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后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配置的現狀研究論文
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了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總目標。“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是實現醫改目標的核心策略。鄉鎮衛生院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骨干,是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的主要力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新醫改后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配置的現狀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新醫改后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配置的現狀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目的 了解新醫改后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配置狀況。 方法 調查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具有代表性的12個縣186所鄉鎮衛生院2012年人力資源的規模及構成情況。 結果 鄉鎮衛生院人員總數7496人,衛生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為79.6%;衛生技術人員中35歲以下者占33.4%,本科及以上者占18.1%;平均每個衛技人員從事1.25個專業;12.5%的臨床專業人員未取得執業資格;僅31.2%的衛生院擁有全科醫生。
鄉鎮衛生院是我國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的樞紐,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在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鄉鎮衛生院人才隊伍的質量和結構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衛生事業的生機和活力[2]。新醫改以來,政府更加重視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出臺多項政策推進鄉鎮衛生院人才隊伍建設,為各地進一步加強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為了解我國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的現狀,本研究于2013年調研了我國部分地區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的規模及其構成情況,分析新醫改后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政府制訂鄉鎮衛生院人力發展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本研究在綜合考慮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和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情況的基礎上,在東、中、西部分別選取2個省;每省按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各抽取2個縣(市),共12縣(市);對樣本縣所有鄉鎮衛生院2012年的基本情況進行普查,并對樣本縣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等相關人員、部分鄉鎮衛生院的院長、職工等進行深入訪談。本次調查共收回鄉鎮衛生院調查表186份,占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總數的96%(186/194),回收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調查問卷4217份,其中有效問卷4137份,占被調查的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69.7%(4137/5939)。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和知情人物訪談法進行現場調查。向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發放鄉鎮衛生院調查表,內容包括:鄉鎮衛生院人員總數、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其他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勤人員、鄉鎮衛生院擁有全科醫生情況等。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發放衛生技術人員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所學專業、從事專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情況等。訪談內容包括各樣本縣在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方面遇到的困難、問題和建議等。
2 結果
2.1 鄉鎮衛生院人員數量及其結構
2012年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人數為7496人,專業技術人員6285人,衛生技術人員5969人,執業(助理)醫師2734人,注冊護士1515人。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為79.6%(5969/7496),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為83.8%(6285/7496),執業(助理)醫師占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為45.8%(2734/5969)。見表1。
2.2 性別構成
衛生技術人員中,男性占41.1%(1700/4137),女性占58.9%(2437/4137)。女性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衛生院注冊護士中98.5%(860/873)都是女性。執業(助理)醫師則是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2.3%(1210/1941),女性占37.7%(731/1941)。藥劑人員中,男性占45.7%(254/556),女性占54.3%(302/556)。
2.3 年齡構成
衛生技術人員中25歲以下者占6.7%(277/4137),25~<35歲者占26.7%(1105/4137),35~<45歲者占42.6%(1762/4137),45歲及以上者占23.9%(989/4137)。東部地區衛生技術人員25歲以下者占8.4%(162/1930),高于中、西部地區的4.3%(68/1583)和7.7%(48/624)。中部的M1和M2兩縣的衛生人力年齡老化問題最為嚴重,35歲以下的衛生技術人員分別占總人數的7.0%(19/271)和9.8%(33/338)。
2.4 學歷構成
衛生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者占18.1%(747/4137),大專占38.2%(1582/4137),中專占40.8%(1688/4137),初中及以下僅為2.9%(120/4137)。東部地區本科及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占27.7%(534/1927),明顯高于中、西部的9.4%(149/1583)和10.4%(65/627)。東部的E3和E4兩個縣衛生院衛技人員中本科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37.9%(276/728)和32.1%(143/446),而中部的M1和M2兩縣衛生院衛技人員中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僅為3.8%(13/338)和3.0%(8/269)。但是西部地區具有大專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占50.5%(317/627),高于東、中部地區。
2.5 所學專業構成
衛生技術人員中,臨床西醫學專業背景的人占34.2%(1415/4137),護理專業占26.0%(1076/4137),藥學專業占10.5%(434/4137),中醫學占9.0%(372/4137),預防醫學專業占5.6%(232/4137)。
2.6 從事專業構成
鄉鎮衛生院平均每衛技人員從事1.25個專業,其中西部的W4縣最高,達到每衛技人員從事1.88個專業。從事專業的構成分析顯示,臨床西醫學專業所占比例仍是最高,為41.8%(2165/5182),其次是護理專業,為20.4%(1055/5182),第三是預防醫學專業,為14.4%(744/5182),與所學專業的構成趨勢稍有不同。見表2。
2.7 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從事臨床專業人員中尚未取得執業資格證的占12.5%(202/1621)。西部地區未取得執業資格證的比例是東、中部地區的兩倍多。西部的W4最多,占38.0%(30/79),其次為東部的E1,超過1/4的臨床工作人員尚未取得資格證書。見表3。
2.8 全科醫生人數
2012年調查地區共有全科醫生436人,平均每衛生院2.3人。擁有全科醫生的衛生院占31.2%(58/186)。東部地區擁有全科醫生的衛生院比例最高,達48.2%(27/56),中、西部分別為27.8%(22/79)和17.7%(9/51)。西部的W3縣所有鄉鎮衛生院沒有全科醫生。見表4。
3 討論
農村衛生人力建設是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性工程。新醫改啟動以來,政府對農村衛生人力建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2009年之后國家出臺了15份與衛生人力發展密切相關的文件,占建國以來出臺的同類文件近20%,其中有7份文件與鄉鎮衛生院人力發展直接相關,如2009年12月原衛生部等6部門出臺了《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3],2010年六部委聯合印發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以下簡稱《建設規劃》)的通知[4],2011年原衛生部印發了《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5],從整體上有力推進了鄉鎮衛生院人才隊伍建設。
新醫改以來,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總量及衛生技術人員數均呈增長趨勢。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79.6%)低于2012年全國84.4%的平均水平[6],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84.0%)略低于全國84.5%的水平[6]。調查地區和全國范圍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均未能達到2011年《關于鄉鎮衛生院機構編制標準的指導意見》[7]提出的90%的標準。
調查地區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年齡結構存在老齡化現象,以中、西部地區較為嚴重。主要原因是鄉鎮衛生院在招聘年輕人才方面的競爭力不足,新進入的年輕人少,難以建立適宜年齡的人才梯隊。在我國二元化社會背景下,城市的執業環境、收入水平、事業發展前景等方面均優于農村[8]。大部分醫學畢業生更愿意去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去鄉鎮衛生院[9]。
調查地區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以大專(38.2%)和中專(40.8%)為主,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不足20%。東部地區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數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說明由于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狀況較好,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在吸引人才上具有一定優勢。針對目前大量中專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應加強在職學歷教育,注重強調面向農村的適宜技術與技能[10]。同時,在國家層面上完善訂單定向培養制度,培養一批實踐性較強的能確實解決農村居民健康問題并扎根于農村的醫師隊伍。
對比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所學專業和從事專業發現,學習某專業的人不一定都從事該專業工作,同樣從事該專業的人不都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背景。主要原因是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不足,同時現有人員的專業背景不符合實際需要。由此導致部分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從事著該專業。鄉鎮衛生院還普遍存在一人從事多個專業的情況。新醫改后,對鄉鎮衛生院的職能定位更加明確,即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衛生行政管理三大職能[11]。鄉鎮衛生院對臨床和預防專業的人員需求量增加,但新增的衛生技術人員無論從數量還是所學專業均不能滿足鄉鎮衛生院實際工作需要,必然會出現一人從事多個專業,所學專業與從事專業不符的現象。
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到2005年全國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服務人員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12]。12個樣本縣均沒有實現臨床專業人員100%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其中4個縣超過20%的臨床專業人員尚未取得執業資格。訪談中了解到,臨床專業人員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積極性很高,但通過率偏低,未通過考試的人員普遍認為考試難度太大,缺乏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培訓。在執業醫師考試制度方面,應結合我國實際,調整各地區、各層級醫療衛生人員“一刀切”的制度安排。一是試行省級統考,分省制訂考試分數線[13],為長期在西部地區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獲得執業資格增添希望;二是建立與醫療衛生機構等級相適應的執業醫師資格“等級考試”制度。
足夠數量的全科醫生是滿足城鄉居民基本衛生保健需求的根本途徑。從樣本縣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人數來看,只有31%的衛生院達到了《建設規劃》要求的,到2013年基本實現每個衛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4]。根據實際情況,未達到要求的鄉鎮衛生院最可行的辦法是以“轉崗培訓”的方式把有一定基礎和素質在崗執業(助理)醫師培養成合格的全科醫生[14]。
在新醫改各項政策的指導下,各級政府應繼續把鄉鎮衛生院人才建設放在戰略高度,把主要財力放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待遇方面,提升鄉鎮衛生院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競爭力。結合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引導患者合理有序流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15],增加鄉鎮衛生院業務工作量,為衛生院醫務人員提供施展才華的事業平臺。通過構建鄉鎮衛生院事業留人的保障機制,使其能夠吸引和留住衛生人才。總之,在鄉鎮衛生院人力建設方面必須設計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措施,提高衛生院人員整體素質,改善衛生院人員結構,在人力建設方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相關文章: