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教育創新的論文(2)
有關中國教育創新的論文
有關中國教育創新的論文篇二
《論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創新構建》
摘要: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建立在中國文化、歷史積淀以及各地根據區域發展特色進行創新實踐的基礎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三大鮮明特征:目標具有伴生性、主線具有雙重性、實施體現合作性。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找到適合的契機和突破口,在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要做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以大職教觀為引導,加強相關部委多方合作;第二,積極拓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互通渠道;第三,統一國家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科學系統的概念。它以中國實際為基礎,以科學發展理論為指導,具有豐富的內涵、鮮明的特色和完善的體系,是世界職業教育在中國的實踐、創新、豐富與發展。”。建設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2002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職業教育領域中的攻堅課題。通過十年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基本單元已經基本形成。
二、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歷史沿革
1902年,晚清政府頒布了《壬寅學制》,將學校職業教育分為簡易實業學堂、中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實業學堂三個層次。該學制雖未實施,但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系統思想。1904年頒布并實施的《癸卯學制》規范了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的實業學堂,各層次實業學堂相互溝通,標志著近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1912年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將高等實業學堂改為專門學校,劃歸高等教育之列。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規定中等教育采用選科制,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共同構成綜合中學,兼顧升學與就業的雙重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不斷探索和總結借鑒“蘇聯模式”基礎上逐漸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體系,并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教育還比較落后,職業教育體系只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包括中專教育、職業高中教育和技工學校教育三類)、初等職業教育和各種短期技術培訓,并沒有注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1978年,黨中央提出了中等教育結構要改革、要擴大職業教育比例的要求。“1980年又召開了全國中等教育會議,肯定了中等專業學校具有投資少、建設快、培養學生周期短的特點,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中等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1985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任務,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1996年我國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同年,9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了“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的法制目標,“職業教育體系”開始進入“依法治教”的新時代。
廣義上講,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兩部分。其中,學校職業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職業培訓覆蓋面較廣,培訓任務一般由社會培訓機構承擔。隨著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實訓資源的豐富和社會認可度及信譽度的不斷提高,職業學校不斷拓展了社會服務功能,也越來越多地承接了職業培訓任務。然而,在實踐中,依然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雖然我們已經推行了“五年一貫制”和“三加二”等促進中高職層次銜接的模式,但是因為自身的層次最高到高職專科,并且不能與普通教育有效互通,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滿意度普遍不高。
二是無論職業學校的職業培訓還是培訓機構組織的職業培訓都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沒有得到科學、規范的行政監管,導致職業培訓質量和效益較低。這些問題的存在迫使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逐漸由量變轉向質變,使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構建的有益探索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引發教育界和企業界專家學者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本質的深入探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三大鮮明特征:一是目標具有伴生性。以現代化和系統性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滿足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二是主線具有雙重性。遵循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層次銜接和與普教體系相互溝通兩條主線。三是實施體現合作性。表現在中央部委的合作、跨省市的合作、國際項目的合作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多次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國特色、世界水準”是指既要植根于中國本土歷史和文化,又要與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兼容并包,是構建的目標;“現代”即把職業教育發展階段與“近代”進行了區分,又說明新的職業教育體系從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技術方面要體現現代化的特點,是構建的靈魂;“職業教育體系”包括建設自下而上的職業教育系統和與普通教育構建互通渠道兩大任務,是構建的核心;“創新”是指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科學、合理地進行探索與實踐,是構建的內驅力。也就是說在創新思維的推動下,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和體現國際視野的具有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體系,使之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職業人才成長需求。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找到適合的契機和突破口,逐步實現宏偉藍圖,逐步從中國走向世界。
2011年10月,教育部在南京召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國家專項規劃編制座談會》。與會專家分別介紹了各地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實踐經驗。“上海市提出,堅持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兩個必須’和‘一個優先’為原則,探索、推動中職高職應用技術本科的銜接;湖南省提出了‘對接產業(行業),工學結合,提升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方針。以區域產業布局及特征為引領,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中、高職院校格局與專業體系;“無錫抓住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契機,大力推進市級職業教育集團建設,搭建中高職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的載體平臺”;“北京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分級制,提出了職業教育目標分類和職業教育分級標準,用以指導職業教育教學活動、保障教育質量和開展人才評價”;“四川德陽市通過‘統籌、共建、合作、整推’四項舉措推進中高職協調發展,建立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立交橋”;天津在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基礎上,大力推動高職院校與市屬本科高校和知名企業聯合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四年制職業教育本科的實施方案,試點單位于2012年首屆招生。從實踐情況看,各地均能抓住緊貼產業發展需求,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和開拓創新的精神進行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層次銜接和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的主題。然而,在各級管理部門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和與普通教育構筑互通渠道等方面仍有待于繼續探索與實踐。
四、推進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構建的建議
(一)以大職教觀為引導,加強相關部委多方合作
我國職業教育理論家和奠基人黃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并指出:“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大職業教育主義理念是職業教育與社會融通的思想產物,倡導職業教育與社會各界的廣泛合作與共同發展。1986年,我國曾成立“國家職業教育委員會”,委員會委員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勞動人事部等11個部委指派相關負責人員構成。這種管理體制形成合力,推動了當時職業教育的極大發展。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在多個利益相關體重配資源與權利的管理格局下,這種有利于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調控力逐漸弱化,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不斷下降。
職業教育的社會性決定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創新構建不是教育主管部門的一家之責,職業教育界不可能解決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全部問題。建議恢復“國家職業教育委員會”相關職能,從管理機制、輿論導向到技術手段等多個方面匯集社會一切積極的和可利用的資源,提倡更廣泛領域的團隊合作。同時,通過修訂《職業教育法》,進一步明確國家、地方政府管理職業教育以及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并在財政分配制度、職業資格標準、就業準入制度、學歷證書制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企業員工薪金待遇和培訓制度等方面做出硬性規定,確保《職業教育法》監督執法的力度。在整個社會多元互動、平等對話的環境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
(二)積極拓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互通渠道
教育系統中的任何元素都具有顯性或隱性的內在關聯。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自成體系,但不能封閉發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職業教育的生源來自于普通教育。如果在普通教育時期不接受較好的職業啟蒙教育,學生的職業理念、職業選擇和職業行為將被極大地弱化,影響職業教育階段的教學效果。
二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直在發展職業教育。“200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的專業學位有MBA、MPA、建筑學、法律碩士、教育碩士等十余個。這些專業學位國際通行叫法是‘職業學位’,即‘professionaldegree’”,專業學位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職業學位應該納入職業教育體系之中。而職業學位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培養,也可在職業院校培養,亦可通過普通高等院校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
三是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形成互通渠道是廣大人民的共同心聲。為職業教育之學術突出者和普通教育之動手能力突出者搭建互通平臺,體現教育人性化的本質,可以讓人力資本發揮最大的潛質,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四是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判斷往往建立在同一個坐標系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應該通過某種互通的形式體現價值標準的統一性。
因此,建議職業教育體系以資源共享、課程滲透、聯合培養、招生及學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為突破口與普通教育進行溝通。即能夠體現職業教育體系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職業性和層次性特點,凸顯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又能體現職業教育兼容并包、有教無類的胸懷。只有正確處理好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構筑兩者之間的互通渠道,職業教育體系才能夠在教育大系統中保持活力,才能形成人人成才、多元化成才的文化氛圍,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三)統一國家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從國際視角來看,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瑞士的“三元制”、澳大利亞的“VET”還是加拿大的“CBE”都建立了比較全面的職業教育體系,具有全國統一的標準,并且實現在世界范圍內招生和產業化發展。瑞士和歐盟還簽有雙邊協議,雙方相互承認對方的職業教育,使學生在就業時選擇更加多樣化。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面臨自身標準全國統一和國際標準通行的雙重挑戰。目前最突出的任務就是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理順全日制職業教育和非全日制職業培訓的關系,探索并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教育組織管理標準和職業人才培養標準。包括國家(地方)層面和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層面兩大部分重點工作。
建議從國家(地方)層面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從世界范圍遴選各領域專家進行管理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標準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出臺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指導性方案、課程標準和學分互認標準;第二,在不同地區設立培訓網點,組織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分期培訓;第三,構建國家級網絡管理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第四,設立質量監控機構,對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實施效果進行監督和指導。各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相應承擔以下四個方面的職責:一是根據統一的方案和標準進行人才培養,對不同層次、不同智能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育;二是選派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分期培訓,提高教學藝術和管理水平;三是共建共享型教學資源,與企業專家和兄弟院校(機構)相關領域的同仁共同開發特定專業的不同層次的課程;四是在國家標準框架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接受監督機構的監督和指導,確保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建立在一個平等的、高水準的平臺上。只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統一標準、各司其職、默契配合,職業院校才能精益求精地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培訓機構才能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才能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有關中國教育創新的論文相關文章:
6.淺析中國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