走過的彎路進行全面反思。歷史教育也得以撥亂反正,經歷了由政治主導轉向讓事實說話的曲折過程。真實的記事與中正的精神在歷史教育領域開始重新樹立,這也是愛國教育的根基所在。

      二

      以近代以來中日關系的表述為例,可以清晰地印證這一轉變過程,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帶來對于歷史教育的反思。晚清以來的日本侵華史是中國近現代史教育與描述中的恥辱性記號,在&ldquo;自強&rdquo;――&ldquo;復興&rdquo;一脈相承的民族語義建構中充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除了歷史遺留問題以外,現實生活中涉及中日關系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迅速發酵為敏感甚至是重大事件。例如2003年的西北大學事件和2004年的亞洲杯事件,一場晚會和一場球賽都可以把現實拉回歷史,把娛樂連上政治,這充分說明了中日關系的復雜、敏感與多變。

      這種狀況現在看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很難發生突破性的轉變。撇開日本不談,從中國自身來看,必須在中日問題交織不斷的脈絡里看到自身的危機與問題。在有關中日關系的宣傳與書寫中,我們一面強調中日友好源遠流長,一面強調近代史上的喪權辱國和英勇抗爭。關于中日友好在社會層面更多側重于政治說辭和理論框架,相反關于中日在近代史上的交鋒則是細節性甚至是戲劇式的呈現。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偏重前者,各類的文學電影電視劇等則偏重后者。甚至出現了一些使用夸張離奇的手法嚴重丑化日本侵略者的劇目,比如電視連續劇《小兵張嘎》。雖然一些學者提出了異議,但是大部分老百姓還是看得津津樂道,因為這符合并滿足了很多人的民族心理與民族情感。因此,二者合力的結果就是國人關于中日歷史的認知往往是模糊而準確,清晰而偏執。我們在歷史教育中獲得的常常是點線式的比較零散的平面認知,而非立體式的結構性認知。前一種認知往往帶來接受或反對、是或非的二元對立式的反應和結果,后一種認知往往帶來分析、批判、包容等多層面的反應和結果。在現實問題的處理上映射出不同的思維、取向和決策。

      從歷史思維而言,在歷史教育中要特別警惕過分強調歷史的現實功能與功用。這種實用性的歷史態度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把歷史作為可資使用甚至是可利用的器物來對待。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在實用主義的歷史態度中并不能真正奏效,因為鏡子如果出了問題,映像一定也是千奇百怪。法國歷史學家亨利-伊雷內?馬魯認為,歷史的寶貴之處不在于它是一門說教藝術,也不在于它能提供趣聞軼事;歷史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能擴展人類交往的范圍,使往昔的文化價值歷久常新,從而豐富人類的內心世界。簡而言之,歷史能為個人與社會提供知識、價值、思維與內涵。這直接關系到現實問題處理的基本判斷。

      從歷史取向來看,學習歷史向來被認為是形成國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ldquo;歷史學不應當熱衷于民族主義的編造,也不應當只沉湎于人文主義,重要的問題在于,如果歷史學消失,國民意識也將因此不能存續,而如果喪失了這種國民意識,法國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rdquo;因此歷史教育能夠提供愛國教育所需要的歸屬、認同、責任與使命,這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美國在《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要求所有的中小學學生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五門核心課程都要合格;其中歷史課是培養公民意識的主要陣地,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備公民所必需的意識;強調歷史教學要著重培養五類歷史思考能力:(1)年代性的思維;(2)歷史的了解;(3)歷史的分析和解釋;(4)歷史研究能力;(5)歷史的問題分析和決策制定。其中,第五項能力被認為是培養的關鍵所在,也是歷史教育的終結所在。

      這項目標在我們的歷史教育里并未得到明顯的體現。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尊重歷史并進行事實的還原梳理是歷史教育的起步和根基。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歷史書寫與歷史記憶的掌控,如果尊重歷史事實與歷史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就會形成良性的規范。否則對于現實和未來就會貽害無窮,常見的危害就是歷史悲劇性的重演。因為對歷史的無知或錯誤認知會導致當下的失重與未來的迷途。

      從現實決策而言,歷史教育所保持和提供的歷史求真的態度是處理現實問題的根基。追求真實的坦蕩,去除所謂的&ldquo;忌諱&rdquo;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感。對過去的事情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是梳理與鋪張事實的前提。這不以他國的態度為條件,而是源于我們對于求真的信心,也是出于對現在與未來負責的態度,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其中,并要擔負歷史責任。

      三

      歷史教育貫穿歷史與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連接甚或糾結之中,必須厘清歷史,才能認清現實。目前中國的歷史教育需要進一步重整與建立,從歷史觀而言,需要破除歷史虛無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消極影響。

      首先,要有全面完整的歷史觀。拋開狹隘的革命史的思維模式,從中國革命與現代化的主線來把握中國近現代史,在歷史教育中整全一體,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發展歷程,可以有效避免片面性、模糊性與公式化。其次,要有持續發展的歷史觀。以1949年為例,雖然1949年以后帶來了新的變化,但是不能簡單地把1949年前后對立起來,變化與延續都不能偏廢。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是歷史進程的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以簡單否定前一個階段作為后一個階段存在合理性的原因與條件。再次,要有立體的歷史觀。要多角度多層次地考察社會發展的歷史與現況,做出合乎事實的正確判斷。謹防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論,避免粗暴、簡單的現實操作,從歷史與現實的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綜合考察與研究,形成人們對于復雜多變的歷史與現實的深度認知,這樣才能取得歷史教育的實效。

      從實踐操作層面而言,歷史教育必須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從著力于傳講灌輸逐漸轉變為研究探索的引導,與個人對于自我身份、國族文化、思維價值的認知與體驗較好地對接起來,使歷史教育真正成為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

      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歷史資源必須務實求真。歷史和現實的確可以互相觀照,但是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評判歷史,也不能以歷史的情境簡單套用于現在。我們要以整體、全面、連續、立體的歷史觀來解讀歷史,使歷史教育在愛國教育中發揮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影響。

      奧古斯丁說: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樣的區分,只有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未來的現在之分。過去和未來是現在意識對時間的折疊。沒有人可以忽略過去,也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然而誰又可以說現在不正是貫通著歷史與未來呢?

      參考文獻:

      [1]侯云灝.20世紀中國的四次實證史學思潮[J].史學月刊,2004(7).

      [2]阿里夫?德里克.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M].翁賀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0.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歷史教育的論文3000字

    熱門文章

    2574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被吃奶跟添下面视频| 日韩美女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国产乱人伦AV麻豆网|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3300章极致易天下完整| 永久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免费又黄又硬又大爽日本|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老婆~我等不及了给我| 日韩亚洲专区在线电影| 国产在线短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黑人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xxxx俄罗斯大白屁股| 老色鬼久久综合第一| 成人性生话视频| 伸进大胸老师里面挤奶吃奶的频| 中文字幕成熟丰满人妻|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人人洗澡人人洗澡人人| 日本理论午夜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 色婷婷五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天堂а√中文最新版在线|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立占| taoju.tv|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