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探討的有關論文(2)
繼續教育探討的有關論文
繼續教育探討的有關論文篇二
《對繼續教育有關問題的幾點思考》
摘要:學校教育以后的繼續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發展繼續教育是“科教興國”的需要,要適應知識經濟和保持技術隊伍的高水平,必須搞好繼續教育;目前開展繼續教育具有諸多的優勢、條件,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暫時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
關鍵詞:繼續教育;優勢;問題;措施
進入了21世紀以后,我們的繼續教育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風雨洗禮,已經日臻完善并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歷教育之后的繼續教育,由于與現實社會工作和生活更加緊密的聯系,更加適時,更加直接的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專門人才,正在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產生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我國國力所限,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繼續教育在不同的地域的發展存在著差距,繼續教育從其理論到其實踐也存在著發展滯后和不夠完善等問題,如何使繼續教育大力的發展和廣泛的推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解決:
一、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必要性
1.廣泛開展繼續教育是“科教興國”的需要。
在綜合國力中,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科學技術領域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只有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建設人才,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才能得以實現??梢哉f,教育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和標志。隨著各類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走向大眾化,學校教育以后的繼續教育也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經和正在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2.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的各行各業都要與國際經濟接軌,逐步走進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知識化,國家教育的發展也要踏上國際教育發展的節拍,也要瞄準國際教育發展的前沿。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他們把在校學習教育稱為“一次教育”,把工作崗位的培訓稱為“二次教育”、“終身教育”、“回歸教育”或“更新教育”等。繼續教育也要適應知識經濟,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最基本的辦學目標。因此,在改進繼續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都要緊緊圍繞著這個基本目標。
3.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科學知識量猛增,知識陳舊的周期不斷地縮短,科學研究規模不斷擴大,學科高度分化綜合,科學技術從發明到推廣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伴隨著新的發明成果,日新月異地出現知識老化周期縮短的現象愈加顯露出來。對現有的知識進行不斷地拓寬、更新、補缺則愈發顯得重要,對繼續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一方面,要求通過加強高等教育中的基礎理論教學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畢竟人的一生中,學校學習的知識僅占工作所需知識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知識是通過邊工作邊實踐邊學習來獲得。因此,要保持技術隊伍的高水平,必須做好繼續教育。
二、促進繼續教育開展的優勢條件
1.辦學機制的靈活性
目前,繼續教育的層次、模式多種多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教育在許多方面(如:辦學方向、辦學內容和辦學模式等)較之學歷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不涉及學歷教育問題,所以較少受到行政的干涉,擁有把管理上的自主性與適應市場的靈活性有機地結合之特點。
2.專業設置的靈活性
繼續教育的學習周期一般比較短,繼續教育的學生已經步入社會,對于繼續教育的社會需求比較了解,這就促使繼續教育的學科設置要適時調整,以便培養社會急需的一線技術與管理人才。
3.容易辦出特色、辦出效益
繼續教育緊密地聯系于社會,緊密地聯系于工作實際,因此,在辦學上注重面向市場,服務于社會,注重發掘一些領域中結合實際的優勢。也可依托于一些社會集團或企業,借助其生源優勢和其它辦學資源優勢,辦出適應企業需要的特色,在為企業和社會服務乃至提高市場應變能力中贏得發展。
4.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大,高等學校向著研究型院校邁進,學校的產研能力也隨之提高,必將帶動著繼續教育的辦學實力、辦學規模和社會影響力也隨之提高。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1.繼續教育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接得不好,可能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2.附屬于高等院校中的繼續教育部門,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不能擺脫原有體制上的束縛,仍然以單一的主體辦學模式為主,缺乏多元化的辦學格局,有些政策不夠健全,影響了辦學積極性。
3.盡管繼續教育辦學部門一直努力追求特色辦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繼續教育辦學牛來自行業競爭的壓力則愈顯加大,特別是對于那些通用專業的課程或者最基礎的課程,行業壟斷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小的情況。
4.繼續教育辦學單位容易陷入重眼前利益、圖急功近利的誤區,可能是在考慮到辦學投入方面遇到阻力,放棄了長期的規劃,這類矛盾直接影響了繼續教育辦學的上規模、上檔次。
四、應采取的措施
1.繼續教育也是以“三個面向”為宗旨,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要構建現代化的辦學理念,即:辦學上講求效益,培養人才講求質量,產學研講求向社會化、國際化交融,管理機制上講求發展。只要看準社會需求,應時辦班,學生愿意學,馬上能用于工作實際,出成果、見效快。
2.教育是一種產業,繼續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既然是產業就要有其效益,教育也從來就是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因此要在辦學質量上花大力氣,下大工夫。提高辦學質量,促進辦學效益增長、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業的勇氣,這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
3.充分認識大到繼續教育培養對象的特殊性,根據不同的辦學層次、社會需求,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關鍵在于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有所開創。如有必要聘請實際科研生產第一線的專家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廣開學路,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辦學。必須認識到繼續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門的責任,它更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全民的事情。是涉及到重要的智力戰略投資。在辦學形式上,可以是脫產與業余相互結合。在辦學方式上,可以是“走出”,即:請教師到培訓對象的工作一線去上課。也可以是“進來”,即:到學校來接受適時的繼續教育,只要領導重視,經費、辦學條件等問題能及時解決,繼續教育定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作為附屬于高等院校的繼續教育機構,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學校的教學資源,使之通過繼續教育的實施過程,很好地為社會生產和科研服務。國外的繼續教育多采用三種形式:一是把科技人員送人大學學習第二專業,二是由工作單位自己培訓,三是業余教育。我們國家乃至我們所在的城市,改革開放中的高等學校高度重視繼續教育,繼續教育機構在實踐當中邊構建,邊發展。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5.制定相關政策,并且使這些政策規范于法制的軌道,成為順利發展繼續教育的法律保證。從社會消費的角度來看,接受繼續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完善人格,實現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的消費過程。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升高。教育的市場需求更加廣大,作為繼續教育的辦學機構應看準市場需求,為自己準確定位,發揮繼續教育辦學靈活、適應性強的特點,調整好辦學規模、層次和方向。
6.重視繼續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教育師資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在高等學校中尋找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水平過硬的教師并非難事。而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繼續教育是否能為受教育的一方真正提供最前衛的學科技術、最先進的知識理念,使他們真正能夠達到新知識的擴展、新技能的提高。這不僅是繼續教育的吸引力所在,更是繼續教育生存的依靠所在。比如:國內許多大企業(汽車、造船業等)選派人員直接去國外學習、進修。這對于我們國內的繼續教育部門不能不算是鞭策和激勵。
7.根據繼續教育的辦學特點,需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合理結構,以專為主,專兼結合,包括吸收社會優秀人才及一線專家的加盟,也不失為明智之舉。對于繼續教育各部門之間的行業競爭問題,只有以辦學特色方能取勝。
8.注重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利用計算機現代網絡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使繼續教育的教學方式向全時空、遠距離、交互式、大容量的方向發展,隨著現代社會電子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發展,這種現代教育技術必將在繼續教育領域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繼續教育探討的有關論文相關文章:
4.初中繼續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